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微观国学

余世存:微观国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世存 著
图书标签:
  • 余世存
  • 微观国学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研究
  • 历史
  • 哲学
  • 思想
  • 中国文化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355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848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老子:闲散地生活,才能收获。

孔子:把学习跟人生相结合,学习是人生至上的价值。

庄子:人生之中总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而只能取消的。

墨子:做一个普通人,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易经》:读易经,是对我们自身感觉心智的锻炼。

《礼记》:人要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宝藏;人要修行,实践;人要逍遥游于社会自然中,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面对这些每个人不可不解的生命课题,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生命的沉淀。

那些自发的、灵动的、美好的东西,不应该从现代人的生命里消失。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已出版的主要作品:《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等。


目录

目?录

序?/?001

老 子

赤子之心,见素抱朴

反智的人生?/?003

无为的人生?/?008

多藏必厚亡?/?012

《道德经》的病理认识?/?016

经典中的成功学?/?020

世界是自己的?/?023

我为什么要写《老子传》?/?027

庄 子

世道再坏,

人也可以追求内在超越

浮生如梦觉几分?/?033

天下沉浊不可庄语?/?039

什么是逍遥游?/?045

人世的自觉?/?051

怒者其谁的平等?/?057

孔 子

入世而生动

夫子自道?/?065

人生的准则?/?070

人在伦理之中?/?075

学习的至上价值?/?080

谁还记得果仁??/?084

孔子为什么反而不倒??/?089

孟 子

健旺的生命力量

孟子的时间观?/?099

舍我其谁?/?105

人生的乐趣?/?110

民贵君轻的大丈夫?/?115

孟子眼中的道?/?121

墨 子

平民的理想主义

日常生活演绎出的理性?/?129

什么是命运??/?133

贱人的自性和自信?/?138

疾病的哲学?/?142

墨守的意义?/?146

致歉墨子?/?150

韩 非

玩弄权术与勇敢发声

言说的困难?/?159

时代变了?/?164

如何死法与心性相关?/?169

面对人性黑暗怎么办?/?174

人生社会的时势权力?/?178

易 经

中国人的创世记

我们的空间意识?/?185

我们的时间观念?/?191

不知春去几多时?/?197

人乃自然之子?/?203

乾坤与人?/?209

为什么要回到《易经》?/?215

2013祭炎帝文?/?225

2014祭炎帝文?/?228

礼 记

止于至善的东方“启示录”

藏修息游的人生教育?/?233

什么是美好社会?/?240

人身之射与道极高明?/?247

儒行的意义?/?253

什么是大学之道??/?261

我们的世界图景?/?267

后 记

普通人有权与闻的资源和能量?/?281

经典阅读是一种责任?/?287

行夏之时——关于二十四节气?/?292

先觉者乃敢特立而独行?/?301

我们的创世记?/?313


精彩书摘

反智的人生

  说起老子的《道德经》,很多人以为老子在其中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反智。不仅很多涉世未深的年轻学人把老子归为“反智”一派大加嘲笑或批评,就是一些思想史家也作如此观,如余英时先生说,“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事实上他的重点却在‘无不为’,不过托之于‘无为’的外貌而已。故道家的反智论影响及于政治,必须以老子为始作俑者。”“我曾指出《老子》书中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属于反智的阵营;而这种反智成份的具体表现便是权谋化。”……我们普通读者读老子,也常常困惑于老子天下第一,老子绝顶聪明,却又那样明确地表示要“绝圣弃智”。

  老子真的反智吗?

