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五”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共中央迅速命令林彪、罗荣桓率10万部队进军东北。与此同时,蒋介石调集美械装备主力部队,在杜聿明指挥下追踪跟进。1948年,面对防御工事“坚冠全国”的东北中心腹地长春及城内10万国民党守军,毛泽东批准林彪对长春采取“久困长围”方针,实施军事围困、经济封锁、政治瓦解三管齐下,在“食口”包袱争夺上,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攻守双方和老百姓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0月,随着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投诚,围困长春告捷。一城既克,不足一月,便解放了全东北。
本书作者秉笔直书,正本清源,多视角、全方位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
李发锁,笔名凡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长春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动迁》《官司》等6部,长篇报告文学2部,中短篇小说多篇。作品数次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获得多种文学奖项。
从读者的角度和文学的角度看,我以为《围困长春》它不仅好看,令人不舍掩卷,像看一部经典大片,关键是这部书尊重了史实,校正了许多以前在“围困长春”和解放东北这段历史上许多颠来倒去的不同“说法”,这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 何建明
本书具有大历史观,不是单纯论军事,而是从政治、经济、社会、精神诸方面综合剖析战争。直言不讳,既写胜利与成功,又写失败与挫折,多视角、全方位还原历史真相。
——党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 肖甡
本书集档案、文献、回忆、著述等综合研究成果之大成,是一部同时兼有史实、思想、理论及文学价值的不可多得之上乘力作。
——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 戴旭
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全书结构上的不平衡。前半部分对于事件的铺垫和人物的引入,可以说是徐徐展开,笔墨充沛,细节饱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时代背景。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对即将发生的命运转折充满了预感和不安。然而,当真正的转折点来临时,叙述却明显地加速了,仿佛作者急于赶赴下一个既定的历史节点。很多关键性的、本应深刻探讨的道德困境和个人挣扎,只是一笔带过,没有给予足够的篇幅去发掘其内在的张力。这使得后半部分的阅读体验略显仓促和单薄。我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就像看了一场精彩的序幕和高潮的前奏,却在最应该爆发的时刻,听到了戛然而止的铃声。如果能在关键的决策时刻,多增加一些关于人性抉择的细腻描写,这本书的厚重感和历史穿透力将会大大增强。
评分我必须要说,这本书的语言功力是毋庸置疑的,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犀利的洞察力,常常让我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即便是那些只出现过寥寥数笔的配角,其性格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挣扎,也被勾勒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对于知识分子群体在极端压力下的精神状态描摹,简直是一面透彻的镜子,照出了人性的脆弱与光辉并存的复杂面貌。然而,这种精妙的文笔有时也成了双刃剑。在描述一些群体性的恐慌或大规模的运动时,作者过于沉溺于语言的雕琢,使得场景的冲击力被稀释了。我甚至感觉,某些段落更像是文学评论而非历史叙事,虽然句子本身优美,但对于推进故事线的作用却显得微弱。这种对形式美的过度追求,让我在阅读时,偶尔会因为过于关注“如何说”而忘记了“说了什么”。这是一种高雅的文学尝试,但对于寻求直接、有力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克服一些阅读障碍。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让人捉摸不透,仿佛作者有意在引人入胜的史实细节与宏大历史背景之间来回拉扯。起初,我被那些描绘战争初期紧张氛围的段落深深吸引,那些关于城市防御工事的描述,以及市民们在信息不畅环境下的焦虑,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然而,随着情节的深入,叙述的焦点似乎又转向了一些宏观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博弈,这部分内容虽然重要,但处理得略显冗长和学术化,削弱了之前那种紧张感。尤其是几次重大的转折点,本该是情感爆发的高潮时刻,作者却选择用一种近乎冷静的旁观者视角来陈述,这种处理方式让人感到一丝隔阂。我理解作者试图在史实的基础上保持客观,但对于一个读者来说,期待的更多是那种直击人心的挣扎与抉择。总的来说,阅读体验像是一场在崎岖山路上颠簸的旅程,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陷入泥泞的细节之中,对读者的耐心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希望后续的篇章能更好地平衡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
评分这本书在情感基调上保持了一种近乎冷酷的克制,这种处理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煽情,没有刻意制造廉价的悲壮感,而是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触去记录那些最残酷的现实。这种冷静让读者得以从感性的泥沼中抽身而出,以一种更具距离感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然而,这种克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在描绘底层民众——那些最直接承受苦难的人群时,他们的声音似乎被过度“提炼”了。我期待能听到更多未经修饰的、充满烟火气的哀嚎与坚韧,而非仅仅是符号化的牺牲。最终呈现出的,是一种宏大叙事下的集体肖像,而非无数鲜活个体的生命切片。这让整本书在史诗的框架下,缺乏了一点点能让人热泪盈眶的、扎根于具体生活细节的温度。它是一部关于“大势”的论述,却在“小我”的刻画上略显不足,让人在合上书本时,更多的是对历史进程的思考,而非对某个具体人物命运的深切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挖掘工作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一点从书中引用的大量一手资料和旁征博见就可以看出,它展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同派系之间的信息战和宣传机器的运作,被揭示得非常细致,提供了许多以往鲜为人知的侧面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阵营信息源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材料摆在读者面前,让历史的判断留给读者自己。但是,这种对“全景式”展现的追求,也造成了信息量的过度饱和。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大量的日期、番号、具体战术名词的堆砌,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大打折扣。我常常需要频繁地查阅背景资料来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沉浸感。可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需要带着笔记本和参考书才能读完的学术专著,而非一部可以轻松消遣的通俗读物。它对读者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不适合只想了解大致轮廓的读者。
评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好极了
评分京东的书是正品,发货也快。
评分给老爸买的,自己也买了一本其他的书,有优惠,非常好。
评分将1945年的东北写的非常详实,不只是长春,值得一看。
评分物流挺快就送到了,书不错,正在看。质量好。
评分很不错的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爸爸要看,快递小哥冒雨送来,非常感谢!上午下单,现在就收到了。感谢!
评分okokokokok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