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十二章,主要從三個層麵探討瞭經學與文學之間的關聯互動:一將道學相錶裏的各種價值判斷和審美追求,及所蘊涵的時代精神自由和人格自覺,納入文學思想史考察的範疇。二分析瞭道學興盛對詩文創作産生有積極和消極的影響,辨正看待當代文人重學問、重議論的傾嚮對文學創作的利弊得失。三具體分析瞭經學研究製約或影響詩文創作的因人而異的內在途徑,如範仲淹、歐陽修、尹洙、司馬光“君子以同而異”的微妙分閤,以及“程、硃”與“蘇、黃”之間尖銳而持久的價值觀對立。
張興武,杭州師範大學古代文學與文獻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研究主要涉及五代十國文學、唐宋文學轉型、兩宋學術與文學等領域。齣版專著有《五代作傢的人格與詩格》(人民文學齣版社,2000年)、《五代十國文學編年》(人民文學齣版社,2001年)、《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曆程》 (中華書局,2009年)、《補五代史藝文誌輯考》(上海古籍齣版社,2016年)等。
引言 行走在睏惑中
一、交互發明,充分尊重完整智慧
二、超越誤解,準確還原曆史真實
三、深化理解,重新反思文學演變規律
第一章 宋初儒學的復興與“統係”之變
一、儒學“統係”的拓展與重建
二、“復古明道”與救治“時弊”
三、“宋學”啓濛與“統係”之變
第二章 慶曆新義關涉古文盛衰的內在邏輯
一、慶曆儒學“新義”的時代內涵及價值取嚮
二、嘉祐以後 “慶曆新義”的延展與深化
三、北宋“古文”創作的盛衰演變及學術動因
第三章 “聖賢”心態與兩宋文化自戕因子的生成
一、唯我獨尊的“聖賢”心態
二、從學術分歧到門派恩怨
三、學術宗派與朋黨政治的深度結閤
第四章 經史之學與北宋古文創作的關聯和互動
一、經學探索與古文創作相得益彰
二、文史互動的復雜情態和兩個基本方嚮
三、援經史以撰古文的藝術得失
第五章 北宋“四六”研究中的道學影響
一、宋初“四六”脫胎於唐末五代
二、以古文為參照的道學“四六”觀
三、宋元“四六話”的偏失及誤導
第六章 論鬍瑗等宋初教育傢的學術及文章
一、“知古明道”的學術自覺
二、“慶曆之學”的內涵及成就
三、“根柢經術”的古文創作
第七章 範歐“以同而異”的學術內涵及人格錶達
一、相得益彰的學術傳承
二、和而不同的處世理念
三、文風變革的兩種取嚮
第八章 歐陽修《尹師魯墓誌》引發質疑的邏輯與史實
一、尹、歐之間不可忽視的“史法”分歧
二、有關“倡道”功績的不同理解和評價
三、難以定讞的文學史公案
第九章 再論東坡散文的哲學底蘊
一、從“天一為水”到“無心而一”
二、“胸中廓然無一物”方可得情性之樂
三、“隨物賦形”的“辭達”境界
第十章 論《濂洛風雅》的道統觀及詩學理念
一、濂洛詩派與道統紛爭
二、體式分類及選詩標準
三、張伯行重編的目的與得失
第十一章 宋代理學詩的審美邏輯
一、以詩言道的審美邏輯
二、談理之詩的藝術流變
三、天道自然中的理趣和美感
第十二章 南宋心學詩的雄奇境界
一、理、心之間的詩語對話
二、心學探索關涉詩歌創作的內在思緻
三、心學詩妍麗雄奇的藝術特點
參考書目
後記
手捧《經史之學與兩宋文學》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個關於宋代的畫麵:汴京的繁華,臨安的煙雨,文人的風雅,朝堂的波詭雲譎。我一直覺得,兩宋文學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輝煌的高度,絕不僅僅是文人墨客的個人纔情,更與那個時代獨特的文化土壤息息相關。“經史之學”正是這片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闡釋,在那個重視文教、崇尚理學的時代,經史經典是如何滲透到文人的思想脈絡中,並最終體現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之中。我期待書中能夠看到,那些關於治國理政、道德修養的哲學思辨,是如何轉化為宋詞的婉轉情思,或是宋詩的豪邁氣概。我尤其好奇,那些在經史中被反復提及的典故、人物,在兩宋文人的筆下,是如何被賦予新的生命力,又如何在文學作品中得到新的解讀。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論證,例如,某個政治事件如何影響瞭某位作傢的創作,或者某部史書的記載如何啓發瞭某篇著名詩文,那就更加令人期待瞭。
評分一本厚重的書,封麵設計頗具古韻,定睛一看,書名《經史之學與兩宋文學》,頓時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我自幼便對曆史和文學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總覺得古人留下的智慧和情感,是滋養我們心靈的甘泉。尤其是兩宋時期,那是一個文風鼎盛、英雄輩齣的時代,宋詞的婉約與豪放,宋詩的意境與哲思,無不令人魂牽夢繞。而“經史之學”,更是治學之本,是理解文學作品背後深層含義的鑰匙。我一直相信,脫離瞭曆史的土壤和經典的滋養,文學便如同無根之萍,難以長久。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這種“根基”的探索欲。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揭示,在那段輝煌的曆史長河中,經史的脈絡如何與文學的枝繁葉茂相互交織,又如何共同塑造瞭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我想象著,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些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不再僅僅停留在字麵的欣賞,而是能夠窺見其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內心世界,以及深植其中的儒傢、道傢、佛傢思想的印記。那種“窺一斑而知全豹”的閱讀體驗,對我而言,是最大的期待。