  看老子的教诲,似乎真的如此,“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绝仁弃智,民利百倍。”“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那么智慧,为什么要反智呢?老子真的反对他拥有的智慧吗?我们需要这样想问题,而不是如余英时那样从表面的字句中去推论出老子是一个权谋者和独裁者,“老子在此是公开地主张‘愚民’,因为他深切地了解,人民一旦有了充份的知识就没办法控制了。老子的‘圣人’要人民‘实其腹’、‘强其骨’,这确是很聪明的,因为肚子填不饱必将挺而走险,而体格不健康则不能去打仗或劳动。但是‘圣人’却决不许人民有自由的思想(‘虚其心’)和坚定的意志(‘弱其志’),因为有了这两样精神的武器,人民便不会轻易地奉行‘圣人’所订下的政策或路线了。”余英时的老子观有相当的普遍性,即断章取义,为己所用。

  要知道,老子绝非矛盾得人格分裂,孔子称道过,“老子犹龙。”“圣人”在老子笔下也绝非如余英时推论出的是一个独裁者,相反是一个“功成而弗居”的德者。只要看看《道德经》中有关圣人的表述就清楚,“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关于老子反智的矛盾、困惑甚至不需要从老子的言论中寻找答案,只要我们反求诸己,我们就能明白老子的“反智”并非反对“智慧”。只要看看我们的生活,一方面是技术、工具充斥日用,一方面是大量的修行、养生言论,是相互提醒告诫要“安顿”、“平安”、“静好”等等的智慧,我们就大体明白老子的反智并非指智慧。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到,老子对知、智、明三个字的用法是有区别。老子的“知”,一般指“了解”、“知道”,这不是他所要否定的。老子否定的知,是人的欲念。所谓“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里的“智”,正是老子强烈质疑和反对的,他是指“以知识为工具而行诈伪之事”的“巧智”,是我们常说的耍小聪明。至于智慧,老子一般用“明”来表示,是体“道”知“常”的最高智慧。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老子的“愚”,并非愚昧,而是朴实无华的意思。

  为老子“反智”正名,对我们普通人也有重要的意义。这让我们更加明白,以老子的智慧,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感同身受,他跟我们一样反对独裁者、专横者的自作聪明。我们应该把加诸老子身上的阴谋色彩去掉,恰恰相反,老子是反对阴谋、权术的,老子要求的,是真正的智慧。

  甚至智慧,在我们文化里未必是一个好的人生品质。从孔子开始,中国人都喜欢笨一些老实一些的人。孔子弟子多多,但他最喜欢老实的颜回。我曾经说“活到今天,越来越理解孔子的人生,其中尤其理解孔子为什么喜欢颜回。人们都太聪明了,因此张狂、投机、势利,追求一夜暴发,三五年有成,或毕其功于一役。我多次告诫自己和身边的年轻朋友,要笨一些,勤奋一些,要做足笨工夫。”这其实也是对老子“反智”的极好解释。当然,苏东坡、郑板桥更沉痛地说过,“难得糊涂。”

  诗人穆旦晚年有《智慧之歌》:“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我咒诅它每一片叶的滋长。”这样的诗文同样是沉痛的。

  因此,我们的人生之路有很多选择,维特根斯坦曾说,希望自己既明智又好。可见,西方思想家也注意到,智慧不一定就是好的。

  至于老子的“反智”,我后来更发现,老子对一般智慧确实看不大起。从天地四时四方之学来说,跟孔子克己复礼归仁不同,老子是绝仁弃智的。我们说过,仁属于东方之学、春天之学;礼属于南方之学、夏天之学;智属于北方之学、冬天之学……孔子希望走向活泼泼的春天夏天,老子则放弃一时一地的归属,他希望的是归于道,归于圆满。

  这也是现代人念兹在兹的,人是目的。人生不应该过成“类人孩”,不应该过成“书斋”的科学家或知识分子,不应该过成官家商家,不应该过成虚无的中年人或阴谋的老人……因为一个孩子还不是一个人,一个科学家、大师和知识分子还不是一个人,一个官家商家还不是一个人,权谋、虚无还不是人……人实际上是你,是我,是那个为遥远的全称之你所完全映照的我。

