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译文40) [Cuore]

爱的教育(译文40) [Cuo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亚米契斯 著,储蕾 译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经典文学
  • 意大利文学
  • 情感教育
  • 成长
  • 家庭教育
  • 道德教育
  • 校園生活
  • 译文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80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67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译文40
外文名称:Cuor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字数:1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品,是意大利文学经典之一。在书中作者采用日记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读来显得真实可亲。虽然这是一本写给9岁至13岁的学生看的书籍,但是对于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也是一部颇有裨益的教育经典。

“译文40”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时值四十周年社庆之际,经过精心挑选出版的一套文学史上地位显赫的世界名著、名家翻译作品,并就此创立“译文40”书系。“译文40”作品涵盖了英、法、德、日、俄等多国文学经典,囊括了如《基督山伯爵》、《红与黑》、《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乱世佳人》、《浮士德》在内的40部作品,经过重新排版设计,以崭新的形式推出。译文名著系列从此开启了“译文40”的新纪元。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描写少年生活的特写集,通过记录四年级小学生恩里科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实、友爱的品德,提倡爱国、善良、勇敢、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笔触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读来显得真实,富有亲切感,因此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虽然这是一本主要写给9岁至13岁的学生看的书籍,但对于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也是一部颇有裨益的教育经典。

作者简介

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1846年10月31日一1908年3月12日),意大利因佩里亚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少年时于都灵就学,十五岁加入摩德纳军事学院,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亚米契斯的著名作品有《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情感丰富且文笔优美。全书共一百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十个月日记;他的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十则小故事,其中《少年笔耕》(《小抄写员》)、《寻母三千里》 等篇目尤为知名。

《小抄写员》被选入北京师范大学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卡罗纳》(原题为《卡罗纳的母亲》)被选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争吵》被选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


