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职官词训释与研究

古汉语职官词训释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小仙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职官
  • 词汇
  • 训诂学
  • 历史语言学
  • 古代政治
  • 中国古代史
  • 文献学
  • 语言学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43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0703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沈小仙著的《古汉语职官词训释与研究》为2012年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古代职官术语训释”(12YJAZH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同义词辨析,二是多义词的考辨。同义词辨析根据“一义相同”的原则进行构组,建构了称谓、铨选、仕进、朝仪、班直、俸禄、奏对、升降、休退、文书等十余类大约五十组(暂定)。每组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是职官制度面貌的展现。多义词考辨,则选择典型的职官术语进行考察,揭示一般词汇与职官术语之间的关系,以及制度演变造成的多义现象。本书是历史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研究的一个尝试。

作者简介

沈小仙,女,江西上饒人。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漢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古漢語職官科舉典制術語及現代漢語修辭學。主持的項目有:浙江省社科重點課題 “浙江文獻集成·浙江水利”十五種文獻點校,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中國古代職官術語訓釋”。曾參加黄金貴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古漢語同義詞辨釋詞典”,負責政法類條目;參與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修訂(2015),承擔典章制度部分條目。已在《歷史研究》、《古漢語研究》、《辭書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河北大學學報》、《修辭學習》(現改名為《當代修辭學》)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目录

上篇 總 論
一、選題緣由
二、研究現狀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步驟
四、學術價值和意義