  这就是人生的目的。

人世的自觉

先秦儒家孔孟的书以讲道理为主,他们也谈论自己,但那种谈论是活泼的、流动的、生发的,虽然在君王的炫耀面前他们的自我期许不免有酸涩之嫌。墨家谈论自己时则多有金石之气,其大义凛然可谓能够使贪者廉顽者立怯者勇。道家的老子几乎绝口不谈自己,这一缄默的意味是由庄子来揭示了,庄子的感觉是苦涩的。人性的精神发育正在其中,酸涩属于青春、春天、东方;辛辣属于成年、秋天、西方;苦涩则属于壮年、夏天、南方……对人生社会的不同感觉导致了不同的言路和思路。

跟悉达多王子相似,庄子的出身也是高贵的。研究者多认为,庄子是春秋时代的一代霸主楚庄王的后裔,只是距楚庄王二百多年后的庄家已经破落了。历史的因缘或吊诡在于,楚庄王的故事,“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几乎是其家族的一个规律,到庄子生活的楚威王时代,庄家只有一个叫庄跷的武将闻名于世,庄跷的开疆拓土使千年后的毛泽东还写诗称道,“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跷流誉后……”千年后我们可以猜想,以先秦中国人恢弘的视野和感应强大的心理,庄子或者承受着家族的荣光,也跟悉达多王子那样明了自己的使命。

跟孔孟们相比,庄子有着极为穷苦的“屌丝”生活。他虽然也曾当过漆园小吏,但生活是穷窘的。据说他的衣服穿了几年还在补着穿,鞋子的后跟磨光了还在拖着穿。妻子经常跟着他处于半饥饿状态,为此,庄子曾不得已到监河侯家里借粮。监河侯说,“好啊,等我收到市邑的租金后,就借给你三百金,你说好吗?” 庄子说:“我昨日来的时候,路中有呼救声,回头一看,原来在车轮压下去的地方,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就问它:‘鲋鱼啊,你这是干什么呢?’鲋鱼回答:‘我是东海里的水族,您能取一斗水救我吗?’我说:‘好。我马上到南方吴越游走一番,请他们引西江的水来救你,好吗?’鲋鱼气得要死:‘我失去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现在我只需一斗水就可以活命。您这样敷衍我,那还不如到干鱼铺子里去看我挂了的模样!’”

跟一般人不同,比如李白、杜甫以降的读书人或穷屌丝们,在此情形下仍不会得罪监河侯一类的“人物”,但庄子不在乎这一得失,他要当面揭穿这些人物的虚伪。虽然代价是沉重的,他的妻子就是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的,但庄子受了这样的打击,竟然想通了一切。就像悉达多看到生老病苦而要去寻访大道一样,庄子是在苦难面前有“目击道存”的彻悟,他因此没为妻子的死亡而悲伤太久,而是“鼓盆而歌”:“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他说,妻子刚死的时候,他何尝不慨然流泪,但想到妻子的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他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

庄子的通达并非自以为是的“看透”,而是在苦难中更努力地研究,更深入地思考。历史学家司马迁说庄子对任何学问都研究过,“其学无所不窥。”这应该是真实的纪录。这种努力在当时人人都追求成功、追求名利的环境里,可以说是“逆流而动”。大概知道庄子的身世,也知道庄子渊博的学问,使得一些君王也能容忍他的穷窘苦相,面对他的抢白讥讽而无可奈何。有一次,他穿得破破烂烂,去见魏王,魏王说,“庄先生怎么这么狼狈呢?”庄子说:“我这是贫穷,不是狼狈。读书人不能躬行道德,那才是狼狈;穿破衣服,拖破鞋子,是贫穷而已。这就是所谓没遇到好时代的现象……”庄子还在魏王面前毫不客气地指明时代的昏乱,“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但庄子的努力荣耀了大道,使人世的大道显示其力量。楚威王也开始知道了庄子的份量,他派使者却迎请庄子。司马迁的记载是,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这样的人生选择在今天仍在考验每一个人,我们时代仍有人愿做郊祭或太庙的牺牲,在台上一脸正经地装扮做秀,以上台表演为人生的目标。庄子自己记载的这一事件是,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但大夫认知的道理却未必能够实行,一般人也不易实行。庄子的朋友惠施也是,在一次去梁国想去拜访做相国的朋友惠施时,有人跟惠施说恐怕你的朋友是来取代你的,惠施听信了命人搜查庄子,庄子就去跟老朋友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看破名利富贵的庄子是真正理解了富贵的某种本质。曹商在他面前夸耀说,“住穷弄窄巷里,因为贫穷而要编织鞋子,这不是我曹商所能耐的;出门见君王,获其欢心,赏车百乘,这是我老曹的本事。”庄子回敬,“听说秦王有病,悬赏说能够消除他身上肿痛的,赏车一乘,替他舔痔的,赏车五乘,治疗越下,赏车越多,难道你是给秦王舔菊的吗?你走远点吧。”

