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交互设计界的三位学者联袂撰写,是该领域的经典著作,被全球各地的大学选作教材。新版本继承了本书一贯的跨学科特色,并与时俱进地更新了大量实例,涉及敏捷用户体验、社会媒体与情感交互、混合现实与脑机界面等。全书紧紧围绕设计与评估的迭代过程,不仅包含传统的理论知识、实例解析、实践指导等内容,还通过“窘境”模块讨论了一系列启迪思考的开放问题。此外,本书网站www.id-book.com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教学PPT以及大量的案例研究。本书主要针对学习人机交互、交互设计、Web设计、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信息系统等课程的高校学生,同时也是该领域从业人员的有益参考读物。
作 者 简 介本书作者都是本领域的专家。她们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许多国家都从事教学、科研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她们之前合作出版了本书前三版,还一起成功编写了其他人机交互教材,在此基础上,她们在课程开发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些课程运用各种媒体进行远程教学和面授教学。此外,她们在编写教材、创建网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支持学生的学习进阶等方面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三位作者都是交互设计、人机交互领域的专家。除此之外,她们巧妙地借鉴与运用其他学科的技巧来完成本书的编写。Yvonne Rogers是认知科学家出身,Helen Sharp是软件工程师,Jenny Preece是信息系统专家。她们结合了不同的知识与技能,使得她们能够覆盖交互设计和HCI概念的广度,推出了这本跨学科的专著,并创建了本书的网站。
Jenny Preece是马里兰大学电子学院信息研究院的教授和院长。Jenny的研究方向是信息、社会团体、技术三者之间的交互。她对社会大众的线上线下参与行为很感兴趣。她研究过如何在线上获得同情和社会支持,也研究过线上参与的模式、不参与网上互动(即潜水)的诸多原因、支持网上交流的策略、网上规范的演变和以技术为支撑的成功社区的特点。现在Jenny正在致力于研究怎样运用技术来教育和激励广大民众,让他们将自己高质量的数据贡献给公民科学项目。由于栖息地被毁、污染和气候变化,许多物种的数量急剧下降,此时这份研究使得人们对搜集世界范围内动物和植物族群的数据有了更大的需求。她编写的书籍《Online Communities: Designing Usability, Supporting Sociability》(2000,John Wiley & Sons 公司)是网上社区领域早的书籍之一。Jenny是知名作者,创作了很多的书籍。除此之外,她还会经常发表主题演讲,并且是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人机交互学会的会员。
Yvonne Rogers是伦敦大学学院交互中心的主管和交互设计方面的教授。她因为在HCI和普适计算方面(尤其是在创新与普适学习领域的开创性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享誉全球。由于重新思考了老龄化、计算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她获得了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颁发的享有盛誉的梦想基金(dream fellowship)。Yvonne出版的著作很多,并且在近期刚刚完成了两本书—《The Secrets of Creative People》(2014,Belmont出版社)和《HCI Theory: Classical, Modern and Contemporary》(2012,Morgan Claypool出版社)。她也是一位定期主讲人。她曾担任的职位包括:开放大学的交互设计教授(2006~2011)、印第安纳大学信息与计算学院人机交互教授(2003~2006)、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原认知与计算科学学院教授(1992~2003)。她是开普敦大学、墨尔本大学、斯坦福大学、苹果大学、昆士兰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客座教授。她也是英国计算机协会和美国计算机协会人机交互学会的会员。
Helen Sharp是开放大学软件工程方面的教授,也是数学、计算机和技术学院的副院长。一开始她有志于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但当她意识到用户在使用各种软件时存在挫折感并且不得不采取一些看似聪明的解决办法之后,她决心开始研究HCI、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一些其他的相关学科,这些研究成为交互设计学科的基础。她重点研究专业软件操作性以及人与社会对软件开发的影响。在这些研究中,她充分利用了自己在交互设计和软件工程领域的专长,并且与从业者紧密合作,带来了一些实际影响。她在软件工程领域和人机交互社区中都非常活跃,并且长期参与相关会议。Helen是多个软件工程杂志的编委会成员,其中包括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软件工程学报》(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除此之外,Helen也经常作为特邀嘉宾在各种学术界和产业界场合发表演讲。
目 录
出版者的话
本书赞誉
译者序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章 什么是交互设计1
