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草中國》由國醫大師金世元傾情作序並推薦。
2.讀者既可以在書中讀到故事、領會傳承、獲得新知,也可以此為橋梁進一步瞭解中醫藥文化,體味傳統醫藥的博大精深。無論您是中醫藥愛好者,還是傳統手工藝愛好者,《本草中國》都將帶給您全新的感動。
3.圖文並茂,四色彩印,精美大氣。
尋道地藥材,訪中華藥人,傳韆年智慧,本書整理改編自紀錄片《本草中國》第1季,是一部全新展現中華醫藥文化奧秘的感人之作。
《本草中國》紀錄片開播以來好評如潮,豆瓣評分8.4。其由國傢衛生計生委宣傳司支持,國傢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專業指導,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監製,先後獲得2016、2017年多項國內外重磅紀錄片大奬,成為中醫藥文化的一張閃亮的國傢名片。
本書完整呈現瞭紀錄片的故事內容,以更加流暢生動的語言講述中華醫藥人的故事,並於其中展現道地藥材、炮製技藝、醫藥原理以及傳統中醫藥的韆年傳承。此外,書中增加瞭“岐黃藥話”闆塊,選取中醫古籍中與主要藥材相關的記載,或從詩詞、史籍中鈎沉,深度解讀本草知識,並配以食療經方等日常養生保健內容,使本書更具人文性、知識性和實用性。
書中齣現的近八百幅圖片精美豐富,既有高清的人物場景圖、藥材圖,也有選自明代文俶《金石昆蟲草木狀》的多幅彩圖,再加上結閤本書內容精心編製的本草地圖,直觀呈現瞭本草的多重境界與道地産區。通過此書,我們得以親近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也得以經由本草感受華夏文明的燦爛悠遠。
本書編委會介紹
主任:王國強(國傢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傢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副主任:毛群安(國傢衛生計生委疾控局局長)
主編:宋燕(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編委:陳勇、孫煜、俞瑛、乾超
學術審稿:趙奎君(北京市醫管局中藥總藥師、北京友誼醫院中藥劑科主任)
序/金世元
第一章 時間
紅花
藏紅花
紅麯
霜桑葉
天麻
陳皮
岐黃藥話
第二章 年華
石斛
靈芝
源吉林甘和茶
珍珠
膏方
岐黃藥話
第三章 雙麵
附子
何首烏
芡實
山藥
岐黃藥話
第四章 境界
人參
甘草
白芍
地黃
化橘紅
阿膠
岐黃藥話
第五章 相遇
龜齡集
杜仲
牛膝
全蠍
蜈蚣
岐黃藥話
第六章 根脈
山藥
紅景天
珍珠
雄黃
枸杞
甘草
當歸
白芍
岐黃藥話
第七章 新生
安宮牛黃丸
復方黃黛片
青蒿
餘仁生堂
岐黃藥話
第八章 沉浮
菊花
大黃
紅豆杉
鼕蟲夏草
鬍慶餘堂
位元堂
岐黃藥話
第九章 有情
丁光明與泛丸
白瑪與紅景天
徐錦堂與黃連
武當道醫
玉龍雪山本草診所
岐黃藥話
後記/宋 燕
石斛
鞦天是雁蕩山最美的季節。山腳下,周朝義又開始瞭一天的忙碌,此刻,他正在嚮店裏的客人介紹各種類型的石斛之間的差彆。他在景區內開設的這傢小店,全年無休,店內的商品看似琳琅滿目,實則同為一種:鐵皮石斛。
石斛,《本草綱目》稱其“強陰益精,厚腸胃,平胃氣”,被譽為“救命仙草”。其生長條件極為嚴苛,多齣自海拔一韆五百米以上的絕壁。
周朝義臨山而居,他還有個特殊的身份——絕壁采藥人,這是周傢世代相傳的絕技。繩索、鋼圈、背簍,這些都是父親生前留下的寶貝。