只可惜,曹商乃至一般人都不理解庄子的话,他们即使同意庄子,也未必接受庄子的人生选择。庄子希望人们接受本真的生命,在他看来,在一个乱世,尤其需要人们葆全生命。这个毁灭生命本真灵性的乱世却被人为地“养食”并“衣以文绣”,被人们说成是发展的时代、占有的时代、消费的时代……但庄子说,方今之世,仅免刑焉。

庄子的选择不仅跟一般世人有别,也跟悉达多王子的选择有别。后者是明了苦谛而寻找解脱之道,庄子是明了苦谛而去经验人生诸苦。他们也有共同点,悉达多王子的选择是涅槃、弃绝,庄子则是坐忘、心斋;但庄子仍跟普通人一样经验着人生,他只是告诫说在经验中不要忘记大道。就像龟一样,龟贵为神龟并非大道,龟在烂泥中摇头晃脑才是大道。即使烂泥中有苦,那也是生活,也是存在的生命,也是本真的生命。

日常生活演绎出的理性

  读墨子,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思想、观念完全立足于现实生活、日常实践。他的书中充满了木鸢、车辖、咫尺之木、方圆、规绳、陶者、穴师……这类市井话语。他有名的“所染”开篇即是,“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中抽象出普遍的道理,并运用到历史现实中去。“齊桓染於管仲鮑叔,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沈尹,吳闔閭染於伍員文義,越句踐染於范蠡大夫種。”他最后感叹:「必擇所堪,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墨子从染坊这一行业联想到人生社会的环境、交往对人的影响。

  这一种了不起的生活智慧。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维偏好,从一点一个细节出发去把握万事万物的结构;比如当代人从《纸牌屋》、《来自星星的你》等电视剧里去认识官场、爱情的本质或韩国、美国社会的生态,国人从《西游记》一类的人物命运中去把握中国社会的秘密……但墨子的高明处在于,他比一般人走得更远一些。他的抽象性演成了一种了不起的理性、逻辑,后人尊称为墨辩逻辑,跟古希腊的形式逻辑、古印度的因明逻辑并称为轴心时代的人类三大逻辑。

  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说,求故胜当波斯王。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胜过当波斯王。墨子的思想跟德氏有相似处,《墨经》中说,“巧传则求其故。”即对世代相传的工艺技巧,要探明其缘故。也许正是这种求知心,使墨子发展了我们中国人极为罕见的理性,他成为我们中的异类。

  墨子感慨,“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墨子不仅求其所以然,还把理性精神上升到极为抽象的层面。他的工作是一步一步地完成的。我们看他的很多判断都似曾相识,如“知,材也。”“知,接也。”“身观焉,亲也。”“闻,耳之聪也。”“久,弥异时也。”“传受之,闻也。”……到了“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就有了思辨,有了分析综合的活动。……而到了“中央,旁也。”“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就出现了认识的飞跃,进入到思维的自由王国里。墨子意识到,一个事物的中央,可以是另一事物的周边,这是异于传统和常识的卓越见解,从中不难理解那些中心主义者的自大。后来的惠施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而对点的理解,无厚而最前,不仅与欧几里德对点的定义相似,而且明白预示了由一点开始生成大千世界的本质。

