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兵家之祖孙武子》,解读《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评介春秋战国时三大军事家的事迹。该传“孙子”所指是齐国两大军事家,春秋孙子孙武与战国时孙子孙膑。两孙子均有兵法传世。孙武兵法十三篇,世称《孙子兵法》,*负盛名,现在已走向了世界。《孙膑兵法》失传,1973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了残篇。与两孙子合传的吴起,也是战国时大军事家,他与孙膑同时并稍早用于世,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为将,从未打过败仗。吴起也著有兵法,称《吴子兵法》,原有48篇,今仅存6篇。白起、王翦是战国时代*负盛名的两位军事家、统帅,对秦并天下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是可以与孙吴相提并论,故将两传疏证编入一书。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秦汉三国史两个学术领域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尤长于“三国史”与《史记》的研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个出版《三国史研究》与《史记研究》个人专集的学者。2011年获中国史记研究会学术成就奖。出版学术论著十余种,主要有《三国史研究》、《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史记文献研究》、《史记精言妙语》、《史记全本新注》、《中国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人物评传丛书》、《资治通鉴新注》等二十余种著作,其中《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选》为高校教材。合著有《司马迁一家言》等。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文集》十卷。
赵国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
孙子吴起列传
白起王翦列传
二、兵家之祖孙武子
《孙子兵法》十三篇注译
司马迁与孙子学
《史记》所撰孙武之传的历史价值
《史记》与《孙子兵法》
【题解】
张大可曰:本篇是孙武、孙膑、吴起三人的合传,庞涓附传。在古代, “子”是对人的尊称,在篇中“孙子”既称孙武,亦称孙膑。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评说】
韩兆琦曰:这是一篇孙武、孙膑、吴起的合传,由于《史记》中再没有庞涓列传,所以这篇作品又有包括庞涓在内的四人合传的意义。这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有如下几点:
其一,它歌颂了孙武、孙膑、吴起三个人的本领才干,高度评价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充分肯定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吴王阖庐由于任用了孙武,结果“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齐威王由于任孙膑为军师,结果大破魏军于马陵道,杀死其大将庞涓;吴起在为魏国镇守西河时,“秦军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后来在楚国实行变法,结果“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而他们自己也因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有人说司马迁“爱奇”、“爱才”,其实我觉得这表现了司马迁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他在《太史公自序》中曾说:“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又在《伯夷列传》中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些都是完全一致的。
其二,它赞颂了一种不怕挫折、忍辱奋斗,终于报仇雪耻、功成名遂的英雄气概,一种重建自己高尚人格的大义行为。这点特别体现在孙膑身上,司马迁对孙膑特别念念不忘,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为作也。”在《报任安书》中又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接着后面又说:“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其倾心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其三,表现了司马迁从感情上对法家人物的厌恶,这个特点表现在对待吴起上。吴起不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而且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但司马迁由于不喜欢他,便写入了他的杀妻求将,杀“谤己者三十余人”,以及让一个小卒的母亲说“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同时还在作品中通过他人的嘴说吴起是“猜忍人”,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吴起“刻暴少恩”,如此等等,其偏颇与《商君列传》里说商鞅“天资刻薄”,《袁盎晁错列传》里说晁错“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完全相同。这是司马迁《史记》中议论历史人物最不公平的事例之一。
其四,表现了司马迁对吴起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对那些妒才忌能者们的无限愤怒。吴起在鲁国为将,大破强齐,结果由于鲁国“恶吴起”者的进谗言, “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在魏国建树很多, “甚有声名”,结果,魏相公叔与其仆施行反间计,使得魏武侯对吴起“疑之而弗信也”;最后,当吴起在楚国变法取得重大成效时,被损害了既得利益的旧贵族与国外势力相互勾结,趁楚悼王死时发动政变,竟将吴起杀害了。这种写法表明,司马迁尽管对吴起的为人不大满意,但是,他的到处受排挤、受迫害,以至于最后被杀,却是无辜的,是令人同情的。而那些妒贤忌能、施奸计害人的小人,则是没有一个朝代不存在,这也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愤慨、所着力批判的问题之一。