精彩书评

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

——夏丏尊


目录

开学第一天(十七日)001

我们的班主任(十八日)003

不幸的事件(二十一日)004

卡拉布里亚的孩子(二十二日)006

我的同窗好友(二十五日)007

宽容的表现(二十六日)009

二年级时教过我的女老师(二十七日)010

阁楼里的故事(二十八日)012

学校(二十八日)013

帕多瓦的爱国少年(二十九日)015


十一月017

扫烟囱的孩子(一日)017

万灵节(二日)018

我的朋友加罗内(四日)020

烧炭工人和绅士(七日)021

我弟弟的女老师(十日)023

我的母亲(十日)024

我的同学科雷蒂(十三日)026

校长(十八日)029

战士(二十二日)031

内利的保护人(二十三日)032

班级第一名(二十五日)034

伦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二十六日)035

穷人(二十九日)040


十二月042

小商人(一日)042

虚荣心(五日)043

第一场雪(十日)045

“小泥瓦匠”(十一日)046

一只雪球(十六日)048

女老师(十七日)050

受伤老人的家(十八日)051

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每月故事]053

意志的力量(二十八日)059

感恩(三十一日)061


一月063

代课老师(四日)063

斯塔尔迪的藏书室064

铁匠的儿子066

愉快的聚会(十二日)068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国王的葬礼(十七日)069

弗兰蒂被赶出校门(二十一日)071

撒丁岛的少年鼓手[每月故事]072

爱国情结(二十四日)079

嫉妒(二十五日)081

弗兰蒂的母亲(二十八日)082

希望(二十九日)084


二月086

一枚沉甸甸的奖章(四日)086

决心(五日)088

玩具小火车(十日)089

盛气凌人(十一日)091

受工伤者(十三日)093

囚徒(十七日)094

爸爸的看护人[每月故事]098

工场(十八日)106

马戏团的小艺人(二十日)108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二十一日)112

盲童(二十三日)115

探望生病的老师(二十五日)121

街道文明(二十五日)123


三月125

夜校(二日)125

打架(五日)127

孩子们的家长(六日)129

七十八号犯人(八日)130

夭折的孩子(十三日)133

三月十四日前夜134

发奖(十四日)136

吵架(二十日)140

我的姐姐(二十四日)143

费鲁乔的鲜血[每月故事]144

身患重病的“小泥瓦匠”(二十八日)151

卡武尔伯爵(二十九日)154


四月156

春天(一日)156

翁贝托国王(三日)157

幼儿园(四日)162

体操课(五日)166

我父亲的老师(十一日)169

大病初愈(二十日)179

工人朋友们(二十日)181

加罗内的母亲(二十九日)182

朱塞佩·马齐尼(二十九日)184

公民荣誉奖章[每月故事]186


五月191

患佝偻病的孩子(五日)191

牺牲(九日)193

火灾(十一日)195

六千里寻母——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每月故事]198

夏天(二十四日)227

诗歌(二十六日)229

聋哑孩子(二十八日)230


六月239

加里波第将军(三日)239

军队(十一日)240

意大利(十四日)242

三十二度的酷暑(十六日)243

我的父亲(十七日)245

郊游(十九日)246

夜校毕业生的颁奖仪式(二十五日)249

女老师之死(二十七日)251

感谢(二十八日)253

客轮失事[最后一篇每月故事]255


七月262

母亲的最后一页(一日)262

考试(四日)263

最后一场考试(七日)265

告别(十日)267


精彩书摘

十日,星期一

今天是这个学期的最后一天。下午一点,我们大家都到学校去领成绩单和升级通知书。学校附近的街上挤满了学生家长,学校大厅里也都是人,有的学生家长索性走进了教室,一直挤到了老师的讲台旁边。在我们的教室中,从四面墙壁到讲台边都被挤得满满的。加罗内的父亲,德罗西的母亲,铁匠普雷科西,科雷蒂的父亲,内利的母亲,克罗西的母亲——也就是那个卖菜的女人,小泥瓦匠的父亲,斯塔尔迪的父亲,还有许多我从来都没有见过的家长都来了。教室里充满各种嘈杂的声音,让人觉得这里仿佛是个大众聚会的广场。

但是,老师一进教室,大家就马上安静下来。老师的手里拿着成绩表,开始当场宣读个人的成绩和升留级情况:

“阿巴图奇,六十七分,升级。阿尔基尼,五十五分,升级。”

小泥瓦匠升级了,克罗西也升级了。

接着,老师又大声地说:

“埃内斯托·德罗西,满分七十分,升级并获得一等奖。”

在场的家长都认识德罗西,于是他们都齐声赞许说:

“真了不起,好样儿的,德罗西!”

德罗西晃动着满头的金发,回头朝他母亲看,脸上露出迷人的微笑。而他的母亲这时正朝他招手致意。

加罗菲、加罗内、卡拉布里亚的少年也都升级了。留级的有三四个同学。其中有一个回头看见他父亲脸色阴沉地站在门口,做出回家要揍他的手势,就被吓得哭了起来。老师立刻对他父亲说:

“不,不要这样,先生。对不起,我想说的是有时候并不全是孩子的错。谁都有运气不好的时候,这一次您的孩子就正好撞上了。”

然后他又继续说:

“内利,六十二分,升级。”

内利的母亲听到这里,立即用扇子给了儿子一个飞吻。

斯塔尔迪得了六十七分,但是得了这样的好成绩,他连笑也没有笑一下,仍旧用两个拳头撑着自己的头不放。最后一个是沃蒂尼,他也升级了。今天他穿得很漂亮,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读完成绩,老师站起身来对大家说:

“同学们,今天是我和大家最后一次在这个教室里相聚了。我们大家在一起相处了一年,现在我们都已经是好朋友了,不是吗?孩子们,想到今天要和你们道别,我就感到很悲伤。”说到这里,他说不下去了;过了一会,才又接下去说:

“在这一年中,如果我曾经在不经意间对你们发了火,表现得太严厉,或者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上不够公正,那么请你们一定原谅我。”

“哪里,哪里!没有的事!”下面很多同学和他们的家长都在说,“不!老师!从来都没有的事!”

