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十二章,主要从三个层面探讨了经学与文学之间的关联互动:一将道学相表里的各种价值判断和审美追求,及所蕴涵的时代精神自由和人格自觉,纳入文学思想史考察的范畴。二分析了道学兴盛对诗文创作产生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辨正看待当代文人重学问、重议论的倾向对文学创作的利弊得失。三具体分析了经学研究制约或影响诗文创作的因人而异的内在途径,如范仲淹、欧阳修、尹洙、司马光“君子以同而异”的微妙分合,以及“程、朱”与“苏、黄”之间尖锐而持久的价值观对立。
张兴武,杭州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研究主要涉及五代十国文学、唐宋文学转型、两宋学术与文学等领域。出版专著有《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五代十国文学编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宋初百年文学复兴的历程》 (中华书局,2009年)、《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等。
引言 行走在困惑中
一、交互发明,充分尊重完整智慧
二、超越误解,准确还原历史真实
三、深化理解,重新反思文学演变规律
第一章 宋初儒学的复兴与“统系”之变
一、儒学“统系”的拓展与重建
二、“复古明道”与救治“时弊”
三、“宋学”启蒙与“统系”之变
第二章 庆历新义关涉古文盛衰的内在逻辑
一、庆历儒学“新义”的时代内涵及价值取向
二、嘉祐以后 “庆历新义”的延展与深化
三、北宋“古文”创作的盛衰演变及学术动因
第三章 “圣贤”心态与两宋文化自戕因子的生成
一、唯我独尊的“圣贤”心态
二、从学术分歧到门派恩怨
三、学术宗派与朋党政治的深度结合
第四章 经史之学与北宋古文创作的关联和互动
一、经学探索与古文创作相得益彰
二、文史互动的复杂情态和两个基本方向
三、援经史以撰古文的艺术得失
第五章 北宋“四六”研究中的道学影响
一、宋初“四六”脱胎于唐末五代
二、以古文为参照的道学“四六”观
三、宋元“四六话”的偏失及误导
第六章 论胡瑗等宋初教育家的学术及文章
一、“知古明道”的学术自觉
二、“庆历之学”的内涵及成就
三、“根柢经术”的古文创作
第七章 范欧“以同而异”的学术内涵及人格表达
一、相得益彰的学术传承
二、和而不同的处世理念
三、文风变革的两种取向
第八章 欧阳修《尹师鲁墓志》引发质疑的逻辑与史实
一、尹、欧之间不可忽视的“史法”分歧
二、有关“倡道”功绩的不同理解和评价
三、难以定谳的文学史公案
第九章 再论东坡散文的哲学底蕴
一、从“天一为水”到“无心而一”
二、“胸中廓然无一物”方可得情性之乐
三、“随物赋形”的“辞达”境界
第十章 论《濂洛风雅》的道统观及诗学理念
一、濂洛诗派与道统纷争
二、体式分类及选诗标准
三、张伯行重编的目的与得失
第十一章 宋代理学诗的审美逻辑
一、以诗言道的审美逻辑
二、谈理之诗的艺术流变
三、天道自然中的理趣和美感
第十二章 南宋心学诗的雄奇境界
一、理、心之间的诗语对话
二、心学探索关涉诗歌创作的内在思致
三、心学诗妍丽雄奇的艺术特点
参考书目
后记
手捧《经史之学与两宋文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关于宋代的画面:汴京的繁华,临安的烟雨,文人的风雅,朝堂的波诡云谲。我一直觉得,两宋文学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高度,绝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个人才情,更与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经史之学”正是这片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在那个重视文教、崇尚理学的时代,经史经典是如何渗透到文人的思想脉络中,并最终体现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之中。我期待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关于治国理政、道德修养的哲学思辨,是如何转化为宋词的婉转情思,或是宋诗的豪迈气概。我尤其好奇,那些在经史中被反复提及的典故、人物,在两宋文人的笔下,是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又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新的解读。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论证,例如,某个政治事件如何影响了某位作家的创作,或者某部史书的记载如何启发了某篇著名诗文,那就更加令人期待了。
评分一本名为《经史之学与两宋文学》的书,单是书名就足够引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两宋时期那段辉煌灿烂的文学史,怀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在阅读那些优美的宋词、精炼的宋诗时,我常常会觉得,自己似乎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我总觉得,那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经史之学”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基础课,无疑是塑造这种时代精神的重要基石。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经史之学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两宋文人的思想,又是如何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诸如儒家思想、历史事件、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是如何转化为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这种从宏观的历史和哲学视角来解读文学的方式,对我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它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两宋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拿到《经史之学与两宋文学》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这绝不是一本轻易能够翻完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学问之书。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宋代文学抱有濃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有一本著作,能够系统地梳理经史之学与两宋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多时候,我们读宋词、宋诗,虽然能够感受到其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意境,但若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以及士大夫阶层所受到的儒家思想熏陶,往往只能触及皮毛。这本书的题目正戳中了我的痛点。我期望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那些传世名篇的背后,是如何被经史的知识所滋养,又是如何反过来,通过文学的形式,将经史的思想传承与发扬。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位大文豪的作品,是如何受到《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深刻影响,又如何在当时的史事中汲取灵感。这种“文史结合”的解读方式,对我而言,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绝佳途径。
评分《经史之学与两宋文学》——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醇厚的学术气息,让我这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无法不心生向往。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两宋文学的精髓,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品味是远远不够的。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经史之学作为士大夫阶层的必修课,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而折射到他们的文学创作之中。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种“内在联系”。我想知道,当欧阳修、苏轼、辛弃疾们在创作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是怎样的历史画面,他们遵循的是怎样的儒家道德规范,他们对《诗经》、《尚书》等经典又有着怎样的理解。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比如,某位作家是如何在诗文中化用史实,或者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他对经史思想的领悟。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阅读方式,对我来说,无疑是提升文学素养的绝佳契机。
评分一本厚重的书,封面设计颇具古韵,定睛一看,书名《经史之学与两宋文学》,顿时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我自幼便对历史和文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总觉得古人留下的智慧和情感,是滋养我们心灵的甘泉。尤其是两宋时期,那是一个文风鼎盛、英雄辈出的时代,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宋诗的意境与哲思,无不令人魂牵梦绕。而“经史之学”,更是治学之本,是理解文学作品背后深层含义的钥匙。我一直相信,脱离了历史的土壤和经典的滋养,文学便如同无根之萍,难以长久。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根基”的探索欲。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示,在那段辉煌的历史长河中,经史的脉络如何与文学的枝繁叶茂相互交织,又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想象着,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欣赏,而是能够窥见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深植其中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印记。那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是最大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