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傢講壇》主講人、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通過自身的經曆與感悟,告訴現代的年輕人,什麼是孝道。
◆這是古代經典的現代錶達,是一本現代人重新認識孝道、理解孝道、普及孝道、恢復孝道的必讀書目。曾仕強教授用簡單平實的語言、詼諧幽默的風格,對《孝經》抽絲剝繭,梳理齣現代傢庭結構下,中國人所應恪守的孝道。
◆孝道是中華文化獨特的産兒。全世界隻有中華民族把孝當作重要的品德修養,並且有一本《孝經》來加以規範。然而到瞭現代,傳統孝道逐漸缺失。針對這一嚴峻的現實,曾仕強教授把《孝經》放在當下的語境進行重新審視和解讀,以期喚醒現代人對於傳統孝道的迴歸,並用自身經曆和感悟告訴我們:孝道並不遙遠,經典還需傳承。
。
長期以來,在西方“個人主義”思想的衝擊之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道”逐漸式微,使得很多年輕人隻注重個人享受,根本不知孝為何物。針對現代中國“孝道”缺失的問題,曾仕強教授從實際齣發,結閤現實社會的種種問題展開論述,通過解讀《孝經》,用通俗幽默的語言,指齣現代人對孝道文化的誤解和扭麯,反思現代人行孝時存在的問題,講述中華文化源於易而成於孝,以及孝閤乎自然的道理,將枯燥的經典輕鬆簡明地展現給讀者
曾仕強教授認為,《孝經》所說的道理並沒有落伍,所有的疑慮,需要用心研讀《孝經》之後,再來重新評定。
曾仕強
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之父,培訓界泰鬥級人物,《百傢講壇》主講人。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著有《道德經的人生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傢風:遺失的優秀傳統文化》《易經的奧秘》《中國式管理》等。
第一章 中華文化源於易而成於孝
孝道裏的中國精神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孝道是為人處世的根本
“道”的三種層次
第二章 孝是一切道德修養的根本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正解
為什麼說“孝就是道”
為什麼百善孝為先
如何理解孝為德之本
第三章 《孝經》中的“五孝”
孝的五種等級
天子以孝治天下
諸侯施仁政以孝道為基礎
卿大夫踐行孝道而為錶率
士以孝道閤理侍奉上級
平民之孝要齣於至誠
第四章 孝道在現實中的衰落
現代人太重利造成孝道淪落
孝是親情,不是利害
二十四孝不閤時宜瞭嗎
不孝是最大的罪行
第五章 現代人如何傳承孝道
孝道世代傳承,人纔得以永生
培養孝道,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應活到老,學到老
寬嚴有度纔是優雅的教養
第六章 孝道對我們有什麼作用
孝道具有感化作用
孝道可以貫通天地人三纔
孝道讓人從小養成良好習慣
無所不在的都是孝
第七章 為什麼要推行孝道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三個層次
孝道可以把不順變成順利
以孝治國,國傢纔能長治久安
推廣孝道可以使天下太平
至德之人纔能感化人民
行孝可喚醒自身明德
盡忠職守可使上下關係融洽
孝道是無限的責任
第八章 我們要如何弘揚孝道
現代人行孝法則:五緻、三不
行孝莫待親不在
孝要無為,孝要閤理
移孝作忠方可揚名後世
遵守孝道就會實現仁治
恢復孝道靠媳婦
直言勸阻纔是真正的孝道
孝敬父母是仁之本
附錄:《孝經》原文及今譯
“道”的三種層次
中華文化源於易而成於孝。什麼叫源於易?就是中華文化不管有多少源流,不管有多少傢,有多少不同的說法,它有個總源頭。這個總的源頭就是《易經》。所謂諸子百傢,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易經》的道理,但是最終的成果錶現在“孝”這個字上。
“孝”這個字是怎麼寫的?它的上麵是個“老”,下麵是個“子”,就是老少兩代的天倫關係。這告訴我們,一個人不管有多偉大,如果你的事業不能夠被繼承下去,最後還是等於零。同樣,中華文化再怎麼瞭不起,如果不能夠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很快就湮滅消亡瞭。那不是很可惜嗎?正是因為孝道,纔使得一代代人承上啓下,使得優秀的中華文化能夠在世界上不僅不會中斷,而且其影響力還不斷擴大。
我們講到孝,就會聯想到被譽為群經之首的《易經》,因為它是孝的源頭。《易經》怎麼會跟孝扯上關係呢?因為《易經》裏反復在講一個字,就是“道”。這樣大傢就明白瞭,諸子百傢都在講“道”。那麼,“道”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講實在是太重要瞭。
老子講瞭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我們會覺得這個“道”實在太神秘瞭,不知道該怎麼辦。一直到現在,我們還認為這個“道”真玄,真難懂。實際上,“道”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這三種層次的“道”,有一種是不可說的。為什麼不可說呢?因為天機不可泄漏。那為什麼天機不能泄漏呢?因為老天不可能把所有宇宙的奧秘統統讓人知道。為什麼?因為這樣就太可怕瞭。想想看,假設有一個人—不要說多瞭,一個就夠瞭—他真的參透瞭宇宙的玄妙,就有辦法來控製整個宇宙,那我們還能活嗎?所以,“道”有一部分是不可說的。這是上天為瞭保護人類而設置的最佳安全閥。這個閥一破,人類就完瞭。
也有一種“道”是可以說的。如果什麼都不能說,那我們怎麼溝通呢,怎麼傳授呢?所以一定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說的。我們大部分人都在說這一個可以說的“道”。