  由此可知我们跟墨子的距离。墨子跟我们一同起步,甚至他比不少“成功人士”或富贵二代的起点要低,但他从浅近处入手,持久地努力、一步步走向了思维王国的堂奥,收获了我们一般人少能窥见的大道至理。用墨子的话,“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

  我们以墨子的“兼爱”为例。他的兼爱思想就是从现实中收获的。我们今天知道,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情操、观念意识和社会主张。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方人很少直面“爱”这一话题,人们多谈论“恩”,多谈论忠孝,最多把爱跟“仁”放在一起讨论,仁爱,而仁爱在我们这里是以己为中心推衍开来的“差序格局”。人们很少像墨子那样谈论爱,墨子是我们中间的异数,在于他像耶稣那样要求“爱邻如己”,他的“兼爱”既是启蒙运动以来的“自由平等博爱”之号召,又是当代社会深入人心的“公益”“慈善”等人生社会价值的关键。现代很多志愿者意识到,在家国体系里,个人很难超乎家庭家族的利益,但在今天家国体系溃败的时代,个人的情感认同、爱的实现则自然而然地跟他人相联了。

  墨子的“兼爱”思想并非凭空想象,而是从现实中推断的。墨子说,“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无言而不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的比喻极为现实而精彩,“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就是说,爱人不是为个人沽名钓誉,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样,是为了与人方便。

  墨子进一步的收获令人击节赞叹,他说,“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爱别人并没有把自己排斥在外,在爱别人的同时也就爱了自己。他从事物的包容性中看到了爱的真谛。他还说,“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爱世间多数人和爱世间少数人相同,兼爱就是这样。爱上世之人和爱后世之人,都像爱今世之人一样。他从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上看到了爱能抵达的终极。