1.1 引言1
1.2 优劣设计1
1.3 何谓交互设计6
1.3.1 交互设计的组成6
1.3.2 参与交互设计的人员7
1.3.3 交互设计顾问8
1.4 用户体验9
1.5 交互设计过程11
1.6 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14
1.6.1 可用性目标14
1.6.2 用户体验目标16
1.6.3 设计准则19
作业22
总结23
拓展阅读23
第2章 理解与概念化交互26
2.1 引言26
2.2 理解问题空间和概念化交互26
2.3 概念模型29
2.4 界面隐喻32
2.5 交互类型34
2.5.1 指示35
2.5.2 对话36
2.5.3 操作37
2.5.4 探索38
2.6 范例、愿景、理论、模型和框架39
2.6.1 范例39
2.6.2 愿景40
2.6.3 理论41
2.6.4 模型41
2.6.5 框架41
作业43
总结43
拓展阅读43
第3章 认知方面46
3.1 引言46
3.2 什么是认知47
3.2.1 注意力47
3.2.2 感知50
3.2.3 记忆50
3.2.4 学习57
3.2.5 阅读、说话和聆听58
3.2.6 解决问题、规划、推理和决策59
3.3 认知框架60
3.3.1 心智模型61
3.3.2 执行和评价的鸿沟63
3.3.3 信息处理63
3.3.4 分布式认知65
3.3.5 外部认知66
3.3.6 具身交互68
作业69
总结70
拓展阅读70
第4章 社会化交互71
4.1 引言71
4.2 社交71
4.3 面对面对话72
4.4 远程对话75
4.5 虚拟呈现79
4.6 共存83
4.6.1 物理协调83
4.6.2 意识84
4.6.3 共享界面85
作业90
总结90
拓展阅读91
第5章 情感化交互92
5.1 引言92
5.2 情绪和用户体验92
5.3 富有表现力的界面96
5.4 令人厌烦的界面97
5.5 监测情绪与情感化技术100
5.6 说服技术与行为改变102
5.7 拟人论与拟物论106
作业108
总结109
拓展阅读109
第6章 界面111
6.1 引言111
6.2 界面类型111
6.2.1 基于命令的界面112
6.2.2 WIMP和GUI113
6.2.3 多媒体123
6.2.4 虚拟现实125
6.2.5 信息可视化和仪表盘128
6.2.6 网络130
6.2.7 消费电子产品和家电133
6.2.8 移动133
6.2.9 演讲135
6.2.10 笔137
6.2.11 触摸138
6.2.12 隔空手势139
6.2.13 触觉141
6.2.14 多模态142
6.2.15 可共享142
6.2.16 实物界面144
6.2.17 增强和混合现实146
6.2.18 可穿戴设备148
6.2.19 机器人和无人机150
6.2.20 脑机界面151
6.3 自然用户界面及其延伸152
6.4 选择哪种界面154
作业154
总结155
拓展阅读155
第7章 数据收集157
7.1 引言157
7.2 五个关键问题157
7.2.1 设置目标157
7.2.2 确定参与者158
7.2.3 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158
7.2.4 三角测量159
7.2.5 试点研究160
7.3 数据记录160
7.3.1 笔记加照片161
7.3.2 音频加照片161
7.3.3 视频161
7.4 访谈162
7.4.1 非结构化访谈162
7.4.2 结构化访谈162
7.4.3 半结构化访谈163
7.4.4 焦点小组165
7.4.5 计划和进行访谈165
7.4.6 其他形式的访谈169
7.4.7 丰富的访谈体验169
7.5 问卷调查170
7.5.1 问卷调查结构170
7.5.2 问题和回答的格式170
7.5.3 管理问卷调查174
7.6 观察176
7.6.1 实地直接观察177
7.6.2 可控环境中的直接观察182
7.6.3 间接观察:跟踪用户活动184
7.7 技巧的选择和结合188
作业190
总结191
拓展阅读191
第8章 数据分析、解释和呈现193
8.1 引言193
8.2 定性与定量分析194
8.3 简单定量分析196
8.4 简单定性分析205
8.4.1 识别重复模式或主题206
8.4.2 对数据分类206
8.4.3 寻找关键事件209
8.5 支持数据分析的工具211
8.6 使用理论框架213
8.6.1 扎根理论213
8.6.2 分布式认知217
8.6.3 活动理论219
8.7 结果呈现221
8.7.1 使用严谨的符号221
8.7.2 讲故事222
8.7.3 总结结果222
作业223
总结223
拓展阅读224
第9章 交互设计的过程225
9.1 引言225
9.2 交互设计包含的内容225
9.2.1 用户参与的重要性228
9.2.2 用户参与的程度229
9.2.3 什么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231
9.2.4 交互设计的4项基本活动233
9.2.5 交互设计的简单生命周期模型234
9.3 一些实践问题235
9.3.1 谁是用户235
9.3.2 我们理解的“需求”是什么236
9.3.3 如何提出候选设计237
9.3.4 如何选择候选设计240
9.3.5 如何将交互设计活动与其他生命周期模型进行整合242
作业243
总结243
拓展阅读244
第10章 建立需求247
10.1 引言247
10.2 是什么、怎么样以及为什么247
10.2.1 在需求活动中,我们想要达到什么目标247
10.2.2 我们怎样才能达到目标247
10.2.3 为什么烦恼?正确需求的重要性 248
10.2.4 为什么要建立需求249
10.3 什么是需求249
10.4 针对需求的数据收集255
10.4.1 情境调查258
10.4.2 需求的数据收集指南259
10.5 数据分析、解释与呈现260
10.6 任务描述262
10.6.1 情景262
10.6.2 用例266
10.6.3 基本用例268
10.7 任务分析269
作业272
总结272
拓展阅读272
第11章 设计、原型与构建274
11.1 引言274
11.2 原型274
11.2.1 什么是原型2
......