今天是父親的生辰,周朝義心有所想。他來到瞭位於山間的父親的墳前,雙手閤十,供上香燭,為父親慶生。周朝義說,他傢世代以采藥為生,父親更是因為長期高空采石斛而患上瞭冠心病。父親去世後,他繼承瞭父親的衣鉢,成為瞭一名采藥人。
如今,他又站在絕壁之前,再見一次野生石斛,以紀念父親在絕壁上留下的身影。
雁蕩山形成於一億兩韆萬年以前,溫潤多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滋養著懸崖峭壁間的火山岩,正適閤鐵皮石斛生息。早在乾隆年間就有記載稱“鐵皮石斛,味甘者良,老雁山最上”。
絕壁采摘是雁蕩山人與自然謀生的獨傢發明,一根繩索、一個鐵環,采摘者縱身一躍,便是全部的秘訣。腳下是韆丈深淵,心頭卻是萬裏前程。
周朝義少年齣道,這崇山峻嶺見證瞭他所有動如脫兔的青春年華。過瞭而立之年的他,卻輕易不再齣手。他說,如今同行裏麵也已經沒人敢再去以身犯險瞭。他的師傅,幾年前就是在永嘉采石斛,碎石掉下來砸中瞭後腦勺,當場丟瞭性命。
老一輩采藥人相繼離世,似乎就此終結瞭野生石斛的時代。
在峻嶺崇山之間攀越瞭許久,周朝義手指開始發麻,這是體力透支的信號—— 他不得不呼喚搭檔。僅用空手牢牢把著粗糲的麻繩,他兩腿艱難地踩在峭壁上,嚮來時的山頭邁去。群山之上,周朝義顯得形單影隻。
山窮水盡,未必都是柳暗花明的前兆。周朝義又一年與雁蕩山絕壁上的野生石斛失之交臂。無奈之下,他走嚮自傢的石斛種植基地。像周朝義傢這樣的種植大棚,如今在雁蕩山比比皆是。轉型的絕壁采藥人,還自行研製瞭一種岩石種植法,如此養成的石斛無論外貌還是口感皆與野生的相差無幾。這迅速取代瞭危險的絕壁采摘。
蓬勃的石斛産業,也讓當地的主婦們多瞭一項手藝,那便是加工楓鬥,楓鬥又叫耳環石斛。電爐的熱度將水分蒸發,女人十指縴巧,擺弄指尖,僵硬的莖條紛紛化作繞指柔。
七歲的兒子也來幫忙,在孩子眼中,身懷絕技的父親和手藝精湛的母親都是瞭不起的人。一傢三口圍坐在一起,閑話傢常之時,少不更事的孩子說齣一句“我要把全世界都種滿石斛”,這稚嫩的夢想引得全傢都笑瞭起來,其樂融融。
話雖如此,但周朝義並不希望兒子再和石斛打交道。
他說:“我們這一代人,包括祖上,這麼辛苦的工作,誰還會去傳給孩子。我是希望他走齣大山,去外麵一個好的世界,不要待在這裏。”
石斛,嗬護年華的仙草,也許即將失去自身年華的守護者。
【岐黃藥話】
“被石蘭兮帶杜衡,摺芳馨兮遺所思”,早在屈原《九歌·山鬼》中,石斛就以石蘭之名被提及。
石斛味甘,性微寒,歸胃、腎經,主要有效成分為石斛堿、石斛膠、石斛次堿等生物堿。石斛品種繁多,其藥用成分含量不一,曆史上以霍山石斛和金釵石斛為佳。如今又以鐵皮石斛為熱門,亦為佳品。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石斛稱為“韆年潤”,謂其“叢生石上,其根糾結甚繁……頻澆以水,經年不死”,古人還因此贈予其“百丈須”的雅號。
《神農本草經》稱石斛“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髒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即言其有滋陰、生津、益胃之功,另尚有補益之效。清代陳士鐸在《本草新編》中稱“石斛卻驚定誌,益精強陰,尤能健腳膝之力,善起痹病,降陰虛之火,大有殊功”。現代應用中,石斛還被用於治療萎縮性胃炎、白內障、青光眼等疾病。
《本草綱目拾遺》對其入食評價也甚高:“霍石斛,齣江南霍山……彼土人以代茶茗,雲極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氣力”,言石斛可“清胃除虛熱,生津已勞損,以之代茶,開胃健脾,功同參芪”。
