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朱光潜畅销八十余年的成名之作,市场上版本极多,我们特地精心制作了这套双色精装典藏版,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堪称精良的内文质量,和市面上许多错别字极多的版本明显区别开来,经过精心修订,这本经典之作会经受住读者的考验,也是对朱光潜先生和作为国之脊梁的青年人的一份致敬和尊重。
本书其实是朱光潜旅欧期间从海外寄到某一家杂志社登载过的信,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于1929年3月出版。目的是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是受信人,谁都应该读一读这十二封信。每封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作者虽随了个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诗论》等。
序 /1
一
谈读书 /1
二
谈动 /1 3
三
谈静 /2 1
四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29
五
谈十字街头 /39
六
谈多元宇宙 /49
七
谈升学与选课 /5 9
八
谈作文 /6 9
九
谈情与理 /7 9
十
谈摆脱 /9 5
十一
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105
十二
谈人生与我 /115
附录一 无言之美 /127
附录二 悼夏孟刚 /146
附录三 朱光潜给朱光潸 /152
附录四 再谈青年与恋爱结婚 /160
附录五 谈理想的青年 /163
附录六 谈谦虚 /170
附录七 给苦闷的青年朋友们 /185
代跋 再说一句话 /195
一 谈读书
凡人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二 谈动
从前我很疑惑何以剧情愈悲而读之愈觉快意,近来才悟得这个泄与郁的道理。
你大约记得晋人陶侃的故事。他老来罢官闲居,找不得事做,便去搬砖。晨间把一百块砖由斋里搬到斋外,暮间把一百块砖从斋外搬到斋里。人问其故,他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三 谈静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地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
四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你应该回头看看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看看政府是什么样的一个政府,看看人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民。
五 谈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的空气中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象牙塔到了十字街头以后,一般化的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vulgarized)。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为市场偶像,而真纯面目便不免于因之污损了。到了市场而不成为偶像,成为偶像而不至于破落,都是很难的事。
六 谈多元宇宙
美术家最大的使命求创造一种意境,而意境必须超脱现实。我们可以说,在美术方面,不能“脱实”便是不能“脱俗”。
日本民族是个有生气的民族,因他们中间有人能够以嫌怨杀人,有人能够为恋爱自杀。我们中国人随在都讲“中庸”,恋爱也只能达到温汤热。所以为恋爱而受社会攻击的人,立即就登报自辩。这不能不算是根性浅薄的表征。
七 谈升学与选课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中国学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谈高远。
八 谈作文
我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对于美术和运动都一无所长。幼时薄视艺事为小技,此时亦偶发宏愿去学习,终苦于心劳力拙,怏怏然废去。
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份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夜然后动笔。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
十二 谈人生与我
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
老实说,假如这个世界中没有曹雪芹所描写的刘姥姥,没有吴梓所描写的严贡生,没有莫里哀所描写的达尔杜弗和阿尔巴贡,生命更不值得留恋了。我感谢刘姥姥、严贡生一流人物,更甚于我感谢钱塘的和匡庐的瀑。
这十二封信是朱孟实先生从海外寄来分期在我们同人杂志《一般》上登载过的。《一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数年以来,同人都曾依了这目标分头努力。可是如今看来,最好的收获第一要算这十二封信。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应该一读这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实是作者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欧洲,目的也就在谋中等教育的改进。作者实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志士。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在深知作者的性行的我看来,这称呼是笼有真实的感情的,决不只是通常的习用套语。
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作者用了这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升学选科等等。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其中如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者且郑重地把这态度特别标出了说:“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超效率!”这话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蹈的论调了。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吧:坏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文凭、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世尚毕业后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肤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太贪容易,太肤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作者去国已好几年了,依据消息,尚能分明地记得起青年的病象,则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夏丏尊 十八年元旦书于白马湖平屋
