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幼教育今注

童幼教育今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意] 高一誌 著,[法] 梅謙立 編,譚傑 校
圖書標籤:
  • 童幼教育
  • 學前教育
  • 幼兒發展
  • 教育理論
  • 早期教育
  • 親子教育
  • 教育方法
  • 兒童心理學
  • 教育實踐
  • 傢庭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467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2249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明末意大利耶穌會士高一誌(Alfonso Vagnone)所著的《童幼教育》(1632年)是首本介紹文藝復興教育思想的著作,反映瞭中西教育思想的最初碰撞。本書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六篇研究論文中,四位學者分彆闡述瞭高一誌的生平和教育背景,《童幼教育》的結構和西方思想來源,《童幼教育》對中國教育思想的響應和補充,以及《童幼教育》的版本情況。第二部分是《童幼教育》的校注本,通過大量注釋考證書中的人名、地名和古典故事,解釋此書的西方文獻和思想來源,並比較其與中國教育思想之間的異同之處。


作者簡介

高一誌(Alfonso Vagnone,1566—1640),又名王豐肅,明末意大利耶穌會士,齣生於意大利都靈郊區的特洛伐雷洛區的一個貴族傢庭,長眠於中國山西絳州。他於1604年抵達中國進行傳教活動,為中西早期交流做瞭很大貢獻。其一生著述豐富,有《修身西學》五捲、《西學治平》四捲、《西學齊傢》五捲、《空際格緻》二捲、《達道紀言》一捲等。其中1632年所著《童幼教育》是首本介紹文藝復興教育思想的著作,也反映瞭中西教育思想的最初碰撞。

梅謙立(Thierry Meynard),法國人,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學東漸文獻館副館長。主要研究中西思想交流、西方古典哲學、當代新儒傢。2003年獲得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學位,論文《梁漱溟的宗教觀》。主要著作包括《中國哲學傢孔子》(英文版,2010年),《天主實義今注》(2014年)。

譚傑,華中科技大學工學學士(2008年),中山大學哲學博士(2016年),中南大學哲學係博士後(2016年至今)。主要研究明清西學東漸、倫理學。主要著作包括《天主實義今注》(2014年)。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第一章晚明耶穌會士高一誌生平/ 1

一、高一誌在義大利 / 1

二、高一誌在南京 / 5

三、高一誌在澳門 / 28

四、高一誌在山西絳州 / 30

五、鞠躬盡瘁、長眠絳州 / 42

第二章高一誌教育思想的背景/ 46

一、耶穌會教育傳統 / 46

二、高一誌在義大利接受教育 / 52

三、高一誌在中國的學業與學術 / 67

四、高一誌在山西絳州的學術活動 / 77

第三章對《童幼教育》來源文獻及其結構的考證/ 85

一、玻尼法爵《基督教育》在澳門的重版 / 86

二、伊拉斯謨的《兒童禮儀》/ 90

三、維基歐的《教育六捲》/ 92

四、托雷斯的《王子倫理哲學》/ 95

第四章《童幼教育》與文藝復興教育/ 99

一、教育的自然基礎,即父母遺傳 / 100

二、以正式教育補充自然 / 107三、宗教與教育 / 113

四、耶穌會的教育製度 / 117

第五章《童幼教育》與硃熹《小學》/ 120

一、中西教育內容介紹 / 121

二、中西教育的相同 / 125

三、中西教育的不同 / 130

第六章關於《童幼教育》不同版本的考證及

《童幼教育今注》的説明/ 138

一、《童幼教育》的四個版本 / 138

二、關於本書校勘工作的説明 / 141

童幼教育/ 147

童幼教育序 / 149

童幼教育捲之上 目録 / 152

童幼教育捲之下 目録 / 152

童幼教育捲之上/ 154

教育之原第一 / 154

育之功第二 / 159

教之主第三 / 162

教之助第四 / 165

教之法第五 / 170

教之翼第六 / 174

學之始第七 / 179

學之次第八 / 183潔身第九 / 188

知恥第十 / 192

童幼教育捲之下/ 198

緘默第一 / 198

言信第二 / 201

文學第三 / 206

正書第四 / 211

西學第五 / 216

飲食第六 / 221

衣裳第七 / 225

寢寐第八 / 228

交友第九 / 231

閑戲第十 / 235

附 録/ 239

(一)高一誌生平年錶 / 239

(二)民國年間《童幼教育》跋 / 241

(三)崇禎八年絳州知州雷翀告示 / 242

(四)平陽府疆域圖 / 244

(五)絳州州屬五縣圖 / 245

(六)東雍書院圖 / 246

索 引/ 247

參考文獻/ 255


精彩書摘

童幼教育捲之上
遠西耶穌會士高一誌著
晉絳段袞、韓霖閲

教育之原第一

1.造室者先築其基,佃田者先墾其地,養幼之道,必以二親爲基地。2.蓋子者,父母之精血也。父母之清濁正邪,大都傳於所遺之種,故智者欲免後之不肖,必慎於婚媾之初,而慎之道有三,一曰配以時,二曰擇以賢,三曰交以正。三者廢一,而教育之道病矣。

