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著名學者費孝通的經典名作,包括瞭《美國人的性格》《初訪美國》《訪美掠影》三部分內容,是費孝通先生20世紀40年代在美國讀書和考察及上世紀80年代重訪美國的筆記和觀感,著重對比瞭美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美國人與歐洲人的區彆,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差異。分析瞭美國人的性格及這種性格在推動美國走嚮繁榮富強道路上的作用,有利於加強我們對我國和平崛起及東方文明的重建的思考。
費孝通,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傢、人類學傢、民族學傢、社會活動傢,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1930—1938年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研究院和英國倫敦大學學習,獲博士學位。此後任雲南大學、西南聯閤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學會會長等。長期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著有《江村經濟》《生育製度》《鄉土中國》等。
費孝通的一生,經曆瞭中國社會的重大變遷,在他的身上,飽含著愛國主義的情懷。他的《鄉土中國》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特殊的社會結構;他的《江村經濟》讓世界從不同角度定義中國的生産方式。他“行行重行行”,懷著一顆“誌在富民”的仁心,總結齣瞭包括“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在內的多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瞭包括浦東、黃河上遊、南方絲綢之路在內的多個區域經濟的布局和發展。他提齣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已經成為政府和學術界定義中國民族關係史的核心理論框架。他提齣的“文化自覺”理念、他對全球化時代中國國際地位的戰略思考、他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世界設想,都將指引著我們堅實地走嚮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其鳳
前言美國人的性格
1美國在旅程的盡頭
2在記錄與起碼之間流動著
3有條件的父母之愛
4不令人服輸的成功
5猜不透上帝的意誌
6蠻一點,孩子!
7道德上有個毒刺
8原本是負瞭氣齣的門
9後 記
初訪美國
1人生的另一道路
2貧睏的早年
3自由之邦的傳統
4年輕文化的前途
5幸福單車的脫節
6機器和疲乏
7勞資的鴻溝
8關於華僑
9文化的隔膜
10老而不死
11鬼的消滅
12男女之間
13眼睛望著上帝
14民主的沉睡
15平民世紀在望
16經濟的修正
17餘 筆
訪美掠影
1釋題代序
2顛倒瞭日夜
3兩個“皇後”的下場
4車?油?路的三位一體
5城鄉對流?南北對流
6地鐵和“塗抹”
7傢務機械化
8殷實之傢
9新型市場
10能源危機
11電子係統
12鬥智的世界
13一種新的社會紐帶
14博聞強識的電腦
15應用壓倒理論
16黑人問題
17民族拼盤
18美國的華人
19齣路總是會找到的
20信心危機"
《初訪美國》(1945年)、《美國人的性格》(1947年)和《訪美掠影》(1980年),前兩本是新中國成立前由生活書店齣版的,後一本是十年動亂之後由三聯書店齣版的。
自抗日戰爭時代起,我就養成瞭“整篇零寫”的習慣,就是就一個題目,分成若乾連環畫式的一迴一迴,分篇寫齣,隨寫隨發錶,寫完一題,閤為一冊,成一集子。經過抗戰生活的朋友大傢都明白其中的原因。那時後方的糧食一天是一個價錢,我們這些教書匠,鈔票一到手立刻要去換成實物。寫好瞭文章積壓在桌上同樣是會貶值的。從這個經濟條件中養成的寫作習慣,日子一久,也就難改,直至今日。
《初訪美國》和《訪美掠影》是我前後兩次訪美的隨感錄,記著我個人在旅行中的一些見聞和感想。《性格》是我的讀書劄記,讀瞭一本美國作者寫的分析美國人性格的書,按原書的論點加上我的發揮而寫成的。當時就聲明這本書裏所講的美國人隻是美國人中的一部分,不能認為所有美國人都有這種性格。這三本小冊子聯串起來閱讀固然可以看到一些美國和美國人在這段時期裏的變化,但是從這本書裏所可能得到的印象必然是過於簡單、淺薄、片麵甚至還有失實之處。
我之所以沒有能在這幾本小冊子裏更充分、深入、全麵和真實地把前後兩個時期的美國和美國人的實際情況寫齣來,首先是我當時並沒有對自己提齣這個要求,其次是主觀上和客觀上並不具備這樣做的條件。我這兩次訪問,有一點相同,都是應美國政府或所謂“官方”的邀請而去的。《初訪》是1943年的事。1941年美國對日本宣戰,成瞭我們抗日的盟國。1942年美國政府嚮我國十個大學發齣邀請,要它們分彆派齣一位教授去美訪問。雲南大學派我應邀,1943年夏齣國,在美國住瞭一年,名為“文化交流”。我在美期間並沒有去調查美國社會,而埋頭編寫Earthbound China一書,隻在休息期間到過附近各地觀光,得到一些美國人生活的印象。當時昆明風行一種“小報”,雲南大學的學生辦瞭一張《生活導報》,要我給它寫訪美通訊,隨感隨寫,隨寫隨寄,有十多篇。返國後,加以整理,以《初訪美國》的書名,最初由美國新聞處齣版,後來纔給生活書店重版。既然這本小冊子是以一般通訊為底子寫成的,當然談不上科學水平。
《掠影》是1980年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和美國學術交流的代錶團齣國訪問後迴來寫的。這次訪問一共隻有一個月,走瞭十個城市,有點像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比走馬看花還要倉促。這樣的條件下,不可能寫齣結實的東西。在介紹美國和美國人戰後的變化上,這幾本小冊子既然不可能滿足讀者的要求,我又為什麼同意書店把它們閤在一起重版呢?
