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自文明诞生至20世纪的欧洲历史进程。按时序分为十三个篇章,并对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予以概述。
☆ 以欧洲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为线索,选取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展开细节描述,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 注重对欧洲文明演进的阐述,并通过具体人物、事件予以呈现。
☆ 全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人物为纬,兼具可读性与工具性。
欧洲历史是人类众多文明类型中的一种,既有人类文明的共性,也有其独具的文明个性。本书即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体,在具体历史进程中,呈现欧洲文明的概貌。以欧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为序,设置章节,同时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展开历史细节的描述,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讲述自文明诞生至20世纪的欧洲史。
马世力 1949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历史学会理事、教育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独立撰写学术论著20余篇(部),两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陈光裕 1955年生,天津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天津市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咨询委员。曾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历史教学、教研工作,现从事师范教育历史学科教师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撰写、发表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和各类历史科普文章百余篇。
欧洲文明的产生
神秘的巨石文化?
印欧人与太阳战车?
欧罗巴的传说?
米诺斯王的牛头怪?
古代希腊
特洛伊城的陷落?
斯巴达的来库古改革?
梭伦与雅典的民主制?
马拉松战役?
功败垂成的叙拉古远征?
从马其顿崛起到亚历山大帝国?
古代罗马:从共和到帝国
罗慕路斯建罗马?
缔造共和的布鲁特斯?
苏拉独裁?
奥古斯都屋大维?
狄奥多西与基督的胜利?
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了吗?
查士丁尼的真面目?
宗教与世俗的博弈
“苏瓦松金杯”?
丕平献土?
马背上的戈黛娃夫人?
“圣路易”:法王路易九世?
“无地王”约翰与《大宪章》?
阿奎那与《神学大全》?
“阿维尼翁之囚”?
领袖之死?
“圣女”贞德?
踏上近代之路
卡利卡特之困?
证伪“君士坦丁赠礼”?
大师之战?
亨利八世离婚案?
“日内瓦的教皇”:加尔文?
哥白尼的信徒:伽利略?
郁金香引发的投机狂热?
政治变革
20先令引发的官司?
光荣革命?
“太阳王”路易十四?
左右逢源的沃波尔?
断头台与大革命?
别样拿破仑?
被选票送上宝座的皇帝?
特堡站“君臣对”?
不愿意称帝的威廉一世?
工业革命浪潮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瓦特:天才与“魔鬼”?
“童工”埃德温?
从铁轨的诞生到火车的发明?
西门子:让电更加“廉价”?
汽车巨鳄的初生?
批判与反抗
《西风颂》的诞生?
梦想的实践家?
南威尔士矿工起义?
信念与友谊?
浴血奋战护共和?
竞争、分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德海军竞赛?
大国争相结盟?
萨拉热窝事件?
巴黎安危转换?
依普尔毒气战?
血洗凡尔登?
神秘之船?
震撼世界的十天?
鲁登道夫的家庭遭遇?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
三巨头的算盘?
鲁尔危机?
列宁对话美国商人?
啤酒馆事件?
“洛迦诺精神”?
上西里西亚“调停”?
东方“洛迦诺”?
第二次世界大战
闪击波兰?
敦刻尔克奇迹?
“伦敦,毫不在乎”?
斯大林格勒的严冬?
永不熄灭的犹太灯塔?
“D日”:诺曼底登陆?
攻克柏林?
冷战在欧洲
柏林墙:冷战标志建筑?
李光耀亲历的福利社会?
法国退出北约?
“布拉格之春”?
由对抗走向融合
莫内与西欧联合?
戴高乐整饬法国?
“铁女人”撒切尔夫人?
戈尔巴乔夫改革?
德国再度统一?
八一九事件?
欧元的故事?
