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史學報》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叢刊,在漢語史研究領域,尤其是在中古漢語和近代漢語研究方麵,有很大的影響,是漢語史研究的具有代錶性叢刊。收入的論文均為國內外一流學者所撰寫,學術質量高,代錶瞭漢語史研究的高水平。
《漢語史學報》是我國中古、近代漢語研究領域的一套重要的學術研究叢書。第十八輯是紀念蔣禮鴻教授百年誕辰的專輯,除刊登著名學者蔣紹愚、曹廣順等的紀念文章外,還收入漢語詞匯史研究、漢語音韻史研究、古籍校勘、專書研究等方麵的論文,反映瞭漢語史研究領域的比較新的成果。
王雲路,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漢語詞匯史研究。著有《中古漢語讀本》《中古近代漢語研究》等。
重讀《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紀念蔣禮鴻先生百年誕辰 蔣紹愚
從中古譯經的譯本和譯者談起遇笑容 曹廣順
日本訛俗字例考
——以《香要抄》爲資料 梁曉虹
略談明清小説俗寫釋讀
——爲紀念蔣禮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而作 曾良 郭磊
迴歸原典、深根固柢、起根發由
——讀增補定本《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有感 丁喜霞
漢樂府劄記二則 陳文傑
難忘蔣先生的言教身教 黃金貴
一位純粹的學者
——深切懷念蔣禮鴻先生 方建新
高瞻遠矚,真知灼見
——於《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修訂之際重溫蔣禮鴻先生有關辭書編纂的論述 董誌翹
蔣雲從先生對我的教導和幫助 華學誠
蔣禮鴻先生《目録學與工具書》之特色和價值 陳東輝
蔣禮鴻先生研究文獻目録 李澤棟 陳東輝
快慢反義聚閤的詞義演變 徐時儀
關於《往五天竺國傳》裏麵齣現的語言特徵 玄幸子
《滿漢成語對待》
——現存最早的清代滿漢閤璧會話教材 竹越孝
梵藏漢對比分析在佛經語言文獻研究中的運用 龍國富
佛源成語生成與演變的一種方式
——以“飛蛾投火”爲例 史光輝 湯仕普
從“達嚫”到“施”
——佛教外來詞演變例考 顧滿林
《慧琳音義》與禪典外來詞對比分析 周碧香
中古譯經“偷盜”概念場詞彙係統中含同一語素單雙音節動詞的考察 薑黎黎
魏晉六朝文人書劄的文字辯識問題
——以“勿勿”爲例 任平
敦煌本S.2071《切韻》名物詞劄記 蔣宗福
敦煌變文校讀劄記 張小艷
讀中醫古籍整理著作劄記
——以《諸病源候論校釋》爲中心 張湧泉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校勘一則 王彤偉
中古史書校勘拾遺 張文冠
唐代官製詞語與辭書編纂 張福通
近十年來國內詞彙化和語法化研究綜述 張靜
研究生論壇
近代法製文書詞語“知在”考 和謙
《道地經》詞語考釋三則 盧鷺
釋“條列” 李妍
重讀《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 紀念蔣禮鴻先生百年誕辰
蔣紹愚
蔣禮鴻先生的《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以下稱《通釋》)共齣瞭 5 版。 1988 年第五版(第四次增訂本)齣版後 ,承先生惠賜一冊 ,書上除親筆簽名外 ,還蓋瞭“孤陋寡聞”的印章 。 當時我就認真學習瞭一遍。 今天又重讀一遍 ,仍然受益匪淺 ,而且感慨良多 。
蔣禮鴻先生主編的《敦煌語言文獻研究詞典》(杭州大學齣版社 ,1994 。 蔣禮鴻先生的序作於 1991 年)在《通釋》的基礎上編成 ,對《通釋》的一些條目有補充或修改 。 如 :
【威儀】《通釋》 :“容貌動止的儀範法則與服裝儀衛的總稱 。”《詞典》分爲兩個義項 :“(一)
容貌動止的儀範法則 。 (二)服飾儀衛 。”並加按語説 :“亦指隨從 、儀式 。”(各有一例 。)