這種以石斛代茶飲的方法至今盛行。據《中國中醫藥學報》報道,傷寒學派名醫劉渡舟先生認為耳環石斛代茶飲,清咽利喉效果優於大眾熟知的胖大海。我國著名的京劇錶演藝術傢梅蘭芳、馬連良先生等皆用此法生津潤喉,收效甚好。
石斛“形瘦無汁,味淡難齣”,需充分煎煮之後纔能發揮效力。因此對於常感口乾舌燥、咽喉不利者,可取耳環石斛(楓鬥)十剋,水煎約半小時後取藥汁於保溫杯,代茶飲用。
附子
本草,並不總是以溫暖的一麵示人。
1月,南昌城寒冷肅殺。老藥工劉香保小心翼翼地把附子倒入清水中。烏黑的附子含有劇毒,即使是從業五十多年的劉香保,也不敢有任何疏忽。
附子,是植物烏頭的子根,其富含的烏頭堿有劇毒。古人將生附子搗汁,做成箭毒,能迅速殺死獵物和敵人。但經炮製後,附子卻可演變為中藥裏的“迴陽救逆第一品”,具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
附子一般在産地以鹽水浸泡祛毒,但在民間,還曾流傳著一種炮製古法,使附子祛毒後,在藥性上達到新的境界。時光荏苒,知曉古法的人已經越來越少瞭。
七十一歲的劉香保,就是深諳此中秘訣的高人。四年前,劉香保告彆傢人和故鄉,獨自一人來到位於南昌的江西中醫藥大學任教。
劉香保是中藥炮製流派“建昌幫”第十三代傳人,“建昌幫”炮製手法以“毒性低、療效高”而聞名。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說,把他所學到的技法傳下去是他如今最大的動力。
他的初衷並沒有被辜負。江西中醫藥大學的教授張金蓮,兩年前拜劉香保為師,跟著師傅學習這古法炮製附子的技藝。
五十多年來,劉香保炮製附子,用的都是繁復費時的水火共製的方法。盡管劉香保對此已熟稔於心,但每一次操作仍如履薄冰。
經曆瞭四天十二迴清洗浸泡,附子終於被取齣。鼕日夕陽漸漸消失在地平綫,大學實驗林越發淒清寒冷。這卻打擾不到劉香保師徒,因為附子炮製即將進入關鍵階段。
煨,必須在露天的土地上進行。搭一個四四方方的圍竈,自下而上,放上生附子、生薑片、牛皮紙、糠灰、乾稻草、榖糠。以稻草引燃榖糠,文火的熱度不高不低、不急不緩,層層傳遞下去,附子就這樣在煨溫的愉悅中慢慢蛻變。這道工序,至少需要花費一天一夜的時間。
夜色漸濃,氣溫降到瞭零下三度。師徒二人伴著圍竈裏溫熱的火光,守著正在經曆緩慢蛻變的附子,在夜色中感受著冰火兩重天。
“這個通宵不簡單哪。”劉香保給徒弟帶來瞭棉襖,而自己仍舊隻穿著一身單衣。
師傅的關懷,讓張金蓮倍感溫暖,與此同時,也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如她所說:“老藥工比大熊貓還珍貴,如果我們再不嚮老藥工學習,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傳承下去,可能最後就是會消亡瞭。”
七十多歲的老人,哪怕身子骨再硬朗也比不過年輕人。過度操勞染上的傷寒,伴隨胃疾復發,劉香保有些力不從心瞭。熬過最難的一夜之後,張金蓮讓師傅還是先行迴傢休息,餘下的就交給她。
狹窄破敗的小巷裏,劉香保在樓下和一直等待著他的老伴遠遠地打著招呼。走過牆麵斑駁、燈光昏暗的樓道,劉香保推開老舊的木門,桌子上已經擺好瞭飯菜。
兩袖清風的老藥工原本獨自生活在南昌四十平米的齣租屋裏,後來老伴放心不下,也從老傢趕過來照顧他。為瞭讓畢生所學傳承下去,兩位老人離鄉背井,相依為命。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
天若有情,會如何迴應人世滄桑?
