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首古诗词

每天一首古诗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云葭 著
图书标签:
  • 古诗词
  • 诗歌
  • 传统文化
  • 文学
  • 经典
  • 每日一诗
  • 文化
  • 鉴赏
  • 中华文化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504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61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28
字数:2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书签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古典才情作家云葭继《一本书读完Z美古诗词》后,倾情再现千古流彩华章之美。


★至简至雅的诗意生活美学,流动纸上的旷古唯美画卷。每天,被一首至美的诗词治愈。


★独坐尘嚣,用一盏茶的时光,品味一首诗的前世今生。你对世间Z美的想象,尽在流转千年的诗意里。


★绵绵情思流于笔端,轻轻拂去时光的尘埃,唤醒内心沉睡的诗意。


内容简介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历经千载时光,依旧璀璨夺目。《每天一首古诗词》以至简至雅的理念,在浩瀚繁杂的古典诗词中,精选名篇佳作,先秦的奇幻瑰丽,汉唐的风流雅韵,尽收眼底,组成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旷古唯美画卷,带读者轻松畅游千古时光,感受Z纯粹、真挚的古典情怀,在喧嚣而浮躁的生活中让心灵找到一方诗意的栖居之地。

作者简介

云葭:写故事的人。有一间花房,平时养花晒太阳,闲时卖弄文字。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醉流年》《相思焚城》《致亲爱的你》《碾压》等;诗词鉴赏散文集《莫问归处》《莫失初心》《一本书读完Z美古诗词》;旅行随笔《谢谢你,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影视剧原著《苏染染追夫记》(2016年1月17日乐视网首播)。微信公众号:yjyunjia,新浪微博:@云葭。

精彩书评

王国维云:“词以境界为之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云葭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一词一句,一山一水,而是更用心体会诗词中深邃的古韵与意境。伴着云葭娴雅的文字,虽独坐尘嚣,胸中亦有万水千山。

——刘一(知名制片人)


云葭的文字温婉隽永,绵绵诗意在笔端流淌,轻轻拂去时光的尘埃,唤醒古典沉睡的魅力。那些栖身纸上的旖旎韶光、旷古情思、金戈铁马、天涯明月,变成一幅幅流动的唯美画卷,带着触手可及的温润和情感,静静地在我们的生命中铺展开来,烙印在灵魂深处。

——藤萍(知名作家)


云葭用清丽、感性的笔调,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画卷,仿佛走进了一个时代。每一首诗,都会说话;每一个字,都饱含细腻的情感;每个诗人,都有一段被红尘遗忘的故事。每日,让唯美动人的诗句,默默流淌于心间,温柔你的每一段时光,温润你的每一天。

——沈璎璎(知名作家)


目录

关雎——我爱你,只是因为爱你

蒹葭——漂洋过海来看你

汉广——爱情,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事

桃夭——今天我要嫁给你

摽有梅——如果爱,请大声说出来

采薇——我在他乡,思念故里

木瓜——请问,你愿不愿意和我在一起

采葛——思念是病,你是药

绿衣——我爱的人,她葬在这里

燕燕——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有女同车——你长得美,你做什么都对

硕人——论女人的颜值巅峰

载驰——红颜女儿,乱世巾帼

柏舟——你遭人嫌弃,我怀才不遇

子衿——记住我们的约定,不见不散

蜉蝣——如果你的寿命只有一天

白驹——风里雨里,我都去送你

淇奥——有匪君子,这就是君子

风雨——你可知我在思念你

绸缪——只是想歌颂一下洞房花烛夜

黍黎——亡国之哀,丧国之痛

伯兮——他是春闺梦里人

七月——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月出——她与东家之子,谁美?

九歌·湘夫人——香草美人的奇幻世界

九歌·山鬼——她是山间的精灵

易水歌——秦时明月的故事,由此开始

大风歌——从此,我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垓下歌——说英雄,谁是英雄

怨歌行——班婕妤和她的团扇

行行重行行——是生离,是死别

青青河畔草——是离愁,是别绪

青青陵上柏——人生得意时,及时行乐

西北有高楼——若无高山流水,何处觅知音

生年不满百——知足,而后常乐

泰山吟——纪咏絮才女谢道韫

感离诗—— 一入深宫,深似海

自谴——宁求一死,不屑为上阳白发人

长门怨——对你最好的爱,是生死相随

彩书怨——如果有来世,愿为思妇

相思——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

相思怨——人生是一场百年孤独

牡丹——扫眉才子,红颜校书,一生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仙的人生态度

长相思——谁人不会唱相思

古朗月行——从古至今的那一个月亮

古有所思——我想,仙人大概在海的那一边

蜀道难——真正难的,岂止是脚下的路

将进酒——喝了这一杯,我们珍惜当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些忧愁,无药可解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归隐吧,从此一生逍遥