在這件事上我確曾猶豫過一番,但是等我在校閱時從頭把這幾本小冊子讀瞭一遍之後,卻發現如果從另一些角度,或另一些層次裏去閱讀這一本書,可能會另有一種味道,另有一種收獲的。所以我想不妨印齣來試試,是否有些讀者能領略這種味道,取得這種收獲。
我校閱時,站在第三者立場上看到瞭:一個在清朝末年齣生,小城鎮裏長大,在當時的教育體製中循級而進,“正途齣身”,在國內和國外大學裏學過所謂社會學和社會人類學,抗日戰爭時期在大學裏當瞭教授,而且在艱苦的條件下堅守崗位工作的人,當他初次訪問美國時,他是懷著什麼樣的一種心情去看那個和他本國不同的世界的。我們固然可以在字裏行間看到通過他筆下寫齣的他所見到的當時的美國,但也許更有意思的是在字行之外可以看到他本身站在什麼立場和懷著什麼心情看這個在他還是初次接觸的世界。他的立場,他的心情又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在中國一定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於是又可以更進一個層次,看到當時中國的這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立場和心情,以及形成他們的立場和心情的曆史條件瞭。經過瞭三十五年,同是這個作者,經過瞭一段坎坷不平的遭遇,又到瞭同一個國傢去訪問,又寫下瞭一本訪問記。這一本訪問記和前一本訪問記情調有什麼不同呢?這個變化和他所看的美國和美國人的變化是兩迴事。所以在他所寫齣的東西中就存在著這兩個變數,主觀和客觀各自的變化。作者主觀方麵的變化又在多少程度上反映瞭他所在的國傢和他所處的社會客觀上的變化呢?這是第三個變數。從變的一麵去看還存在著將變未變,變得不透的成分,而且這三個變數各有其未變的底子:美國還是美國,看美國的這個人還是這個人,影響著這個人的中國還是中國。像剝筍殼一般,一層一層的剝進去,一層有一層的境界,一層有一層的味道,所以我說讀這本書可能得到的收獲也是可以層層不同的。
讀書的味道也許隻有讀者自己去品嘗,彆人不應代口……其他的話也就是多餘的瞭。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美國人性格的動態性和多樣性。作者並沒有將美國人視為一個同質化的群體,而是細緻地描繪瞭地域、種族、階級、性彆等多種因素如何影響和塑造著個體差異。我尤其喜歡他對不同地區美國人性格特徵的對比描述。比如,東海岸的嚴謹與務實,西海岸的開放與創新,南方鄉村的保守與熱情,這些鮮明的地域差異,讓我意識到“美國人的性格”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概念,無法用簡單的幾句話來概括。作者通過搜集大量的地方誌、個人迴憶錄以及社會調查數據,為我們呈現瞭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捲。他並沒有簡單地進行刻闆印象的復製,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差異背後的曆史原因、經濟基礎以及文化傳統。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我對美國這個國傢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認識到在宏大的國傢敘事之下,隱藏著無數個鮮活的個體生命。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飽學之士進行一場酣暢淋灕的思想交流。作者的語言風格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他善於運用恰當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將抽象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我記得在講述美國人對“自由”的理解時,他引用瞭大量的文學作品和電影片段,這些熟悉的文化符號瞬間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也讓我對“自由”這個概念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感受。他並沒有簡單地將自由等同於不受約束,而是探討瞭自由背後的責任,以及不同群體對自由的不同訴求。比如,他分析瞭少數族裔在爭取自由過程中所經曆的鬥爭,以及這些鬥爭如何豐富和修正瞭美國人對自由的理解。此外,他對美國社會中“精英主義”和“平民主義”的交織與博弈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他通過梳理不同曆史時期社會思潮的演變,展現瞭這兩種看似對立的力量如何共同塑造瞭美國社會的文化景觀。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的文字既有知識分子的深度,又不乏大眾讀者的可讀性。他善於運用精煉的語言,將復雜的問題講得淺顯易懂,同時又富有啓發性。我尤其喜歡他對美國人“幽默感”的解讀。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一種情緒錶達,而是將其與美國社會的曆史背景、文化傳統以及價值觀緊密聯係起來。他分析瞭美國式幽默所蘊含的自嘲、反諷以及對權威的挑戰,這些都反映瞭美國人開放、自信的精神特質。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作者所展現齣的那種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他並沒有將美國人理想化,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事實和案例,展現瞭人性中光明與黑暗並存的復雜性。我尤其欣賞他對美國社會中“衝突與妥協”的分析。他詳細闡述瞭美國曆史上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與鬥爭,以及他們在這種矛盾與鬥爭中如何尋求妥協與閤作,從而推動社會前進。他舉瞭很多具體的社會改革運動的例子,展現瞭美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社會進步的追求。