老师继续说:

“反正,如果我做得不好,就请你们原谅我。不要忘了你们的老师,好吗?来年我不会再教你们了,但是我还会经常看到你们的。无论如何,你们都一直会留在我的心里。再见了,孩子们!”

说完了,老师就走到我们中间来。大家都站到了各自的椅子上,向他伸出手去。有的拉住老师的手臂,有的牵住老师的衣襟,难舍难分。还有许多人走上去亲吻他。最后,我们五十个人异口同声地说:

“老师,谢谢您!再见了,老师!老师,您多保重!希望您的身体永远健康!请永远都不要忘记我们!”

老师走出教室的时候,我觉得他是勉强抑制着心中激动的情绪。我们也跟着一起乱哄哄地走出了教室。其他教室的学生也像潮水一样的纷纷朝着大门口涌出来。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夹杂在一起,喧闹不堪。大家纷纷向老师告别,或者相互打招呼。四五个小孩抱住了那位头上插着红色羽毛的女老师,另外周围还有近二十个包围着她,挤得她简直就透不过气来了。绰号“小修女”的女老师,她的帽子都被扯破了。她仍然穿着黑色的衣服,但是她的衣服上的纽扣孔里,还有口袋里都被塞满了各种颜色的花束。大家都为舍己救人的小英雄罗贝蒂感到高兴,因为今天是他终于可以丢开拐杖走路的第一天。

大家都在互相道别。

“新学年再见!”

“十月二十日再见!”

“万圣节再见!”

于是我们也都互相说着再见。

在这一刻,所有的人都把过去一年中的一切不快忘记得一干二净。向来嫉妒德罗西的沃蒂尼这次是第一个向德罗西张开了两臂去拥抱他的。我和“小泥瓦匠”依依惜别。就在他最后一次做兔脸给我看的时候,我吻了他一次。多可爱的小伙伴啊!我去向普雷科西和加罗菲告别。加罗菲告诉我说我中了他这学期的最后一次彩票,说着给了我一个角上略有破损的陶瓷镇纸。接着我和大家都说了再见。可怜的内利跟加罗内难舍难分,那情景真叫我们大家感动。

大家都围在加罗内身旁,向他告别。

“再见了,加罗内!”

“再见了,下学期再见!”

不停地有人去拥抱他、去握他的手,或者向他表示祝贺。谁都知道这是个非同寻常的勇敢而高尚的少年。这一切把加罗内的父亲也看呆了。他望着大家,微笑着,感慨万千。

我在大街上最后一个拥抱的同学就是加罗内。我把脸贴在他的胸前,忍不住哭泣起来。加罗内最后一次吻了我的额头,然后我就跑到我父亲和母亲的身边去了。

父亲问我:“你跟你所有的朋友都道别了吗?”

我回答说:“是的。”

父亲又说:“如果你从前曾经做过对不起哪个同学的事,现在赶快去向他道歉,请求他原谅你并且把过去的不愉快都给忘了。有没有这样的事呢?”

我回答说:“没有。”

说着父亲向学校做了最后的一瞥,充满深情地说:“那么,再见了!”

“再见!”母亲也跟着说。

但是我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前言/序言

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一八四六年生于意大利的奥内利亚。在都灵上完中学以后,他进了摩德纳城的一所军事院校继续深造。军事院校的训练方式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极大。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直都认为那是他步入社会之前,学习怎样自我约束以及如何与人相处的一条必经之路。这一点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窥豹一斑。

德·亚米契斯的写作生涯也和他的军旅情结密不可分。他的第一本书,一八六八年出版的《军旅生活》正是以他在库斯托扎战役中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出来的。当时,他在战争中的身份是一名中尉,在战争的间隙,他把他的见闻以故事的形式记载了下来,后来它们就成为了《军旅生活》这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本书的成功激起了他极大的创作热情,使他在文学和新闻报道这条路上继续走了下去,成为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份刊物《国家》的专业撰稿人。


