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柳家大院》《开市大吉》和《马裤先生》。这几部小说均是老舍的代表作,尤其是《骆驼祥子》的问世,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形成。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小说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将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进行浓缩,形成一个有声有色、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贡献。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满族正红旗人,出生在北京西城小杨家胡同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剧作家、人民艺术家,曾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1966年,老舍在无奈之下,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他的作品很多,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剧本《茶馆》《春华秋实》,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等。老舍的作品,意义深刻,是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一面旗帜。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曾说:“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老舍和我们来往*密的时期,是在抗战时代的重庆。我们都觉得他是我们朋友中*爽朗、幽默、质朴、热情的一个。
——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冰心
舍予是经过了生活甜酸苦辣、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的“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突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的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
——现代文艺理论家 胡风
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老舍之子 舒乙
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著名文艺理论家 朱光潜
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取得那样的成就与地位。
——中国社科院现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 樊骏
鲁迅说过老舍“油滑”,叫我这半吊子北京人看,这是南方人对北京话的偏见,那不是老舍油滑,而是北京人就这么说话。老舍的作品有时给人感觉软,绕半天圈子不切题,正是有些失之厚道,舍不得,对北京小市民太热爱。他也没法儿不这样,那些人没一个外人,都是亲戚里道街里街坊的。
——著名作家、编剧 王朔
001?骆驼祥子
233?柳家大院
245?开市大吉
253?马裤先生
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 ;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
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 :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 ;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 ;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 ;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这一派哥儿们的希望大概有两个 :或是拉包车 ;或是自己买上辆车,有了自己的车,再去拉包月或散座就没大关系了,反正车是自己的。
比这一派岁数稍大的,或因身体的关系而跑得稍差点劲的,或因家庭的关系而不敢白耗一天的,大概就多数的拉八成新的车 ;人与车都有相当的漂亮,所以在要价儿的时候也还能保持住相当的尊严。这派的车夫,也许拉“整天”,也许拉“半天”。在后者的情形下,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 。
夜间,当然比白天需要更多的留神与本事 ;钱自然也多挣一些。年纪在四十以上、二十以下的,恐怕就不易在前两派里有个地位了。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他们的车破,跑得慢,所以得多走路,少要钱。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 ;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在这里,二十岁以下的——有的从十一二岁就干这行儿——很少能到二十岁以后改变成漂亮的车夫的,因为在幼年受了伤,很难健壮起来。他们也许拉一辈子洋车,而一辈子连拉车也没出过风头。那四十以上的人,有的是已拉了十年八年的车,筋肉的衰损使他们甘居人后,他们渐渐知道早晚是一个跟头会死在马路上。他们的拉车姿式,讲价时的随机应变,走路的抄近绕远,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后起之辈。可是这点光荣丝毫不能减少将来的黑暗,他们自己也因此在擦着汗的时节常常微叹。不过,以他们比较另一些四十上下岁的车夫,他们还似乎没有苦到了家。这一些是以前决没想到自己能与洋车发生关系,而到了生和死的界限已经不甚分明,才抄起车把来的。被撤差的巡警或校役,把本钱吃光的小贩,或是失业的工匠,到了卖无可卖、当无可当的时候,咬着牙,含着泪,上了这条到死亡之路。这些人,生命最鲜壮的时期已经卖掉,现在再把窝窝头变成的血汗滴在马路上。没有力气,没有经验,没有朋友,就是在同行的当中也得不到好气儿。他们拉最破的车,皮带不定一天泄多少次气 ;一边拉着人还得一边儿央求人家原谅,虽然十五个大铜子儿已经算是甜买卖。
此外,因环境与知识的特异,又使一部分车夫另成派别。生于西苑海甸的自然以走西山、燕京、清华,较比方便 ;同样,在安定门外的走清河、北苑 ;在永定门外的走南苑……这是跑长趟的,不愿拉零座 ;因为拉一趟便是一趟,不屑于三五个铜子的穷凑了。可是他们还不如东交民巷的车夫的气儿长,这些专拉洋买卖的讲究一气儿由交民巷拉到玉泉山、颐和园或西山。气长也还算小事,一般车夫万不能争这项生意的原因,大半还是因为这些吃洋饭的有点与众不同的知识,他们会说外国话。英国兵,法国兵,所说的万寿山、雍和宫、“八大胡同”,他们都晓得。他们自己有一套外国话,不传授给别人。他们的跑法也特别,四六步儿不快不慢,低着头,目不旁视的,贴着马路边儿走,带出与世无争,而自有专长的神气。因为拉着洋人,他们可以不穿号坎,而一律的是长袖小白褂,白的或黑的裤子,裤筒特别肥,脚腕上系着细带 ;脚上是宽双脸千层底青布鞋 ;干净,利落,神气。一见这样的服装,别的车夫不会再过来争座与赛车,他们似乎是属于另一行业的。
有了这点简单的分析,我们再说祥子的地位,就像说——我们希望——一盘机器上的某种钉子那么准确了。祥子,在与“骆驼”这个外号发生关系以前,是个较比有自由的洋车夫,这就是说,他是属于年轻力壮,而且自己有车的那一类 :自己的车,自己的生活,都在自己手里,高等车夫。
这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 ;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 ;他没有自己。可是在这种旋转之中,他的眼并没有花,心并没有乱,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像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拴车的人们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 ;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
