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纳兰容若 著,泉凌波,聂小晴 编
图书标签:
  • 纳兰容若
  • 清朝
  • 词传
  • 文学传记
  • 诗词
  • 情感
  • 爱情
  • 历史
  • 文化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709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063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被王国维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容若,现存词作349首,刊印为《饮水集》和《侧帽集》,后多称《纳兰词》。词风淡雅又不乏真情实意,哀感顽艳却并不媚俗,感情简单质朴,让无数人为之倾倒。《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前半部分为纳兰容若的传记,讲述了容若短暂而灿烂的一生,揭示了他凄美悲情的内心世界。后半部分精选了纳兰词的精华篇章,每篇均附有注释、赏析等栏目,是纳兰人生的真实写照。

目录

纳兰容若传
楔子
第一章 诞生谁怜辛苦东阳瘦
第一节 纳兰家世
第二节 『性德』之名的由来
第三节 幼有词才

第二章 初恋一生一代一双人
第一节 青梅竹马
第二节 一生一代一双人的原型
第三节 宫墙柳,爱别离
第四节 一次冲动的冒险

第三章 知己知君何事泪纵横
第一节 秋水轩唱和
第二节 一见如故
第三节 滔滔天下,知己是谁
第四节 我是人间惆怅客
第五节 世外仙境渌水亭
第六节 一生至交顾贞观

第四章 婚姻感卿珍重报流莺
第一节 妻子卢氏
第二节 妾室颜氏
第三节 心有灵犀的红颜知己

第五章 仕途不是人间富贵花
第一节 随驾北巡
第二节 一次秘密的军事行动
第三节 江南好
第四节 好友曹寅

第六章 情殇一片伤尘四不威
第一节 爱妻亡故
第二节 悼亡词
第三节 着意佛法
第四节 对爱妻的怀念
第五节 续弦

第七章 离世纳兰心事谁人知
第一节 与梁佩兰舍怍词选
第二节 最后的诗作
第三节 纳兰死因
纳兰容若词作赏析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
采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
忆江南(昏鸦尽)
诉衷情(冷落绣衾谁与伴)
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
清平乐(才听夜雨)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霜天晓角(重来对酒)
卜算子(塞草晚才青)
鹧坞天(独背残阳上小楼)
鹧鸪天(别绪如丝睡不成)
鹧鸪天(握手西风泪不干)
海棠春(落红片片浑如雾)
荷叶杯(知己一人谁是)
浪淘沙(紫玉拨寒灰)
木兰花(人生若只如初见)
鹊桥仙(梦来双倚)
蝶恋花(今古河山无定据)
水龙吟(人生南北真如梦)
金缕曲(德也狂生耳)
浣溪沙(容易浓香近画屏)
菩萨蛮(榛荆满眼山城路)
鹧鸪天(背立盈盈故作羞)

