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把留白技巧讲透,给设计师提供从观念到实操细节的经验和改变。留白是什么?留白有什么作用?如何利用留白做出好的设计?甚至如何让客户认可留白设计?这些问题本书都能回答读者。台湾设计师从自身多年设计实践中提炼出留白技巧要点,采用讲解加实例的方式,对设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书的图文和版式和作者讲解的留白技巧一脉相承,简单干净,让读者一眼就能抓住重点。其中作者对于留白的解读超出了平面设计的范畴,留白技巧可以应用到任何艺术创作中,甚至可以延伸到艺术家和读者的生活中。第一章,“白的设计公式”对留白进行了分类介绍,使读者认识到留白不只是白色而已;第二章,“为什么是白”,谈到了留白技巧在设计中的重要性;第三章,“白的形状与功能”结合实例,告诉读者留白技巧的应用;第四章,“白在哪里”细致剖析留白技巧的使用;第五章,“白的拉锯战”帮助设计师坚定设计理念,让客户认可留白设计。
让“白”说说话
“白”应该可以说是平面设计中简单又难处理的玩意儿之一了。从颜色上来看,白色是不需要伤神的颜色,只要什么都不做,就是一片空白,简单吧?当然!
反过来说,这片白色的印刷材质,还有留白周边的颜色,决定我们看到的是柔和的白、感觉像是有害化学物质的白、浪漫的白、激动的白,以及其他成千上万种可能的白,这还简单吗?一点都不!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说起来倒也不难懂,因为“白”就是视觉设计上的地基,也是整个视觉呈现中主要的支撑。设计的平衡、美丑,以及给人的意象是否正确,就要看这片“白”留得好不好。
白,是配角也是主角
设计上可以有千万种颜色,用来当作基础的“白”当然也未必只能是白色,可以是绿色、红色或黄色,各种能适当衬托主题视觉的颜色都成。形状也未必规矩,可以是横的、方的、圆的、直的或者不规则的。
不管是什么颜色与形状,这些“白”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衬托与控制主要视觉的节奏与姿态。一眼要看在哪里?要以多的速度看,或者是慢慢地移动目光?看得紧张或者看得从容?这些都是留下的那片“白”在默默地控制。
少掉留白的设计,就像是少了舞台的舞者,怎么跳都是不成样子。虽然留白注定只能当个配角,但没有这个配角,主角可就不是主角了,所以下次再看到任何一个平面设计时……
看完主角的同时,客官,请您也欣赏一下这片“白”吧。
费工信,1973年出生于台湾屏东,本科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研究生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非科班出身的设计师,在追求的设计中不断进步,曾获GoodDesign平面设计类入围,金典奖设计入围,喜欢线条简单、有灵魂、能引发共鸣的设计。
黄于伦,1972年出生于台湾板桥,大学就读于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系国画组。曾获台湾历史博物馆100年Ci设计比赛优选,意大利A’设计比赛宠物用品类金奖。曾于力霸股份有限公司,任橱窗陈列设计;于诚品股份有限公司,任平面设计;于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任商品设计;于米昂国际有限公司,任设计与开发。独立完成台北之音广播股份有限公司电台文宣品与视觉设计,台北流行广播股份有限公司电台文宣品与视觉设计,台湾淡水古迹园区开馆与周年文宣设计专案,目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英文童书设计与编辑,小东西图书有限公司英文童书插画绘制与美编。自创品牌Hulumao宠物用品。
李亦榛,台湾人,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热爱编辑,热爱设计与建筑,追求细节,热爱生命和新鲜。投入室内设计报道20余年,与室内设计师一同研究室内装修的各种疑难杂症。现任风和文创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任美化家庭杂志总编辑、总经理。
第一章 “白”的设计公式
1.1 静态白
1.2 动态白
第二章 为什么是“白”?
2.1 “白”是设计基础该学习的吗?
2.2 让“白”为你服务的方法
2.3 谈谈“白”的功能性
2.4 利用留白来控制速度
第三章 “白”的形状与功能
3.1 静态白与动态白
3.2 “白”的形状
3.3 “白”的功能
第四章 “白”在哪里?
4.1 总览版面的方向
4.2 字形与字间距的关系
4.3 大、中、小标与上下行的行距
4.4 图片与留白的关系
4.5 空白与留白
第五章 “白”的拉锯战
5.1 影响力无远弗届的“白”
5.2 不怕货比货,只怕不识货
5.3 那些日子,我们的客户经验谈
推荐序
留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陈子鸿 音乐制作人
做音乐的时候很辛苦,有时候录音录到很累的时候,就算音乐再大声,工作人员也能在旁边睡着。我总喜欢做一个实验,在音乐最高潮的时候突然关掉电源,这时候睡着的人一定会醒来,屡试不爽。
有时候在一首歌曲里,适度的停顿点,反而是吸引人的高潮,但必须做得很巧妙、自然,否则就会成为为了留白而留白,一点都不高级了。
音乐是这样,美术、设计更是这样。留白的技巧需要学习和体会,这本书会是很好的工具。
2.1 “白”是设计基础该学习的吗?
