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的严歌苓,小说以刚柔并济、极度的凝练语言,高度缜密、不乏诙谐幽默的风格为内在依托,具有犀利多变的写作视角和叙事的艺术性。
严歌苓,小说家,电影编剧。1986年出版首部本长篇小说,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9年赴美留学,获艺术硕士学位。旅美期间获得十多项美国及台湾、香港地区的文学奖,并获台湾电影金马奖编剧奖、美国影评家协会奖。
2001年加入美国电影编剧协会。
代表作有《芳华》、《扶桑》、《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出版。
她的小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让我们这些同学一来感到荣幸,二来也自愧不如。
——莫言
与一些作家经验式的写作不同,严歌苓的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是对语言的天生的灵气。
——作家 梁晓声
严歌苓的写作,是汉语写作难得的精彩。她的小说艺术实在炉火纯青,那种内在节奏感控制得如此精湛。生命经历的磨砺被她写得如此深切而又纯净。
——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晓明
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讲究的作品,她叙述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容量和浓度”,小说有一种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
——评论家 雷达
《海那边》
《谁家有女初长成》
《金陵十三钗》
《灰舞鞋》
这个有不雅笑声的人,是我爸爸。从家庭和教会学校的沉闷中,不知怎样,他精神和肉体中爆发出那样的笑。他笑得那么突兀,以至笑声的发启完全是哑在身体深部的一股强大震动。痉挛,可以说。笑声从一个痛苦的层次穿越过来;在痛苦的挤压下和摩擦中,它穿越过来。然后这笑成了一股爆破的力量,挣脱了痛苦而上升,形成一个彻底的盛开。他的嘴和五官都在那一瞬舒展到极致。不仅仅面孔,他的四肢和身躯都是这狂欢的一部分,都必须推波助澜地把笑给播送出去,最后,他笑出了一点尖啸。他可怕起来了。欢乐在刚刚接触到愤怒的边界时哗地退回,整个笑的键盘是那么长一段!从低到高,音阶的跨度成了那么宽广的一串排列!它不是由欢乐发启,亦不由欢乐来完成,却纵跨一个由疆界到疆界的欢乐全程。
贺叔叔当时想,此人竟会这样笑。他认为此人最可爱之处是他丝毫不邀请别人同他一起笑,因此他没有那种被谢绝的张皇失措。没有丑角的挫伤感。我们都会做刹那间的丑角,都拿观众太当一回事;观众是否会产生共鸣我们不得而知。我们那一瞬间的丑角生涯成了僵局。我爸爸的成功在于他台下没有观众,或者,他忘掉了观众。那一刻他只管他自己,如伸懒腰、打嗝、打哈欠,纯属个体的活动。
我爸爸比任何人都需要观众,只是他能够在那一刻把观众忽略掉,忘乎所以,如痴人那样脑中空空。我爸爸,他必须有人旁观才能进入无人之境。
贺叔叔和我爸爸,带着他们不寻常的友情,进入了六十年代。一些时尚和口号,在悄悄地死,悄悄地生。
记得贺叔叔的“小灶”吧?那个绿色碗橱纱的屏风。人们在食堂读着黑板上的菜谱,一面看我爸爸被厨房杂工叫进屏风内。食堂内吵闹得像火车站。贺叔叔同我爸爸的交谈一点声息也没有。一只食堂喂的猪在买饭的队伍里撞来撞去。人们常看见我爸爸张大嘴笑,兴奋得坐也坐不住,椅子在他屁股下前俯后仰,往往只有两条椅子腿支着地。有时他干脆不坐,绕着圆桌,绕着一块块往嘴里填馒头的贺叔叔踱步。有时他手里有一摞稿纸,人们猜那便是爸爸在帮贺叔叔润色的一部长篇小说。事实上,我爸爸是从头到尾在替贺叔叔写这部近百万字的作品。