精彩书摘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
  第一节 纳兰家世
  有这样一种人,他似乎生来就该被我们所钟爱,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不吝于用最美好的词汇去描述他的形象,去赞美他尢与伦比的才华。
  仔细想来,纳兰容若不正是如此?
  即使他已辞世几百年,我们依旧乐于用这世上尢数美好的形容词,去形容他,去想象他那短暂的一生。
  浊世翩翩佳公子,当是最恰当的描述r。
  纳兰容若是满洲正黄旗人,父亲鼎鼎大名,是康熙年问名噪一时的重臣明珠,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倒是完完全全称得上“权倾朝野”。只可惜这么个长袖善舞的人物,在官场中也免不了经历荣辱兴衰、起起落落,在他晚年的时候,被康熙罢相,一下子从官场的顶峰狠狠摔了下来。
  总之这一下摔得够惨,很多关于他的资料就都因此湮没不详了,反正家破人亡是免不了的。而和他同样鼎鼎大名,只不过是在另一个范围有名的儿子纳兰容若,却因为过世得早,反而避过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在一夕之间从云端跌入谷底的悲剧。
  在北京的西郊有一块《明珠及妻觉罗氏诰封碑》,上面记载的,就是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明珠的仕途经历,从一开始的云麾使,逐步升到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平步青云、扶摇直上,甚至可以说是飞黄腾达。
  这样一位在官场之中长袖善舞的人物,自然不可能是庸碌之辈。
  根据记载,明珠在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都是相当关键的角色,若非最后跌厂那狠狠的一跟头,未尝不会继续风光下去。
  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稍微有点不一样的是,现实中的明珠,与阿济格的女儿成婚,倒可以说是冒了很大风险的。
  阿济格是多尔衮的哥哥,战功赫赫却没什么政治头脑,最后落得个被囚禁的下场,儿女们赐死的赐死,贬为庶人的贬为庶人,这样的姻亲关系,对明珠来说,肯定是不能帮助他在官场中步步高升、一路青云直上的。当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以当时明珠一介卑微的小侍卫来说,能“高攀”上阿济格的女儿,到底是怎么想的,也只有明珠自己知道了。
  反正在以后的岁月里,两口子还是把日子给过了下去。
  在外,明珠在官场中游刃有余;在内,觉罗氏把家操持得妥妥当当,让自己的丈夫毫无后顾之忧。
  若是以政治婚姻来说,这样的相处也未尝不是一种美满。
  而就在这样的“美满”之下,纳兰容若出生了。
  对当时的明珠与觉罗氏来说,他们也完全没有料到,这个出生于寒冬腊月的孩子,未来将会被赞誉为“清朝第一词人”吧?
  明珠与纳兰容若,一对父子,同样的大名鼎鼎,却又如此的不同。
  一个在官场长袖善舞,一个在词坛游刃有余。
  纳兰容若永远也不明白,父亲是怎么在尢数人虎视眈眈中一步一步毫不犹豫而又铁腕地攀爬到顶点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百官之中呼风唤雨。
  就像明珠永远也不明白,自己为儿子精心规划的,已经铺设好了的那条通往鲜花与荣誉的道路,为什么儿子却是如此的不情不愿以至于抗拒。
  第二节“性德”之名的由来
  1655年1月19日,也就是顺治十一年甲午,农历腊月十二日,纳兰容若生于京师明珠府。
  那时候,他父亲明珠才二十岁,风华正茂,为这个孩子,取名叫成德。
  纳兰成德。
  其实纳兰一直都是叫“成德”,只是在他二十多岁时为了避皇太子的名讳,才改名叫“性德”,也只用了一年而已。
  但是在人们约定俗成的观念中,更喜欢叫他“纳兰性德”,以至于本名反倒鲜有人知晓了。
  那我们也不妨约定俗成一下,还是用那个人们都十分熟悉的名字来称呼公子吧!
  纳兰降生之后,他的父亲明珠就为他起名叫“成德”。
  “成德”二字,在古代典籍里面出现的次数不少。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宋史》中也有言:“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易经》中更说:“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同样是“成德”两字,意义却各有不同,究竟当时明珠是想到了哪一句才会给儿子起名“成德”的,无人知晓,只是“成德”成了纳兰的名字,一直沿用了下来。
  但不管是哪句,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猜到的,明珠是希挈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如“成德”二字一样,成为一名君子。
  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的,从古到今,从皇侯贵族到贩夫走卒。每一个孩子的降生,都会带给父母新的希望,而名字,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第一个祝福,也是期望。
  纳兰倒是一点儿也没辜负父亲的好意。
  如今说起纳兰,用到最多的句子,就是“浊世翩翩佳公子”。
  “公子”常见,占往今来最不缺的大概就是这“公子”了,上到几十岁下到几岁,泛滥的程度大概可堪比现在的“美女、帅哥”俩词儿。只要稍微人模人样,走上大街,生理性别为男性的,都可能被叫作“公子”。但是古往今来,够得上这资格的,还真是屈指可数,到了现代,一说起这几个字,人们脑海中条件反射出现的,大概就是纳兰性德这个名字了。
  ……

