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通史:宋代卷

西藏通史:宋代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庆英,张亚莎,拉巴平措 编
图书标签:
  • 西藏历史
  • 宋代
  • 藏族
  • 历史学
  • 民族史
  • 边疆史
  • 古代史
  • 西藏文化
  • 学术著作
  • 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ISBN:97878025382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0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4
字数:7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藏通史:宋代卷》应该是北宋王朝(960-1127)和南宋王朝(1127-1279)这一时期的历史,按西藏历史发展本身的分期来看,这一时期与藏文史籍所说的“分治割据时代”大致吻合。因为从869年吐蕃王朝结束到1239年蒙古汗国势力进入西藏前的370年间,青藏高原上一致未能建立起一个大的统一的政权,故称为分治割据时期。长期以来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是西藏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西藏通史·宋代卷》把握这一时期的两个阶段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将这一段历史与北宋南宋大的历史背景对应起来研究,突出西藏历史发展的主线索,充分讨论了从吐蕃王朝统治地域到元代形成包括卫藏、阿里的今天西藏行政区域的雏形的这一过渡阶段,反映出其阶段史的历史发展规律。结合这一条主线,横向展示这一阶段西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与成就。《西藏通史:宋代卷》的编撰与出版,对西藏历史的研究是重要的补充。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吐蕃王朝崩溃和割据局面的形成
第一节 朗达玛被刺杀后的王位之争
一、灭法与内讧
二、云丹和沃松两派的斗争
三、吐蕃边将混战丧失河湟地区
第二节 吐蕃的平民犯上之乱
一、犯上之乱的起因和经过
二、发掘赞普王陵
第三节 卫藏地方割据势力
一、云丹后裔形成的割据势力
二、沃松后裔形成的割据势力
三、贵族后裔形成的地方势力
第四节 与佛教教派结合的地方家族势力
一、萨迦地方势力
二、帕竹地方势力
三、蔡巴地方势力
第二章 阿里诸小邦
第一节 “上部三衮”分治阿里三围
一、吉德尼玛衮在阿里地区建立王权统治
二、关于“阿里”名称的由来
三、关于吉德尼玛衮三子分治阿里
第二节 古格王国
一、古格王松额
二、松额兴佛
三、松额出家——拉喇嘛·益西沃
四、古格王柯热及其后裔
五、亚孜小王政权
第三节 拉达克王国
一、拉达克早期的历史
二、拉达克王国的建立
三、拉达克和止贡派的关系
第三章 凉州六谷蕃部政权
第一节 “六谷蕃部”的民族构成
一、凉州地域与吐蕃占领凉州
二、嗢末占据凉州及其部族构成
第二节 凉州六谷蕃部政权
一、凉州六谷蕃部联盟的形成
二、凉州六谷蕃部联盟的兴盛
第三节 凉州六谷蕃部联盟的衰落
一、来自西夏的攻击
二、凉州六谷蕃部政权的灭亡
第四章 青唐唃厮哕政权
第一节 唃厮啰政权的建立
……
下编