3.凡婚娶而計養育,必俟其時之既至,不得以早婚基大害。彼飛走猶然重期,期不至,弗鳴弗配,而人可失當然之時乎?4.蓋養育主於力與氣,力因年而長,氣依時而清,使未積其力之固,未儲其氣之清,養育之功得成乎?嘗觀早娶者,或數年不產,或所產之子弱不能存。比之穀種,非其熟滿而播之,必弗生;即生,亦易壞也。5.夫生育大道,乃急急爲子受室,欲以繼嗣,反以乏嗣,不亦愚哉?即使童幼之夫婦,僥倖而養,亦安能授以義方?蓋夫婦童幼,未能治身,安能教子?6.故吾西先哲定婚配之時,男以三旬,女以二旬。今雖不盡依古法,然亦未甚相遠。男女當是時,血氣清凝,足以生養,心誌光明,足以教訓,故乏後者少,率是道也。
7.婚姻之道,不惟其美,惟其稱。所謂稱者有二焉:於身、於誌。8.身者,相配閤者也。蓋老婦得少夫,固爲可醜,即老夫得少妻,雖有時能成生育之功,然不能成者多矣。9.次所當慎者,則彼此之精神也。果核爲蟲所蝕,植諸地中,其齣也,苗秀花實多如之。維榖維花,無不皆然,獨至於傳先祖之美種,則不加毖乎?常見人傢相承惡疾,不能復立者種種也,可不慎哉?
10.既年閤而血氣清矣,又當察其女性情之和。或欲貿鏡,先試其對正像否,匪獨觀鏡之美貴;欲婚姻者,可獨計其美貴,而不察其性之順和也耶?11.昔西賢後聞名臣有娶至美至貴而無德者,嘆曰:“夫臣也,婚媾惟隨目而已。”12.曩有賢士,聞故人窮而娶富貴者,笑曰:“此人也,往得主人矣,何可謂之娶婦?”13.天地間偶遭妖孽,皆從二氣不和而起,故夫婦之性情不和,則養育之功不可成。往有智者,數年約婚而不就,或譏之,答曰:“欲買田以植美穀,則密察而兢兢焉無已;娶妻植我美後,顧可草草乎哉?況買田有誤,獨可改也;若擇妻有誤,莫可移矣。遅遅也,奚傷!”
14.或曰:“此正道也,但女子性情,何從得其順乎、否乎?吾中華未嘗不慎,未定厥祥,先察厥辰,次且屢詢星命,而猶未足如意也,則將奈之何?”15.予曰:“世間諸虛,莫甚乎星傢之言。乃或依其言而結婚矣,後或反目、或終疾、或寒窮、或早斷絃,此則何解與?蓋星象皆蒼天所定,運之自然,諸吉凶乃天主所降之旨也,試觀同辰、同刻及同處數人生養者,而其間或貧或富、或愚或智、或卑或尊,吉凶不等矣。天運之時雖可推算,而天主之命必未可以人定也。”16.古之聖賢談吉凶,無不爲人所自取,謂吉凶乃善惡之應耳。宇內衆力未能強我造惡,則宇內衆力亦未能強我投凶。是故人之誌強於星辰,強於宇內之衆力也。則星傢既不能知人誌之善惡,豈能預算生人之吉凶乎?17.往有士欲行一事,問星傢可否,答曰否,遂弗行,竟以失機害事,悔不能已。次遇事,又問星傢可否,答曰可,遽依而行之,乃遭難而失事,終不可退。噫嘻!星傢之言,豈可信乎?18.吾西鄰國有麯學談星命者,語君曰:“吾君命終之期近矣。”君問:“何以知?”星傢對曰:“觀天象耳。”君問:“汝命如何?”星傢曰:“臣之數,期算未至。”君遂命即刻戮諸市,以警星傢之妄者。19.以此觀之,則擇妻大事,不可托之星命也,明矣。20.若吾西國欲娶得賢者,先詢其鄰與內外之戚,然後定焉,究竟希不如意者。蓋閨閤之性情不可隱,常乘隙而著其光,則所居之處,自有徵應,何必托星傢之虛言也哉?
21.欲全婚姻之正道,既待其時之宜,選其耦之賢,彼此尚有所慎,則良人所重者,乃其養子之正意焉。22.若圖逞欲狎昵,則與遊狹邪、溺淫伎無擇矣。古聖雲:“凡娶而惟供其私欲,此以本室爲歌院,以本妻爲歌伎耳。”可不慎哉!疇昔有士,妄誇絶無他遇,乃獨耽於本耦。賢者聞之而譏曰:“醉於室,與醉於市,愆等耳。”23.仁義之士居本室,尚未敢恣肆,彼有他遇,及畜侍嬖、供私欲者,夫婦之反目,子孫之羞吝,庶嫡之爭觸,血氣之衰傷,名聞之損壞,業資之敗散,及一切不測之災,悉從此而生矣。24.故先哲責淫者曰:“殆哉!種於溝壑,豈若種於美區?種於他田,豈若種於本畝?況田少易治必盛,田多難修必荒矣,殆哉!”25.特牧斯德爲中古之名士,適遇美伎招之,辭曰:“吾有正室久矣,以暫樂售永辱且悔,吾弗能也。”26.雖然,誌養育者不獨儆戒於邪色也,猶戒慎於衷情之不正焉。蓋二親情之正邪,概通於子。27.古者第阿日搦見一童狂癡,曰:“此童之親,必於迷酒之際生養之耶,不然,何此兒狂癡若爾?”28.故吾西俗大傢,多設聖人賢女之美像於宮中,必欲夫婦常目擊而心思之,以正其性情,斷不容妄説邪俗竊入,以亂我生育之大功焉!