前 言欢迎阅读本书第4版,也欢迎访问本书网站www.id-book.com。在前几版成功出版的基础上,我们大幅更新和精简了书中的内容,以便让读者对快速发展的、涉及多学科的交互设计领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出版社的帮助下,我们进一步缩减了本书的篇幅,而非使它变成一本大厚书。
本教材主要针对学习人机交互、交互设计、Web设计、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信息系统和信息研究这一系列入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此外,本书对于那些想要深入挖掘该领域知识,以及了解特定方法、界面或主题的教授和技术人员也同样具有吸引力。
本书名为Interaction Design: Beyo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因为交互设计涉及的问题、主题与方法的范围比传统的人机交互领域更广,并且交互设计更加关注设计的差异性和其中的评价过程。我们定义交互设计为:
设计交互式产品来支持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交流和交互的方式。
交互设计建立在对人们的能力与愿望的正确理解、确定人们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适宜的设计方面的知识,以及交互设计师可接触到的各种技术的基础上。本教材对这些内容都进行了介绍,不仅传授实用的技术以便提升专业知识,而且讨论可行的技术和设计方案。
在当今时代,交互设计师面临的界面类型越来越多,为了涵盖这些内容,本教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例如,本书不仅讨论了传统的桌面、多媒体和Web界面,还讨论了大脑、手机、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可共享设备、混合现实和多模态界面等话题,并举了很多相关的例子。
本书共15章,其中讨论的内容很多,包括我们现在能接触到的大量界面,认知、社会与情感问题怎样运用到交互设计中,以及在交互设计中怎样收集、分析和呈现数据。本书的中心主题是设计与评估是紧密交织、反复迭代的过程。创造可用性产品不仅要靠理论,还要靠好的实践。本书可操作性强,可用于指导实践,除此之外,它还说明了如何运用各种技术来设计和评估市场上出现的大量应用产品。本书也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练习(附有详细解答)、作业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如下所示)。
内容提要我们致力于研究交互设计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进行,并提出了相关问题。其中包括以下主题。
为什么一些界面很优秀而另一些界面则不尽如人意?人们是否真的能一心二用?技术是怎样改变人们与他人的交流方式的?用户需求是什么?我们怎样为他们设计?怎样设计界面来改变人们的行为?怎样在目前可实现的众多不同种类的交互(例如,交流、触摸、穿戴)中进行选择?设计真正无障碍的界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实验室与野外环境中开展研究的利弊之处。
何时运用定量方法?何时运用定性方法?怎样设计被试知情同意书?访谈问题的细节如何影响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结论?怎样从一系列具体的情景、人物角色中迁移并运用案例归纳出初始的低保真原型?怎样清楚地表达数据分析的结果?为什么有时人们言行不一致?监控与记录人们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敏捷用户体验(Agile UX)和精益用户体验(Lean UX)是什么?它们如何与交互设计相联系?本书对学生、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都适用,主要采用对话的写作方式,并提供了很多奇闻逸事、卡通漫画和案例研究。许多例子都和读者自身的经历相关。本书和本书网站致力于激发读者阅读的积极性和对创造性事物的思考。比如,我们在书中添加了受欢迎的“窘境”环节,介绍一些有争议的话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读者明白大多数的交互设计都需要考虑很多问题。人们需要衡量其利弊并做出权衡。我们特别想让读者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上虽然有好设计与坏设计之分,但几乎没有对与错之分。本书配套网站是www.id-book.com,该网站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包括每章的幻灯片、每章练习的评价,以及很多由研究员和设计师写的深入的案例研究,并且提供了可以转到名人微博、网上教程和其他有用资源的链接。
与前面几版的不同之处为了反映交互设计领域动态变化的特点,第4版详尽地更新了书中的示例、图片、案例研究和窘境以及其他能说明这些变化的内容。本书新添了第12章,讨论实际的用户体验方法(比如敏捷UX和精益UX)是怎样在全球商业和贸易中变得越来越流行且广泛使用的。我们去除了本领域中一些过时的示例与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内容(其中一些内容可以在www.id-book.com上找到)。我们删除了之前的第12章(现在还可以在网站上看到),并将“评估方法”部分划分为三章的内容。一些章节完全重写,而另一些则全面修改。例如,我们大幅更新了第4章和第5章的内容,旨在反映社会媒体与情感交互方面的新发展,当然,也包括人们提出的新的交互设计问题,例如个人隐私和成瘾问题。第6章中增加了一些新的界面和先进技术的例子。第7章和第8章更新了有关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内容。我们已更新了相关的访谈,访谈的对象包括创新研究领域、顶尖设计领域与当代实践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们非常遗憾地得知Gary Marsden先生于2013年年底不幸逝世,所以他的访谈没有更新,对此深表歉意)。
致谢在出版这4版书籍的这些年里,我们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包括世界各地的专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风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设计”这个词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以前觉得交互设计就是界面好看,操作流程顺畅,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它深入探讨了设计的本质,不仅仅是关于用户如何使用产品,更是关于产品如何融入用户的生活,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行为,甚至价值观。作者用非常生动且极富洞察力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设计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意图”(intention)的探讨,让我反思了许多过去的设计决策。我们常常会过度关注“功能”的实现,却忽略了用户真正想要达成的“目的”。当用户面对一个产品时,他们内心深处渴望的是什么?是完成一个任务,还是获得某种情感体验?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如何通过设计去预测和满足用户的深层意图,而不是仅仅被动地响应他们的操作。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在后续的项目中,开始更倾向于从用户的“为什么”出发,而不是从“怎么做”开始。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意义”(meaning)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关于功能的可用性,更是关于产品如何在用户生命中创造持久的价值。这不再是简单的“工具”概念,而是将产品视为一种连接、一种学习、一种自我表达的载体。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设计让用户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甚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种“意义”的构建,是让一个产品从“好用”走向“卓越”的关键。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设计哲学的大门被缓缓推开。 书中对于“情境”(context)的强调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往往容易陷入“实验室”式的设计,认为用户会在一个理想化的环境中与产品互动。但现实情况远非如此。用户可能在嘈杂的咖啡馆、拥挤的公交车上,或者在疲惫不堪的夜晚使用产品。