说实话,我对这类“人生导师”类的书籍一直抱有一些戒备心理,总觉得它们过于鸡汤,或者脱离实际。所以,当朋友推荐这本书时,我并没有立刻被吸引。但是,出于礼貌,我还是答应试读一下。没想到,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去“教导”你该怎么做,而是像一位和你一起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分享他走过的路,以及他的思考。书中的语言非常朴实,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它探讨的许多问题,比如“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寻找内心的平静”、“如何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都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作者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鼓励你去独立思考,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选择”的讨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各种选择淹没,不知道该如何取舍。这本书教会我,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选择本身,而是你选择背后的原因,以及你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它让我明白,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然后为之承担后果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逐渐认识自己,塑造自己。
评分在生活节奏飞快、信息碎片化的当下,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有深度、有温度的书,实属不易。这本书,恰恰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它的装帧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岁月的沉淀和匠心独运。而内容,更是让我爱不释手。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我的心田。他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试图去“治愈”谁,而是在娓娓道来中,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勇气”的讨论,它不是那种宏大的、戏剧化的勇气,而是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做出自己的选择。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超凡的力量,而是坚持做对的事情,哪怕微小,也能积攒成巨大的改变。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成长的过程,可以如此坦诚而又充满希望。它不是指引你通往某个终点的地图,而更像是在旅途中,陪伴你一起欣赏风景,一起思考,让你在迷失的时候,能够找到内心的灯塔。
评分我之前一直觉得,“青年”这个词离我有些遥远,感觉自己还没真正进入那个阶段,或者已经过了那个最“青涩”的时期,正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拿到这本书,最初的好奇更多的是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定义“青年”,以及他会分享哪些关于青春的故事。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所触及的“青年”范畴,其实远比我想象的要宽广。它不是在描绘一个特定年龄段的人,而是在探讨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状态:对未知的好奇、对未来的憧憬、对自我的追寻,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按照时间线或者主题来划分,而是像一封封娓娓道来的信件,每一封都带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尤其被打动的是其中关于“孤独”的章节。我一直以为孤独是年轻人特有的情绪,但书中却将孤独描绘成一种伴随人生各个阶段的存在,并且教会我们如何与之共处,甚至从中获得力量。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经历,发现那些曾经让我感到难以承受的孤单时刻,其实也塑造了我今天的样子。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每次翻开都能挖掘出新的闪光点,让人不断地回味和思考。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种莫名的迷茫期,感觉生活像一团乱麻,前路也看不清方向。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沉静而又透露着希望的色调,还有封面上那淡淡的烫金文字,都给我一种安定感。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发现里面并不是那种直接给你答案的“人生指导手册”,而是以一种非常细腻、温和的方式,讲述着一些道理。它的语言就像一位长辈,在你耳边轻轻诉说,没有强迫,没有说教,只有满满的关怀和启发。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段落,比如关于“如何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的部分,我之前一直纠结于自己的许多缺点,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不完美才是真实的,也才是成长的起点。它鼓励我去拥抱自己的不足,并从中汲取力量,而不是被它们拖垮。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书中的某些句子发呆,然后若有所思地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知心的朋友,陪伴我度过这段特殊的时期。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让你脱胎换骨的书,但它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内心深处那些干涸的角落。
评分拿到这本精装书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雅致的设计。触感极佳的封面纸张,以及清晰有力的字体,都彰显着它的品质。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人,而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翻阅内页,我发现它的排版也非常舒服,行间距适中,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都不会感到压抑。内容方面,我只能说,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那些生硬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真诚的笔触,分享了作者对于人生、成长、自我认知的深刻见解。我特别喜欢其中探讨“好奇心”的部分。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对世界的好奇,不再因为年龄或者“应该”做什么而束缚自己,而是鼓励我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去探索未知,去学习新事物。这种不设限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让我感到被理解,被鼓励,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它不是一本能让你立刻“成功”的书,但它一定能让你成为一个更“清醒”的人。
评分618活动买的,多看书,长知识。
评分618618618618618
评分装帧很丑,所谓精装就是瞎装。。。一股土味
评分人生必读书,喜欢。
评分装帧很丑,所谓精装就是瞎装。。。一股土味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发货速度快 包装完好 质量保证 好评
评分很喜欢朱先生的美学散文,很美
评分很好的书哦,还是挺喜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