《幼教實踐心得與反思》 概述 本書並非對某一部特定著作的注釋或解讀,而是一本源於一綫幼教工作者真實經曆與深刻體悟的實踐文集。它圍繞著“童年教育”這一永恒的主題,以細膩的筆觸,記錄瞭作者在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點滴收獲,以及在麵對兒童成長過程中種種挑戰時,所産生的思考、睏惑與探索。本書旨在梳理和呈現一套立足於兒童發展規律、充滿人文關懷的幼教理念與實踐方法,希望能為所有投身於兒童教育事業的同仁們提供一份可資藉鑒的參考,並引發更多關於兒童教育的深度對話。 內容詳解 第一部分:童年之姿——理解與尊重每一個獨特的生命 “無痕”的童年時光: 作者開篇即強調,童年是兒童生命中最為寶貴且不可復製的階段。因此,教育不應以成人既定的標準去“塑造”兒童,而應以一種“無痕”的態度,去陪伴、去觀察、去發現。這裏的“無痕”並非指放任自流,而是強調教育的介入要溫和、自然,不應給兒童的成長留下不必要的壓力或強加的痕跡。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描繪瞭如何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捕捉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瞬間,尊重他們各自的節奏和興趣,讓童年保持其本真的色彩。 “看見”孩子的不容易: 現代社會對兒童的期望值很高,有時我們往往忽略瞭孩子在學習、交往、情緒管理等方麵所麵臨的實際睏難。本書深入探討瞭如何透過兒童的行為,真正“看見”他們內心的需求與掙紮。例如,一個在集體活動中顯得“不閤群”的孩子,可能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一個總是“調皮搗蛋”的孩子,或許正用這種方式尋求關注或釋放能量。作者呼籲教育者要具備同理心,成為兒童情緒的“翻譯官”,幫助他們理解和錶達自己的感受。 “玩”是孩子的天賦: 玩耍在兒童發展中的核心作用被反復強調。本書不將玩耍僅僅視為一種娛樂,而是將其提升到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從遊戲規則的建立,到角色扮演中的社會性發展,再到探索性玩耍中科學思維的萌芽,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大量的圖片和場景描寫,展現瞭孩子們在各種主題遊戲中的投入與創造力,以及教師如何在不打擾遊戲本身的前提下,進行巧妙的引導和支持。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 這一章節將兒童比喻為等待發芽的種子,強調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潛能和成長軌跡。教師的角色便是園丁,需要提供適宜的土壤、陽光和水分,細心嗬護,靜待花開。書中分享瞭如何識彆不同孩子的“生長信號”,如何根據他們的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支持,而不是用統一的“配方”去對待所有孩子。作者也反思瞭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剋服“一刀切”的傾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部分:教育的溫度——師幼互動的智慧與藝術 “傾聽”比“說教”更有力量: 作者認為,有效的師幼互動,始於真誠的傾聽。在許多教育場景中,教師常常急於錶達自己的觀點,而忽略瞭傾聽孩子的心聲。本書通過真實的對話記錄,展現瞭教師如何通過眼神、肢體語言和言語,積極迴應孩子,理解他們的想法,從而建立起信任和尊重的關係。這種傾聽,不僅是聽孩子說瞭什麼,更是聽他們未曾言說的需求和情感。 “贊美”的藝術與“批評”的智慧: 如何恰當地贊美和批評,是影響兒童自信心和行為習慣的關鍵。本書區分瞭“空泛的錶揚”與“指嚮行為的肯定”,強調瞭贊美應具體、真誠,能夠讓孩子明白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對於“批評”,則提齣瞭“就事論事”、“保護孩子的自尊”等原則,避免貼標簽式的指責,而是引導孩子認識錯誤,並學習如何改正。 “情緒”的橋梁: 兒童情緒的波動是常態,教師如何引導孩子管理情緒,是教育中的一大挑戰。本書分享瞭許多在處理兒童負麵情緒(如哭鬧、發脾氣)時的有效策略,包括共情、轉移注意、教授情緒詞匯等。同時,也探討瞭教師自身情緒的管理,認為教師的穩定情緒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規則”的建立與“自由”的邊界: 規則的建立是幼兒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如何讓規則被兒童理解和接受,又如何在規則之下保留兒童的自由探索空間,是一門藝術。本書詳細介紹瞭如何與孩子一同製定規則,如何通過遊戲和故事來講解規則的意義,以及如何在執行規則時保持靈活性和人性化。它強調,規則的目的是保護所有人的安全和促進集體和諧,而非限製兒童的創造力。 第三部分:教學的深度——創設與支持兒童的學習之旅 “主題活動”的生成與實施: 本書深入剖析瞭以兒童興趣為齣發點的主題活動設計。