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

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葳 著
图书标签:
  • STEAM教育
  • 教育发展
  • 中国教育
  • 科技教育
  • 创新教育
  • 素质教育
  • 教育政策
  • 未来教育
  • 教育研究
  • 学科融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108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012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页数:168
字数: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STEAM作为整合了科技与人文学科的教育,用以应对因学科之间、学校与世界之间的割裂所造成的学习者无法解决复杂问题、在新硬件时代难以创造出高品质产品的现状,致力培养学习者设计、应用和创新的能力。
  《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借助实证调研,揭示出我国正在兴起的STEAM教育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在剖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推进STEAM教育的建议。

目录

CONTENTS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述:挑战与机遇 001
第一节 “奇点”临近:呼唤新世纪的创造者 001
一、新世界 003
二、新素养 012
三、新教育 017
第二节 现实审视 018
一、人口负荷 018
二、经济转型 019
三、教育乏力 021
第三节 开拓创新 022
一、强国之梦 022
二、深化改革 024
第二章 国际STEAM教育发展流脉 025
第一节 STEAM教育发展背景 025
一、时代呼唤 026
二、技术奠基 026
三、教育回应 028
第二节 STEAM教育发展历程 029
一、STEAM教育的发端 029
二、STEM教育的发展 031
三、STEAM教育的全球化 034
第三节 STEAM教育研究现状 037
一、理论探索 038
二、师资培养 042
三、课程开发与实施 048
四、实施评价 055
五、效果研究 057
第三章 中国STEAM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 059
第一节 我国STEAM教育研究现状 061
一、热情引介:STEAM教育走进中国 061
二、本土探索:先行者的创新尝试 066
第二节 我国STEAM教育实践样态 073
一、制度与环境 074
二、课程与教学 079
三、实施保障 083
第四章 中国STEAM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086
第一节 STEAM课堂教学模式 087
一、国外STEAM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088
二、我国STEAM课堂教学研究进展 097
三、STEAM课堂教学模式的共同要素 099
第二节 STEAM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101
一、STEAM课例分析框架 102
二、STEAM课例分析结果 102
第五章 中国STEAM教育的未来展望 114
第一节 STEAM身份认同危机与思考 115
一、身份认同危机 115
二、探索性的理解 116
第二节 STEAM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应对 120
一、STEAM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 121
二、科学的课程开发模式的构建 123
第三节 STEAM教师发展的问题与应对 133
一、专业的STEAM教师严重缺乏 133
二、STEAM教师专业发展对策建议 134
第四节 STEAM学习空间与资源的问题与应对 136
一、STEAM学习空间与资源问题 136
二、STEAM学习空间与资源建设 137
参考文献 141
附录 148
附录1 我国STEAM教育现状调查访谈提纲 148
附录2 我国学校STEAM教育现状调查访谈提纲 150
附录3 我国学校STEAM教育教师调查问卷 152
致谢 155
启航新章:中国STEAM教育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展望 这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国STEAM教育发展脉络、洞察其内在逻辑、并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的专业报告。 报告全面而细致地审视了中国STEAM教育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实践现状,系统梳理了其在理念引入、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资培养、评价体系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演进轨迹,并对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第一部分:理论溯源与中国语境的本土化探索 本报告的开篇,将首先追溯STEAM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背景与核心理念。我们将探讨其如何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融入艺术(Arts)与设计思维,强调跨学科的融合、项目式的学习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报告将深入解析STEAM教育所倡导的“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能力”等关键素养,并阐释这些素养与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 随后,报告将聚焦中国特色,探讨STEAM教育理念在中国本土化落地过程中所进行的积极探索。我们将考察中国教育体系在引入STEAM教育时所进行的理念调整与实践创新,例如如何将STEAM教育与中国传统的“科技普及”、“素质教育”等概念相结合,如何在不同学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设计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STEAM课程,以及如何解决在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这部分内容将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展示中国教育工作者在理念转化与实践创新上的智慧与努力。 第二部分:实践现状扫描:从宏观到微观的深度观察 本部分是报告的核心内容,将从多个维度对中国STEAM教育的实践现状进行全景式扫描。 宏观层面:政策引领与区域差异。 报告将详细梳理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推动STEAM教育发展方面出台的各项政策文件、指导意见及实施计划。我们将分析这些政策在推动STEAM教育普及、规范发展、促进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并评估其执行效果。同时,我们也关注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禀赋、地区文化差异等因素,中国STEAM教育在不同区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报告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深入分析其STEAM教育发展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例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行探索,中西部地区的追赶与特色发展,以及乡村地区的模式创新等,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中国STEAM教育发展图景。 中观层面:学校实践与课程创新。 报告将聚焦学校层面的STEAM教育实践,深入分析各类学校(如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国际学校)在开展STEAM教育时的策略与成效。我们将重点关注STEAM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例如: 课程体系设计: STEAM课程是如何被整合到现有课程体系中的?是作为独立的课程单元,还是融入到现有学科教学中?课程的跨学科性是如何体现的? 教学模式探索: 项目式学习(PBL)、问题导向学习(PBL)、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在STEAM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如何?教师是如何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协作的? 学习空间与资源建设: 各类学校在构建STEAM学习空间(如创客空间、实验室、工作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配置与利用STEAM教育所需的软硬件资源? 校本特色与品牌打造: 一些学校是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和地域特色,打造独具匠心的STEAM教育品牌的? 微观层面:教师发展与学生体验。 报告将深入探讨STEAM教育实践中的关键要素——教师与学生。 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中国STEAM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状况如何?包括教师的专业背景、培训需求、教学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报告将分析现有教师培训体系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如如何构建系统化的STEAM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如何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与设计思维。 学生学习体验与成效: 报告将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方式,真实呈现学生在参与STEAM教育活动中的体验,包括他们对跨学科学习的感受、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变化、团队协作的体验、创新思维的激发程度等。同时,报告也会尝试评估STEAM教育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业成绩、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影响。 第三部分:挑战与瓶颈: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在肯定中国STEAM教育取得的显著进步的同时,本报告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与瓶颈。 理念普及与认知偏差: 尽管STEAM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认知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可能将STEAM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技术课”或“机器人课”,未能真正把握其跨学科融合与素养导向的精髓。 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现有的STEAM课程体系在系统性、连贯性方面仍有不足。如何构建从幼儿园到高中乃至大学的、螺旋上升的、体现不同阶段学生认知特点的STEAM课程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与可持续发展: 缺乏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和创新教学能力的合格STEAM教师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师资培训体系在内容、形式和覆盖面等方面仍需优化,以建立一支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STEAM教师队伍。 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传统的以学科知识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难以有效衡量STEAM教育所培养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建立科学、多元、动态的STEAM教育评价体系,是激励教学创新、引导学生发展的关键。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与共享难题: STEAM教育需要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开放的学习空间,而这些资源的分配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存在显著不均衡。如何打破资源壁垒,促进优质STEAM教育资源的共享,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 社会环境与文化土壤的培育: STEAM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如何营造鼓励探索、容忍失败、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如何吸引家长、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是推动STEAM教育深入发展的外部保障。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与发展策略:迈向更高质量的STEAM教育新征程 面对挑战,本报告并未止步于问题陈述,而是着眼于未来,提出了具有前瞻性与操作性的发展策略。 深化理念引领,强化内涵发展: 进一步推广STEAM教育的科学理念,纠正片面理解,强调其跨学科融合、虚实结合、寓教于乐的教育本质。鼓励学校在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思考与创新探索。 构建系统化、分层化的课程体系: 推动 STEAM 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与优化,形成覆盖不同学段、体现不同发展目标的课程框架。鼓励开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的优质 STEAM 课程资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支持体系: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STEAM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设计思维和创新素养。鼓励高校开设STEAM教育相关专业,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 改革与创新评价机制: 探索多元化的STEAM教育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非仅仅知识的掌握。 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区域差距: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STEAM教育的投入,推广在线教育平台、虚拟仿真技术等,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传播与共享,努力实现STEAM教育的均衡发展。 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 加强STEAM教育的社会宣传,提升公众对STEAM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STEAM教育的推广与实践中,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企业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关注科技发展前沿,融合新兴技术: 积极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最新发展,并将其有机融入STEAM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中,使学生能够接触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和技能。 结语: 《启航新章:中国STEAM教育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展望》是一份集理论分析、实践观察、问题剖析与策略探讨于一体的综合性报告。它不仅为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也为所有关心中国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的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STEAM教育发展前沿的窗口。本书力求以客观、深入、翔实的笔触,描绘中国STEAM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并为中国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非常逻辑清晰,每一章的标题都直指核心议题,让人一眼就能把握住作者的论述脉络和研究重点。我快速浏览了一下章节划分,发现它似乎是从宏观的政策背景入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实践案例和未来的趋势展望,这种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对于想系统了解某个领域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种严谨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比起那些内容松散、结构混乱的著作,这本书光是看目录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感觉自己即将踏入一个组织严密、逻辑严谨的知识殿堂,而非随意的散文集。

