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为张大可先生主持的“史记疏证”项目单行本之一。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为赵世家疏证,包括对该文的题评、集注、立目讲疏、语译、集说等;二为赵武灵王研讨,从改革家的角度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价值。该书是张大可先生数年来研究《史记 赵世家》的成果结晶,全面展示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重要作用。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长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个出版三国史与史记研究个人专集的学者,在这两个学术领域独树一帜,享誉学界。曾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主编学术论著10余部,其中有6种论著或国家及省部社科优秀图书奖。
徐兴海,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内著名的《史记》研究专家、食品文化研究专家。1945年出生,1968年陕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1981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聘为教授。1981至2000年任职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后任职于江南大学担任首任文学院院长。现任江南大学食品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217
古代改革家赵武灵王……219
原过跟着赵襄子逃跑,途中落后了,到达王泽时,看见三个人,他们从腰带以上清晰可见,从腰带以下就看不清楚了。他们给了原过两节竹子,两端竹节密封了竹筒。他们对原过说:“替我们把这竹子送给赵毋恤。”原过到晋阳以后,就把此事告诉了赵襄子。赵襄子郑重其事地斋戒了三天,然后亲自剖开竹子,里面有用朱砂书写的文字说:“赵毋恤,我们是霍泰山山阳侯的天使。三月丙戌那天,我们将使你反过来消灭知氏。你只要在百邑给我们建庙祭祀,我们将赐给你林胡之地。至于你的后代,将会出现一位强大的君王,这位王长得肤色赤黑,龙面而鸟嘴,鬓发眉髯密密麻麻,胸宽体阔,下体修长而上体高大,穿着胡服披甲乘马,占领黄河,直到休溷诸貉之地,南征晋的别邑,北灭黑姑。”赵襄子拜了两拜,接受了三位天使的教令。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妙,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平铺直叙,更像是邀请读者参与到一场高智商的权谋棋局中去。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显然是下过苦功夫的,但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把这些考据变成生硬的注释,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了故事的血肉之中。比如,书中对赵武灵王与楼缓、肥义等重臣之间微妙的权力互动的描写,简直可以媲美现代的政治惊悚小说。你清晰地能感受到,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利益考量和长远的战略布局。特别是关于“沙丘之谋”的段落,那种宿命般的悲剧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扼腕叹息。作者没有过多渲染武力冲突,反而是通过对人物心理和外交辞令的精妙剖析,将战国时期的“文斗”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层面。读来令人酣畅淋漓,仿佛透过作者的文字,能窥见那个时代君王们如何在刀尖上跳舞,如何在“霸业”与“亡国”之间,寻找一线生机。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沉郁的史诗感,它让你在敬佩赵武灵王雄才大略的同时,也为他最终的个人悲剧而深感唏嘘,是那种读完后需要静坐良久,才能平复内心波澜的佳作。
评分这位“史记人物系列”的编者真是下了番苦功,光是能把“胡服骑射”这个听起来就热血沸腾的典故,从浩如烟海的《史记》中拎出来,专门为一位战国时期的君主立传,就足以见其用心。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张力的设计吸引了。它没有采用传统人物传记那种刻板的描摹,反而似乎在暗示,我们要看的不是一个遥远的偶像,而是一个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力排众议、力挽狂澜的实干家。阅读过程中,最让我震撼的不是他最终的军事成就,而是他如何面对国内的保守势力。想象一下,在那个讲究“华夏正统”的时代,一位君主竟然敢于抛弃祖宗之法,采纳异族(赵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和战术——这需要的何止是勇气,简直是颠覆性的政治智慧。作者在叙述赵武灵王改革初期受到的阻挠时,笔力尤其老到,将那种“举步维艰”的氛围刻画得淋漓尽致。文字时而如刀锋般锐利,直指改革中的阻力点;时而又像潺潺流水,细腻地展现了赵武灵王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坚定。读完第一部分,我仿佛亲身站在了邯郸的朝堂上,感受着那股“不破不立”的时代脉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复述历史,而在于“解读”一位君主如何用远见卓识,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了在那个残酷春秋战国时代生存下去的入场券,这份对时代精神的捕捉,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继承性问题”的探讨,这部分的处理手法非常高明,它没有简单地将赵武灵王的结局归咎于外部的敌人,而是深入挖掘了“天才的局限性”。作者通过细致的文献比对和逻辑推演,展现了这位开创性君主在面对“制度化”和“人性化”的交汇点时所表现出的力不从心。文字风格在这里转为了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探讨了“权力交接”的永恒难题,即便是最伟大的创造者,也往往是其自身制度的最大受害者。这种深层次的反思,让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拔高了,从一部单纯的人物传记,升华为对“历史惯性与个人意志”之间冲突的深刻剖析。阅读体验是渐入佳境、回味无穷的,开篇的震撼奠定了基调,而结尾处的悲剧性反思则将读者的思绪拉向更广阔的历史维度。这本书绝非泛泛之作,它要求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并在阅读结束后,留下一片值得深耕的思考空间。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过度神化历史人物的传记感到厌倦,总觉得它们失之偏颇,缺少了人性的真实。然而,这本《史记人物系列》对赵武灵王的刻画,却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平衡点。作者没有回避他性格中那些刚愎自用甚至带有独断倾向的一面。这种对“英雄光环”的适度剥离,反而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信。当我读到他晚年对继承人问题的处理时,那种“英雄迟暮”的无奈与短视,跃然纸上。书中对“胡服骑射”的成功,进行了极其深入的社会学分析,它不仅仅是军事改革,更是社会结构的一次重塑,作者将这种深层影响剖析得鞭辟入里,让我对“改革的代价”有了全新的认识。文字处理上,这本书展现出一种克制而富有韵律的美感,句式长短交错,节奏感极强,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处处暗藏玄机。它不是那种让你捧着书本大喊“精彩”的作品,而更像一位高明的历史导师,循循善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那个历史场景的核心,去体会一个伟大君主从崛起至衰亡的完整弧线,引人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位历史上的“改革家”形象,与“局外人”的视角完美结合了起来。作者似乎站在了现代读者的立场上,去审视赵武灵王那些超越时代的决策,这使得全书的论述跳脱出了传统的“史官赞颂”的窠臼。尤其对战术层面的描写,简直是细节控的福音。无论是对战车、弓弩还是骑兵部署的描述,都透着一股军事地理学般的精准,让人仿佛能闻到草原上的风沙味,看到皮甲摩擦的声音。它不是空泛地赞美“强大”,而是展示了“强大”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组织一步步建立起来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查阅地图,试图在脑海中重构出赵国军事力量的演变路径。这种知识的密度与可读性的完美融合,是很多历史读物难以企及的。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冷静的史学光泽,它不煽情,但文字的力量却沉甸甸地压在心头,让你明白,在那个“适者生存”的时代,只有敢于“变异”的领导者,才能赢得最终的入场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