它並非提供現成的教案,而是展示瞭如何從孩子的一個小小的問題、一個偶然的發現開始,逐步延展成一個富有探究性、多元化的學習主題。從環境創設,到材料提供,再到教師的角色定位(引導者、支持者、閤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 “區域活動”的價值與組織: 區域活動被視為兒童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的重要場域。本書詳細介紹瞭如何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科學地設置科學區、語言區、藝術區、建構區等,並提供豐富的、開放性的操作材料。同時,也探討瞭教師如何在觀察、記錄的基礎上,對區域活動進行適時的介入和支持,促進兒童在自主探索中獲得更深層次的學習。 “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高度重視兒童通過感官去認識世界的本能。本書提供瞭大量通過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進行學習的活動設計,例如泥工、水遊戲、沙盤遊戲、音樂律動、自然觀察等。這些活動不僅能滿足兒童的感官需求,更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認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傢園共育”的橋梁: 認識到傢庭在兒童成長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書積極倡導傢園共育的理念。作者分享瞭與傢長溝通的技巧,如何引導傢長理解並支持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如何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書中也提供瞭許多親子活動的設計,增進傢園之間的理解與閤作。 第四部分:成長的足跡——教師的自我反思與持續發展 “學習型教師”的修煉: 作者認為,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持續學習和自我反思是職業生涯的生命綫。本書分享瞭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睏惑,以及通過閱讀、研討、同行交流等方式,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它鼓勵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勇於承認不足,並積極尋求提升。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幼教工作充滿挑戰,但也容易讓人投入過多。本書也觸及瞭教師在工作壓力下,如何尋求自我調適,保持身心健康,從而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教育的初心與使命”: 在結尾部分,作者重申瞭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的初心與使命——為每一個孩子的健康、快樂、全麵發展奠定最堅實的基礎。本書最終希望傳遞的是一種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一份對兒童生命的尊重,以及一種持續探索、不斷前行的教育情懷。 總結 《幼教實踐心得與反思》並非一部冰冷的理論書籍,而是充滿瞭溫度和人情味。它是一份來自一綫教師的真誠分享,是對童年教育深刻的體悟和不懈的探索。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由豐富的實踐案例和深入的思考構成,力求以最貼近真實的方式,展現幼教工作的復雜性與魅力,為所有關心孩子成長的人們,提供一份溫暖而有力的啓迪。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在閱讀中引發共鳴,在實踐中形成自己的理解與創新,共同為孩子們創造更美好的童年。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閱讀的《遊戲的力量:從玩耍到學習的橋梁》一書,徹底顛覆瞭我對“玩”的固有認知。傳統觀念裏,遊戲往往被視為學習的對立麵,是時間的浪費。然而,這本書卻以極具說服力的方式,展示瞭遊戲化學習(Gamification)在激發內在學習動機方麵的巨大潛力。作者不僅梳理瞭遊戲設計的基本原理——比如目標設定、即時反饋、挑戰與奬勵的平衡——還將其巧妙地映射到教育場景中。書中列舉瞭許多將傳統課程內容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桌麵遊戲或數字交互體驗的案例,效果立竿見影。我個人特彆欣賞它提齣的“心流理論”在課堂中的應用,即如何設計任務難度,確保學生始終處於既有挑戰性又不會感到過度焦慮的最佳狀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活潑,充滿瞭對“好玩”的哲學思考,讀起來讓人手不釋捲,恨不得立刻迴到教室裏去嘗試應用這些方法。它讓我們意識到,與其對抗孩子對遊戲的熱情,不如巧妙地引導和利用這種熱情,將學習變成一場主動探索的旅程。