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成果,是人类独有的创造性结晶。虽然人类历史上文明的起源、发展路径和文明模式有很大差异,学界对文明的概念也有诸多定义,但文明本身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则是多数人的共识。本书所写的欧洲历史就是人类许多文明类型中的一种,它既有人类文明的共性,也有其独具的文明个性。想了解欧洲历史,除了要知道其具有的文明共性之外,还要知道欧洲文明有哪些特殊性,换言之,要知道欧洲文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独创性贡献在哪里,欧洲文明的个性化基因是什么。这些具有个性化的文明基因是怎样决定了欧洲以后的历史走向和文明发展的高度。尤其是,要搞清楚这些具有欧洲历史文明个性的基因中,有哪些演化为后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共同元素。这是我们判断欧洲文明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的切入点。
总体上说,欧洲文明有两个凸显期,一是古代的希腊、罗马时代,二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近现代。在这两个时代,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欧洲文明发展成为人类文明中具有示范性的主流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具有原创性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从古希腊开始,众多学者持续地在哲学等领域对抽象意义上的“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揭示了人的自由本性、特质、权利、品格和人的发展趋势,试图寻找“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些基本问题的答案。
二是构建了逐利性生产模式。即,把以物易物的使用价值生产和交换模式,转变为以交换使用价值为路径去攫取价值的生产模式,并以商业获利为切入点,引发了价格革命、生产分工和大工业等一系列生产方式的变革,使人类的生产目的、组织方式、劳动制度、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的性质迅速由维持型经济转变为高效率、低成本的获利型经济。
三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结合起来,形成了适合某一时段的生产动力要素个体化与服务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化相结合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四是建立了一套社会自治化的组织结构,即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团、城市和教区等基础之上的自治模式,形成有序的社会层次的递进结构,即不同层次人群的自主、自治与自洽,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形成整个社会的有机化和组织功能的高效化。
五是国家治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这是欧洲对人类文明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它不仅为人类文明的宝库提供了一系列关于民主的基本原理、规则,以及法理原则、法律文本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法治实践,同时还创造了一系列至今仍然有效的理论体系和民主与法治原则,如自然法理论、权力来源于人民、对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司法机构对权利的界定与保护等。
六是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欧洲文化的多样性源于其源头的多样性和发展过程中的地域性。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它在自身的形成过程中不断受到近东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使欧洲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禀赋。这种文化开放和文化包容的态度是欧洲文化多元性形成的基本原因,也是欧洲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
七是在宗教改革中提出了新的价值观。欧洲宗教改革中构建重要价值观的文明工程始于17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是这场宗教改革的两个重要成果(雅?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80页),“是新教对于西方基督教和人类进步的重大贡献”(E. Nordeson,,Parthenon Press,1944,p.131),其社会意义重大:第一,突出自由、平等、独立的主体人格意识。第二,对人的价值认同。第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任务使命感(即“天职观”)。
八是科学精神的产生与弘扬。从文明角度说,真正在人类文明宝库中沉淀下来的,并不是欧洲在自然科学领域具体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而是随之一同出现的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精神,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尊重不同意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断创新、勇敢探索,不承认任何封闭的知识体系和终极真理的存在。
人类从古到今,一直有多种文明共存。大致从16世纪开始,欧洲在人类文明史上基本处于主流文明的地位,其他类型的部分文明则追随其后,效仿其发展样式和追赶其发展高度。这些被效法的内容包括,以君主立宪和代议制为主的民主政治体制,以宪法、民法、刑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制体系,以大工厂制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工业生产模式,以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经济体系,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创新机制,以分科和跨学科为基本趋势的知识和教育体制,以自由、平等、民主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体系等,几乎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这些现代社会的基本文明结构,都是由欧洲文明原创和不断完善的,并成为今天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欧洲文明是这一时期人类主流文明当不为过。