前言/序言

  若严格按照时段来分,《西藏通史·宋代卷》应该是北宋王朝(960-1127)和南宋王朝(1127-1279)这一时期西藏的历史。按照西藏历史发展本身的分期来看,这一时期与藏文史籍所说的“分治割据时代”或称“割据时代”大致吻合。不过这二者之间又有所不同。西藏史籍所说的分治割据时期,开始于中原地区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结束则在南宋王朝完全覆灭之前。依照中国历史的分期和西藏历史自身的特点,《西藏通史·宋代卷》的内容,包括了北宋建立的960年以前的一些内容,而1239年蒙古汗国的势力进入西藏以后几十年的历史则归人到《西藏通史·元代卷》中。
  大约与中原的唐王朝兴起的时代相同,西藏山南雅隆河谷的雅隆部落在悉补野王室的领导下兴起,统一了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各个小邦,建立起吐蕃王朝,并依靠雄强的武力向四面扩张,统一了青藏高原。吐蕃王朝建立了一整套的行政制度和军事、经济制度,创制了通用至今的藏文,从唐朝和南亚地区引入了佛教信仰,其文治武功深刻影响了青藏高原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程。
  842年,赞普朗达玛遇刺,吐蕃王朝开始崩溃。经过二十多年的云丹和沃松两位王子的王位之争,到869年造反的平民起义军发掘吐蕃赞普王陵,吐蕃王朝结束。不过,和其他地区的历史发展不同,起义军并没有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来取代吐蕃王朝,而赞普的后裔们无力建立一个强大的政权,分化消解的趋势长期延续不断,从869年到1239年的370年中,青藏高原上一直未能建立起大的统一政权,所以藏文史籍中将其称为分治割据时期。
  西藏地方的分治割据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历史主要是吐蕃王朝在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中瓦解,并在平民起义中结束。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的两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后裔分裂为两大派,长期进行争夺辖地和属民的混战。朗达玛的两个儿子中,云丹及其后裔占据拉萨和桑耶地区,沃松占据山南地区,905年沃松在雅隆被臣下毒死,他的儿子贝考赞逃到后藏日喀则一带,修建城堡,安置部属。923年贝考赞又被平民起义军杀死。其长子扎西孜巴贝占据江孜,次子吉德尼玛衮逃到阿里普兰,与当地贵族联姻,他的三个儿子分据拉达克、普兰、古格,后来建立起普兰古格王朝和拉达克王朝。与此同时,在河西陇右地区,吐蕃王朝末期经过吐蕃将领尚思罗和尚婢婢的长期混战,部族分散,敦煌地区的汉族世家张义潮发动起义,驱除吐蕃势力,返归唐朝,被封为归义军节度使。但是不久以后,唐朝也在黄巢农民军的打击下,走向灭亡。凉州、甘州的吐蕃部落建立起六谷部政权,青海河湟地区的藏族首领在唐朝衰微后,从西域迎来一个赞普的后裔,奉为领袖,建立起青唐政权,亦称唃厮哕政权。在这一阶段中,青藏高原的各个政治势力,仍然以吐蕃王朝赞普的后裔为主干,或者是赞普的后裔为首领,或者是地方贵族和部落奉赞普的后裔为首领,不论是前后藏的愈来愈分散的赞普的后裔势力,还是在阿里和青唐的小王朝,还是以恢复吐蕃王朝为旗号,尽管当时青藏高原并没有外部的势力能够干预其历史进程,但是恢复吐蕃王朝的统一的目标距离这些分散的地方势力愈来愈不可企及。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赞普的后裔开始恢复被朗达玛赞普禁止的佛教,想要以崇佛的办法来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因此开始出现了藏传佛教的后弘期的下路弘法和上路弘法。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一部名为《西藏通史:宋代卷》之外的、内容不同的历史著作。 --- 书名:《大漠孤烟:丝绸之路沿线民族融合史(唐宋之际)》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华夏文源出版社 定价: 188.00元 开本: 16开 字数: 约52万字 装帧: 精装,附地图集 --- 内容提要 《大漠孤烟:丝绸之路沿线民族融合史(唐宋之际)》是一部聚焦于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间,中国北方与西域之间广袤地域内,不同族群间复杂互动与深度融合的历史专著。本书摒弃了传统上以单一王朝或单一族群为中心的叙事模式,转而以“交融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唐朝鼎盛至宋代中后期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在广袤的丝绸之路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碰撞、交汇、渗透的动态过程。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融合”,而非单纯的征伐与对立。它探讨了在广阔的河西走廊、黄河上游以及漠北草原地带,汉、吐蕃、突厥(铁勒、回鹘诸部)、党项、吐谷浑等多元族群是如何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相互影响,最终催生出适应时代剧变的新型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 第一部分:唐代边疆秩序的重塑与多民族共生(约公元618-907年)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唐朝在西域建立的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所代表的治理体系。重点分析了唐朝的“羁縻政策”在实际运作中的复杂性,探讨了唐朝如何通过册封、和亲、驻军等手段,维持与周边强大部族如突厥汗国(后分裂为东西突厥)以及新兴的吐蕃政权的复杂关系。 特别关注的章节包括: 《河西走廊的军事化与移民潮》: 考察唐朝在河西走廊设立的诸军镇(如瓜、沙、肃、甘、凉)如何吸纳来自中原、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流民与商贾,形成一种独特的军事化农耕聚落群落。 《吐蕃的崛起与青藏高原的互动》: 详细考察了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对外扩张的战略意图,及其与唐朝在青海湖、陇右地区长期的拉锯战。此处着重分析了吐蕃吸收唐朝先进技术(如冶铁、建筑)与佛教文化(在与印度佛教的交流中,又反过来影响了唐朝的宗教思想)。 《回鹘汗国的兴衰与文化转型》: 深入剖析了回鹘汗国从草原游牧转向农耕定居的过程,以及其接受摩尼教和后来的佛教信仰,在文化上对丝路东段的影响。 第二部分:五代十国与宋初的权力真空与族群再平衡(约公元907-1038年) 这一时期,中原王朝中央权威的衰落为周边民族的重新整合提供了空间。《大漠孤烟》细致描绘了这一时期的“权力的碎片化”。 《党项的崛起与西夏的肇建》: 全景式展现了党项族群如何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在沙州、夏州等地逐步积累实力,最终建立西夏王朝。研究重点在于西夏如何在一个农耕与游牧的交界地带,创造出一种既受汉文化熏陶又保留鲜卑遗风的独特国家形态,及其对宋朝的“岁币”制度的制约。 《河西走廊的碎片化治理》: 探讨了归义军政权在敦煌的维持,以及当地胡汉精英如何通过宗教(佛教)纽带维系社会秩序,抵抗来自北方和高原的压力。 《宋朝的“羁縻战略”转向》: 分析了宋朝初年,面对党项、辽、金的威胁,放弃了唐朝主动经营西域的策略,转为以防御和有限朝贡为主的边疆政策,由此带来的对丝绸之路中段贸易安全的影响。 第三部分:宋代中后期的民族张力与文化深度交融(约公元1039-1279年) 本书的重点段落,集中探讨了北宋与西夏、金朝之间,以及南宋与吐蕃、蒙古早期势力之间的互动。 《宋夏榷场与“文化禁运”》: 详细分析了宋夏之间通过定期的“榷场”进行的经济往来,这不仅仅是茶叶、丝绸与马匹的交换,更是两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日常碰撞。书中特别引用了宋代文人对西夏文化的复杂看法,揭示了“异域”观念的形成与流动。 《金朝对原河西诸部的影响》: 研究了女真建立的金朝如何在其统治下的北方和西北地区(如被金占领的河东、陕北地带),对原有突厥、党项、汉人社会采取的“因俗而治”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族群边界的模糊化。 《蒙古兴起前的社会土壤》: 追溯了在12世纪末,漠北草原上各部落(如克烈部、乃蛮部、铁木真所属的蒙古部)的权力结构与经济模式。本书认为,蒙古的崛起并非突发事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长期存在的、围绕水草、盐湖和商路的族群竞争基础之上。书中详尽梳理了蒙古先祖与西夏、金朝的早期关系,为理解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史学价值与特色 《大漠孤烟》的突出贡献在于其跨越民族与朝代界限的宏大视野。它运用了大量的碑刻文字、出土文献(如敦煌、吐鲁番文书)、以及多方史料(包括汉文、藏文、西夏文残片)进行交叉印证。本书成功地描绘出唐宋之际,在世界贸易的枢纽地带,民族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在不断地迁徙、联姻、战争与贸易中被“塑造”和“重塑”的,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充满活力的多元文明画卷。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流动性”与“适应性”的社会变迁史。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最担心这类“通史”卷册在处理具体史实时会流于平铺直叙,缺乏生动的细节来支撑宏大的结构。因此,我在翻阅时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具体人物、事件或文化现象的侧写。比如,宋代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路径、具体的寺院经济结构、或者某位重要人物在朝廷与地方之间的斡旋手腕,这些都是检验一部历史著作是否“活起来”的关键。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优秀的纪录片导演那样,在必要时拉近镜头,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边缘化的声音和细节。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将宏观的政治变迁与微观的社会生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读者能感受到公元一千年前后,高原上人们真实的呼吸和思想波动,那么它的阅读体验无疑会提升一个档次。期待它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小故事”来佐证大道理。