其五,这篇作品的艺术性,或者说它的小说性、戏剧性是很强的。首先,孙武为吴王练女兵一节就奇峰突起,引人入胜。但这种光靠杀人立威,还难以显示出大将之才,而且其情节也与《司马穰苴列传》略显雷同,不足多誉。这篇作品最精彩的地方是马陵道之战,其中写孙膑的进兵减灶,写马陵道的周密设谋,写庞涓兵败自杀前还说什么“遂成竖子之名”的那种对孙膑的认输而不服气之情,都十分精彩。这是《史记》中描写情节、场面最生动的篇章之一。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的文字抱有敬畏之心,总觉得文字会过于艰涩难懂,但真正沉浸其中后,才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他有一种将复杂事件简单化,却又不失其深刻内涵的能力。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仿佛在听一位经验老到的说书人,娓娓道来那些早已被时间尘封的往事。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对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不同地域文化冲突的描绘。书中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不同身份的人在面对共同的困境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心态,这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结构有着极大的帮助。其中一些关于民间智慧和地方风俗的侧写,更是充满了生动的烟火气,让冰冷的历史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我花了好大力气去对比不同篇章中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侧重,这让我对“历史真相”的不可穷尽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且细致的观察视角。
评分阅读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触是其对“权力”二字的深刻洞察。书中对帝王心术的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它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阴谋诡计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如何腐蚀人心,以及在绝对权力面前,个体尊严的脆弱性。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一次宴饮、一次眼神的交错,是如何成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作者的笔触冷峻而犀利,尤其擅长捕捉人物在权力巅峰或谷底时的心理变化。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挖掘,远远超出了历史记录的范畴,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发现,即使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人际交往困境,也能在书中的人物身上找到对应的影子。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永恒性,它讲述的,是关于“人”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门艺术。它并非是机械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巧妙地将不同主题的人物和事件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相互呼应、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我个人对其中对于“士”阶层精神面貌的描摹情有独钟。那些怀才不遇的谋士、那些坚守气节的隐士,他们的内心挣扎和最终选择,被刻画得极其细腻和真实。作者没有对他们进行道德上的简单褒贬,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让读者自行评判其行为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这种留白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和分析欲。每读完一个单元,我都忍不住合上书本,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是当事人,我会如何抉择?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智力上的挑战,让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又增添了几分。它不是教科书,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辩论赛。
评分我必须称赞这部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它不像某些古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将典雅的文言与流畅的叙述完美融合,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尤其是那些描绘战争场面或重大决策时刻的段落,节奏感极强,充满了一种史诗般的气势。我着重体会了书中对于地域差异和文化融合的描绘,作者对于不同方言、习俗的细微差别,都有着令人惊叹的敏感度和准确性,这无疑为作品增添了极大的真实感和历史厚度。它让我对古代中国的版图和不同族群间的互动关系有了一个全新的、立体化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记录,它以一种极具美感和力量的方式,将一个时代的缩影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在敬佩之余,也感受到了阅读的巨大愉悦。
评分这部厚重的历史典籍,初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和厚重感,简直让人有些手足无措。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遥远古代的门,门后是权谋的交锋、英雄的崛起与陨落。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叙事时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他似乎只是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将那些波澜壮阔的人生片段裁剪下来,任由后人去揣摩其中的深意。那些关于朝代的兴衰、君臣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民间疾苦的描写,都刻画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转折描述,笔力遒劲,让人读来酣畅淋漓,仿佛能亲眼目睹历史的车轮是如何碾过时代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礼乐崩坏后,个体如何寻求生存之道的探讨,那种夹杂着对往昔辉煌的缅怀与对现实无奈的复杂情感,着实引人深思。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限于史料的记载,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在历史洪流中的各种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