前言/序言

  纳兰容若,原名纳兰成德,顺治十一年甲午农历腊月十二日生于京师,是日为公历1655年1月19日。同年三月,清朝圣祖玄烨出生,如果以旧历计,与容若同龄。二人曰后的亲密关系,冥冥中似乎早已有了定数。
  容若之父明珠是年二十岁,任銮仪卫云麾使。容若之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正妃第五女,她是在顺治八年嫁于明珠的,后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纳兰家族十分显赫,隶属满洲正黄旗,是清朝初年满族八大姓氏里最风光、最有权势的家族,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追溯纳兰家的兴盛起源,要说到容若的曾祖父。容若的曾祖父名叫金台石,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给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这之间的关系令之后的纳兰家族与皇室有了紧密的联系。这场联姻使得纳兰家族的势力节节攀升,当到了纳兰容若出生的时候,纳兰家族在清王朝已经是权贵之家了。可以说,纳兰容若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生贵胄的家族中,他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富贵公子,注定了一生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但命运弄人,这样一个贵公子,却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容若的悲剧命运也似乎是与他的天生富贵一起注定的,上大总是公平的,它给予你一样东西,必然也会收回一样。容若拥有令全天下男子都艳羡的财富与门第,但却有着一个孱弱的身体,他自幼身患寒疾,这难以根治的疾病总是会时不时爆发,折磨容若。
  所以,容若性情中忧郁淡漠、伤感悲情的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自身的疾病,容若在青春大好的年华,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病榻上度过的,所以,容若的词作中,总是充满了无聊悲凉,甚至有些戚戚然的情绪。
  不过这些都无法遮掩容若在清朝词坛的光芒,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容若在词的造诣上渐渐无人可及。清朝初年的词坛景象较为不景气,好的词作者并不多,词坛一片寂寂无声之景象,容若犹如一颗新星,在清初词坛掀起轩然大波。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年纪轻轻就鼎立词坛,容若的才华不容小觑。更主要的是,容若是满族显贵,他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汉文化,但却能够将汉文化掌握并且运用得如此精深灵动,这才是容若最让人称奇的地方。
  容若的词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纵观容若的词风,清新淡雅间又不乏真情实意,虽然多是哀婉抒情之词,但却并不艳俗,反倒是清新脱俗,不流于坊问一些低俗之作,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作为一个满族人,容若对汉文化的学习不遗余力。他早年就勤读诗书,为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的融会贯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之后,在容若的青年时期,他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容若的文化功力日渐深厚,而且,在拜师学习的这几年问,他还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这一举动为容若口后在朝廷的发展赢得了一个头彩。不但如此,容若还熟读经史子集,并且还把渎书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可见容若有着相当广博的学识,爱好也十分广泛。
  在容若二十二岁的时候,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这让容若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和青睐,康熙皇帝后来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之后不久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御前侍卫是很风光的,可以常伴帝王身边。容若相貌堂堂,文才武略都很了得,而他当了御前侍卫后,更是经常随着康熙一起南巡北狩,游历四方,遍访大江南北,走访塞外山河要塞,时常与康熙皇帝一同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或者陪同皇帝唱和诗词,译制著述,这样的生活简直是羡煞人了。
  可是容若却并不满足,他虽然有着奇才,却并不留恋官场,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是厌倦官场的庸俗和侍从生活的,他无心于功名利禄,只想获得自由,过饮酒作诗、无拘无束的生活。
  可惜世事难两全,多次受到恩赏的容若难逃圣恩,纵使他有归隐之心,家族也难以成全他的心愿。为了自己家族的荣耀和发展,他也只有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留在白己并不愿意留的地方。所幸的是,上天还是眷顾容若的,他二十岁的时候,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夫妻二人恩爱,感情笃深,美满的婚后生活给容若的人生多少带来一些安慰。
  他在此期间的词作也大多风格明亮,偏于柔美温情。可惜好景不长,婚后三年,卢氏死于难产。爱妻的离去,给容若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从此他“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作为情深意重的男子,容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卢氏的死亡阴影中挣扎出来,这段时间写下了大晕的悼亡诗,祭奠他和卢氏之间的情感。古时男子当以事业为重,儿女情长并不是很被看重,所以,容若的这番悲情,无人能懂。
  这一腔的愁绪,容若无处可诉,只有寄情于诗词之中,高产的词作还有高质量的诗词,让容若著称于世。二十四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来囚参透世事,又改名为《饮水集》。他的词作非常之多,后人在他原有词作的基础上,进行增遗补缺,共349首(一说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
