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借《新史学》一角,编纂医疗史的专辑,并名之曰“医疗史的新探索”,一方面固然是希望藉此向学界展示海内外中国医疗史研究的新进展、新成绩,更好吸引更多的研究者,特别是青年人才加入到这一研究队伍中来。同时,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展现这一新兴研究的新追求、新取向,并阐发其意义和价值,来推动该研究的不断向前发展。这里所收入6篇专题论文和2篇学术述评,虽然在内容和方法上未必完全如我们上面所述,可归于比较典型“生命史学”的范畴。但相较于大多比较传统的研究,称其为中国医疗史的新探索,应是名至实归。这些研究基本都具有社会文化史的视角,且颇多日常生活史、物质文化史、身体史和性别史的色彩。不仅如此,它们还大多与我们倡导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关注历史上的生命的诉求相关。周启荣的《医治公众:清代士商社会的公共与慈善医疗服务》最终的落脚点虽然是期望通过明清慈善医疗的探讨,展现清代社会的士商社会特性,但其文章中诸多具体论述,实为我们更好了解和认识当时社会的医疗场域、行为和方式提供了可能。边和的《谁主药室:中国古代医药分业历程的再探讨》是一篇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探究中古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医疗行为中医学和药业关系的力作,不仅颇为清晰了梳理出来医药关系从医者医药合一到医药分业的演变历程,而且还能立足日常生活的逻辑与语境,对这一演变的原因和意义做出来颇为深入的阐释。董琳的《“药气蒸为瘴”:大黄隐喻与清代士人边地观》通过大黄这味常见药物的隐喻的文化史解读,赋予了药物以生命的意涵。而张瑞的《疾病的文化意义:晚清日记中的病痛叙事》则更是利用日记等私人化记录,探究了生命应对病痛苦难的体验和应对及其所反应的社会文化意义。皮国立的《从镇静到补养的救赎:民国时期新医药对纵欲致病的医疗史》则以较为丰富的史料和颇为细腻的笔触,书写了民国时期人们在面对诸多所谓纵欲行为是身体经验。沈宇斌和范瑞的《近代中国的疾病、身体与成药消费文化:以五洲大药房“人造自来血”为中心的考察》则以“人造自来血”为例,重点考察了近代药物的消费文化是如何型塑和影响人们的疾病感受和身体体验的。陈昊和杨璐玮的两篇学术述评,则直接面对国际医史学研究中身体、性别、药物交流和知识生产等医疗史、身体史、性别史和全球史研究前沿议题,通过有针对性地评述几本较新重要著作,探究了同样是前沿研究的中国研究和西方研究在立意和旨趣的异同。
余新忠,男,1969年6月生,浙江临安人。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秘书长。 2016年4月,当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要用几句话来概括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我恐怕会用“酣畅淋漓的智力挑战”这个词。我很少遇到一部多卷本的系列作品,能够保持如此稳定的高质量输出,每一卷似乎都在试图突破上一卷设定的界限。它的论证逻辑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环环相扣,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推演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当然,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躺在沙发上放松阅读的书籍,它需要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引用的那些晦涩的理论基础。但正是这种投入,才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它真正做到了挖掘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灰色地带”,揭示出历史事件背后那些微妙的、反直觉的驱动力。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本“如何进行严肃历史思考”的指南,而不是简单的历史教科书。
评分这套书的视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历史叙事中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很感兴趣,而这本(虽然我还没有细读到您说的具体那卷)的整体系列探索,尤其是在方法论上的革新,简直像是在给传统史学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它不像那种陈旧的、只关注宏大叙事和政治权力的老派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田野、充满细节的考古挖掘。我特别欣赏作者群那种拒绝既有框架、敢于挑战既定史实的勇气。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智识上的跃动,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发生了什么”,而是在追问“为什么我们会以这种方式记住它”。尤其是在处理社会结构和日常经验的交织部分时,那种细腻的笔触,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也能窥见历史学深层运作的精妙。比如,我对其中探讨的关于信息传播媒介如何塑造集体记忆的那几篇文章印象极深,它让我反思我们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其实也是在构建一种未来视角下的“历史”。这种反思性,是衡量一部史学作品是否真正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尺,而这套书无疑是成功的。
评分我最近读了许多关于“去中心化”叙事的著作,但很少有像这套书这样,能将理论工具运用得如此游刃有余,真正做到让史料“说话”的。它真正做到了“新史学”这个名字所预示的那样,不是修修补补,而是对既有范式进行结构性的重塑。我特别欣赏它对“时间性”本身的解构,它没有把历史视为一条均匀流淌的河流,而是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多层次、甚至相互干扰的复杂结构。这种对时间观的颠覆,让我的历史感知维度一下子被拓宽了。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社会变迁阶段的描述,它将不同社会阶层的经验时间叠加在一起进行对比,那种时间流速和感知差异的冲击力,是传统的线性史观无法提供的。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以往阅读历史材料的惯性思维。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关于我们如何构建和理解我们自身的当下处境。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套书的时候,我差点被它繁复的注释和理论引述给劝退了,它那种略显“学术化”的开场,确实对非专业读者不太友好。但是,一旦你沉下心来,穿过那层理论的外衣,你会发现底下埋藏着多么丰沛的史料和多么大胆的论证。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密度”,不是那种水文学术辞藻的空洞堆砌,而是每一个段落都承载了大量的考证和跨学科的参照。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切换时展现出的那种节奏感,有时候是宏观的时代变迁,下一秒倏忽就切换到了某个特定群体在特定时间点的微观生活侧写,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复杂性。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去理解历史事件的多重面向,而不是满足于一个简单的因果链条。读完其中关于特定群体边缘化命运的章节,我感觉自己像被拉入了一个巨大的、充满矛盾的迷宫,但每一个转角都有新的发现,那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是其他通俗历史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挺有意思的,虽然内容本身是严肃的,但它在视觉上并没有采取那种沉闷的、老气横秋的学术风格。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和字体选择,让我在面对大段的论述时,心理压力小了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能够接触到这些前沿的史学思考。我尤其注意到,作者们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那种克制而又坚定的立场非常值得称道。他们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像一个精密的钟表匠,耐心地展示每一个齿轮是如何咬合的,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图景。这种对待历史证据的审慎态度,恰恰是对“后真相时代”的一种无声的抵抗。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历史著作能借鉴这种处理方式,既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对大众读者的尊重和吸引力。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它在展示一种更负责任的、更具批判性的历史实践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