本书要回应四个核心问题,分别是(1)互联网+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资源?(2)互联网+时代如何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3)互联网+教育中意的各类学习资源(开放课程、移动资源、碎片化资源、生成性资源、虚拟仿真资源等)如何建设?(4)国家层面如何积极推进互联网+资源发展战略?本书共11章。其中,第1章从教育领域的互联网思维出发,探讨互联网+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资源;第2章回顾学习资源共享之路,并从互联网+时代背景出发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设计新的资源共享模式;第3章到第10章,分别探讨开放课程资源、STEAM课程资源、创课资源、碎片化资源、生成性资源、移动课件、电子书包、虚拟仿真资源等符合互联网+资源特征的几种典型资源的建设;最后一章(第11章)分析国外学习资源发展政策建设的新方向、新举措,提出我国互联网+资源战略及其实施路径。
2012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教育技术专业),现为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先后在香港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哈佛大学访问进修。目前主要从事移动与泛在学习、智慧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第1章“互联网+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资源
01 教育领域的互联网思维 //3
02 应用互联网思维“探视”学习资源 //10
03 寻找“互联网+教育”“中意”的学习资源 //18
第2章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01 “多变”的开放课程形态 //29
02 开放课程建设的“非理性”问题 //43
03 开放课程建设的“成功之道” //48
04 在线开放课程的实践路径 //55
05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新进展 //64
第3章STEM课程资源的整合性设计
01 STEM教育重磅来袭 //71
02 STEM课程概况及实施困境 //79
03 整合性思维架构STEM课程 //86
04 STEM课程实践案例 //94
第4章“创课”资源的设计与实践案例
01 中国需要创客教育 //111
02 用创客思维改造课程 //121
03 创课的通用设计框架 //131
04 创课的实践案例 //143
第5章学习资源的碎片化与系统化
01 碎片化时代到来 //151
02 碎片化学习资源面面观 //159
03 碎片化资源的系统化设计 //165
04 碎片化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应用 //190
第6章用户能生成可靠的学习资源吗
01 预设的未必是好的 //199
02 用户生成内容渐成趋势 //202
03 生成性学习资源受到关注 //209
04 学习资源动态生成模式 //215
05 如何评价生成性资源 //235
第7章设计更吸引“眼球”的移动课件
01 注意力与移动学习 //247
02 移动课件现状透视与趋势分析 //256
03 注意力视角下的移动课件设计 //263
04 移动学习注意力最新研究结果分析 //272
第8章资源建设的新宠儿:虚拟仿真资源
01 虚拟仿真资源备受关注 //291
02 虚拟仿真资源发展现状 //304
03 虚拟仿真资源的设计 //316
04 职教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336
第9章学习资源的“互联网+”发展之路
01 描绘互联网+资源”的美好愿景 //351
02 国际社会推进学习资源建设的 新方向、新举措 //355
03 我国推进学习资源“互联网+”战略的实施路径 //363
互联网正在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未来的社会形态与教育模式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可重塑性。“互联网+”教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其宗旨是应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模式改造传统教育生态,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常态化、创新化应用,则是顺利推进“互联网+”教育战略落地的基础保障。
“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的全互联网化,正在成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网络学习资源的生产、消费、传递、共享与管理的所有业务都将依托互联网开展,呈现“高质生产、高速传递、高效管理、高端应用”的“四高”发展趋势,进而助推教育的全互联网化。新时代需要新思维,“互联网+”时代需要彻底打破传统学习资源观,应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全新的学习资源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给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互联网+”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资源?其资源形态有何新的表征?如何进行创新设计才能满足教育变革需求?这些都是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战略过程中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书期望站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回应上述问题,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我国优质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本书共9章。第1章从教育领域的互联网思维出发,审视网络学习资源的新内涵(四个拓展)、建设现状与问题,提出学习资源的六大发展趋势;第2章到第8章,分别对开放课程、STEM课程、创客课程、碎片化资源、生成性资源、移动课件以及虚拟仿真资源七种典型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现状、应用情况、设计框架以及实践案例,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最后一章(第9章)介绍了美国、欧盟、日本以及韩国等地区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进展与重要举措,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资源战略以及六条实施路径。