评分

初翻这本书,我就被它语言风格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所吸引。它没有使用过多花哨的辞藻去渲染气氛,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扎实、克制的叙事口吻。用词精准,句式结构虽然不复杂,但却充满了信息密度,每一句话似乎都承载着经过反复推敲的观点和数据支撑。这种“少即是多”的表达方式,非常符合我对深度阅读材料的期待——我更看重论证的力度和事实的支撑,而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砌。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听一个单方面的说教,而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专家进行一场冷静而深入的对话,这种沉浸式的学术交流感,是非常难得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中,封底的作者简介部分处理得相当低调,却又透露出一种深厚的底蕴。我注意到作者的学术背景和从业经历被精炼地概括了几个关键点,没有冗长铺陈,但每一个成就都分量十足,让人不得不对作者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产生由衷的信服。这种“不事张扬的自信”正是好书的标志之一。它不依靠夸张的宣传语来推销自己,而是让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它本身的内容价值上。这种内敛而强大的气场,使得这本书在众多新出版物中显得格外沉稳可靠,让人愿意相信它所呈现的观点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深思熟虑的成果。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引言部分,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宏大的论断,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生活化、却又引人深思的场景作为切入点。这个切口设置得非常巧妙,它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一个看似专业性很强的话题,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我立刻就被这种叙事手法所吸引,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非常平易近人地邀请读者一同探索问题背后的复杂性。这种引导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从这个日常的观察点,逐步构建起关于整个领域发展趋势的宏大叙事框架,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高明的“钩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透露出一种严谨又前沿的气息。我是在书店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它那种沉稳却又不失现代感的视觉冲击力吸引住了。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排版上的用心,文字间距和段落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整个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容,但从它呈现出来的“外在形象”来看,这本书绝对是精心打磨的作品,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投入了不少心血,这对于一本具有专业深度的读物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能让人在捧读时就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