《爱的教育》是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最著名的作品。它与著名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的《约婚夫妇》齐名,被誉为现代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同时,在意大利人的心中,它也是十九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十本小说之一。

这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它鼓励人们消除阶级观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实现各阶级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爱的教育》都一直是整个意大利的青少年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的主人公恩里科是一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意大利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受了父亲的影响,他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生活中诚挚友善,是一个优秀的中产阶级少年。在书中,他以一个孩子的视觉角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整整一个学年中,他的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故事。虽然校园是书中绝大部分的故事演绎的舞台,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窗口看到当时整个意大利的一个缩影。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和骄傲自大的沃蒂尼同样出生在富裕的中产阶级阶层,前者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后者却骄奢横溢,目中无人;而作为平民学生的代表者加罗内和克罗西,一个是非分明,敢于和邪恶抗争,是弱者心中的英雄;另一个活泼可爱,小小的年纪就帮助父母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如果说加罗菲的生意经和小聪明让人忍俊不禁,那么弗兰蒂的冷漠的内心和丑恶的面目则会令所有阅读这本书的人不齿。虽然作者用简单而平实的笔触勾勒出这一个个孩子形象的时候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经相差了上百年,但是他们却仿佛真的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几十年来都没有被人们忘却的真实原因吧。

除了恩里科的日记,《爱的教育》一书中还穿插了恩里科的父母和他的姐姐西尔维亚给他写的一些信以及九篇老师让孩子们听写下来的每月故事。如果说这些信带着深深的时代烙痕,让崇尚人文的现代人多少觉得有些教条,有点空洞,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的话,那么那九个故事的存在却包含着作者的许多匠心。聪明的读者,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这九个故事中的九个英勇的少年他们来自意大利九个不同的大区(意大利的一个大区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份),他们站在一起代表了整个新生的意大利和它的未来。故事中的九个小主人公们是九个小英雄,为了他们心目中崇高的目标,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不管是为了自己的祖国还是为了自己的家庭,他们在他们的事迹中表现出来的忘我和克己的精神,在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现代人眼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些难以理解,甚至匪夷所思,但是它们却体现了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加富尔(1810—1861)当时的治国理念,是年轻的、刚刚统一的意大利所需要的奉献精神。


《爱的教育》这本意大利文的著作原来的标题是“Cuore”,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心”的意思。用“心”,也就是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概念”来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是该书的教育主旨,也是这本书最局限、甚至可以说最“失败”的一个地方。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作者对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明知道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与人最大的交流障碍在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而这一点不是简单的对“心”的召唤能解决的,但是,他却没有勇气把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讲出来,而只能采取逃避和迂回的办法来号召所有的青少年都做一个有“心”的孩子。这一点,作者自己也早就认识到了,所以,在《爱的教育》获得成功之后,他在一些媒体上对自己的所谓“理智上”和“感情上”的矛盾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随着时代的变迁,《爱的教育》对于意大利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已经不像它刚出版时那么重大,近几年来,在意大利本国的媒体上不断有文章抨击这本书存在的现实意义。有人批评它“田园式的、牧歌般的”情怀与乌托邦社会一样缺乏现实意义;有人抨击说那些每月故事中的英雄少年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是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人说书中恩里科的班主任佩尔博尼老师采用的教育模式有煽情的嫌疑,已经不合时宜,对待当代的青少年我们需要把他们当做朋友,坦诚地与他们进行交流,等等等等。