本书编写团队的3名教育技术学博士,长期从事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30余篇有关开放课程、移动课件、泛在学习资源、生成性资源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本书融合了作者团队近八年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领域的核心研究成果,观点新颖、思路清晰、案例丰富,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在本书付诸出版之际,非常感谢编写团队成员的集体努力,感谢郭晓珊、荣荣、李冀红、王怀波、李小杰、赵鑫硕、叶洋、刘雅馨、陈世超、潘青青等同学在图文美化、素材搜集以及文献调研方面做出的贡献。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互联网+教育丛书》专家委员会成员、同行专家以及出版社编辑老师的大力指导和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经验所限,不妥或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力实施,有望为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带来新的希望、开创新的格局:人人平等享有高品质的学习资源服务,人人自愿、自由参与资源的创作与传播,优质学习资源实现全球化的无缝流通与共享,每份资源的知识版权都得到全面保护。“互联网+资源”美好愿景的实现,需要更多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集体智慧与共同努力,期待更多的朋友加入“互联网+资源”研究、建设与应用中来,协同构建数字教育资源新生态。
杨现民
江苏师范大学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学术著作中常见的僵硬和刻板的语调,反而充满了某种人文关怀和对未来的乐观憧憬。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就像是在听一位资深专家娓娓道来他的观察与思考,语气中透露出对教育事业由衷的热爱。书中对技术如何解放学习者潜能的描绘,尤其打动我,让我对未来课堂的想象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转换,而更多地关注于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过于乐观和理想化的笔触,在触及现实的资源分配不均、数字鸿沟等棘手问题时,显得力量略显不足,处理得有些过于轻描淡写,仿佛技术本身就能自动解决所有社会结构性矛盾,这一点让我觉得略有遗憾,毕竟现实的复杂性远超美好的愿景。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指挥家,将各种观点和案例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我尤其欣赏它在概念阐述上的那种抽丝剥茧般的细致,很多我过去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经过作者的剖析,立刻显现出其深层的逻辑结构和历史渊源。例如,它对某一种新兴教育理念的起源追溯,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催生这些理念的社会经济背景,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不过,在某些章节,我感觉作者似乎过于沉迷于理论的构建,以至于在连接到实际操作层面时,转换显得有些生硬,像是两块打磨精良但接口略显突兀的石头强行拼接在一起。对于那些寻求即时可操作指南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一些耐心去消化那些略显晦涩的哲学思辨。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书,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快速解药,而在于构建一个更宏大、更具批判性的思考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一绝,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自然流畅,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让人很容易就能跟上作者的思维脉络。我尤其赞赏它对某一核心技术演进路线的梳理,那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对当前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无数次迭代和试错的结果。作者似乎对这个领域的发展脉络有着极高的敏感度,总能抓住那些即将爆发的趋势点进行深入剖析。但是,在探讨具体实施层面的规范和标准时,内容显得略微保守和谨慎,似乎更倾向于描述“应该如何”,而非大胆预测“即将如何”。对于那些期待更具前瞻性和颠覆性预测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这部分略显保守,缺少了一些“破局者”应有的锐气。
评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那种罕见的批判性视角。他并没有一味地歌颂新兴事物带来的便利,而是非常坦诚地指出了当前推广过程中潜藏的风险,比如数据隐私的边界模糊、算法偏见对教育公平性的潜在威胁等,这些深刻的反思为全书增添了必要的重量感。这种不盲从、敢于直面阴影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讨论层次得以提升,不再是简单的技术介绍手册。不过,尽管批判深刻,作者在提出解决方案时,往往采取了一种比较“宏观指导”的方式,缺乏针对不同规模机构(比如小型乡村学校与大型城市大学)的具体、可落地的应对策略。因此,读完之后,我深知问题所在,但如何将这些深刻的洞见转化为校方决策者的具体行动指南,仍然需要读者自己做大量的转化工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数据分析和案例采撷上的广度令人咋舌。他似乎拥有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案例,这种跨地域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现代学习”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那些详尽的图表和引用的研究报告,都为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非常可靠和权威。特别是关于资源共享机制的探讨,书中详细列举了几个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和遇到的瓶颈,分析得入木三分。然而,正因为信息量过于庞大,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满”,仿佛作者急于将所有他知道的都倾倒出来,导致某些关键论点的聚焦不够清晰,就像是站在一个摆满珍宝的展厅里,眼睛不知道该先看哪一件展品。如果能在某些重点环节做更有力的提炼和总结,效果会更上一层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