留白是一种衬托主体的“负空间”,
使观赏者拥有与作品对话的可能性。
容易被忽略的存在——“白”背负的因果关系
在艺术设计的表现上,留白通常作为“配角”出现。在这里“白”经常扮演一个衬托主体(文字、图像、信息或者意境)的角色。在学校上课时,老师通常也不太刻意去强调“留白”的技巧,因此大家很自然地觉得“白”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配角,就像每天呼吸一般自然,更不会特别地去关注它。直到步入社会自己做设计时,才意识到留白其实可以做到“反客为主”!
用语法来形容的话,“留白”就像一个动词,有着因果关系,“留”就像是“空”,而“空”是指动作,“白”则是因这个动作而产生的结果,有“空”的动作,“白”才会自动显现出来。所以通常在平面构图上,我们熟悉的水平、垂直、S 形以及黄金比例的图像构成法,都不会把“留白”单独地提出,但“留白”会因为你安排的动作,成为一个重要的所在。
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思考的是今天我是让“白”成为主角呢,还是让“白”成为配角来衬托主体呢?只要抓住客户群体,设计的方向就很清楚了。
从整体结构上看,这本书有一种奇异的循环往复之美。它不像传统小说有明确的起承转合,更像是一系列围绕某个核心意念展开的音乐变奏。你感觉故事好像在某个点结束了,但下一章又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回到了那个点上,只是这次的光线、温度和心境都已有所不同。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人物关系的方式。他似乎对那些“未尽之言”和“未竟之事”情有独钟。很多角色之间的情感张力,都不是通过激烈的冲突来展现的,而是隐藏在一次次擦肩而过、一次次欲言又止的沉默之中。这种微妙的暗示,迫使我作为读者,必须主动去构建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猜测那些没有被说出口的秘密和渴望。这种参与感是很多作品无法给予的。这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个故事的结局,而是一连串尚未被完全消化的情绪和疑问,它们像余音一样,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久久不散。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是强迫症读者的福音。我这个人对阅读体验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纸张的质感和字号的间距,如果处理不好,再好的内容也容易让人弃读。但《留白》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纸张采用了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绝的是,它在行距和段落间距的把握上,简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你看那些大段的文字,它们之间恰到好处的“空”,让读者的视线有了喘息的空间,思维也因此得以顺畅地流淌。这跟书名倒也相得益彰,文字和空白的比例调度得天衣无缝,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平衡美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或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投入的匠心。它不像那些追求快速消费的读物,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去爱护它。我甚至会特意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杯热茶,就为了能更好地享受这种阅读的仪式感。
评分哎呀,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光是那沉甸甸的份量就让人心里踏实。封面设计得特别有意思,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反而用了一种非常克制的色彩搭配,给人一种“静”下来的感觉。我本来以为内容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哲学探讨,结果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给抓住了。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最寻常不过的生活琐事,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出来。比如他写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窗帘缝隙打在木地板上的样子,那种光影的微妙变化,那种空气中微尘跳跃的画面感,简直跃然纸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被精心打理过的日式庭院,每一步都踩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上,既不会太满,也不会空洞无物。读起来不急不躁,反而让人心头那股躁动感渐渐平复,开始留意那些平日里我们总是匆匆掠过的小细节。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不是在堆砌辞藻,而是在雕刻意境。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合上书,闭目沉思片刻,仿佛作者已经把某种情绪、某种思考的轨迹,悄悄植入到了我的脑海深处。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从中咂摸出新滋味的佳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读起来,真的需要反复咀嚼。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幅需要你走近、后退、再侧身观看才能领会其全貌的画作。作者的表达方式时而写实得如同散文诗,时而又跳跃到一种近乎哲思的内省状态,这种风格的切换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适应性。举个例子,有一段关于“遗忘的艺术”的讨论,他先用了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描绘了一片被海浪冲刷干净的沙滩,然后笔锋一转,突然抛出了一个关于记忆如何被选择性保留的复杂命题。如果你只是浮光掠影地读过,可能会觉得有点跳跃,但如果你静下心来,会发现那些看似无关的意象,其实都是通往核心思想的不同路径。这本书的阅读难度不在于词汇有多生僻,而在于它要求你调动起内在的共鸣机制,去填补文字间那些留白的空白处。对于追求精神深度交流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这个抽象概念的独特处理方式。通常我们读到回忆录或者人生感悟,总会期待那种激昂的叙事或者重大的转折点,但这本书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作者似乎并不热衷于讲述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反而是对那些“夹缝中的时间”进行了细致的打捞和重构。比如,他会花上好几页篇幅去描述等待一趟列车晚点时的心情,或者是在一家老式咖啡馆里,看着墙上挂钟秒针走过的每一个瞬间。这种对“慢”的讴歌,让我这个习惯了信息爆炸时代快速反应的人,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从容。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错过的不是机会,而是感受当下瞬间的深度。读完之后,我开始尝试放慢自己处理邮件的速度,或者在午休时不再刷手机,而是单纯地观察一下办公室窗外的云朵。这本书不是在教我如何成功,而是在教我如何更完整地“存在”于我的生命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