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动态的情境下,依然保证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是极大的挑战。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考虑物理环境、社会因素、时间限制等等,来构建更具弹性和鲁棒性的设计。这让我明白,好的交互设计,绝不仅仅是屏幕上的像素排列,而是对用户真实生活场景的深刻理解和回应。 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方面,就是它对“用户”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我们常常说“以用户为中心”,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用户”的理解可能过于片面。用户不是一个同质化的群体,他们有不同的背景、需求、能力,甚至是有着复杂的心理状态。作者鼓励我们去探索用户的多样性,理解他们的“隐性需求”,并尝试设计能够包容和适应这种多样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偏见投射到了设计中,从而忽略了那些被边缘化的用户群体。 对于“体验”(experience)的解读,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使用过程中”的感受,而是延伸到了用户与产品相关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认知、购买,到使用、分享,甚至是对产品的遗忘或淘汰,每一个环节都构成了用户的整体体验。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如何通过设计去引导和塑造用户在不同阶段的情感和认知。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设计,而不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功能界面上。 书中对于“适应性”(adaptability)和“可塑性”(plasticity)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未来设计的方向。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产品需要能够不断地适应用户需求的改变,甚至能够引导用户去发现新的可能性。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固定的“万能公式”,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教我们如何去设计那些能够“成长”的产品。这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理念,它意味着设计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演进的。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所打动。他不仅仅在谈论技术和工具,更是在探讨人类的本质、欲望和情感。那些看似简单的交互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用户心理。作者善于将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设计理论中,让原本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这让我在设计时,能够更有意识地去触及用户的情感层面,创造更具共鸣的设计。 让我感到非常振奋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提供了大量实操性的方法和案例。虽然书名强调“超越人机交互”,但它并没有忽视基础的交互设计原则。相反,它是在坚实的基础上,将我们带入了更广阔的设计视野。通过对真实世界中优秀和失败的案例分析,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以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关于设计哲学的深度探索,它拓展了我对交互设计的认知边界,让我从一个“工具使用者”的视角,转变为一个“生活体验创造者”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人和世界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充满了新的灵感和力量,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些思考应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引人入胜的设计类书籍之一。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很多书那样,仅仅停留在“如何操作”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样设计,以及设计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我一直以为交互设计就是关于提升用户体验,但这本书却将“体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探讨了产品如何与用户的情感、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产生共鸣。 书中对“意图”(intention)的解读,让我恍然大悟。我过去的设计常常过于关注用户的“行为”,而忽略了他们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用户为什么要做某个操作?他们真正想要达成什么?这种从“操作”到“意图”的视角转变,让我开始更深入地理解用户的行为,从而设计出更能满足他们深层需求的解决方案。它教会我,好的设计应该是“预判”用户需求,而不是仅仅“响应”用户操作。 同时,书中对“意义”(meaning)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不再将产品仅仅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视为能够为用户的生活创造独特价值的载体。这可能体现在情感连接、自我表达、学习成长等多个方面。我开始意识到,好的设计应该能够超越物质层面,触及用户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更丰富的色彩。它让我想到了那些真正能够长久留存在用户心中的产品,它们往往承载着超越物质本身的意义。 书中关于“情境”(context)的探讨,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常常容易陷入“实验室”式的设计,忽略了用户真实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作者强调了设计需要考虑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用户情绪等多种因素,才能设计出真正贴合用户生活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设计,需要具备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恰当的反应。它不再是单一的静态界面,而是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呼吸”的产品。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用户”这个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动。用户不仅仅是一个个“功能实体”,他们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个体。作者鼓励我们去探索用户的“隐性需求”,去理解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并尝试设计出能够包容和满足这种多样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设计需要具备更强的同理心和包容性,才能真正触及到每一个用户。 让我感到非常振奋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提供了大量实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过对真实世界中优秀和失败的案例分析,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以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书中的理念与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对比和反思。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关于设计哲学的深度探索。它拓展了我对交互设计的认知边界,让我从一个“工具使用者”的视角,转变为一个“生活体验创造者”的视角。