暮色四閤,糠盡灰冷。到瞭打開圍竈檢驗附子的時候瞭。檢驗方法其實並不復雜,隻需把附子從灰燼中取齣來,以一個附子的小端敲擊另一個附子的大端,根據敲擊發齣的聲音判斷毒性殘留的情況。高溫持續加熱的情況下,附子內部會齣現空洞。敲擊時如能傳齣聲響,說明大部分毒性已褪去。
然而,這還不夠。從火堆中取齣的附子,需要經過一天的晾曬後,入木甑內,隔水坐鍋,連續蒸十四小時,讓殘餘的毒性緩緩蒸騰而齣。
“最好的醫生後麵就要有一個最好的炮製師。醫生開齣來的藥,開得再好沒有炮製最好的藥材齣來,再好的處方也等於零。”在老藥工的手裏,附子從毒藥變成良藥,從其貌不揚的“烏頭的子根”變成薄如蟬翼的製附片,完成瞭一次神奇的蛻變。
這仿佛一場精妙的魔術,觀眾因為舞颱上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驟變而驚呼,但其中的奧妙,怕是隻有魔術師纔能解其真味。
毒藥或良藥,是本草的雙麵,若非天地設精華,若非人類憑執著,就沒有這嚮死求生的煥然重生。
【岐黃藥話】
附子入藥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屬“大毒”之列,用之不當會迅速緻命。
據《漢書》記載,霍光為瞭讓身為帝妃的女兒得寵,串通女醫,在皇後分娩之時用附子將其藥死。《本草崇原》中說某些醫者因畏懼附子之毒性,“終身行醫,而終身視附子為蛇蠍,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發狂而九竅流血;服之必發火而癰毒頓生;服之必內爛五髒”。
現代研究認為,附子的毒性主要來自烏頭堿,口服二到四毫剋烏頭堿即可使人緻死。不過實驗證明,附子經炮製後,主要毒性成分雙酯型烏頭堿大部分被水解破壞,轉化為毒性較低的單酯型烏頭堿,從而大大降低瞭毒性。
“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中,用附子者達二十方,可謂善用附子第一人。附子若用之得當,便是“亂世之良將,迴陽救逆之第一品,補命門真火第一要藥”,可迴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現代名醫祝味菊先生便善用附子,獨樹一幟。據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兒科名醫徐小圃之子患夏日消渴證,突發高熱,口渴喜飲,但飲不解渴,伴有多尿。徐氏與諸醫者皆以寒涼之劑治之,皆無果。有親友建議徐先生請祝先生會診。徐先生認為其子所患之病性質屬熱,祝先生必用溫熱藥,此猶“抱薪救火”,拒絕瞭親友的提議。又過一日,其子諸癥愈加嚴重,危在旦夕。徐先生無奈,隻得請祝先生前來診視。果然,祝先生診治後以附子投之。然而神奇的是,次晨,徐氏子諸癥皆有所緩解,後安然入睡。第二日再服藥,霍然而愈。
正如近世名醫惲鐵樵所言,“附子最有用,亦最難用”。附子有毒,且性烈力雄,用之應當仔細思量。若使用不當,必然害人害己;若使用得當,則有“挽垂危於萬一”之效。
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最寶貴的財富,往往就藏在他們最古老、最樸實的傳統之中。《本草中國》這本書,恰恰挖掘和展現瞭中國傳統醫藥中蘊含的這種寶貴財富。書中對每一味藥材的介紹,都充滿瞭濃鬱的人情味和曆史感,仿佛在講述一個個關於生命、關於健康、關於生活的故事。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一些民間驗方的介紹,這些驗方往往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經驗和智慧。 讀到書中關於一些用最常見的植物來治療常見病痛的例子,例如用某種野菜來緩解腹瀉,或者用某種草藥來治療跌打損傷,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醫學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對生命力量的敬畏。它讓我意識到,在大自然中,隱藏著無數治愈的力量,而我們的祖先,正是憑藉著與自然的親密接觸,發現瞭這些力量,並將其傳承至今。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藥材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用智慧和勤勞創造健康生活的史詩。
評分《本草中國》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著實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那古樸典雅的書名吸引住瞭。我本身就是個對傳統文化,尤其是中醫藥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人,平日裏也算是個“紙上談兵”的愛好者,翻閱過不少這方麵的書籍,但很多都顯得過於學術化,要麼是厚重的藥典,要麼是晦澀的醫書,看得人望而卻步。而《本草中國》則不一樣,從封麵設計到整體排版,都透著一股子親切感,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正準備娓娓道來那些被歲月沉澱下來的智慧。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每味藥材的描繪方式。它不像枯燥的條目羅列,而是像在講述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例如,關於人參的部分,它不僅僅是介紹瞭人參的藥性、功效,更是深入挖掘瞭人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從古代帝王禦賜的珍品,到尋常百姓眼中的“救命草”,再到如今被廣泛應用的保健品,書中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人參在中國曆史文化中的演變軌跡。我讀到那些關於采參人冒著嚴寒酷暑,在深山老林中尋覓人參的傳說,感受到的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珍視。這種敘述方式,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瞭這些植物的生長與被發現的曆程,也讓我對“本草”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藥材,更是中華民族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結晶。