這種對復雜人性的洞察,讓我對美國這個國傢有瞭更深刻、更客觀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一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設計感,仿佛預示著書中即將展開的深刻洞察。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所打動。他並沒有直接拋齣一些驚人的論斷,而是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一點點深入探索。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曆史事件時所運用的細節,那些被遺忘的小故事,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生活片段,都成瞭理解美國人性格演變的鑰匙。他並沒有簡單地將美國人的性格歸結為某個標簽,而是通過梳理不同時期,不同地理區域,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以及他們所麵臨的挑戰,描繪齣一幅復雜而生動的群像。例如,在談到早期殖民者的開拓精神時,作者並沒有迴避他們所經曆的艱難睏苦,而是著重刻畫瞭他們在絕境中展現齣的韌性、創新以及對未來的不懈追求。同時,他也深入剖析瞭這種開拓精神背後的動機,既有對新大陸的嚮往,也有對舊世界束縛的逃離,甚至是對某種理想社會構建的渴望。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讓我對“美國精神”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單一的、標簽化的理解,而是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復雜性。
評分這本書真正讓我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在分析文化現象時所展現齣的獨到視角。他並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隱藏在日常行為模式和價值觀背後的深層原因。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個體主義”的探討。許多人都認為美國人極度強調個體,但作者卻細緻地分析瞭這個詞語在不同曆史語境下的含義演變,以及它如何與社區意識、集體責任等概念相互製約、相互塑造。他舉瞭很多生動的例子,比如早期的公社生活,以及後來工業化進程中個體競爭的加劇,這些都清晰地展現瞭“個體主義”在美國社會中的辯證發展。此外,作者對於“樂觀主義”的分析也同樣精彩。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天性,而是聯係到美國的曆史進程,比如西部大開發,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繁榮,分析瞭這些曆史機遇如何強化瞭美國人麵對睏難時的積極心態。但同時,他也毫不避諱地指齣,這種樂觀主義有時也會演變成盲目自信,甚至是對現實問題的忽視。這種批判性的視角,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更加客觀和深刻,而不是一味地贊美或批判。
評分從這本書中,我深刻體會到瞭作者對於美國社會文化變遷的敏銳洞察力。他不僅僅是在描述“現在”的美國人,更是通過梳理曆史的脈絡,來理解“現在”是如何形成的。我尤其欣賞他對“移民文化”的分析。他詳細闡述瞭不同時期移民潮對美國文化造成的衝擊與融閤,以及這些移民群體如何保留自身傳統的同時,又逐漸融入並改變著美國的主流文化。他舉瞭很多具體的例子,比如意大利裔、愛爾蘭裔、華裔等群體在美國社會中所留下的獨特印記。這種對文化融閤與衝突的深入分析,讓我看到瞭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傢所特有的復雜性和活力。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條理清晰,層層遞進。作者在展開論述時,總是能夠從一個大的主題齣發,然後細化到具體的現象和案例,最後又迴歸到對整體的理解。我特彆喜歡他對美國人“創新精神”的探討。他分析瞭這種精神的來源,既有早期移民的生存需求,也有後來的科技發展和商業競爭。他舉瞭很多具體的科技發明和商業模式的例子,展現瞭美國人敢於嘗試、勇於突破的特質。同時,他也指齣瞭創新精神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比如對環境的破壞和對社會公平的挑戰。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論證過程嚴謹而富有邏輯。作者在每一個觀點提齣時,都會輔以大量的史實、數據和案例作為支撐,使得他的論斷既有說服力,又不顯得空洞。我尤其欣賞他對美國人“實用主義”的深入剖析。他並沒有將其簡單地等同於功利,而是將其與美國移民社會的生存需求、科技發展以及商業精神緊密聯係起來。他分析瞭實用主義如何驅動瞭美國的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的革新,同時也指齣瞭它可能帶來的過度商業化和對精神價值的忽視。他通過引用很多曆史上的發明傢、企業傢以及社會改革傢的故事,來展現實用主義在美國社會中的不同麵嚮。此外,他對美國人“規則意識”的探討也同樣深刻。他分析瞭規則在美國社會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群體如何在這種規則體係中尋找自身的定位和發展空間。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齣色,既有宏大的曆史敘事,也有細膩的人物刻畫。作者能夠巧妙地在宏觀與微觀之間切換,讓讀者在瞭解曆史大趨勢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我特彆喜歡他對美國黑人爭取民權的鬥爭的描述。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曆史事件的羅列,而是深入刻畫瞭那些在運動中湧現齣的傑齣領袖人物,以及普通民眾所經曆的抗爭與犧牲。通過這些鮮活的人物故事,我感受到瞭那種為瞭自由和尊嚴而付齣的巨大努力。這種對個體經驗的關注,讓曆史變得更加人性化,也讓讀者更能體會到不同群體在美國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