《古韵新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回响》 引言: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犹如一泓清泉,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根脉。然而,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古老智慧的价值是否被遗忘?其精髓又该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古韵新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回响》一书,并非要复刻昔日荣光,也非简单的故纸堆叠,而是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沉淀后,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的深刻影响与独特魅力,并试图为我们打开一扇理解当下、展望未来的窗户。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碎片化的信息,深入感受中华文明的韧性与生命力,重新连接那份属于民族的文化基因。 第一章:传统的根基——何为“国学”的精魂? 在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之前,我们必须先厘清“国学”的本质。它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涵盖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典籍、伦理道德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体系。本书将从“国学”的源头追溯,如《论语》中关于仁爱与秩序的智慧,《道德经》中关于道法自然的哲思,以及《诗经》中质朴的生命情感。我们将探讨这些经典并非只是尘封的历史文物,而是蕴含着普适性的价值,能够回应现代人关于人生意义、社会和谐、个体安顿等诸多困惑。 哲学智慧的现代解读: 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家的“上善若水”,法家的“依法治国”,这些古老的哲学命题,在现代社会面临的道德滑坡、人际疏离、治理难题时,依然能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思想的核心,并探讨它们如何能够为构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社会秩序提供理论基础。例如,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强调个人责任与社会担当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这对于解决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与“集体无意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学艺术的永恒魅力: 从《离骚》的浪漫主义情怀,到唐诗宋词的婉约豪放,再到明清小说的世俗百态,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浩瀚无垠。本书将不仅介绍这些文学经典的艺术成就,更会关注它们所承载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如何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比如,苏轼的旷达与豁达,李白的浪漫与自由,杜甫的忧国忧民,这些跨越时空的个人气质,在现代人面对压力与挑战时,能给予心灵的慰藉与力量。 历史典籍的镜鉴作用: 中国历史的悠久与复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史记》中的人物传记,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跌宕;《资治通鉴》中的政治智慧,为我们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深刻洞察。本书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普遍规律,以及这些经验教训对于理解当代社会演进的价值。例如,从历史上的王朝兴衰,我们可以看到权力、民心、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对于理解当今的政治生态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伦理道德的现代回响: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被视为传统美德的词汇,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已经过时?本书将探讨这些道德准则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内涵演变,以及它们对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重要性。例如,儒家关于“仁”的观念,并非简单的“爱人”,而是包含着同理心、责任感和对他者福祉的关怀,这在日益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第二章:古韵在新声——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与实践 “国学”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被研究和被记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和实践途径。《古韵新声》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积极地探索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 艺术领域的创新融合: 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改编,古琴音乐的跨界融合,书法、绘画的当代艺术化呈现,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焕发新生的表现。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艺术家们如何巧妙地将古典元素融入现代审美,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感的艺术作品。例如,一些现代舞蹈剧目,借鉴了京剧的程式化表演,融入了古典音乐的旋律,使得传统艺术形式在新的语境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生活方式的文化复兴: 茶道、香道、汉服的兴起,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部分人群在物质丰裕之后,对精神生活和文化认同的追求。本书将审视这些生活方式的背后,所折射出的对“慢生活”、“仪式感”、“文化传承”的渴望,以及它们如何能够为现代人提供一种与自然、与传统连接的途径。例如,茶道所倡导的“静”、“和”、“美”等精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了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教育领域的价值重塑: 在教育体系日益功利化的当下,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文化底蕴的下一代,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书将探讨一些教育机构和个人在国学教育方面的有益尝试,以及这些尝试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更广阔的视野。例如,通过解读古代典籍中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而非仅仅关注分数和升学。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启示: 一些具有远见的中国企业,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融入企业管理和品牌建设,例如强调“诚信”、“责任”、“共赢”等理念。本书将分析这些实践的成功之处,以及传统文化如何能够为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独特的文化支撑。例如,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现代管理中可以转化为激发员工自主性、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从而提高效率。 第三章:跨越时空的对话——传统文化与现代困境的共振 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精神焦虑、社会信任危机、科技伦理困境等。传统文化并非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但其蕴含的智慧,却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参照和启发。 环境保护与天人合一: 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与当代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不谋而合。本书将探讨如何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汲取灵感,构建一种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例如,中医的整体观,强调人体的内部平衡与外部环境的协调,这可以类比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精神安顿与内心平静: 在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精神焦虑和内心不安。《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些佛教经典所倡导的“空性”、“无我”等观念,能够为现代人提供摆脱执念、获得内心平静的智慧。 社会信任与诚信缺失: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与儒家强调的“信”有着深刻的对比。本书将分析儒家关于“诚信”的理论,以及在商业、人际交往中如何重塑信任体系。例如,商鞅变法时“立木为信”的故事,虽然是一种权谋,但其背后所体现的对“承诺”的重视,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 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伦理困境,如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基因编辑的风险等。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度”、“适可而止”的观念,以及对“人”的关注,能够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文主义的导向,避免技术成为脱缰的野马。 第四章:展望未来——传统文化的新篇章 《古韵新声》并非要将读者拉回过去,而是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并以更具智慧和韧性的姿态走向未来。 文化自信的根基: 深刻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真正文化自信的关键。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创新发展的动力: 传统文化并非是阻碍创新的陈旧思想,而是可以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滋养。本书鼓励读者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连接东西方的桥梁: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深刻的哲学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能够为世界文明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本书也希望成为连接中国文化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结语: 《古韵新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回响》,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深刻的精神回溯。它希望点燃读者心中的文化火种,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那份来自古老中国的智慧与力量,并以此为基石,创造更加丰富、更加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本书相信,传统文化并非只属于过去,它依然在我们之中,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未来,等待着被重新发现、被重新解读、被重新演绎。

