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寻访幸存者及其亲友并搜集查阅大量机密档案的基础上,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描绘了客家籍台湾革命青年锺浩东短暂而炽热的一生——从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到九死一生回国投身抗日,再到为改革台湾社会献身教育事业,直到后来为了台湾的解放慷慨赴死,为理想牺牲。
作者以众多类似的“锺浩东们”作为背景,在史料、记录、文学的交错纷呈中,力图将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来被刻意湮灭甚至扭曲的台湾近现代史还原重现。在追索这些青年的革命事业与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本书向我们坚定地传达着历史深处所蕴藏的力量,借助这一力量,读者能以全新的视野去亲近那段充满伤痛与遗憾的海峡两岸的记忆。
本书曾被选为台湾地区1988年*佳小说(洪醒夫小说奖),1991年《联合文学》十大好书作家票选*一名,侯孝贤依据此故事中的部分原型创作了电影《悲情城市》与《好男好女》,并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蓝博洲 1960年生于台湾苗栗,1983年开始创作小说,1987年加入陈映真先生创办的《人间》杂志报告文学队伍,从此展开迄今仍在进行的台湾民众史调查、研究与写作。出版有《台共党人的悲歌》等二十余部相关著作。现任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主席。
● 蓝博洲这本《幌马车之歌》的出版,便是激烈地刺向冷战和内战历史的恶魂厉鬼的桃花木剑,值得喝彩。
——陈映真
● 蓝博洲先生的《幌马车之歌》,是一部站在中国作家道义与良知的立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探访和思索,以果敢无畏的精神重现历史现场的经典之作。
——陈建功
● 历史就是要有像蓝博洲这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牛头犬。在追踪,在记录,在钉孤只。凡记下的就存在。凡记下的,是活口,是证人,不要以为可以篡改或抹杀,这不就是历史之眼吗。我无法想象,没有这双眼睛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
——侯孝贤
● 蓝博洲另辟蹊径,在《幌马车之歌》中糅合新闻、史录、访晤及虚构形式,重现历史(白色恐怖)事件的“不可”重现性。
——王德威
● 《幌马车之歌》的庞大结构虽然得力于历史真实的人物、时代与事件,但是作者沉稳的笔调,退到事件背后的采访者极其谦虚的心情,都说明他已有更宽大的胸臆去看历史、社会、生命的苦与乐吧。
——蒋勋
序一 隐没在战云中的星团/林书扬
序二 美国帝国主义和台湾反共扑杀运动/陈映真
序三 凡记下的就存在/侯孝贤
序四 救赎的历史,历史的救赎/赵刚
幌马车之歌
序曲 伴着脚链声的大合唱
第一乐章 故乡
第二乐章 战云下的恋歌
第三乐章 原乡人的血
第四乐章 战歌
第五乐章 归乡
第六乐章 “二二八”
第七乐章 白与红
第八乐章 风暴
第九乐章 枪决
尾声 和鸣!你在哪里?
附 录
本书相关人物小传
口述证言
文字资料
大事年表
评论与回应:未完的悲哀
未完的悲哀/詹宏志
重找一个阅读《幌马车之歌》的角度/须文蔚
《幌马车之歌》对大陆文学的启示/陈建功
谁的《幌马车之歌》/蓝博洲
一条前行的路/蓝博洲
让历史不再有禁忌,让人民不再有悲情/蓝博洲
二〇〇四年版后记
二〇一五年版后记
序三 凡记下的就存在 侯孝贤
十七、十六年前,我们都在看《人间杂志》的时候,看到了蓝博洲的《美好的世纪》和《幌马车之歌》。那两篇东西真的是先驱。
也是那个时候,我拍了《悲情城市》。就电影技术上的突破而言,是台湾第一部采取“同步录音”的电影,但某些部分仍得事后补录或配音。譬如押房难友们唱的《幌马车之歌》,要有空间声,不能在录音室录,所以特别开拔到金瓜石矿区废置的福利站空屋去唱,四个人,我、谢材俊、天心,和唯一会日文的天心的母亲(刘慕沙),日文歌词用注音符号标示发音,这样录成的。
之后,好像辜负了很多人的期待,我岔开去拍阿公李天禄的故事《戏梦人生》(阿公年纪太大不赶快拍会来不及),要到一九九五年《好男好女》,我才以《幌马车之歌》为题材,把压缩在《悲情城市》后半结局的时空重新再做处理。并且从预算中拨出资金拍受难人访谈的记录片《我们为什么不歌唱》,由蓝博洲和关晓荣负责执行。
《好男好女》开拍时蒋碧玉还在,次年一月十日她病逝,我们大队人马在广东出外景,包括蓝博洲(被我拉来饰演偕同锺浩东、蒋碧玉夫妇投身大陆参加抗日的萧道应医生),大家听到消息似都茫然无甚感慨。二十五日拍完回台湾,二十六日就是蒋碧玉出殡。丧礼上多是“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的老同学们,我在分镜笔记本上随手写:再过些年一切也淡忘了,一人只得一生,自然法则,生死成毁无可逃处。
这好像很无情。
对照当时我拍此片采取的结构手段,戏中戏,现实,与往事。戏中戏叫作《好男好女》,正在排练和准备开拍中,背景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到五十年代白色恐怖大逮捕。现实是九十年代台湾现状。往事是饰演蒋碧玉的女演员,与男人一段短暂的同居时光,男人遭狙击后,她拿到和解金存活至今。三条线最后交织成一起,女演员混淆了她与蒋碧玉,而男人的死似乎替代了锺浩东。女演员已分不清是半世纪前年轻男女为革命奋斗的理想世界呢?是半世纪后当下的现实?