清平调—— 一首诗引发的冤案

行路难——你要去向何方

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遇见你是我最美丽的意外

梦江南——抹不去的家乡记忆

节妇吟——对不起,这辈子我们可能无法在一起了

谢赐珍珠——既然无情,此生何必再相见

江南逢李龟年——似是故人来

江畔独步寻花——曾与花比邻而居

春夜喜雨——也曾听过最美的雨

赠花卿——琵琶弦上的声色犬马

咏怀古迹·王昭君——千年前,明妃辞汉去

登高—— 一个人的重阳节

写情——我本多情,你本无情

长相思——想你时,月夜正好

长恨歌——对于你,究竟是爱还是恨

琵琶行——偶然邂逅,成就千古名篇

燕子楼—— 一首诗,一段情,一条命

燕歌行—— 烽火狼烟中,我心怀家国天下


精彩书摘

月出

——她与东家之子,谁美?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 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诗经·陈风·月出》


这又是一首关于美人的诗。

我一直觉得,《诗经》中歌颂美人最极致的莫过于《硕人》和《月出》。《硕人》通过正面描写庄姜美丽的外貌,以此赞美她的绝色。《月出》则更注重意境和韵味,“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这样一个与月光交相辉映的美女,见之而忘俗,怎能让人不为之所动。

无疑,月亮是美丽的。所以古人歌颂美人,或多或少会联想到皎皎明月。和月亮有关的美人,我第一个联想到的是三国时期的貂蝉。貂蝉和西施、王昭君、杨贵妃并称为古代四大美女,至于她美到什么程度,有一段这样的传说。貂蝉在后花园拜月,突然一阵风吹来,云把月亮给挡住了。她的义父王允看见,于是就对人说,他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都自惭形秽,躲到云后面去了。因而貂蝉被后人称作“闭月”。

能与月亮媲美,想必《月出》中这位姑娘定有不俗的容颜,又或者说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心上的姑娘总是最美的。


月亮出来多么明亮,美人容颜多么漂亮。

身姿窈窕步履轻盈,让我思念心中烦忧。

月亮出来多么洁白,美人容颜多么美好。

身姿窈窕体态婀娜,让我思念心中忧愁。

月亮出来光照四方,美人容颜多么美丽。

身姿窈窕姿态优美,让我思念心中烦躁。


试着联想了一下这样美妙的场景:银色的月光如一层轻纱蒙在大地上,明亮皎洁,美人踩着一地月光,身上像镀了一层柔光,又像披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纱衣,她的身影婀娜多姿,举手投足,一抬眼,一回眸,都透出十足的韵味,仿佛是从月中走出来的仙女。

见到这样的美人,男主人公不动心才怪,除非他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美人步履轻盈,每一步都像是走在他的心上,惹得他又激动又忧愁。这种心情和《关雎》中的男子很像,同样是爱上窈窕的姑娘,同样是还没得到姑娘的垂青,也同样心中烦忧。这两位男子若是相见,肯定会互相引为知己,坐下来一起把酒言欢,谈论心上人的美丽。

不过我感觉《月出》中的佼人比起《关雎》中的淑女,似乎多了几分仙味。淑女出现的地点在河边,她再窈窕再美丽,给人的感觉都是一位温柔清秀的凡间女子。而佼人的出现是以月出为前提的,月亮出来了,银光倾泻而下,佼人婀娜多姿地踩着月光缓缓行走。这场景就像古装剧中的仙女下凡,天空中会有很多花瓣飘下来一样。无论怎么品味,都觉得她身上带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似凡人,似仙人。

宋玉在《神女赋》中形容巫山神女:“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巫山神女刚开始出现的时候,灿烂得像旭日初升照亮屋梁;当她走近一些的时候,皎洁得像明月洒下的光芒。这样的神女,简直美得无可挑剔,让人不敢直视,仿佛多看一眼都是对她的亵渎。其中“皎若明月舒其光”这句,正是将神女的美与明月的光芒作对比。

《洛神赋》中,曹植笔下的洛水女神“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意思是说,宓妃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风吹落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