但是,无论世事怎样变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在意大利的统一大业中产生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大家都知道语言的统一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上的统一的必要条件。在很长的时间里,“意大利”这个名词一直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政治概念。如果说现代意大利语的开山鼻祖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用他的经典著作《约婚夫妇》使现代意大利语实现了初步的统一,为意大利政治上的统一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在《约婚夫妇》面市五十年之际到新生的意大利统一政权产生后的二十五年里,我们说是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进一步巩固了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的成就,为意大利的统一大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德·亚米契斯叙述故事时采用的朴素、平实的语言使《爱的教育》成为了一部喜闻乐见的作品,使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都能参与阅读。它对文字统一、文化推广的作用几乎可以和二战后进入人们生活的新型媒体——电视相媲美。另外,政治上的局限也并没有阻碍《爱的教育》在广大民众中获得伟大的成功,它提倡的奉献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甚至还对当时整个意大利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就在今天,《爱的教育》也仍然是意大利的青少年们学习写作、表达思想的“范文”。二一年六月十五日《意大利晚邮报》的文化版上就有这么一篇文章,介绍意大利诗人帕斯科利给一个孩子的一封信。诗人在信中说:“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堪称青少年学习写作的典范。”


在谈完了《爱的教育》的写作背景以及它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之后,我们也不能忘记谈一下它对中国以及中国读者的意义。自从著名教育学家夏丏尊老先生对照该书的英文和日文译本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以后,《爱的教育》在中国也风靡了几十年了。它之所以长期受到中国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们的青睐和它的中文译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人的眼中,广大青少年是幼苗、是花朵,大家都希望他们能沐浴着爱的春风茁壮成长,在阳光下盛开。另外,这本以校园生活为主题,描写同窗情谊,歌颂友谊地久天长的书同时也让成人感动。试想,谁又没有过恩里科一样的童年,谁又不想拥有一个像加罗内一样的同学或者朋友呢?《爱的教育》让孩子们读到了自己的生活,让成人想起往昔;阅读者就像是沿着漫长的时光隧道,进行了一次心的旅程,或者说爱的旅程。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译本是从意大利文直接翻译过来的。不敢有任何超越前人的想法,只希望译者笔下的文字尊重了原作者的意愿。如果有谬误的地方,恳请读者纠正。最后借此重译之际,再一次向广大读者隆重推荐这本书。