评分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转型期,而西藏地区在此时期的地位也充满了张力与变化。因此,对“宋代”这一时间概念的界定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我关注这本书是如何处理历史时段的划分,特别是如何衔接前后的历史时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它在概念辨析上的精确性,比如如何界定宋廷与周边各势力的关系是“宗藩”关系,还是更接近于一种“优势方施予保护的同盟”,这种精确的措辞往往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如果它能在对既有史学观点进行批判性继承时,提出令人信服的新解释框架,那就更值得称道了。它需要展示出驾驭复杂史料并形成独特学术观点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汇总前人的研究成果。

评分

初翻这部大部头,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史料基础和研究视野。从目录和导言的只言片语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宋代西藏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审慎与广博。它似乎没有满足于传统的汉文史料,而是试图整合更多梵文、藏文乃至西域的零散记录,试图描绘一幅更为立体和多维度的历史图景。这种跨语种、跨视角的努力,是当下区域史研究中最具价值的方向之一。我对其中关于宋朝中央政府与吐蕃地方势力之间复杂的外交、宗教往来如何相互塑造的论述抱有极高的期望。如果它能清晰地辨析出在不同历史阶段,朝廷的“怀柔”政策在地方上产生的实际效果,而非仅仅是政策的罗列,那这部作品的学术贡献将是不可估量的。我希望能看到细致的制度分析,而非泛泛而谈的概括。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西藏通史:宋代卷》——暗示了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全面性。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最大的门槛往往在于其术语的密集使用和逻辑链条的跳跃性。我希望它在追求深度的同时,也能兼顾一定的可读性。一个好的历史作品,应该能让门外汉通过清晰的逻辑引导,逐步理解核心论点。我期待的评价标准是:它能否在保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对核心的历史因果关系进行清晰的阐释,例如,宋朝对西藏宗教的扶持政策,最终如何间接影响了元代政治格局的形成?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思维导图”,让读者在看完后不仅记住了史实,更理解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驱动力,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工具书的范畴,成为了一部真正有思想重量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吸引人,尤其是封面上的那幅唐卡风格的插图,色彩浓郁,线条细腻,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时代。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文,但仅从视觉感受上来说,它就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厚重而庄严的历史氛围。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考究,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尤其喜欢它在版式设计上对一些历史地图和文物图片的运用,虽然只是在翻阅的初步阶段,但这些视觉元素已经为我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宏大的空间概念。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有种想要立刻沉浸其中的冲动。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内文的深度能够匹配这精美的外在包装,尤其希望能看到它如何将晦涩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