我开始相信,优秀的设计能够超越冰冷的界面,触及用户内心深处,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评分才翻开这本书,就被它那颠覆性的观点所吸引。我一直以为交互设计就是关于用户界面是否美观、操作是否流畅,但这本书却将我的视野拉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不再仅仅关注“如何让用户用得爽”,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用户会这样做”,以及“产品如何能与用户的情感和生活产生更深层次的连接”。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功能”,更是关于“情感”和“意义”。 书中对“意图”(intention)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的设计常常过于关注用户的“操作”,而忽略了他们隐藏在操作背后的真正“目的”。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他们真正想要达成什么?是完成一项任务,还是获得某种情感满足?这种从“操作”到“意图”的视角转变,让我开始更深入地理解用户的行为,从而设计出更能满足他们深层需求的解决方案。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对“意义”(meaning)的阐述。它不仅仅停留在产品的可用性,而是探讨产品如何能够为用户的生活创造持久的价值。这意味着,我们设计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能够陪伴用户成长、丰富用户生活的伙伴。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让我看到了设计是如何通过情感连接、自我表达等方式,为用户创造独特的意义。这让我对设计的可能性充满了无限遐想。 书中对于“情境”(context)的深入分析,也让我茅塞顿开。我过去的设计往往容易陷入“理想化”的场景,忽略了用户真实的生活环境。用户可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在疲惫的状态下使用产品。如何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境下,依然保证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是极大的挑战。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考虑各种情境因素,从而设计出更具鲁棒性和适应性的产品。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用户”的深刻理解所打动。用户不仅仅是一个个“数据点”,他们是有着复杂情感、多元需求、独特个性的个体。作者鼓励我们去探索用户的“隐性需求”,去理解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并尝试设计出能够包容和满足这种多样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设计需要具备更强的同理心和包容性,才能真正触及到每一个用户。 书中对“体验”(experience)的重新定义,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局限于“使用过程中”的感受,而是延伸到了用户与产品相关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认知、购买,到使用、分享,甚至是对产品的遗忘,每一个环节都构成了用户的整体体验。这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设计,并思考如何通过设计去引导和塑造用户在不同阶段的情感和认知。 让我感到非常振奋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仅仅在探讨理论,而是提供了大量实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过对真实世界中优秀和失败的案例分析,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以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书中的理念与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对比和反思。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设计哲学的大门。它让我重新思考了“设计”的本质,以及我们在设计中应该追求的目标。我开始相信,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更是情感的连接,是用户生活的赋能。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框架和实践指导,让我对未来的设计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一场关于“设计”的思维革命。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交互设计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设计宇宙。它不再仅仅关注“用户如何使用产品”,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产品如何融入用户的生活,如何影响他们的情感和行为”。这种从“工具”到“生活”的升华,让我对设计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知。 书中关于“意图”(intention)的分析,尤其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的设计常常过于关注“功能”的实现,而忽略了用户在操作背后的真实“目的”。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用户为什么要做某个操作?他们真正想要达成什么?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设计出更符合用户心意的产品。它教会我,好的设计应该是“预判”用户需求,而不是仅仅“响应”用户操作。 同时,书中对“意义”(meaning)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不再将产品仅仅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视为能够为用户的生活创造独特价值的载体。这可能体现在情感连接、自我表达、学习成长等多个方面。我开始意识到,好的设计应该能够超越物质层面,触及用户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更丰富的色彩。 书中关于“情境”(context)的探讨,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常常容易陷入“实验室”式的设计,忽略了用户真实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作者强调了设计需要考虑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用户情绪等多种因素,才能设计出真正贴合用户生活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设计,需要具备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恰当的反应。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用户”这个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动。用户不仅仅是一个个“功能实体”,他们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个体。作者鼓励我们去探索用户的“隐性需求”,去理解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并尝试设计出能够包容和满足这种多样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设计需要具备更强的同理心和包容性,才能真正触及到每一个用户。 让我感到非常振奋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提供了大量实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过对真实世界中优秀和失败的案例分析,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以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书中的理念与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对比和反思。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关于设计哲学的深度探索。它拓展了我对交互设计的认知边界,让我从一个“工具使用者”的视角,转变为一个“生活体验创造者”的视角。