  容若的词作有着汉文化的底蕴,还有满族人自身所带有的不羁、无拘无束的风格,令词风清新自由,不拘于一格。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婚姻爱情、友谊、家庭、边塞、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虽然词作本身的眼界并不算很开阔,高度上也无法与唐宋那些大词人相比,但他的每一首词都是缘情而旖旎,道出了极为真挚的情感。这让后人沉浸在他的词作中,无法自拔。近代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的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围初第一词手”。
  可见容若词作的影响之大。不过,后人虽然热捧纳兰词,但却未必能够真懂纳兰词中的真含义。容若好友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就哀叹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是的,纳兰词虽然流传天下,容若的名虽然遍及天下,可是人们在争相诵读纳兰词的时候,容若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究竟又有几人懂得?容若这位相府的贵公子、皇帝身边的火红人,写入词中的点点斑驳心情和刻骨铭心的愁苦,谁人又能真的懂得?只怕是容若的亲生父亲明珠,也难以懂得。
  容若享尽了别人眼中的快乐,而他自己内心,却是无法体会到快乐的真谛。容若死后,纳兰家族似乎也失去了生机,随后便日渐衰落。政治间的权力争斗无声无息,却是无比凌厉,纳兰家族最终落没在了这场争斗中。所幸的是,容若早逝,没有看到自己的家族落入尘土中,被人遗忘。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幸事了。多年以后,乾隆晚年,和珅为了博得圣上龙颜一悦,献上了一部《红楼梦》,乾降读罢后良久,掩卷长叹一声:“书中所写,不正是明珠的家事吗?”世事尤常,容若最终还足逃离了残忍的惩罚,没有亲眼目睹家族的衰败,不然那时,他又该何去何从呢?
  轻轻翻开这本书,仿佛能看到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洁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凄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围家而早早离世,一个囚爱而陷入爱的旋涡中挣扎的多情男子,都尘封在这本《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里。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 一部关于时光、情感与文采的溯源之旅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是一部深度挖掘清代文坛巨擘纳兰性德生平与创作,并以其词作精神为主线,串联起那个时代独有的风雅韵致与家国情怀的传记性文学作品。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试图通过对纳兰容若这位“清代第一词人”的生命轨迹进行细致描摹,展现其词作中那份“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纯粹与不羁,以及他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用文字雕刻出永恒的情感印记。 一、 笔墨下的倾城,情深不寿的才子 纳兰容若,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初一位极具天赋的词人。他出身显赫,祖父明珠位极人臣,父亲更是大学士。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纳兰性德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展现出过人的才情。然而,他的命运并非如其显赫的家世般一帆风顺,反而充满了坎坷与无奈。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藩篱,走进纳兰性德的童年与少年。描绘他如何在明珠府的恢弘庭院中,在严谨的家教与自由的天性间寻觅平衡,如何在那片孕育了无数风流人物的土地上,早早显露出惊人的文学天赋。我们不仅会看到他温文尔雅、才华横溢的一面,更会深入探究他内心深处那份对纯粹情感的渴望,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敏感。 书中将细致梳理纳兰容若一生中几个至关重要的情感节点。从他与表妹的青梅竹马,到与沈宛的刻骨铭心,再到与卢氏的相濡以沫,每一个遇见,每一次离别,都如同他笔下那一阙阙缠绵悱恻的词句,在读者心中激起阵阵涟漪。本书会尝试还原那些被历史烟尘遮蔽的细节,借由他对景物的描写,对人物神态的刻画,去揣摩他当时的心境,体味他文字中那份不为人知的隐忍与哀伤。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本书将重点剖析纳兰容若的词作,将其与他的人生际遇紧密结合。他的词,是那个时代文人情感的缩影,是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回响。从《饮水词》中那“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设想,到“赌书泼茶”的温柔回忆,再到“泪湿罗衣衫”的痛彻心扉,每一首词都承载着他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体验。本书将深入解读这些经典词作的创作背景,解析其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以及艺术的匠心,让读者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更能感受到词人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 二、 繁华背后的孤寂,风雅词人的人生脚注 纳兰容若的一生,并非仅仅是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吟咏。作为康熙年间的一位重要官员,他身处庙堂之上,参与朝政,他的生活轨迹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紧密相连。本书将在描绘其个人情感生活的同时,着重展现他作为一名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将一同经历纳兰容若在京师的仕途生活。看他如何周旋于皇亲国戚、文坛名士之间,如何在那尔虞我诈的官场中保持一份清醒与独立。他曾跟随康熙皇帝出巡塞北,见证了盛世的壮丽,也感受了边疆的艰辛。这些经历,无疑为他的词作注入了更宏大的视野和更深沉的思考。本书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以及纳兰容若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展现他作为一名身处乱世的文人,其内心的挣扎与选择。 