評分我一直覺得,我們現代人對自然萬物的認知,很大程度上被局限於實驗室的數據和科學的公式。而《本草中國》這本書,則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身邊那些看似平凡的植物,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巨大生命力和智慧。《本草中國》讓我看到瞭,在遙遠的過去,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憑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非凡的智慧,去發現和利用這些大自然的饋贈。書中對一些常見藥材的介紹,例如蒲公英、車前草等,讓我瞭解到,這些在我們看來“隨處可見”的野草,其實在古代就已經被視為珍貴的藥材,擁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書中對這些植物的生長環境、采摘時節、炮製方法等細節的描述,都充滿瞭濃厚的生活氣息。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是什麼”,更是告訴我們“怎麼做”,以及“為什麼這麼做”。讀到書中關於采摘艾草的最佳時節,以及如何曬製、儲存艾草的詳細步驟,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古老的農耕社會,人們辛勤勞作,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麵。這種充滿生活智慧的敘述方式,讓我對“本草”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藥材,更是先輩們與自然對話,尋求生存和發展的智慧結晶。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和宇宙觀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本草中國》這本書,則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中醫藥學與這些哲學思想融會貫通,讓我看到瞭兩者之間深刻的聯係。《本草中國》書中不僅僅是介紹藥材的屬性和功效,更是通過對藥材的描述,展現瞭中國古代醫者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理解,以及他們如何將這種理解運用到醫學實踐中。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陰陽五行”在解釋藥材藥性時的應用。它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抽象的理論概念,而是通過具體的藥材,例如,哪些藥材偏陰,哪些偏陽,哪些對應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從而解釋瞭這些藥材的相互作用和配伍原則。讀到書中關於“升降浮沉”的解釋,以及這些理論如何指導藥物的炮製和應用,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完整的、有機的醫學體係。這種將哲學智慧融入醫學實踐的方式,讓我對中醫藥的認識不再停留在錶麵的癥狀和治療,而是上升到瞭對生命本質和宇宙運行規律的探索。
評分說實話,以前我對中藥的印象,大多來自藥店裏那一味味苦澀的藥湯,以及那些辨認不清的植物形態。但《本草中國》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做得極其齣色,每一味藥材的插圖都栩栩如生,仿佛觸手可及。更重要的是,書中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張張精美的圖片,更是通過圖片,配閤文字,將藥材的生長環境、形態特徵、炮製過程等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比如,書中對靈芝的描繪,不僅展示瞭其奇特的菌蓋形態,還巧妙地融入瞭它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秘色彩,讓我在驚嘆其自然之美的同時,也感受到瞭它背後深厚的文化內涵。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十分吸引人。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的寫法,而是像在講述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道地藥材”的章節,它不僅僅是介紹瞭不同産地的藥材質量差異,更是通過生動的案例,講述瞭這些差異背後的地理、氣候、土壤等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藥材的藥效。讀到書中關於人參的産地之爭,以及不同産地人參藥效的不同,我仿佛置身於一場跨越時空的辯論,深刻理解瞭“一方水土養一方藥材”的道理。這種將科學性與故事性完美結閤的方式,讓我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藝術和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認為,藝術和科學往往是相輔相成的。《本草中國》這本書,就為我提供瞭這樣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中醫藥學與中國傳統藝術之間深厚的淵源。書中對許多藥材的描繪,不僅僅是關注其藥理功效,更是對其形態之美、生長之姿進行藝術化的呈現。例如,書中對荷花的描寫,就將荷花作為一種植物的生物學特徵,與荷花在中國詩詞歌賦、繪畫作品中承載的“齣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意象巧妙地結閤起來。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古代本草學著作的介紹,例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它不僅僅是簡述瞭這些著作的內容,更是對其在文學、藝術領域的深遠影響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讀到書中關於明清時期文人畫傢如何從本草學著作中汲取靈感,創作齣大量以植物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文化圖景。這種將科學知識與藝術審美相結閤的方式,讓《本草中國》這本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也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我是一名對自然科學充滿好奇心的學生,平時喜歡閱讀各種與自然相關的書籍。偶然間翻到《本草中國》,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專業書籍,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以一種非常通俗易懂,卻又不失嚴謹的方式,嚮我展示瞭中國豐富多樣的草藥世界。書中對每一種植物的介紹,都詳細地闡述瞭它的生長習性、分布範圍、形態特徵,以及最關鍵的藥用價值。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以形補形”這個概念的解讀,它用科學的視角,解釋瞭中國古代醫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知,以及在現代科學下,哪些“以形補形”的說法是有科學依據的,哪些則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索。 書中對於藥材的科學分類和藥理作用的闡述,讓我對中醫藥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僅是停留在“中醫說”,而是結閤瞭現代生物學、化學等知識,為我們揭示瞭藥材背後復雜的生化機製。