同是描写仙女的千古名篇,宋玉和曹植在描写笔下仙女时都提到了太阳和月亮。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仙女很美,美得与日月同辉。的确,月亮本是天上物,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就算不是仙女,也该是貌若天仙的。

想必《神女赋》和《洛神赋》在写作上都收到了《月出》的影响,以明月喻美人,缥缈朦胧,梦幻迷离,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所有歌颂美人的诗词中,只要用到“皎皎”一词的,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仙女身上。不单单是因为《神女赋》和《洛神赋》,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的那句“皎皎河汉女”。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一句话,很容易就会记在心上。诗中的“河汉女”就是最有名的仙女之一——织女。

《月出》中的佼人美则美矣,可是她美得太不真实,仿佛高高在上的仙女,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追求到她,所以男主人公心中又是烦躁又是忧愁。正如李白《长相思》中所写的,“美人如花隔云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如此遥远的距离,岂是轻易就能追求到的。

就是因为觉得希望渺茫,男主人公只能在月下痴痴思念,脑中尽是意中人的倩影。她和月亮似乎已经融为了一体,一样的梦幻迷离,美丽虚幻,那体态的轻盈,婀娜的身子,时刻拨动着他的心弦。

除了崇尚丰腴的唐朝之外,中国历代似乎都以体态轻盈为美。先秦,《关雎》中的淑女窈窕婀娜,使得男子朝思暮想,辗转反侧。汉朝,赵飞燕轻盈,能掌上起舞,因而得到汉成帝的专宠。更不用说是个女人就会把减肥当口头禅的现代了。

而佼人的美不仅在外表的窈窕婀娜,更在气质和神韵,可谓兼顾外在美和内在美。她那优美的姿态和雍容的举止比月光还引人注目,只消一眼便能让人神魂颠倒,永远记在心上。


长相思

——想你时,月夜正好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


我很少会把一首诗比作一样的东西,因为诗的内容多变,很难用一样准确的事物来概括,但我还是不得不说,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就像是水做的,里面有水的轻缓,水的柔情。“汴水流,泗水流”六个字恰好印证了“水”的思想,一直默默东去,带有闲愁几许。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诗中有水的缘故,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给我的感觉跟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很像。白居易写相思,诗中有汴水、泗水,两河东流而去,一同汇入淮河。李之仪写相思,诗中有浩浩长江,虽不能相见,但共饮一江之水,以此为念。在我看来,他们所写的相思都是柔情派的,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平平淡淡跟流水一样,却很真挚。

诗中的泗水发源于山东曲阜,没什么名气,不过知道汴水的人估计就多了。汴水又叫汴河,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的一部分,它被开通的目的主要是方便隋炀帝乘龙舟游江南,但另一方面给当时的交通来往做出了贡献。晚唐诗人皮日休作诗一首,很客观地做出了对汴河的评价。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大概意思是: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汴河,但到现在百姓还依靠它南来北往,如果没有当时修龙舟游玩的事,隋炀帝的功劳跟治水的大禹差不多。

汴河开凿于隋朝,在白居易生活的那个年代,它早已经静静流淌上百年了,可偏偏在白居易眼中,它能把思念带到吴山一带,让远在江南的那个人能够感受到。他心中所思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家姬樊素。

唐朝有钱人家中蓄妓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家姬的地位很低,相当于婢女跟侍妾的综合体。她们的任务还是很繁重的,不仅要会唱歌跳舞供主人娱乐,还得兼职半个丫鬟,不是太重的活都要会干,除此之外就是给主人铺床暖被。

总之,家姬的命运很可怜,她们可以随意被买卖赠送,跟货物没什么区别。白居易对他的两个家姬樊素、小蛮算得上是极好的了,因他一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得以闻名古今,我们常说的樱桃小嘴和小蛮腰就是出于此。

《旧唐书·白居易传》有提到过樊素:“樊素、蛮子者,能歌善舞。”樊素刚跟着白居易的时候年纪很小,那时的白居易已经是个老头子了,对年轻有活力的女子自然十分喜爱,仿佛能从她们身上看到年少时张扬的自己。有了樊素和小蛮的陪伴,白居易老年的生活才不至于那么无趣。

白居于对樊素的喜爱,从他的很多诗中都能看出来,比如以下这首。


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

唐·白居易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

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

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

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


六十多岁的时候,白居易染上了风疾,半身不遂。那时樊素还年轻,白居易不忍耽误了樊素,便决定让她离开自己找个好人嫁了。樊素心中不舍,心酸地哭了起来。在樊素的生命中,白居易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就是她生活的中心,没有了这个中心,她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