對於長期浸淫於傳統考據方法的讀者而言,本輯的幾篇專題性文章無疑是一份厚禮。我尤其欣賞那些對早期文獻進行細緻爬梳和辨析的考證佳作。這些研究的價值,不在於提齣多麼驚世駭俗的理論,而在於對基礎材料的“紮實”處理,是對學術誠信的最好體現。每一處引文的校勘,每一個字源的追溯,都耗費瞭作者極大的心血,那種“咬文嚼字”的功夫,非一日之功可得。它們像是在為整個漢語史的研究大廈添磚加瓦,雖然看似細微,卻是地基所在。閱讀這些文章,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代典籍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斑駁痕跡,重新觸摸到瞭語言發展過程中那些關鍵的、決定性的轉摺點。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整個輯子充滿瞭沉甸甸的學術重量感。
評分總而言之,《漢語史學報 第十八輯》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學術精品。它不僅為相關領域的學者提供瞭交流思想、展示成果的優質平颱,也為我們這些愛好者提供瞭深入瞭解漢語曆史變遷的絕佳窗口。整輯的學術水準穩定且齣色,選題覆蓋麵廣而不失深度,論證過程邏輯嚴密,文獻運用紮實可靠。閱讀完畢後,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一種清晰的學術脈絡在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它讓我對漢語自身的發展邏輯有瞭更深刻的體認,也激發瞭我對某些未解之謎進行獨立思考的興趣。這是一部真正能經得起推敲、值得收藏的寶貴資料集,體現瞭當代漢語史研究隊伍的高水準和嚴謹學風。
評分本次《漢語史學報 第十八輯》給我的整體感受是“氣象宏大,細節精微”。它成功地做到瞭在廣闊的學科視野下,依然能夠對具體的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的剖析。我注意到,本輯對現代漢語的某些前沿課題也給予瞭關注,顯示齣刊物對學術發展潮流的敏銳捕捉。特彆是那些討論語言規範化與民間變異之間張力的文章,視角非常新穎,它們不再將“標準語”視為唯一的評判尺度,而是更全麵地理解瞭語言在社會互動中的復雜生態。這種包容性和開放性,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漢語史”概念的理解邊界。它不再僅僅是上古到近古的綫性敘事,而是涵蓋瞭語言社會、文化語境下的動態演進,讓人感到研究的活力與前沿性。
評分說實話,我對學術論文的閱讀有時會感到枯燥,但《漢語史學報 第十八輯》這次的編排布局,卻成功地勾起瞭我的閱讀興趣。它不像以往某些輯本那樣,堆砌過多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力求在保持嚴謹性的同時,兼顧可讀性。我注意到,不少文章似乎采用瞭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將語言學、文獻學乃至社會史的視角巧妙地融入到對特定曆史階段漢語特徵的分析中,這使得原本看似冰冷的考據工作,瞬間變得立體而生動起來。比如其中一篇關於中古時期語音演變的探討,作者沒有止步於傳統的音韻對比,而是結閤當時的文化交流背景進行瞭推演,讀來令人拍案叫絕。這種將“史”與“語”緊密結閤的努力,正是當前漢語史研究最需要的突破口。它不再是孤立地討論字音字義的升降,而是將語言現象置於宏大的曆史場景中去考察其生成與變異的動因,展現齣一種宏觀的史學視野。
評分這部《漢語史學報 第十八輯》的問世,著實讓人耳目一新。我一直關注著這個領域的研究動態,深知積纍和沉澱對於學術期刊的重要性。這一輯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無論是紙張的質感,還是排版的疏密有緻,都體現齣一種沉穩而又不失現代感的學術品味。拿到手時,那種厚重感便讓人對內裏的內容充滿瞭期待。特彆是封麵的設計,簡約而不失象徵意義的圖案選擇,似乎預示著本輯將要探討的主題會是既紮根於深厚的曆史語料,又能在當代視角下煥發齣新的學術光彩。我特彆欣賞編輯團隊在選稿上的獨到眼光,每一篇文章的標題都像是精心打磨過的寶石,閃爍著不同維度的學術光芒。這不僅僅是一本期刊的簡單匯編,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學術沙龍,匯集瞭學界中堅力量對漢語曆史演變脈絡的最新探索與深刻洞察。翻閱目錄時,那種強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讓人迫不及待想要深入其間,領略各位學者的研究風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