《爱的教育》 作者: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 译者:[译者姓名] 出版信息:[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 一、 背景与时代印记 《爱的教育》是一部诞生于19世纪意大利统一运动时期,并深深烙印着那个时代精神的作品。亚米契斯以一位小学教师的视角,记录了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学年。故事发生在一所公立学校,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恩里科的小男孩,他生活的环境虽然朴实,却折射出那个时代意大利社会的面貌:民族认同的觉醒、社会阶层的差异、以及对普及教育的重视。 那个时代的意大利,正经历着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艰难历程。新生的国家渴望塑造共同的国民意识,而教育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亚米契斯笔下的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爱国情操、公民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熔炉。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在变革中个体所经历的种种情感。 故事的叙述方式,以日记体的形式展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恩里科的成长经历之中,一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一同学习他所接受的教育。这种形式的运用,使得作品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同时,又不失亲切感和故事性,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二、 故事梗概与人物群像 《爱的教育》的核心,围绕着恩里科在小学一年级期间的种种经历展开。他记录了学校里的日常生活,包括课堂上的学习、同学间的交往、老师的教诲,以及家庭中的亲情。然而,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讲述惊心动魄的情节,而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美好品德的赞颂。 故事的主角恩里科,是一个活泼、善良、但也带着孩童特有的懵懂和冲动的男孩。他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记录下他们的故事。他的同学,来自社会各阶层,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家庭背景。有勤奋好学的斯塔尔迪,有身材矮小却勇敢机智的克罗西,有温和善良的加罗内,也有因为贫困而显得有些孤僻的皮奥特里。每一个人物,都被亚米契斯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们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作品最动人的篇章。 老师,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他们用爱心、耐心和智慧,教育孩子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老师的教诲,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却又以一种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恩里科的父母,也是他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支持者。父亲严厉而慈爱,母亲温柔而坚韧。他们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恩里科树立了榜样,也给予了他无私的爱和关怀。家庭的温暖,是恩里科内心力量的源泉,也是他面对困难时的依靠。 作品中穿插着许多“月度故事”和“节日故事”,这些故事往往独立于恩里科的主线叙事,但却承载着更广泛的教育意义。它们讲述了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们所经历的感人事件,有英雄主义的壮举,有普通人的善良,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国家的热爱。这些故事,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视野,也让孩子们从中学习到更广泛的社会伦理和人生价值。 三、 核心主题与教育理念 《爱的教育》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成为经典,在于它所传递的普世价值和深刻的教育理念。 1. 爱的力量: 作品的标题“爱的教育”本身就道出了核心主旨。亚米契斯强调,教育的本质是爱。这种爱,体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关怀,父母对子女的呵护,同学间的友谊,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他认为,只有在爱的氛围中,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善良和潜能。作品中,无论是老师对犯错学生的耐心教导,还是同学之间相互帮助,都体现了爱的力量是如何化解矛盾、温暖心灵的。 2. 品德的培养: 除了知识的学习,品德的培养是《爱的教育》着重强调的另一个方面。亚米契斯通过恩里科的视角,展示了各种优秀的品德,如诚实、勇敢、善良、正直、勤奋、谦逊、同情心、责任感等。这些品德的养成,并非通过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情感体验。例如,恩里科通过观察斯塔尔迪的刻苦学习,学会了勤奋;通过皮奥特里的坚强,学会了面对困难的勇气;通过加罗内对弱小的保护,学会了善良和担当。 3. 民族主义与爱国情怀: 在意大利统一的时代背景下,《爱的教育》也蕴含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作品中,孩子们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国家的过去,认识到作为意大利人的自豪感。老师们也常常通过讲述英雄的故事,激发孩子们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这种爱国情怀,并非盲目的狂热,而是建立在对国家民族深厚情感和责任感的基础之上。 4. 社会关怀与平等精神: 亚米契斯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差异。他通过描绘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同时,作品也传递了一种平等的观念,强调无论出身如何,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皮奥特里因为贫困而遭受的冷眼,反而衬托出同学和老师对他温暖的关怀,这正是作品所倡导的社会关怀精神。 5. 孩童视角与成长记录: 《爱的教育》最独特之处在于它始终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来叙述。恩里科的观察,充满了孩童的天真烂漫,也包含了他们对世界的懵懂认知。这种视角使得作品在严肃的教育主题下,依然保持了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同时,作品也真实地记录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迷茫、喜悦和进步,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孩童的内心世界。 四、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爱的教育》在艺术上同样具有独到之处,使其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 1. 真挚的情感表达: 亚米契斯以朴实而真挚的笔触,描绘了孩子们纯真的情感。无论是对父母的依恋,对老师的敬爱,还是对同学的友谊,都刻画得细腻而感人。作品中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这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 鲜活的人物塑造: 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大小,都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力。他们并非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这种成功的人物塑造,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并对这些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 3. 细腻的心理描写: 亚米契斯善于捕捉孩子们细微的心理变化。恩里科的嫉妒、羞愧、骄傲、失落,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心理描写,不仅让人物更加立体,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孩童的心灵世界。 4. 意境的营造: 尽管故事发生在普通的学校和家庭,但亚米契斯通过对环境和细节的描写,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温暖、祥和的氛围。无论是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教室,还是同学间分享食物的场景,都充满了生活的美好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温馨的治愈感。 5. 寓教于乐的叙事: 《爱的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它将教育意义与文学性巧妙地结合。它并非一本枯燥的说教手册,而是一部充满趣味和故事性的读物。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作品将深刻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五、 跨越时代的意义与影响 《爱的教育》自问世以来,便风靡全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影响了几代人。它的意义和价值,早已超越了具体的时代背景,成为一部永恒的教育经典。 时至今日,作品中关于爱的力量、品德培养、社会关怀等主题,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爱的教育》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教育的核心永远是爱和人性。它呼唤我们回归真挚的情感,关注人的内心成长,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下一代。 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而言,《爱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借鉴。它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塑造。以爱为出发点,以品德为核心,才能真正培养出健全、快乐、有价值的个体。 而对于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这部作品的人来说,《爱的教育》都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的行为。它让我们重新认识爱的意义,重拾对生活的热情,并激励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爱的教育》以其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关于爱、成长与希望的美丽画卷。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蕴含着无尽的温情和力量,而这一切,都始于“爱”的教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搭配柔和的色调,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注意到。拿到手里的时候,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而是带有一定厚度和分量的,这让人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让人沉静下来的封面设计,它没有过多花哨的图案,仅仅是通过色彩和排版来营造一种温暖而庄重的氛围。翻开扉页,能看到印着出版信息和一些译者的致敬词,这些小小的细节,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敬重。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内文,但仅凭这第一印象,我就觉得这是一次值得收藏的阅读体验。包装得如此用心,让人感觉仿佛得到了一个珍贵的礼物,而不是随随便便买到的一本书。我常常相信,一本好书,从它的外在包装上就能窥见其内在的品质,至少在视觉和触觉上,它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好故事的大门。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我在一个文学论坛上看到了一个关于“教育的本质”的讨论串,其中有人强烈推荐这部作品作为入门必读。虽然我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抱有敬畏之心,但有时也会担心它们是否会因为年代久远而显得有些脱离现实。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处理得非常到位,它似乎在努力搭建现代读者与原著世界之间的桥梁,让那些遥远的价值观和情感以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留意了那些译者添加的背景介绍和术语解释,这些详实的补充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层次,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故事的表层,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土壤。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人文关怀的结合,非常打动我。