下篇 分 論
一、古漢語職官同義詞辨釋
1.朕.孤.寡(寡人).不穀
2.掾.屬.史
3.牧.守.刺史
4.官.府.衙(牙)門〇僚(寮)
5.署.寺.監〇廨
6.臺(台).省.閣(閤)(合)
7.曹.司.部.局
8.召.辟.徵(征).聘
9.選.銓.簡.拔.擢
10.進。推.薦(荐).舉.貢.察
11.任.委.拜.授.除
12.攝.假.守.署
13.兼.領.錄.行
14.賜.賞.封.贈
15.改.調.轉.徙
16.升(昇、陞).擢.遷.陟.進.晉
17.降.貶.謫(適).黜(絀).左遷
18.廢.免.罷.斥
19.禄.俸(奉).秩.穀〇薪
20.彈.劾.參
21.諫.諍(争).諷(風)
22.朝.覲.請.參〇謁
23.表.章.奏.疏
24.命.令.制.詔.誥.敕(勅)(勑)
25.璽(鈴、璽).寶.章.印.記〇綬
26.節.符.傳
27.令.宰.尹.正.長
28.副.貳.丞.次.亞.悴.篷〇介
29.典.掌.主.尚.司
30.輔.弼(拂).相.翊(翼).佐(左).佑(右).赞
二、古漢語職官類義組合辨釋
“直”字组
直事.寓直.當直.入直.侍直.宿直(直宿).儸直.豹直.
伏豹
“參”字组
常參.公參.庭參.衙參.牙參.廊參.臺參.鬼參
“對”字組
1.對揚(對敭).對越.對仗
2.巡對.轉對.輪對.次對.面對.陛對
3.召對.宣對.引對.請對.賜對.夜對.進對
“黄”字组
1.黄紙.黄麻(黄麻紙).詔黄(黄詔).黄敕.敕黄.黄案.
黄紙札(黄札)、黄卷.黄貼(帖)子〇翻黄
2.畫黄.錄黄.貼(帖)黄.押黄.引黄.書黄.缴黄.留黄.封黄.
空黄
“宣”字組
宣.宣底.宣頭.頭子.寫宣.正宣
三、古漢語職官詞義考辨
“衙門”考辨
“免舉”考釋
一一兼談宋代科舉恩免制
“遷”有“降職”義嗎?
唐宋白麻規制及相關術語考述
唐宋常朝儀制及相關術語訓釋
唐宋“人閤”朝儀與議政之制源流考
論古代官名的語言形式特點
古代官名的襲古性探析
四、職官術語訓釋條目選登
參考文獻
關鍵詞索引
後 記
《古汉语职官词训释与研究》 一、 编撰背景与价值 在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官僚体系的构建与演变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脉络。职官制度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其名称、职能、品秩以及相关的词汇,不仅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政治结构和社会形态,更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的宝贵钥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代职官词汇因其时代性和专业性,已逐渐脱离了现代人的日常认知,其原初的意义、演变轨迹以及与相关制度的紧密联系,往往被忽略或误解。 《古汉语职官词训释与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旨在系统地梳理、考订、解释和研究中国古代职官词汇。本书的编撰,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史、官僚制度史、词汇史以及相关文献研究的一次深入梳理与系统总结。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1. 学术研究价值: 本书为历史学、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尤其是词汇学、训诂学)等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和考证,本书能够澄清许多职官词汇的歧义,纠正流传已久的误解,为相关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文献解读价值: 丰富的古代文献,如史书、诏令、奏疏、文学作品等,充斥着大量的职官词汇。本书的训释与研究,将极大地便利研究者、学生乃至一切对古代文献感兴趣的读者,更准确、深入地理解这些文献的内涵,避免因对职官词汇理解的偏差而导致解读失误。 3. 文化传承价值: 职官词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整理与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组织的原貌,理解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理理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 4. 教育普及价值: 对于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本书是不可或缺的教学与学习辅助工具。同时,对于广大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感兴趣的社会读者,本书也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古代职官体系的窗口。 二、 研究范围与内容概述 本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先秦时期至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类职官名称。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职官词汇的界定与分类: 本书首先对“职官词”进行界定,明确其涵盖的范畴,例如,是否包含官职的品秩、勋位、爵号,以及具有官职性质的社会身份等。在此基础上,对海量的职官词汇进行科学的分类,如按官署(中央官、地方官)、按职能(军事、行政、司法、财政、监察等)、按等级(官、职、事、员等)、按时代(不同朝代的特有官职)等,以便于读者系统地把握。 2. 训诂与考证: 这是本书的核心工作。对于每一个被收录的职官词汇,本书都将进行严谨的训诂和考证。 训诂: 依据古代文献,如《说文解字》、《尔雅》、《释名》等字书、词书,以及历代学者的注释,对其字面意义、引申意义、特定语境下的意义进行详细阐释。 考证: 深入探究词汇的来源、演变过程、在不同朝代的具体含义和职责变化。这需要结合大量的史料,如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唐书》、《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地方志、考古发现、碑刻铭文、奏议、文集等。通过对比不同文献的记载,辨析字词的真伪,确定其最准确的含义。 3. 职官体系的梳理与分析: 在对具体词汇进行训释的基础上,本书还将宏观地梳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职官体系。 中央官制: 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分析中央各部门的设置、职权划分、隶属关系及其演变。 地方官制: 从郡县制、州刺史、道、府、州、县等,考察地方行政层级的设置、官员的任命与职责,以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 其他官职: 还将涉及宗室王公、军事将领、后宫职官、宦官、特设官员(如翰林学士、御史、谏官等)、文武百官的相互关系等。 4. 词汇的社会文化意涵: 职官词汇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它们往往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本书将尝试探讨: 品秩与俸禄: 职官的等级如何决定其地位和经济待遇。 权力与责任: 官职的设置与当时的政治需求、权力分配、社会治理模式之间的关系。 任免与升迁: 古代官员的选拔、任用、考察、考核、晋升和罢免制度。 文化象征: 某些官职名称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或历史典故。 三、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力求严谨、系统、全面,并具有鲜明的特色: 1. 文献溯源与考辨: 严格遵循史料,以文献为依据,对职官词汇进行溯源和考辨。力求找到最早的文献记载,追踪其词义的演变,避免以讹传讹。 2. 跨学科视野: 融合历史学、语言学、文献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力求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职官词汇及其背后的制度文化。 3. 例证丰富翔实: 每一个职官词汇的训释与研究,都将引述大量相关的历史文献例证,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词汇的用法及其所处的历史语境。 4. 条目清晰,体系完整: 本书将采用条目式的编排方式,每个词条都包含词汇的读音、出处、训释、考证、相关职官、历史沿革等方面内容。同时,通过总论与分论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古代职官词汇研究体系。 5. 注重比较研究: 在分析某个朝代的职官时,会与其他朝代的相似或不同之处进行比较,揭示职官制度的连续性与变革性,以及其演变的内在逻辑。 四、 预期贡献 《古汉语职官词训释与研究》的完成,将对以下方面产生积极的贡献: 丰富古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 填补在古代职官词汇系统性研究方面的空白,为古代汉语词汇学研究提供一份重要的参考。 深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通过对职官词汇的深入研究,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图景,理解其复杂性和精妙之处。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向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介绍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为从事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学、古代哲学、政治学等领域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一套权威、系统、详实的参考工具。 总而言之,《古汉语职官词训释与研究》是一项旨在系统梳理、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职官词汇的学术工程。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化遗产的一次重要整理,更是对理解中华民族政治文明演进脉络的一次深刻探索。本书的出版,必将成为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它对概念边界的厘定上。在研究古代职官体系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概念交叉、职能重叠的现象,很容易混淆。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单一的定义,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了这些相近或易混淆的词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权力光谱”和“职能侧重”。例如,对于某些兼具行政和军事权限的官职,作者能精准地分析出某一时期偏向文治,下一时期又侧重武备的转变脉络。这种对动态变化的捕捉,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理解古代政治运作复杂性的层次。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教会我们如何去“看穿”历史文本背后的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好,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纸张的质感细腻而不失厚重,字体选择和行距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引文的标注系统做得很规范,无论是古代文献的引用还是现代学者的观点,都有清晰的来源标识,这对于我们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的插图和表格设计得非常直观,很多复杂的概念通过图示能瞬间明晰,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理解深奥文史知识的门槛。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啃完每一个字,但仅从制作工艺和阅读体验来看,它绝对是一部值得收藏的精品。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环境中是越来越少见了,让人倍感惊喜。