樊素是杭州人,吴山就在浙江杭州境内,位于西湖东南面,因而看到吴山便会想到樊素,心生哀愁。汴水和泗水流经瓜洲,继而与长江汇合,向江南而去。他却不能像流水一样肆意,可以去那遥远的地方看完他所思念的人,只希望河水能带走他的思念,又或者是从江南把他思念之人带回到自己身边。

思悠悠,恨也悠悠。一个人的思念到浓时,经常会心生这样的想法,我好恨你不在我身边,害的我相思至此,形容憔悴!上阕两个“流”,下阕两个“悠悠”,不禁让人嗅到一股凄美的味道,离愁别恨往往是最折磨人的,相爱相恋却不能相见,只能傻傻地望着心上人所在的那个方向,这也是为什么吴山会“点点愁”了。

至于居易和樊素之间是不是爱情,很难判断。白居易喜欢樊素是肯定没错的,这样一个美丽灵动又富有朝气的女子,常年陪伴在自己身边,没有爱情也肯定有亲情。而樊素对白居易,在我看来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崇拜和依赖吧。白居易在当时也算是享有盛名的诗人,有才气,家里不缺钱,对自己也好,也难怪樊素不舍得离开他。

诗中描绘的是皓月当空的夜晚,女子倚在高楼之上怀念心上人的场景,写的是他人,抒发的却是自己的思念。古人写诗常常喜欢借他人之口说自己心中的话,抑或是写他人之事抒自己之情。

白居易心中思念樊素,因而他脑子浮现的就是这样一幅月下怀人的画面。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诗中的这位女子根本就是樊素,通过情感转换的手法,写他思念对方,会用对方思念自己的口吻来写。拿汉代古诗中“思妇思征夫”来举例子就是,妇人站在窗口望向远方,思念着远方的丈夫,她可能会自言自语道:都离开这么多年了,我家那口子该是多想我啊!情感是一样的,意思也相差不大,但渲染力就加强了很多,令人看了不免心酸。

往往陷入感情越深的人,越会这样宽慰自己。

全诗的点睛之笔是“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一句,写情又写景。范仲淹《苏幕遮》中有这样一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看来在古代诗人眼中,“月明人倚楼”注定跟“愁”分不开,尤其是“月下独倚楼”。月光下的景色本来就很安静,三更半夜不睡觉,独自倚楼望月,不是心有所思又是什么呢?