同时,本书也将描绘纳兰容若所处的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康熙盛世,文治武功并举,士人阶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从词宴歌舞,到诗社雅集,纳兰容若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本书会细致描绘这些文化场景,呈现当时文人的交往方式,艺术品鉴的趣味,以及他们所推崇的精神风貌。通过纳兰容若的视角,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雅与精致。 然而,繁华的背后,往往是难以言说的孤寂。纳兰容若的才情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突出,但他内心的敏感与忧郁,也让他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一种疏离感。本书将深入探究这种疏离感的来源,是才华带来的傲骨,还是对现实的不满?是对纯粹情感的坚守,还是对浮华世俗的抗拒?我们将通过对他生活细节的捕捉,对他诗文的解读,去揭示他内心深处那份挥之不去的孤独与落寞。 三、 “初见”的追寻,永恒的情感回响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流传千古的词句,已成为纳兰容若的灵魂符号,也寄托了无数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本书将以“初见”为线索,贯穿始终,探讨“初见”背后所蕴含的纯粹、美好、以及不可复得的遗憾。 “初见”不仅仅是指爱情中的初遇,更是指人生中那些最初的美好时刻,那些未经世俗侵染的纯真情感,那些对世界最初的惊艳与感动。纳兰容若的词,便是对这些“初见”时刻的极致追寻与怀念。本书将通过对他不同人生阶段情感的描绘,来解读他词作中“初见”意象的多重含义。 在爱情层面,他追寻的是那份纯洁而热烈的初遇,是“相逢犹若是”的惊喜,是“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深情。在友情层面,他怀念的是“相知莫问”的默契,是“今日对君唱”的坦诚。在人生层面,他渴望的是“当时年少春衫薄”的无忧无虑,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洒脱不羁。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初见”的美好,往往难以长久。本书将深刻揭示纳兰容若一生中,面对一次次“初见”的消逝,所承受的痛苦与无奈。他的词,便是对这些逝去美好的挽歌,是对永恒情感的艰难追寻。通过本书,读者将更能理解,为何纳兰容若的词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次对时光、情感与文采的深度溯源。它试图在历史的长河中,勾勒出一个鲜活、立体、充满人性魅力的纳兰容若;它也试图借由他的词,唤醒读者心中那份对美好情感的珍视,以及对生命最纯粹的体悟。本书将以其饱含深情的笔触,精妙的细节描绘,以及对词作深刻的解读,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纳兰容若的,如诗如画,亦真亦幻的人生画卷。它将引导我们思考,在喧嚣的世界里,如何留住心中那份“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纯粹与感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瞬间,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吸引住了,封面淡雅的留白与烫金的书名低调却不失奢华,仿佛自带了一种古韵。我一直对纳兰容若这个名字充满了好奇,他的词总是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和对逝去美好的眷恋,让人忍不住想深入了解这位才子背后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回那个时代,去感受他年少时的风华,他词句中流淌的情感,以及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这本书并非仅仅是词集的堆砌,而是以一种传记的方式,将纳兰容若的生命画卷徐徐展开,让我能够更直观地体会他创作的背景,理解他情感的起伏。想象一下,翻开书页,仿佛能听到他低吟浅唱,看到他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或是他面对人生的无奈与悲凉。这种将文学与历史、情感与人生融为一体的讲述方式,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的,它能让我不仅仅是读到优美的文字,更能走进一个鲜活的灵魂,与他一同经历那段时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这位传奇词人的所有想象,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与纳兰容若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传记,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能够捕捉到这个人灵魂深处的闪光点,以及他之所以成为他自己的那些独特经历。《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词传)》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意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生命中稍纵即逝的美好,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无限感慨。我一直对纳兰容若这位清代词坛的巨匠充满着向往,他的词作,总是带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又蕴含着无法言说的悲凉,仿佛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深刻体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位才子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又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而细腻的笔触,将纳兰容若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不仅仅是欣赏他的词,更能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为何会留下那么多动人的篇章。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探索一位伟大灵魂的绝佳途径,也是一次对自己人生观的重新审视。