根据贺叔叔一叠笔记。
注意另一个事实:没有贺叔叔救助,我爸爸此刻正在同其他右派们结伴挑粪土,填装炸药炸筑水坝的石头。好一点,或许正在土坯教室里教七岁到十六岁的一年级学生。最强,是去个边城做文化馆干事,办小城中大户人家的红白喜事。
我爸爸之所以还在这个凹字形红砖办公楼里领工资和粮票,还能在这个省城报刊上持一个令人耳熟的名声,你知道,是归功贺叔叔的。一天,贺叔叔说起想请个人帮他整理一份小说初稿,我爸爸立刻就说:我来吧。在此话脱口时,我爸爸非常羞窘,两个耳朵边沿充了血红得晶莹。是生怕他报德的急切让贺叔叔看破,再看小。
此后,常在绿纱屏风后面,贺叔叔听我爸爸向他讲述小说的进展。
我知道。从八岁到十一岁,我已知道我们家所有的事。我知道我爸爸在两个大书架建造的“书房”里,集中精力完成贺叔叔那部近百万字的著作。集中精力于护住我们拥有的这两间只需五元租金的房子。护住年幼早熟的我和他那书架搭起的自治区。一进入那里,就听见他裤带上金属环扣的击碰声,那是他在脱下外裤,只穿长内裤或短内裤坐在三尺长一尺宽的书案前。
我十岁了。
大饥荒。
不,我不记得。我还不知道用什么字眼来形容饥饿。这个词在我们社会的进行时态中是不存在的,被涂抹了。饥饿的生理感觉被否认掉了。如同所有肉体的需求,对于其存在不给予认同和理会。我们的生活情景被预定,其中充满阳光和希望,充满非生理的幸福。因此。生理的痛苦,诸如饥饿便是没有名分的感受;它存在,我们却无法将它命名。同其他建立在相同理想的国家一样,饥饿的痛苦是正常现象,是必然,却又是每个人该去悄默承受的。理想主义从一开始就伴同着饥饿。
三年的大饥荒是用别的字眼来取代的,比如:三年自然灾害。
因此饥饿在我记忆中是别的一些概念,比如:朗读会。
不知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从饥饿中产生。那样的朗读会在大饥荒的三年中特别盛行。
注意到了。但美国作家和诗人们的朗读会是同志式的沟通,战友式的相互支持。
并不普遍。中国作家很少当众朗读他们未完成的作品。抑或完成的。
也许他们认为作家更应该作为文字和语言活着。
很多!让你不得不暗暗捉摸:诗歌和饥饿之间,是否有着必然联系。
那些朗读会总伴有餐会。一张粉红色菲薄的餐券,凭它去领一份米饭,上面覆盖着黄豆肉丁。肉丁常常是豆腐干丁,据说营养是一样的。那是秋天的一个周末。我妈妈从下午就进入了朗读会(餐会)的氛围。她打开箱子,拨开一层层樟脑球,拿出裙子和旗袍。我们家没有能让她看见全身的镜子,她就站到凳子上,拿一件件衣服到脖子上对比颜色。
爸爸从书房伸出头说:别穿紫红的,花鼓灯似的!
我妈跳下凳子,换一件秋香色,又飞快站上凳子。
我发现这天爸爸特别在意妈妈的打扮。连她往脸上扑粉,他都疑惑地瞪着眼。妈妈说,怎么这样婆婆妈妈呀,又不是你上台。我爸爸不吱声,看她手腕子一抖一抖,黄面色渐渐消失了。妈妈眼睛紧闭,微皱眉头,给粉呛得直要咳嗽,他看妈妈拿出铅笔,在舌尖上蘸了蘸,去勾画扑进粉里的眉毛。妈妈使劲睁开眼。使劲瞪着镜子,爸爸也帮她瞪着。我妈从镜子里看我爸一眼,说,你给老贺把生字标出来了吗?爸爸嗯一声。
妈妈最后打开口红盖子。口红也是祖母留下的。我常常背着妈妈打开它。一旋开那子弹壳似的铜帽儿,一股油哈味就冒出来。红颜色也不新鲜,看去也哈了。陈旧的唇膏使妈妈微翘起嘴,喘息短促微弱了,像祖母。
我们准备出门时,贺叔叔一迈腿从栅栏上跨进来,他目光躲开娟秀而古怪的妈妈,看着我说,这么漂亮啊!我知道他实际上是在说我妈妈。爸爸早有准备,从风衣口袋里拿出一叠稿纸,递给贺叔叔说,先看一遍,字要是不熟,多念两遍。贺叔叔笑笑说:我的故事我还念不出来?爸爸说,有些字我怕你不认得,给你注了同音字。贺叔叔大声说,我那么笨?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走吧?