用户评价

评分

《余世存:微观国学》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本“文化漫游指南”。它带领我踏上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文化探索之旅,从最熟悉的中国元素出发,却总能抵达我意想不到的深度。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他不会急于带你去看最宏伟的建筑,而是会让你驻足于一处不起眼的角落,讲解那里隐藏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他对“窗”的研究,他不仅仅描述了窗的形制,更将其与“视野”、“沟通”、“隔绝”等概念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人在面对世界时,那种内敛而又审慎的态度。他甚至会将“窗”与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艺术相提并论,让我对“空”的哲学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具观察力和思考性的眼光来审视周遭的世界,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够发现其中的文化脉络和历史回响。

评分

翻开《余世存:微观国学》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由细微之处构建的宏大世界。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和意义。他并非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精妙的联想,将枯燥的概念变得鲜活有趣。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桥”的论述印象深刻,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桥梁的修建,更是在探讨“连接”与“沟通”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从物理上的连接,延伸到人与人、心与心的连接。他让我看到了古代社会中,桥梁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承载着人们的期盼、离别和重逢的场所,是情感的载体。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日常”的力量,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事物,其实都蕴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它激发了我对国学更深层次的兴趣,让我愿意去探索更多隐藏在生活中的文化密码。

评分

《余世存:微观国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对话的对象是那些早已逝去的智者,而我,则有幸成为这场对话的聆听者。作者以一种极为温和却又不失力量的笔触,引导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试图用严谨的学术框架来框定一切,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感悟式”的解读。读到关于“庭院”的那几章,我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的书房,看着他们如何通过庭院的布局,寄托自己的情怀,与自然对话,与内心独处。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变得触手可及。还有关于“灯火”的描写,从古代的油灯,到后来的蜡烛,作者描绘了不同时代人们在灯火下读书、写作、思索的场景,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识传承的艰辛与珍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其实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基因,它们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唤醒。

评分

刚拿到《余世存:微观国学》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并非那种宏大叙事的国学通史,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构成中国传统文化肌理的细微之处。作者并没有陈列晦涩的典籍,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小物件、生活习惯、甚至是某个不经意的词语切入,然后层层剥开,揭示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意涵。比如,他会从一个“筷子”的摆放,谈到“礼”的规矩,进而延展至古代士大夫的修身养性;又或者从一句古老的俗语,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智慧碰撞。我尤其喜欢作者解读“茶道”的那一部分,他不仅仅是讲述泡茶的步骤,更是将其与“静”的哲学、与人际交往的“和”之道融为一体,让我重新审视了每天喝茶的这个简单动作。整本书读下来,仿佛是在一个古老而精巧的宝盒中探险,每打开一个小隔间,都能发现令人惊喜的闪光点。它让我意识到,国学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品味。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余世存:微观国学》,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并非是知识量的堆积,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挑战了我过去对国学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国学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的鲜活生命力。作者善于运用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从一个极其细小的文化符号入手,将其与宏大的哲学思想、社会伦理巧妙地连接起来。比如,他分析“门”的意象,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关于“界限”、“欢迎”、“安全”等多重文化含义的载体。他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古代社会中“礼”是如何通过“门”来体现的,以及“门”在人们心灵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家中的门,以及我与人交往时的“门槛”。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鼓励我去关注身边的一切,去思考每一个看似平凡的背后,可能蕴含着怎样的文化逻辑。它让我明白,国学并非是古人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可以随时拾起,并赋予其新时代意义的宝贵财富。

评分

正版,纸质好,给个好评。

评分

阿伊努语有一个很丰富的口头流传文学,是一种称为“尤卡”的英雄传记,它通过表演的形式得以呈现,保存了不少阿伊努语的古文法和词汇。

评分

好书不多言,打开就知道。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京东品牌就是保障!自营商品当天就可到货,我都很少去超市了!京东都承包了!

评分

书写的很好,送货也快,不错。

评分

书还没看,多了解了解国学知识

评分

京东的书很好,经常在这里买,价格实惠,送货上门。

评分

阿伊努语有一个很丰富的口头流传文学,是一种称为“尤卡”的英雄传记,它通过表演的形式得以呈现,保存了不少阿伊努语的古文法和词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