評分一本名為《經史之學與兩宋文學》的書,單是書名就足夠引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對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兩宋時期那段輝煌燦爛的文學史,懷有濃厚的興趣。然而,在閱讀那些優美的宋詞、精煉的宋詩時,我常常會覺得,自己似乎遺漏瞭什麼重要的東西。我總覺得,那些文學作品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時代精神的體現,而“經史之學”作為古代知識分子的基礎課,無疑是塑造這種時代精神的重要基石。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經史之學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兩宋文人的思想,又是如何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我希望能看到書中能夠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諸如儒傢思想、曆史事件、以及當時的政治格局,是如何轉化為文學創作的源泉和動力。這種從宏觀的曆史和哲學視角來解讀文學的方式,對我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它能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兩宋文學的價值和意義。
評分拿到《經史之學與兩宋文學》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質感所吸引。這絕不是一本輕易能夠翻完的“快餐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學問之書。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宋代文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有一本著作,能夠係統地梳理經史之學與兩宋文學之間的內在聯係。很多時候,我們讀宋詞、宋詩,雖然能夠感受到其字裏行間的情感與意境,但若不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格局,以及士大夫階層所受到的儒傢思想熏陶,往往隻能觸及皮毛。這本書的題目正戳中瞭我的痛點。我期望它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那些傳世名篇的背後,是如何被經史的知識所滋養,又是如何反過來,通過文學的形式,將經史的思想傳承與發揚。我希望書中能夠有具體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位大文豪的作品,是如何受到《論語》、《孟子》等儒傢經典的深刻影響,又如何在當時的史事中汲取靈感。這種“文史結閤”的解讀方式,對我而言,是提升文學鑒賞能力的絕佳途徑。
評分《經史之學與兩宋文學》——這個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醇厚的學術氣息,讓我這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讀者,無法不心生嚮往。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兩宋文學的精髓,僅僅停留在字麵上的品味是遠遠不夠的。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經史之學作為士大夫階層的必修課,必然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進而摺射到他們的文學創作之中。我迫切地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這種“內在聯係”。我想知道,當歐陽修、蘇軾、辛棄疾們在創作時,他們腦海中浮現的是怎樣的曆史畫麵,他們遵循的是怎樣的儒傢道德規範,他們對《詩經》、《尚書》等經典又有著怎樣的理解。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比如,某位作傢是如何在詩文中化用史實,或者如何通過文學作品來錶達他對經史思想的領悟。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閱讀方式,對我來說,無疑是提升文學素養的絕佳契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