两人撇下妈妈和我,先走了,又一块停下脚,哈哈地笑。爸爸再次停下,独自笑,良久不往前走。
男人和女人;花露水和雪花膏的气味;酱油气味,人人捧着一个大搪瓷盘子,持一柄搪瓷勺子,吃着酱色浓重的饭菜。
近处是我妈妈。她一边细细地吃一边机警地四处望,想找个地方把她盘子里的东西倒进随身带来的饭盒里,带回去添加些蔬菜,又变成三人的一顿晚餐。
远处是贺叔叔和爸爸,站在楼梯口交谈。爸爸手里端一大盘食料,不曾动过几口;贺叔叔却空着手。他吃“小灶”,肉丁是真的肉,不是滚上一层酱的发酸的豆腐干。一些人上来向贺叔叔躬躬身,握手。又一些人上来。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极致的浪漫与坚韧的结合体,完全颠覆了我对爱情的刻板印象。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笔法,在这本书里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等待,描绘得既奇幻又无比真实。爱情在这里不再是青春偶像剧里的一厢情愿,而是渗透在生命肌理里的慢性病,是阿玛兰塔对弗洛尔的纠缠,也是费尔明娜对乌尔苏娜的忠诚,更是阿里萨那份近乎疯狂、近乎荒诞的执着。那种等待,不是被动的消磨,而是一种主动的、充满激情的生命状态。书中对于年老色衰、疾病缠身的描绘,丝毫没有削弱爱情的光芒,反而让这份爱显得更加珍贵和伟大——它超越了肉体,超越了时间,只留下了纯粹的灵魂契合。特别是他们最终在船上,以那种饱经风霜的姿态重新拥抱彼此时,那种震撼感是巨大的。这本书让我相信,真正的爱情,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的艺术品,其耐心与深度,令人动容。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文学爱好者们的饕餮盛宴!我得说,《白鹿原》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陈忠实老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厚重,仿佛带着一股关中平原特有的泥土气息,一下子就把人拽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它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里面那些关于土地、血性、命运无常的思考,深邃得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我尤其喜欢他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每一个人物都鲜活得仿佛就坐在你对面,带着他们各自的挣扎与骄傲。那些复杂的伦理纠葛、传统的坚守与现代的冲击,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情节时,甚至能真切感受到那种历史洪流下小人物的无力和悲壮。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好像完成了一次漫长而深刻的朝圣之旅,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洗礼,那种对生命本质的叩问,至今仍在脑海中回响。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让你在沉浸于历史的厚重感中时,又被每一个故事的细节紧紧抓住,完全无法放下。
评分翻开《活着》,福克纳式的宿命感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坚韧,以一种极其克制却又磅礴的力量喷薄而出。余华的文字是如此的干净利落,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生存本身的残酷与荒谬。富贵的一生,经历了那么多风雨飘摇,他失去了所有,却依然活着。这种“活着”的意义,在这本书里被探讨到了极致。它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复杂的政治宣言,有的只是一个普通人面对苦难时那种近乎本能的韧性。我读到后面几页的时候,眼眶是湿润的,但奇怪的是,那不是单纯的悲伤,而是一种对生命力的敬畏。书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从那头陪伴他度过晚年的老牛,到他口中那些近乎禅意的日常絮语,都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通过口述的方式,使得那种个体经验的真实感达到了顶峰。它迫使你思考:在极端困境下,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坚持下去?这本书的哲学深度,远超其篇幅所能承载的。
评分读完《围城》,我忍不住要为钱钟书先生那鬼斧神工的文字拍案叫绝!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讽刺的百科全书。方鸿渐游走在不同的“围城”之间——婚姻、事业、情感的泥潭,他那副略带颓废又极度聪明的样子,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在面对世俗生活时的那种尴尬与滑稽。钱老先生的语言风格,我只能用“妙语连珠,机锋四起”来形容,那些比喻、那些反转,简直比现代的段子手高明了千倍。这本书里没有激烈的冲突,但那种知识分子之间心照不宣的傲慢与疏离,那种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拿捏,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来得震撼。特别是他描写苏文纨和唐晓芙时的心理活动,那种微妙的试探与错位,简直是爱情喜剧的巅峰。它不是在教导你什么人生哲理,而是用一种极其幽默、近乎冷酷的方式,让你看清自己,看清周遭的一切,原来我们都在那座“城”里进进出出,却始终找不到真正的安宁。读这本书,智商和情商都需要时刻在线,否则就会错过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绝妙幽默。
评分我对《平凡的世界》的感情是复杂而又深沉的。路遥先生用他那近乎苦行僧般的笔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广袤的、充满泥土芬芳的陕北世界。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是那个时代无数青年的缩影。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命运的不懈追求,那种“不甘平凡”的精神,简直就是一剂强心剂。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毫不避讳地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那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但同时又饱含深情地歌颂了普通人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尊严和奋斗的价值。我特别佩服路遥对社会阶层、城乡差异的细致描摹,每一个人物的喜怒哀乐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读起来让人感觉既真实又心酸。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英雄主义并非拯救世界,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命运抗争,即便遍体鳞伤,也要保持内心的光亮。这本书读起来很“沉”,因为它承载了太多那个年代人的重量和梦想,非常适合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人生的真谛。
评分送货速度快
评分送货速度快
评分送货速度快
评分不错哦,有保证,买了很多,非常优惠。
评分书可以,字迹好,纸张也挺好的。
评分非常满意,字体清晰,纸质不错。
评分好
评分收到了,物流真快,书的质量也不错?
评分看上去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