楼高月明处,岂知芳心正苦,江水东流去,怎奈何,难载一怀愁。


前言/序言


《千古风雅: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令》 内容梗概: 本书是一部跨越千年、梳理中国古典诗词发展脉络的集大成之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名篇佳句,而是试图勾勒出诗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轨迹,深入挖掘诗词背后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与审美追求。从先秦两汉的质朴吟唱,到魏晋南北朝的玄言风骨;从盛唐的雄浑奔放,到宋代婉约豪放的两大流派;再到元曲的俚俗生动,以及明清小令的精致典雅,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领略中华民族诗词文化的璀璨星河。 核心内容与亮点: 第一部分:源头活水——诗经、楚辞与汉乐府的奠基 《诗经》:现实的温度与情感的朴素。 本部分将追溯中国诗歌的源头,深入解读《诗经》的“风、雅、颂”三大体例,以及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价值。我们将探讨“思无邪”的审美原则,分析《国风》中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领略《雅》中贵族生活的庄重与抒情,以及《颂》中祭祀歌舞的神秘与神圣。通过对《关雎》、《氓》、《蒹葭》等经典篇目的细致解读,展现早期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楚辞》:浪漫的想象与个性的绽放。 继《诗经》之后,《楚辞》以其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为中国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将重点解析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篇章,探讨楚文化中那种奔放、瑰丽、充满想象力的艺术特征。我们将分析“骚体”的句式特点,理解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愤情怀,以及他所构建的瑰丽奇幻的神话世界。同时,也会涉及宋玉等楚辞作家的作品,展现这一诗歌体裁的多样性。 汉乐府:市井的歌谣与历史的回响。 汉乐府作为中国乐歌的典范,以其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特点,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将选取《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白头吟》等脍炙人口的汉乐府民歌,分析其叙事性、口语化以及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我们将探讨汉代社会的生活场景、风俗习惯,以及其中蕴含的普通人的情感与命运。 第二部分:群星璀璨——魏晋风骨与唐诗的辉煌 魏晋玄言诗与建安风骨:形而上的思索与个体的觉醒。 魏晋时期,在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的背景下,诗歌开始转向对生命、宇宙、哲学等形而上问题的探讨,同时个体意识也得到觉醒。本书将深入分析建安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三曹”诗歌,展现其“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接着,将探讨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的玄言诗,解析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主张,以及诗歌中流露出的超脱与孤寂。 盛唐气象:雄浑、开阔与民族的自信。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而盛唐更是诗歌创作的巅峰。本书将系统梳理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重点解读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等大家的作品。 李白: 聚焦其“诗仙”的浪漫主义情怀,分析其飘逸豪放的想象,如《将进酒》、《蜀道难》中那种不受羁绊的自由精神,以及对山河壮丽的赞美。 杜甫: 深入剖析其“诗圣”的现实主义精神,解读其《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中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王维: 展现其“诗佛”的山水田园诗,解析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以及其将佛教禅宗意境融入诗歌的独到之处。 边塞诗: 重点介绍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分析其诗歌中雄浑壮阔的战争场面、边疆风光,以及体现的民族精神与英雄气概。 中晚唐的转变:多样化的风格与情感的深化。 随着盛唐的远去,唐诗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本书将探讨白居易的通俗易懂与讽喻现实,李商隐的朦胧婉约与情感的缠绵悱恻,以及杜牧的清丽俊爽等。通过对不同诗人作品的分析,展现唐诗在各个层面的发展与演进。 第三部分:词海拾贝——宋词的婉约与豪放 宋词的兴起与发展:从花间派到婉约派。 本部分将追溯词的起源与发展,特别是其从唐代长短句演变而来的过程。重点分析北宋初期的花间派词风,如温庭筠、韦庄等人的作品,探讨其香艳、细腻的风格。接着,深入解读晏殊、欧阳修、柳永等婉约派词人的杰作,分析他们如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女性情感、闺阁情思,以及都市生活。 婉约与豪放的巅峰:李清照与苏轼的艺术世界。 李清照: 聚焦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分析其词作如何将女性的细腻情感、生活点滴与家国兴衰巧妙地融为一体,如《声声慢》、《醉花阴》等,展现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独特哀愁。 苏轼: 探讨这位“词宗”,分析其豪放派词风的形成,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理解其“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阔胸襟,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生态度。 辛弃疾与陆游:爱国情怀与时代呼唤。 本部分还将重点介绍辛弃疾和陆游等爱国词人,分析其词作如何抒发强烈的报国热情、亡国之痛,以及对北宋统一大业的渴望。展现宋词在爱国主义情感抒发上的深度与广度。 宋词的余韵: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格律与意境。 简要介绍宋词晚期的重要词人,如姜夔对词的格律和音乐性的探索,以及吴文英等人词作中的精巧构思与深邃意境。 第四部分:新声旧韵——元曲与明清小令的演变 元曲的勃兴:散曲的自由与世俗的活力。 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散曲体裁以其自由奔放、通俗生动的特点,赢得了广泛的喜爱。本书将解读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乔吉等元曲大家的作品,分析其贴近生活、语言俚俗、感情真挚的艺术特色,以及元代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 明清小令的精致与传承:文人情趣的延续。 明清时期,小令作为词的继承与发展,呈现出更为精致、典雅的风格。本书将选取明代王磐、高启,清代纳兰性德、顾贞观等人的小令作品,分析其在继承宋词婉约风格的同时,如何融入明清时期的文人情趣与时代印记,以及其在抒发个人情感、品味生活细节方面的独到之处。 本书特色: 体系宏大,脉络清晰: 从源头到晚期,系统梳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演变,构建起清晰的文学史框架。 解读深入,见解独到: 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诗词背后的思想内涵、文化背景与审美特征,提供富有启发性的解读。 兼顾广度与深度: 涵盖了从《诗经》到明清小令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同时对重点作家作品进行深度剖析。 语言雅致,可读性强: 运用通俗易懂而又不失文雅的语言,使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 融合文化,拓展视野: 将诗词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展现诗词与社会、哲学、艺术等各方面的联系。 目标读者: 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希望系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史的学习者。 文学爱好者、文化研究者。 所有渴望在古诗词中汲取智慧、感受美的读者。 《千古风雅: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令》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它将带领你走进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字,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体会那份跨越千年的风雅与智慧。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诗词鉴赏集,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情感与智慧的百科全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但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自己与它们的关系总是有些疏远。《每天一首古诗词》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将我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重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尤其欣赏这本书的“每天一首”的模式。这种精心设计的节奏,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一个固定的时间,沉浸在古诗词的海洋中。 每一首诗的选取都恰到好处,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有一些相对冷门却同样精彩的作品。而且,书中对每一首诗的解读,都显得格外用心。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字词的含义,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剖析诗歌的意境,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哲思。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在解读诗歌时,常常会引用一些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甚至是当时的社会风貌。这使得我在阅读诗歌时,仿佛能够看到一副生动的历史画卷。例如,在品读描写离别情景的诗歌时,作者会穿插讲述古代文人在送别时的种种情景,让我深刻体会到那种“长亭送别”的依依不舍。这本书,让我不仅学会了欣赏诗歌的文字之美,更让我感受到了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人生智慧。它让我觉得,古诗词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食粮。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古诗词是文人墨客的专属,自己实在是没有那个“天赋”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每天一首古诗词》这本书,却像是为我这样“普通人”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诗词,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书中对每一首诗的选材都很有代表性,而且每首诗的篇幅都不长,非常适合我这样上班族,可以在碎片时间里阅读。最让我觉得贴心的是,书的排版设计也很人性化。大字印刷,清晰易读,而且每首诗的下方都有注解,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字词,作者都会给出详细的解释,完全不会因为看不懂字词而影响阅读的流畅性。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给出诗歌和注解,还穿插了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典故,甚至是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这些“花絮”让我在阅读诗歌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创作背后的故事,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比如,读到白居易的《长恨歌》,我不仅感受到了诗歌的婉转悠扬,还了解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让我觉得非常奇妙。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古诗词,也让我觉得,原来欣赏诗词,也可以是一件如此轻松愉快的事情。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是觉得碎片化,不成体系。偶然间接触到《每天一首古诗词》,仿佛找到了失落的拼图,将我零散的诗词记忆串联了起来。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匠心,每天一首,循序渐进,既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又能保证学习的连贯性。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每一首诗词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释义,而是深入挖掘了诗词的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比如,对于一首描写边塞的诗,作者会详细介绍当时的边塞风光,将领的经历,甚至当时的社会背景。这让我不再是机械地背诵文字,而是真正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和所处的情境。读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不再只是看到“月亮”和“关塞”,而是仿佛看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无数将士在漫天黄沙中默默戍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壮。书中的语言也十分平实易懂,即使是复杂的典故,也能被解释得清晰明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词读物,更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古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其中不朽的魅力。