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假若他的环境好一些,或多受着点教育,他一定不会落在“胶皮团”里,而且无论是干什么,他总不会辜负了他的机会。不幸,他必须拉洋车;好,在这个营生里他也证明出他的能力与聪明。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作过了。可是,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作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自然,他也晓得这样的机遇不完全出于偶然,而必须人与车都得漂亮精神,有货可卖才能遇到识货的人。想了一想,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 :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与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但这不是不能胜过的困难,有他的身体与力气作基础,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的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的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打上一辆车,顶漂亮的车!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
这本选集里的故事,真叫一个“百味人生”的大杂烩,读起来像是老舍先生亲自拉着你,穿梭在北平城那些最市井、最烟火气的地方。我尤其喜欢他笔下那些小人物的韧劲儿,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却又不失本真的那股子劲儿。比如里面有一篇写一个蹬三轮的,那份辛酸和对生活朴素的渴望,简直能透过纸面把我拽进去,感受那份黄尘仆仆的艰辛。老舍的文字,干净利落,却又带着一股子说不出的亲切感,不像有些名家,故作高深,他就是那么接地气,让你觉得,哎,这不就是我家胡同里王大爷王奶奶他们的生活嘛。他描绘的那些市井百态,无论是买卖人的狡黠,还是穷苦人的无奈,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完后,心里头总会留下点什么,不是大道理,而是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一种对底层人民的敬意。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去粉饰太平,而是直白地揭示了生活的真相,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时代的侧影和人性的复杂。每次合上书卷,总会陷入一阵沉思,那些鲜活的人物仿佛还在眼前晃悠,那种深深的扎根于生活的文字力量,真是令人叹服。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一种对“失落的美好”的追忆与反思。老舍笔下的世界,虽然充满了底层人民的挣扎和无奈,但其中蕴含的那种传统京味文化和人与人之间那种虽然朴素但真挚的连接,现在看来,简直是奢侈品了。他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市民阶层的精神气质——那种有点油滑、有点世故,但骨子里透着一股子讲究和江湖义气的味道。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离,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闻到从旧家具里散发出来的樟脑丸的味道,看到阳光下尘埃飞舞的景象。这种怀旧感,并非简单的“过去比现在好”的肤浅感慨,而是对一种精神家园的探寻。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逝去的场景和情绪,重新唤醒,让你意识到,在物质飞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可能遗失了某种更本质的东西。这是一部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审视自己生活状态的“心灵按摩剂”。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选篇眼光真是独到,每篇小说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读起来就像听一场精心编排的相声,有起有伏,有插科打诨,更有那份直击人心的幽默与悲怆。特别是那些对话,简直是绝了!那种老北京特有的“贫”劲儿,那种一针见血的讽刺,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常常想象着小说里的人物是如何用那种腔调相互拌嘴、互相搭台的。老舍先生真是个语言的大师,他能用最朴素的词汇,构建出最复杂的情感网络。读到某些片段时,那份强烈的画面感几乎让人感觉自己就置身于那个喧嚣的市集之中,耳边是叫卖声、吆喝声,混杂着生活的琐碎和梦想的破灭。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现代小说难以企及的。我喜欢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它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一丝凉意,在悲凉中捕捉到一丝希望的微光。这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像是民间口述历史的精粹提炼,充满了烟火气的生命力。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有些担心,这么多篇小说放在一起,会不会风格过于单一,或者主题上显得重复累赘。但翻开后才发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老舍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虽然深耕于同一片土壤——老北京的市民生活,但他挖掘出的每一块“矿石”都有其独特的纹理和光泽。有的篇幅是轻快的,充满了生活的小情趣,像一杯清茶,回味悠长;而有的则沉重得多,直面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的残酷。这种强烈的对比,反而让整本选集显得张力十足,层次丰富。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她们往往是那个时代最受压抑却又最坚韧的一群人,她们的隐忍、她们偶尔迸发出的反抗,都写得细腻而有力,让人读了心里头直犯嘀咕,这社会到底是怎么了,怎么能让这么好的生命蒙尘?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人读得停不下来,又需要时常停下来回味的佳作合集,非常耐得住反复品味。
评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作家如何处理“绝望”这一主题。在这本选集里,绝望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的日常。比如对贫困的描绘,不是用夸张的手法,而是通过人物的每一次呼吸、每一顿饭食、每一件磨损的衣物来体现,那种无声的压迫感才更具穿透力。最让我震撼的是,即便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作者笔下的人物依然努力地去维护着自己那点可怜的尊严,这种精神上的抗争,比任何激烈的反抗都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老舍的叙事视角非常成熟,他既是旁观者,又是那个群体的一员,因此他的笔触既有距离感上的客观,又有情感上的亲近。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对人物的批判是带着爱意的,对苦难的展现是饱含同情的。读完整套作品,你会发现,真正的英雄主义,也许就藏在那些默默承受、努力活下去的普通人身上。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样本。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