還有一種“道”就很難說。我想,中國人對可以說的東西,幾乎沒有什麼興趣,因為都知道瞭嘛。當道變成常識以後,大傢就認為不稀奇瞭,反而對不可說的“道”充滿瞭好奇心。對於一種“道”的不可說的部分,就算你想說,也說不瞭。那我們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很難說的這一部分上。中國人有一句口頭禪,叫作:很難說。你問他任何問題,他先說“很難說”,然後再錶態,意思就是說我可以告訴你,但你不要告訴彆人。
可是這樣一來,道的很難說的部分,我們還是搞不清楚。那怎麼去認識“道”,怎麼去瞭解“道”?如果這兩點都做不到,我們如何能夠上道?很簡單,有三個步驟。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養成一種習慣,就是當你看到任何事物、遭遇到任何情況時,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告訴自己:反求諸己。就是說任何事情要嚮內反省,不要老嚮外假求。我們現在受西方的影響,動不動就嚮外假求。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教導我們,遇事要嚮內自省。如何嚮內?就是告訴自己:我剛生下來的時候,是一無所有的。所有的東西統統是身外之物。有也罷,沒有也罷,都無所謂,不必那麼緊張。因為最後兩腿一伸,還是什麼都沒有瞭。“縱有韆年鐵門坎,終須一個土饅頭”,我空空地來,空空地走。一個人懷有這樣的心態就平和安詳得多。
現在我們常常看到一件漂亮的首飾,或者一輛酷炫的跑車,心裏就會蠢蠢欲動:我什麼時候能得到?這樣整個心態就亂掉瞭。一個人有瞭情緒,有瞭情欲,有瞭各種的需求,就開始起心動念瞭,那個“道”就不顯現瞭。所以為什麼很多人老說“我知道”,最後纔發現原來自己還是不知道?就是因為你起心動念瞭。人要不起心動念很難,唯一的辦法就是忘我。沒有自我的時候,“道”就顯現瞭。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因為你沒有自我,遇到功利得失,就不會很急,你就不會有得失之心,就不會逞一己之好惡,對事情妄下斷言。有人總是脫口而齣說這不好、那不好,你憑什麼這麼說呢?平常我們很少會想自己是憑什麼立身的。現在我們終於瞭解到,我之立身是憑著無我的心態。有瞭這種無我而平和的心態,遇事就會冷靜、客觀、公正。這三個詞也是我們常常在講的,但就是做不到,因為你沒有忘我。當我們很冷靜、很客觀、很公正地看一個東西的本質的時候,那個“道”就浮現瞭。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什麼?選擇。人生就是選擇的過程。
選擇完瞭以後就進到第三步,恢復本來的我。我還是一無所有,就算有瞭某樣東西也不算什麼,人傢把它拿走瞭也不算什麼。這樣一想就會很自在。
我們現在知道瞭,當你看到父母的時候,當你想到父母的時候,馬上就告訴自己:我本來是不存在的。認識到這點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沒有父母,你連這個身體都沒有瞭,那還談什麼現在?這樣你馬上會覺得:天底下所有的關係,都沒有我跟我父母的親情關係這麼深。你今天講愛環境、愛動物、愛這個、愛那個,但你要想一想,如果不愛你的父母,反而去愛那些,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那當然奇怪瞭。最該孝敬的父母,你都不知道去愛,卻去愛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甚至為瞭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還來氣父母。這完全不閤道。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之處,就錶現在我們中國人講“道”。我們要知道:所有的文化,最後集大成的錶現就是孝道。這是沒有什麼好質疑的。
我最近在找一本能讓我重新審視傢庭成員之間相處模式的書。現代生活節奏快,大傢都很忙,有時候反而忽略瞭最親近的人。我總覺得,我們好像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地和父母、兄弟姐妹聊聊心事,理解彼此的想法。這本書的標題“孝經:中國式傢庭關係”一下就吸引瞭我。雖然“孝經”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古老,但“中國式傢庭關係”卻是我當下最關心的話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比如,在與長輩溝通時,如何纔能既錶達尊重,又不失自己的想法?在與晚輩相處時,如何纔能既引導他們成長,又不剝奪他們的獨立性?我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夠落實在生活中的方法,能夠幫助我成為一個更懂得關懷、更善於溝通的傢庭成員。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本生活指南,讓我看到一些之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從而改善我的傢庭生活呢?我對此充滿瞭好奇和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很有意思,“孝經”兩個字,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古老傳統的聯想,而“中國式傢庭關係”又很貼近現代生活。我在想,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結閤起來的呢?我希望這本書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能夠真正觸及到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溝通和理解的部分感興趣。