評分

讀完《兒童心智發育的奧秘》,我感覺自己仿佛重新經曆瞭一次童年,隻不過這次是以一個成年人的理性視角去觀察和理解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內心活動。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細膩、充滿人文關懷,作者似乎擁有洞察孩子內心世界的“水晶球”。它沒有采用枯燥的心理學專業術語,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生活場景和訪談記錄,將兒童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發展的各個階段描繪得栩栩如生。我特彆喜歡它對“依戀關係”的探討,那種深入骨髓的共情能力,讓人讀到某些段落時忍不住紅瞭眼眶。它解釋瞭為什麼孩子在特定年齡會錶現齣某些看似“不閤邏輯”的行為,並提供瞭一整套充滿耐心和理解的應對策略。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把我們從“管教”的思維定勢中解放齣來,引導我們真正去“看見”孩子本身。它強調瞭環境的質量對塑造未來人格的重要性,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日常互動的每一個微小瞬間,意識到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言語和態度,都可能在孩子的心靈深處埋下深遠的種子。

評分

《藝術與想象力的啓濛》這本書,對於長期受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熱潮裹挾的人來說,簡直是一股清流,甚至可以說是一劑強心針。它強力論證瞭藝術教育在培養人類高級思維能力中的不可替代性。作者的論證邏輯非常嚴密,他引用瞭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證明音樂、繪畫和戲劇活動如何促進大腦中左右半球的協同發展,以及如何有效提升空間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這本書的排版和配圖也十分講究,大量的經典藝術作品賞析穿插其中,讓人在閱讀知識點的同時,也進行瞭一場精神上的洗禮。我過去總覺得藝術教育是“錦上添花”,讀完這本書纔明白,它是“雪中送炭”,是保證孩子思維完整性的關鍵環節。它不僅教你怎麼看藝術,更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通過藝術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這個復雜的世界,激發那種不受約束的、創造性的火花。這本書的觀點非常大膽,它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那些高度依賴創造力和審美判斷的技能,纔是人類未來最核心的競爭力。

評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名為《新教育探索》的書,它對當下教育理念的剖析簡直是醍醐灌頂。作者以一種非常宏大的視角,梳理瞭近幾十年全球範圍內教育思潮的演變,從基礎教育的標準化到個性化學習的興起,分析得鞭闢入裏。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素養導嚮”的那一章,它不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提供瞭許多極具操作性的案例,比如如何設計一個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PBL)來真正培養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知識點。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很快,語言精準有力,沒有太多冗餘的修飾詞,讀起來非常暢快淋灕。它強迫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好學生”的定義,以及我們現行的評價體係中存在的巨大盲區。書中有一段話特彆紮心:“教育的本質是喚醒,而非填塞。”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如果隻是將知識一股腦地灌輸給孩子,那無疑是對他們生命力的極大扼殺。對於任何關心教育未來走嚮的傢長和一綫教師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參考書,它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而非標準答案,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評分

《文化語境中的兒童權利》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更偏嚮於社會學和倫理學的層麵。它沒有過多關注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將焦點放在瞭“什麼是適宜的教育”這一宏大議題上,並深入分析瞭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實踐如何受到權力結構、社會階層和曆史傳統的製約。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國際化,通過對比西方主流教育體係與非西方國傢(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傢)的教育模式,揭示瞭“普適性教育理念”背後可能隱藏的文化霸權。作者的筆觸沉穩而犀利,對於教育公平問題,特彆是弱勢群體兒童的受教權,進行瞭深刻的剖析。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感到一種強烈的反思欲,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規範,在更廣闊的世界觀下,是否真的站得住腳。這本書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它提供瞭一種更具責任感的教育視角——教育不僅是個人的發展問題,更是一個社會正義的構建過程。它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我們教育體製中那些被忽略的、需要被修復的角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