同其他文明相比,欧洲文明对人类文明除了有许多重要贡献之外,还有什么不足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两个基本判断:一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所出现过的所有文明,包括现存或已经湮灭了的文明中,没有哪一个文明是没有优点或长处的;二是人类所出现过的所有文明也都是有缺欠或不足的。欧洲文明同样也是有许多缼欠和不足的文明。例如,欧洲对非欧文明深入到骨髓中的傲慢与偏见;对外侵略与扩张的殖民主义;丧失人性的奴隶贸易;被永远刻在人类耻辱柱上的法西斯主义……但史学家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撰写欧洲历史,来揭示其成功的经验呢?这不能不说到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所有文明都有长处和短处,决定一个文明是否能走在人类文明前列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它的开放性。凡是对外开放,认识并不断吸取其他文明长处的文明就会走在世界的前列,凡是贬低,乃至敌视其他文明,以至于闭关锁国,就必然是文明发展中的落后者。因此,着眼于学习欧洲文明中的长处和优点,力求避免欧洲文明的短处与缼欠,就成为撰写和学习欧洲历史的重要目的。
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所有事物一样,都具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就是差距,就是先进与落后、中心与边缘的区别。承认别的文明是主流文明,并不是为了否定自身的文明,而是为了赶上并超过它。赶上或超过主流文明的唯一正确途径就是承认其文明中的某些先进性和自己文明中的某些落后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清除本身文明中的缺陷,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那种试图通过“塔西陀陷阱”式的战争来消灭文明的先进者,并取而代之的办法,已经由法西斯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试过了,其结论勿需赘述。
希望本书的编写能为广大读者了解欧洲文明,学习欧洲文明,超越欧洲文明做出一点点贡献。
马世力
2017年3月29日于天津
初翻开时,我还担心这本“读懂”系列的定位会让内容过于浅尝辄止,但事实证明我的忧虑是多余的。作者展现了对史料的扎实掌握,但叙述语言却极其平易近人,充满了文学的韵味。他的遣词造句,时而如诗人般凝练,时而如哲人般思辨。比如,在描述罗马帝国衰落的漫长过程时,他没有简单归咎于蛮族入侵,而是细致描绘了社会信任的瓦解、基础设施的失修以及地方精英阶层的自我封闭,那种历史的悲凉感跃然纸上,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这种既有学术支撑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写作风格,对于提升普通读者的历史素养非常有益。它引导我们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去同情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或辉煌过的人物,而不是仅仅评判他们的功过是非。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笔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了数千年欧洲大陆的风云变幻。作者的功力在于,他并没有将历史简化为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而是巧妙地将政治、文化、社会思潮编织成一张巨大而清晰的网络。我尤其欣赏他对“转折点”的捕捉与解读。例如,在描述文艺复兴如何从意大利的城邦中萌芽,并逐渐点燃整个欧洲的理性之火时,那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描绘,让人能真切感受到知识复苏带来的震撼。他对于古典遗产的重新审视,以及这种审视如何与新兴的商业力量和宗教改革的内在冲突相互作用,分析得入木三分。读来并不觉得沉重,反而有一种探索宝藏的兴奋感,仿佛每一页都在揭示一个关于“我们如何成为我们”的秘密。对于那些渴望建立宏观框架,却又害怕迷失在细节中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份完美的导航图。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近现代史部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与平衡。我们都知道,触及最近的几个世纪的历史,往往最容易陷入意识形态的泥潭,或带有强烈的时代偏见。然而,此书在描述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格局的重塑,尤其是欧盟的诞生历程时,采取了一种近乎冷静的解剖刀视角。他清晰地梳理了民族主义的勃兴与退潮,全球化浪潮对欧洲传统认同的冲击,以及福利国家模式的内在矛盾。这种不偏不倚、注重过程分析的态度,让读者能够更客观地理解当代欧洲的政治和社会困境,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任何一种预设的叙事框架。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箱,让我们能用更复杂的透镜去观察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
评分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不如说是在与一位博学睿智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度对谈。他善于抓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并将其提升到解释整个时代精神的高度。例如,对于中世纪修道院在保存古典知识方面扮演的“灯塔”角色,作者的描述极富画面感,强调了他们如何在黑暗中为后来的光芒积蓄能量。同时,书中对于科技革命的介入点也把握得十分精准,没有将技术进步孤立化,而是将其置于资本积累和社会阶级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欧洲“发生了什么”,更关键的是理解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思考方式”。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成功地平衡了广度与深度。面对欧洲历史的浩瀚题材,许多作者往往顾此失彼而显得碎片化,但此书却做到了步步为营,逻辑链条坚不可摧。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重大冲突时,比如宗教战争或帝国间的角力,他总能跳出单一国家的视角,转而探讨背后的经济基础与哲学思辨。他对于启蒙运动的论述,并非仅仅停留在洛克和卢梭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探究了咖啡馆文化、印刷术普及乃至海外贸易扩张对公民意识形成的实际推动作用。这种“由表及里,由宏观至微观”的叙事策略,使得历史事件不再是孤立的石块,而是相互连接、互相驱动的齿轮。读完某一章节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理解了为何某些思想在特定的土壤中会生根发芽,并在适当时机爆发成席卷一切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