看来形式复杂,野心很大,其实可能是一种闪躲。闪躲当时我自己在面对这个题目时候,其实身心各方面皆准备不足的困境。如果今天我来拍,我会直接而朴素的拍。
所以,世人将如何记得这些事呢?有人说:“我们从古至今都一个样,没有变得更好,也不会变得更好。历史上因我们的罪而牺牲的人,简直是死得轻如鸿毛,我们回报以更多的罪恶。”
那么“历史与现场”这套书系有何作用?蓝博洲数十年来在这个题目上做的追踪研究,不是枉然?
当然不是,从来就不是。
历史就是要有像蓝博洲这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牛头犬。在追踪,在记录,在钉孤只。凡记下的就存在。
凡记下的,是活口,是证人,不要以为可以篡改或抹杀,这不就是历史之眼吗。我无法想象,没有这双眼睛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
《幌马车之歌》出版于一九九一年,今天新版再出,我谨以此文与蓝博洲共勉。
二〇〇四年九月
《幌马车之歌(增订版)》,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幌马车,一个充满时代印记的词汇,它会让人联想到遥远的旅途,或许是艰辛的跋涉,也或许是浪漫的邂逅。而“歌”字,则赋予了这种旅途以生命和情感,是旅途中的一段旋律,还是旅人心中的一曲悲歌?我猜测这会是一部充满怀旧气息的作品,描绘着那些正在渐渐远去的年代,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命运。特别注意到“增订版”这三个字,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又提高了不少。增订版通常意味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创作,或许是增加了更多的人物弧光,扩展了故事的深度,又或者是对某些情节进行了更细致的打磨,使其更加丰满和动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幌马车上的故事,感受人物内心的悲欢离合,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甚至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和命运的启示。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里翻到了《幌马车之歌(增订版)》,当时就被它简洁而富有诗意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是一种很沉静的蓝色,上面印着一辆模糊不清的幌马车剪影,仿佛被蒙上了一层岁月的光晕。我虽然不太了解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幌马车”这个意象本身就自带一种复古的浪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孤独感。在我看来,幌马车常常与远行、漂泊、甚至是某种不可挽回的过去联系在一起。而“歌”则赋予了它生命和情感,或许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旋律,又或许是内心深处涌动的情感独白。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意象融入到故事的脉络中,让幌马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承载着人物命运、情感纠葛的象征。至于“增订版”,这让我感到十分好奇,意味着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一定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和升华,或许是增加了更多的人物视角,或者是对某些关键情节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以求达到一个更完善的艺术效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宁静致远的阅读体验,在那些文字之间,找到一种久违的感动和对生命的深刻体悟。
评分天哪,我终于找到这本书了!《幌马车之歌(增订版)》,光是听这个名字就充满了故事感。我一直对那种带着淡淡忧伤,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似乎正是这样一本。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拜读,但光是看书名,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无数画面:或许是北国的雪原,一辆孤零零的幌马车在风中摇曳,车里载着一个怀揣梦想或背负往事的旅人;又或许是某个繁华都市的街头,一曲悠扬的幌马车之歌在耳边回响,勾起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记忆。我尤其好奇“增订版”这个词,这意味着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打磨和拓展,不知道新增的内容会带来怎样的惊喜,是更丰富的人物刻画,还是更曲折的情节发展?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编织出这样一个动人的“幌马车之歌”的,它会是关于离别与重逢,是关于坚持与放弃,还是关于爱与救赎?这本书仿佛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我去一点点地挖掘,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在阅读中找到共鸣,获得慰藉,甚至启发新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幌马车之歌(增订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幌马车,这三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一种特有的浪漫感,它不像汽车那样冰冷,也不像火车那样有固定的轨道,它似乎更自由,也更充满了未知。而“歌”字,更是为这辆幌马车赋予了情感的温度,我想象着,这辆幌马车承载的,或许是一段久远的回忆,或许是一个未了的心愿,又或许是一曲只能在心中哼唱的旋律。作者通过“幌马车之歌”这个意象,究竟想要表达些什么?是关于离别?关于思念?还是关于一种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我的人生态度?“增订版”这个词,更是激起了我探究的欲望,这意味着在原作的基础上,作者可能进行了更深度的挖掘,或者增加了新的篇章,使故事更加饱满,人物更加立体。这本书仿佛是一个精心制作的音乐盒,每一次打开,都会奏响一曲动人的旋律,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首“幌马车之歌”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它会如何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又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启发。
评分拿到《幌马车之歌(增订版)》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种略带沧桑却又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幌马车,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承载着回忆和故事的载体。它让我想起过去那些缓慢却真实的日子,想起人们在旅途中可能经历的艰辛、喜悦,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挣扎。而“歌”字,则为这辆幌马车注入了灵魂,是它在旅途中哼唱的旋律,是它见证的悲欢离合,还是它寄托的思念与梦想?我尤其好奇“增订版”的意义,它预示着作者可能在原有的故事之上,进行了更深入的创作和打磨,或许是对人物命运的补充,又或者是对时代背景的更细致描绘,又或者加入了更多引人入胜的细节和情感层次。这本书仿佛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等待着我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笔色彩,去感受人物的呼吸,去倾听幌马车在风中低语。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怀旧的情怀,同时又不失对当下生活的深刻反思,让我能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幌马车之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