评分

老实说,我之前翻阅过几本相关的工具书,大多偏向于罗列和简要说明,读完后总觉得意犹未尽,像是只看到了冰山一角。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提供的是一个全景式的、立体的研究报告。尤其是一些在官方史书中记载模糊不清的“边缘”或“临时性”官职,作者通过跨文本的梳理和比对,竟然能够还原出它们曾经存在的痕迹和作用,这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学术操作。对于每一个关键术语的释义,都像是在做一次小型的地方志研究,信息密度极高,读完一个章节,感觉自己的知识库得到了实质性的扩充,那种被充实的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让人迫不及待想投入到下一个章节的探索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不像传统的词典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词条,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且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作者似乎是以一种历史演进的视角来梳理这些职官术语的,每一个词条的解释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放在了其出现的具体历史语境中去考察,这使得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古代官僚制度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和定型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朝代间术语异同的比较分析,那种细致入微的考证,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毫不吝惜笔墨,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独到见解倾注其中,使得原本枯燥的官职名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些身着朝服的官员在历史舞台上忙碌的身影。这种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的能力,绝非一般研究者所能企及。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和严谨的考据精神。书中引用的原始资料之广博,涉及的史料之偏僻,常常让我感到震撼。有些词条的溯源,似乎可以追溯到非常早期的文献片段,作者不仅找到了源头,还对不同版本间的细微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解释,这种“刨根问底”的研究态度,是学术研究的基石。而且,行文风格上,作者擅长在严谨的学术论述中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小故事或者典故来佐证观点,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专业内容变得易于接受,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那种层层剥茧、最终水落石出的学术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