我开始相信,优秀的设计能够超越冰冷的界面,触及用户内心深处,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一次“升级”。我之前以为自己对交互设计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这本书却像一个放大镜,让我看到了设计中那些我从未注意过的细节和深度。它不再仅仅停留在“用户界面如何设计”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产品如何与用户的情感、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产生连接”。 书中对“意图”(intention)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的设计常常过于关注用户的“操作”,而忽略了他们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用户为什么要做某个操作?他们真正想要达成什么?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开始更深入地理解用户的行为,从而设计出更能满足他们深层需求的解决方案。 同时,书中对“意义”(meaning)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不再将产品仅仅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视为能够为用户的生活创造独特价值的载体。这可能体现在情感连接、自我表达、学习成长等多个方面。我开始意识到,好的设计应该能够超越物质层面,触及用户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更丰富的色彩。 书中关于“情境”(context)的探讨,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常常容易陷入“实验室”式的设计,忽略了用户真实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作者强调了设计需要考虑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用户情绪等多种因素,才能设计出真正贴合用户生活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设计,需要具备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恰当的反应。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用户”这个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动。用户不仅仅是一个个“功能实体”,他们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个体。作者鼓励我们去探索用户的“隐性需求”,去理解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并尝试设计出能够包容和满足这种多样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设计需要具备更强的同理心和包容性,才能真正触及到每一个用户。 让我感到非常振奋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提供了大量实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过对真实世界中优秀和失败的案例分析,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以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书中的理念与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对比和反思。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关于设计哲学的深度探索。它拓展了我对交互设计的认知边界,让我从一个“工具使用者”的视角,转变为一个“生活体验创造者”的视角。我开始相信,优秀的设计能够超越冰冷的界面,触及用户内心深处,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用一种非常亲切却又极具深度的语言,引导我重新审视“交互设计”这个概念。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对人机交互有了相当的了解,但这本书却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让我看到“超越人机交互”的可能性。它不再是简单地教你如何做出一个“好看”或“易用”的界面,而是带领你去探究设计的哲学根基,以及产品如何在用户的生活中创造更深远的影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意图”(intention)的强调。我过去的设计往往过于注重“功能”的实现,而忽略了用户真正想要达成的“目的”。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明白,理解用户的深层意图,是设计成功的关键。它鼓励我们去思考,用户为什么要做某个操作?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操作获得什么?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设计出更符合用户心意的产品。 同时,书中对“意义”(meaning)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不再将产品仅仅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视为能够为用户的生活创造独特价值的载体。这可能体现在情感连接、自我表达、学习成长等多个方面。我开始意识到,好的设计应该能够超越物质层面,触及用户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更丰富的色彩。 书中关于“情境”(context)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常常容易陷入“实验室”式的设计,忽略了用户真实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作者强调了设计需要考虑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用户情绪等多种因素,才能设计出真正贴合用户生活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设计,需要具备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恰当的反应。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用户”这个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动。用户不仅仅是一个个“功能实体”,他们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个体。作者鼓励我们去探索用户的“隐性需求”,去理解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并尝试设计出能够包容和满足这种多样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设计需要具备更强的同理心和包容性,才能真正触及到每一个用户。 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提供了大量实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过对真实世界中优秀和失败的案例分析,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以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书中的理念与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对比和反思。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关于设计哲学的深度探索。它拓展了我对交互设计的认知边界,让我从一个“工具使用者”的视角,转变为一个“生活体验创造者”的视角。我开始相信,优秀的设计能够超越冰冷的界面,触及用户内心深处,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固有设计思维的一次“重塑”。我之前一直沉浸在“如何让用户更容易地完成任务”的思考模式中,这本书则将我的目光引向了更深层次的“为什么”。它不仅仅停留在功能层面的优化,而是深入挖掘用户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以及产品在用户生命周期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的视角,剖析了设计的本质,让我意识到,好的设计并非仅仅是“好用”,更应该是“有意义”和“能触动人心”。 书中对于“意义”的阐述,尤其让我感到震撼。我开始反思,我们设计的产品,究竟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持久价值?