评分

我一直认为,能够触动人心的文字,必然是源自于真实而丰沛的情感。而纳兰容若的词,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它像是清晨沾着露珠的荷叶,纯净而晶莹,又像是晚风拂过湖面,带着一丝淡淡的愁绪。这本书的标题《人生若只如初见》,本身就蕴含着无尽的诗意和淡淡的遗憾,让人不禁回想起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以及它们是如何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遥不可及。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纳兰容若的内心世界,去探寻那些令他写下千古名句的动人情感。是不是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段难以忘怀的友情,或者是一场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重大事件?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埋藏在词句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不仅仅是欣赏他的才华,更能理解他的孤独,他的无奈,他的深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词人的生平,更是一次对生命、对情感、对时间进行深刻反思的契机。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初见”的美好,以及“如初见”的珍贵。

评分

对于《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书名,我一开始就被深深吸引了。它不仅仅是一句词,更是一种对人生哲学的美好期许,带着些许的怅然和对过往的怀念。我一直认为,纳兰容若的词,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是那种张扬的激昂,也不是那种浅显的欢愉,而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温柔和忧伤,像极了时光流逝后,留在心底的淡淡印记。这本书以“词传”的形式呈现,这让我更加好奇。我一直以来对纳兰容若的生平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但他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笔下那些令人心碎的诗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他的世界,去感受他当年的生活,去理解他为什么会写出“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样充满哲思的句子。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他的故事,让我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以及纳兰容若那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绝佳机会。

评分

翻开这本书,就仿佛踏入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庭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和历史的沉淀。我一直对纳兰容若这位才子充满敬意,他的词作,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纳兰容若。我渴望了解他生活过的那个时代,那个充满了诗意与变革的清朝,那个文人雅士辈出的年代。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他词中那份独一无二的忧伤与深情?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他笔下的词句如此触动人心,流传千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纳兰容若不为人知的过往,他年少时的意气风发,他经历的磨难与挫折,以及他在爱情、亲情、友情中的种种际遇。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他的情感世界、思想轨迹一一展现,让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他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通往历史深处,探寻一位伟大灵魂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