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交往不仅仅发生在两个大国之间。这两个国家的贸易和往来还发生在大英帝国和英联邦这些更宏大的背景之下。本书源于他2000年在剑桥大学的系列讲座。在这部探讨中英关系的文笔优美、思想隽永的作品中,作者围绕着“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这四个词汇,阐述了中国和英语民族复杂、多彩、动态的交往关系,既审视两者交往的可能,同时又洞悉其限制,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既深远又细致入微的中西文明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画卷。
增订版新增了两篇讲座内容:一则将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交流史做了清晰的阐释,并立足当今全球化时代对两者间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二则分析了世界上主要的文明形态,尤其关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所在及其优势。
王赓武 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主席,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当选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士,荣膺福冈亚洲文化奖。历任马来亚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57—1968),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远东历史系主任、太平洋研究院院长(1968—1986),香港大学校长(1986—1995),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1997—2007)。
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移民研究等,涉及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近年作品有《中国与东南亚:神话、威胁和文化》(1999)、《海外华人:从土地束缚到争取自治》(2000)、《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2003)、《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2013)、《另一个中国周期:致力于改革》(2014)等。
王赓武是东亚*杰出的学者之一。本书源于他2000年在剑桥大学的系列讲座,文笔流畅,娓娓道来,使阅读成为愉悦的体验。该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把英美(作者认为美国是大英帝国的继承者)在帝国时期和后帝国时期对中国的影响与日本、葡萄牙以及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影响作了比较。
——《亚洲图书评论》
王教授的著作简洁而视野宽广,为两种文化多层次的互动提供了新的洞见。他旁征博引,自如运用浩繁的资料,甚至他看似漫不经心的题外话,都无疑会催生大量的专著和论文。一定会有无数教授向学生推荐此书,而一般读者在探究中国与英语世界交流碰撞的复杂脉络时,也会发现此书提供了一个绝*的俯瞰视角。
——《亚洲研究杂志》
本书令人耳目一新,它剖析了1800年以来中国与英美文化交流碰撞的原动力。富有洞察力的细节描述,超强的可读性,再加上令人信服的论辩,注定此书会被中西交流史爱好者列入必读书目。
——《中国国际评论》
王赓武可以当好中国总理。
——澳大利亚首任驻华大使费思棻(《南方人物周刊》)
我想此人可做个顾维钧型的*流中国外交家,也可以做个*流的中国“京师大学堂”的堂长。
——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唐德刚(《王赓武天降大任》)
我很难找到恰当的词语去描述王赓武先生,他是如此杰出,在很多有趣的领域取得了显要的成就……众多个人、组织乃至政府部门都从他那里寻求明见和洞见——这些明见和洞见不仅关系亚洲,而且也关系世界其他地方的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王赓武:教育家和学者》)
我个人认为,王赓武先生毫无疑问是海外华裔史学界的大师级学者。更重要的是,我认为王先生的作品对于现代中国(包括我们现在的中国)的意义要远远超过上面提到的几位史学大家(杨联陞、何柄棣、黄仁宇、余英时、许倬云等)的作品,因为王先生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都更贴近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树渠讲席教授唐世平
(《我所理解和认识的王赓武》)
一 导论
二 “去打仗”
三 “去贸易”
四 “去传教”
五 “去统治”
六 语论
附录
南方境外:强进与退让
文明无国界:以史为镜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令人大开眼界的一部作品!虽然我刚开始对1800年以来中英两国之间的“碰撞”这个概念有些模糊的认识,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一场跨越两个多世纪,深刻影响了全球格局的复杂互动。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将战争、贸易、科学技术以及两国政治治理模式的演变巧妙地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历史进程。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几次重大战争的解读,不再是单纯地描述战役的胜负,而是深入分析了战争背后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这些冲突如何迫使双方调整策略、改变发展方向。鸦片战争固然是一次屈辱的开端,但作者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中国在战后如何挣扎着寻求自强,以及西方列强如何通过贸易和技术渗透,一步步改变中国社会的面貌。而英国方面,也并非一成不变,书中也展现了其国内思想和政策的演变,以及其在与中国打交道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妥协。这种多层次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 nuanced。
评分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非常厚重且充满智慧的作品。虽然我并非历史专业出身,但作者清晰流畅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让我能够轻松地跟随他的思路,理解1800年以来中英两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碰撞”这个词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指冲突和战争,更包含了文化的交融、思想的启迪,以及发展路径的探索。 书中对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吸纳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变革的描写,让我深有感触。我看到,中国是如何在民族危机中,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意识地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体系。而英国,作为一个工业革命的先行者,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技术的输出者,更是知识的传播者。这种跨越国界的知识和技术交流,对两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理解当今世界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维度。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将1800年以来中英两国之间跌宕起伏的关系,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两个文明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宏大史诗。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历史简单地分为“好”与“坏”、“先进”与“落后”,而是以一种更加客观和辩证的眼光,去审视每一次“碰撞”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书中关于贸易、战争、科学和治理的多个维度的交叉分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我看到了,当两种不同的文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相遇时,所产生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交流,更有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借鉴。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本书绝对值得所有对世界史、中外关系史感兴趣的读者深入阅读。
评分老实说,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1800年以来中英两国关系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一些比较表面的认知层面。但这本书真的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了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作者在“贸易”这一部分做得尤为出色,我之前总觉得贸易就是货物交换,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贸易不仅仅是商品,更是观念、制度、甚至是生活方式的传递和碰撞。 书中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论述,以及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在中国市场上的早期影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看到,当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和技术涌入中国时,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这种经济层面的互动,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思潮,又是如何促使中国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也在思考自身的发展道路。而英国,也并非只是单方面输出,它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也逐渐认识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以及与中国建立稳定关系的重要性。这种相互塑造的过程,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有些吃惊。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相对枯燥的学术著作,但没想到读起来却引人入胜。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而且充满了见解。尤其是在“科学”和“治理”这两个章节,让我对中英两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和本土化过程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科学浪潮时的努力和挣扎。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积极学习和创新,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而英国的科学发展,也并非停滞不前,它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也在不断进步,而这种进步,又反过来影响了它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同样,在“治理”方面,书中对两国政治体制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不同的治理模式在面对相似的历史挑战时,所做出的不同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对两国未来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比较性的视角,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