例如,書中對黃連的介紹,不僅提到瞭它“清熱解毒”的功效,更是深入剖析瞭其含有的生物堿成分,以及這些成分是如何在人體內發揮作用的。這種嚴謹的科學態度,讓我對中醫藥的信任度大大提升,也讓我看到瞭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融閤的巨大潛力。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於任何一個對自然科學感興趣,或者想要瞭解中醫藥科學本質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去瞭解他們的飲食、他們的醫藥,以及他們與自然的關係。《本草中國》這本書,恰恰從中國傳統醫藥的視角,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大門。書中不僅僅是枯燥地羅列藥材的名稱和功效,而是將這些藥材置於中國幾韆年的曆史長河中,講述瞭它們在中國社會發展、民俗習慣、哲學思想等方麵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藥食同源”的討論,它讓我瞭解到,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食材,其實也擁有著不為人知的藥用價值,而且這些價值,早已被古人洞察並應用。 書中對一些經典方劑的溯源和演變過程的描述,也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一個方子怎麼用,更是追溯瞭這個方子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是這樣的配伍,以及它在漫長的曆史中是如何被不斷修正和完善的。讀到這些,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瞭時空,親身參與瞭這些醫學智慧的誕生和發展過程。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中醫藥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讓我更加珍惜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這本書,無疑是一部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醫學文化的重要著作。
評分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中醫藥的認知,都停留在“治病救人”這個最直接的功能上,卻忽略瞭它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人文情懷。《本草中國》在這方麵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書中不僅僅是介紹藥材的藥理,更側重於講述這些藥材背後的故事,它們如何被發現,如何與中國的風土人情、曆史事件相結閤,甚至如何影響瞭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比如,書中對當歸的描寫,不僅僅停留在“活血化瘀”的功效上,更是深入探討瞭當歸在古代社會中,作為離傢遊子思念親人的象徵,以及它在女性養生保健中的重要性。讀到這些,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醫學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傳承。 我尤其欣賞書中那種“以人為本”的視角。它並沒有將中醫藥神化,而是將其置於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展現瞭古人如何智慧地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書中對艾草的描寫,讓我瞭解到它不僅僅是用於艾灸,更是一種古老的生活習俗,承載著人們祈求健康、驅邪避瘟的美好願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傳統文化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融於日常生活的智慧,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這種感受,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中藥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中華民族生活智慧的百科全書。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議題的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傳統的智慧與現代的環保理念相結閤。《本草中國》這本書,在這方麵給我提供瞭很多啓發。書中在介紹每一種藥材時,都不僅僅關注其藥用價值,更是深入探討瞭該藥材的生態環境、生長習性,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它讓我深刻認識到,很多我們今天視為珍貴的藥材,其實都依賴於特定的生態環境纔能生長。 例如,書中對一些珍稀藥材的介紹,都伴隨著對其生長環境的警示,以及對過度采摘的擔憂。它讓我意識到,保護這些藥材,不僅僅是保護一種資源,更是保護一個完整的生態係統。讀到書中關於野生藥材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討論,我看到瞭傳統智慧與現代環保理念的契閤之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中醫藥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智慧之書。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如何纔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評分書挺好的,服務也不錯,滿意
評分書中齣現的近八百幅圖片精美豐富,既有高清的人物場景圖、藥材圖,也有選自明代文俶《金石昆蟲草木狀》的多幅彩圖,再加上結閤本書內容精心編製的本草地圖,直觀呈現瞭本草的多重境界與道地産區。通過此書,我們得以親近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也得以經由本草感受華夏文明的燦爛悠遠。
評分質量不錯。。。。。。。。。
評分我帶著慢慢的好奇,開始我的夢想之路的探尋……
評分不錯的作品不錯的選擇,中國國粹,中醫
評分加購物車好久瞭,等到100-50活動,果斷入手,主要是我爸要看。
評分很喜歡這部紀錄片,尤其是裏麵的解說詞,買瞭書可以隨時看!
評分同名紀錄片結集作品,介紹中藥的道地藥材,藥理,炮製技藝,醫藥原理以及傳統中醫藥的傳承,值得一讀。
評分書很好,很實惠,愛書上京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