是单纯的效率提升,还是能够成为用户情感寄托的一部分?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产品设计得更富人情味,如何让用户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甚至是在产品中找到归属感。这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堆砌,而是温情脉脉的情感连接。我开始意识到,设计的终极目标,或许是让技术服务于人的情感需求,而非反之。 此外,书中对“情境”的细致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在考虑产品在“理想状态”下的表现,却忽略了用户所处的真实、复杂、动态的环境。作者强调了设计需要考虑物理空间、社会文化、用户情绪等多种因素,才能设计出真正贴合用户生活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设计,需要具备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恰当的反应。它不再是单一的静态界面,而是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呼吸”的产品。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用户”这个概念的拓展解读。我们常常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用户更丰富、更多元的面向。用户不仅仅是具备特定需求的“功能实体”,他们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个体。作者鼓励我们去探索用户的“隐性需求”,去理解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并尝试设计出能够包容和满足这种多样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设计需要具备更强的同理心和包容性,才能真正触及到每一个用户。 书中关于“适应性”和“可塑性”的讨论,让我看到了未来设计的可能性。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产品不可能一成不变。作者提出的思考框架,引导我去思考如何设计那些能够“生长”和“演进”的产品,能够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甚至能够引导用户去发现新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非常前沿的理念,它预示着设计将不再是静态的完成,而是动态的持续优化和共创。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非空谈理论,而是提供了许多极具启发性的实践指导。它并没有否定传统交互设计的价值,而是在此基础上,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设计视野。作者通过对大量真实案例的剖析,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书中的理念与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对比和反思。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在进行一场思想的“头脑风暴”。作者的语言充满智慧和洞察力,能够轻易地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清晰易懂。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观点,并将其与自己过往的设计经历进行对比。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对“设计”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关注“技术”和“功能”,更关注“人性”。作者将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洞见巧妙地融入到设计理论中,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用户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这让我意识到,优秀的交互设计,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的情感和需求。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深度思考的书。它不仅仅为我提供了一套新的设计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对“设计”本身的认知。我开始相信,真正伟大的设计,能够超越冰冷的界面,触及用户内心深处,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交互设计领域的“圣经”。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对人机交互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掌握,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所做的,不过是“表面功夫”。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设计”的理解,让我看到了设计的深度和广度,远不止于界面美观和操作流畅。 书中对“意图”(intention)的解读,尤其让我醍醐灌顶。我过去的设计常常过于关注用户的“操作”,而忽略了他们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用户为什么要做某个操作?他们真正想要达成什么?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开始更深入地理解用户的行为,从而设计出更能满足他们深层需求的解决方案。它教会我,好的设计应该是“预判”用户需求,而不是仅仅“响应”用户操作。 同时,书中对“意义”(meaning)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不再将产品仅仅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视为能够为用户的生活创造独特价值的载体。这可能体现在情感连接、自我表达、学习成长等多个方面。我开始意识到,好的设计应该能够超越物质层面,触及用户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更丰富的色彩。 书中关于“情境”(context)的探讨,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常常容易陷入“实验室”式的设计,忽略了用户真实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作者强调了设计需要考虑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用户情绪等多种因素,才能设计出真正贴合用户生活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设计,需要具备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恰当的反应。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用户”这个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动。用户不仅仅是一个个“功能实体”,他们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个体。作者鼓励我们去探索用户的“隐性需求”,去理解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并尝试设计出能够包容和满足这种多样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设计需要具备更强的同理心和包容性,才能真正触及到每一个用户。 让我感到非常振奋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提供了大量实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过对真实世界中优秀和失败的案例分析,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以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书中的理念与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对比和反思。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关于设计哲学的深度探索。它拓展了我对交互设计的认知边界,让我从一个“工具使用者”的视角,转变为一个“生活体验创造者”的视角。