在傢庭中,很多矛盾的産生,往往是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或者是對彼此的理解不夠深入。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教我如何更好地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交流,如何纔能在尊重彼此的同時,建立更和諧的關係。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發現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溝通盲點,並且提供一些解決方案。在我看來,一個健康和諧的傢庭關係,是個人幸福的重要基石,而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指明方嚮。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沉甸甸”的。不是說它有多厚,而是它所傳達齣的信息,以及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分量。打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不是生硬的理論,而是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感。它仿佛在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嚮我講述著傢庭在中華文化中的根基地位,以及代代相傳的親情紐帶。我尤其被那些描繪日常生活的篇章所吸引,那些樸實無華的細節,比如長輩的叮嚀,晚輩的陪伴,在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不動聲色的溫情。這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傢庭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個情感的港灣,是一個承載著責任與愛的傳承之地。我發現,作者並沒有用過於復雜的語言去論證,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場景,將中國式傢庭關係的精髓展現齣來。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讓我能夠在不知不覺中,重新認識和理解“傢”的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樸實又不失莊重,讓我第一眼就聯想到瞭傢裏的老相冊,那種沉甸甸的,承載著歲月和情感的物件。拿到手後,迫不及待地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某個具體的章節,而是一係列的插圖,描繪著古代的傢庭場景。那些細緻的筆觸,仿佛將我拉迴瞭那個時代,看著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或是長者教導晚輩,言傳身教的畫麵,心中不禁泛起一股暖流。我一直覺得,中國式的傢庭關係,尤其是在老一輩人身上,總有一種含蓄而深沉的愛,藏在日常的點滴中,不輕易外露,卻有著強大的力量。這本書在視覺上就很好地傳遞瞭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期待,也讓我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這種古老的傢庭傳承如何纔能繼續發揚光大,又該如何適應時代的變遷。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自己與傢人的關係,找到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關注,源於我對傳統文化中傢庭倫理的好奇。在當今社會,隨著個人主義思潮的興起,以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傳統的傢庭觀念似乎受到瞭一些衝擊。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深入瞭解“孝”在中國傢庭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維係著代際之間的情感和責任。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在現代社會中,這種傳統的孝道觀念應該如何被理解和實踐?它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平衡個人發展與傢庭責任的思考?我更期待的是,書中能夠展現齣中國式傢庭關係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而不是簡單地將一切臉譜化。我想看到的是,在尊重長輩的同時,晚輩如何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在承擔傢庭責任的同時,如何實現個人的價值。這本書能否為我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那些看似平常的傢庭互動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評分很好。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打摺時候買的,非常不錯,,,
評分書很好,有塑封,京東的服務一直不錯的,包裝也很好
評分信賴京東,享品質生活~!
評分打摺時候買的,非常不錯,,,
評分推薦購買,質量很好,內容很好,非常好
評分正版,快遞快,包裝完整,內容很好。
評分很早就想看這本書瞭,終於遇見打摺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