评分

最近我开始关注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全新译本,这次偶然发现了这个版本,它的译者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一位在文坛上颇有名气的学者。这种由专业人士操刀的翻译,往往能更好地把握原著的精髓和时代背景,避免了早期译本中可能出现的生涩或理解偏差。我习惯于对照着原版阅读,但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文本,现代译本的流畅性确实更胜一筹。我期待着这次的阅读能带来一种“再发现”的乐趣,看看新的译者是如何处理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段落。从已阅读的零星几页来看,语言非常考究,既保持了应有的庄重感,又不失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衔接得非常自然。这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信心,希望这次的“重译”能让这部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触动更多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心弦。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对书籍的装帧设计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次收到的这个版本,内页的字距和行距都做得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很多精装书为了追求美观,反而牺牲了阅读的舒适度,但这本处理得恰到好处。此外,我注意到它的装订方式也非常扎实,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担心书脊会松脱。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一本好的书,应该让你愿意一遍又一遍地重读,而这本在物理层面上就已经为你提供了这样的便利和享受。它的设计哲学似乎是:内容是核心,而形式则是为了更好地承载和保护这份核心。这种稳重、耐读的风格,让我非常满意。

评分

我最近的生活节奏稍微慢了下来,正好有时间沉下心来读一些能够滋养心灵的书籍,这本新入手的小书似乎就是为此而准备的。我不太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反而更偏爱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探讨人性本质的作品。从书本散发出来的气质来看,它似乎有着强大的内在力量,能够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我常常在午后,泡上一杯茶,选一个安静的角落,享受这种与文字独处的时光。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适中,不会让人感到压力过大,非常适合作为每日的“精神食粮”。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帮助我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培养更深层次的同理心。它给我的感觉是,即便不快速翻页,光是驻足于某一个句子,也能从中汲取到长久的慰藉与力量。

评分

周克希翻译,原版插图是本书的亮点。

评分

周克希翻译,原版插图是本书的亮点。

评分

周克希翻译,原版插图是本书的亮点。

评分

周克希翻译,原版插图是本书的亮点。

评分

周克希翻译,原版插图是本书的亮点。

评分

周克希翻译,原版插图是本书的亮点。

评分

周克希翻译,原版插图是本书的亮点。

评分

周克希翻译,原版插图是本书的亮点。

评分

周克希翻译,原版插图是本书的亮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