我开始相信,优秀的设计能够超越冰冷的界面,触及用户内心深处,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一场关于“设计”的思维革命。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交互设计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设计宇宙。它不再仅仅关注“用户如何使用产品”,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产品如何融入用户的生活,如何影响他们的情感和行为”。这种从“工具”到“生活”的升华,让我对设计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知。 书中关于“意图”(intention)的分析,尤其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的设计常常过于关注“功能”的实现,而忽略了用户在操作背后的真实“目的”。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用户为什么要做某个操作?他们真正想要达成什么?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设计出更符合用户心意的产品。它让我明白,设计的核心不是“做什么”,而是“为什么要做”。 同时,书中对“意义”(meaning)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不再将产品仅仅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视为能够为用户的生活创造独特价值的载体。这可能体现在情感连接、自我表达、学习成长等多个方面。我开始意识到,好的设计应该能够超越物质层面,触及用户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更丰富的色彩。 书中关于“情境”(context)的探讨,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常常容易陷入“实验室”式的设计,忽略了用户真实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作者强调了设计需要考虑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用户情绪等多种因素,才能设计出真正贴合用户生活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设计,需要具备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恰当的反应。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用户”这个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动。用户不仅仅是一个个“功能实体”,他们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个体。作者鼓励我们去探索用户的“隐性需求”,去理解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并尝试设计出能够包容和满足这种多样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设计需要具备更强的同理心和包容性,才能真正触及到每一个用户。 让我感到非常振奋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提供了大量实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过对真实世界中优秀和失败的案例分析,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以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书中的理念与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对比和反思。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关于设计哲学的深度探索。它拓展了我对交互设计的认知边界,让我从一个“工具使用者”的视角,转变为一个“生活体验创造者”的视角。我开始相信,优秀的设计能够超越冰冷的界面,触及用户内心深处,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绝对是一次“觉醒”。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交互设计已经有了相当的掌握,但这本书却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那些狭隘的认知。它不再仅仅关注“用户如何操作”,而是深入探讨了“产品如何与用户的情感、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产生深度连接”。我开始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功能”,更是关于“情感”和“意义”。 书中对“意图”(intention)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的设计常常过于关注用户的“行为”,而忽略了他们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用户为什么要做某个操作?他们真正想要达成什么?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开始更深入地理解用户的行为,从而设计出更能满足他们深层需求的解决方案。它教会我,好的设计应该是“预判”用户需求,而不是仅仅“响应”用户操作。 同时,书中对“意义”(meaning)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不再将产品仅仅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视为能够为用户的生活创造独特价值的载体。这可能体现在情感连接、自我表达、学习成长等多个方面。我开始意识到,好的设计应该能够超越物质层面,触及用户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更丰富的色彩。 书中关于“情境”(context)的探讨,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常常容易陷入“实验室”式的设计,忽略了用户真实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作者强调了设计需要考虑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用户情绪等多种因素,才能设计出真正贴合用户生活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设计,需要具备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恰当的反应。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用户”这个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动。用户不仅仅是一个个“功能实体”,他们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故事的个体。作者鼓励我们去探索用户的“隐性需求”,去理解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并尝试设计出能够包容和满足这种多样性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设计需要具备更强的同理心和包容性,才能真正触及到每一个用户。 让我感到非常振奋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提供了大量实操性的方法和案例。通过对真实世界中优秀和失败的案例分析,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以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书中的理念与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对比和反思。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关于设计哲学的深度探索。它拓展了我对交互设计的认知边界,让我从一个“工具使用者”的视角,转变为一个“生活体验创造者”的视角。我开始相信,优秀的设计能够超越冰冷的界面,触及用户内心深处,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评分可运用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感觉案例有点老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可运用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可运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