评分

这本《每天一首古诗词》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美好的时代。每次翻开书页,总能感受到一股温润的力量,仿佛能洗涤掉都市生活的喧嚣与疲惫。初读时,我只是被那些优美的文字所吸引,那些或慷慨激昂,或婉约低沉的诗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体会到古人情感的细腻与深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家国情怀,仿佛穿越时空,与我产生了共鸣。 尤其是一些描写景物的诗篇,更是让我赞叹不已。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都仿佛就在眼前,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那些描绘人物情感的诗句,更是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王维“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思念,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都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也引发了我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深深思考。这本书不只是简单的诗词汇编,更是一位智者向我们敞开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智慧与哲思,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评分

接触《每天一首古诗词》这本书,纯粹是偶然,但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对古诗词“不感冒”的人,觉得那些文字晦涩难懂,离我的生活太远。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个温柔的引导者,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让我与古诗词进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书中的每一首诗,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杰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每一首诗时,都会加入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描绘,或者与现代生活进行有趣的对比。比如,当读到描写秋日落叶的诗句时,作者会联想到现代人面对季节变化的感受,这种联系让我立刻觉得古人的情感与我们息息相关,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 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书中对诗词的解读,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有时,作者会用非常幽默的口吻来剖析诗人的情感,让我忍俊不禁。有时,又会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深思。我发现,古诗词并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的表达。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词的温度,也让我开始尝试着用诗词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感受世界。

评分

因为喜欢诗词,准备每日背诵

评分

同事推荐买的,果然不错,送的钢笔很漂亮,值得购买

评分

送货快捷,物美价廉!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蒙曼的课相当精彩,特别的美。

评分

非常好的书,已经看完了,准备再买几本!

评分

听蒙曼女士讲唐史,喜欢。又看了她的"武则天”,她写述唐诗一定要看。

评分

★★★★ ★

评分

买书来收藏,京东物流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