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

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土耳其] 艾雪·库林Ay?e Kulin 著,解村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悬疑
  • 爱情
  • 伊斯坦布尔
  • 战争
  • 流亡
  • 欧洲
  • 火车
  • 命运
  • 二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984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5006
品牌:外研社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68
字数:2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学生,教师,家长,职场人士,一般读者
与奥尔罕·帕慕克齐名的土耳其热销作家艾雪·库林
根据战时外交官真实经历改编的半纪实代表作
获欧洲犹太理事会小说奖
全球数十种语言热销中

内容简介

因爱上犹太人而被父亲驱逐的土耳其贵族小姐希娃,与爱人逃往法国,却不料这座文明与艺术的宝库落入了纳粹的魔爪;为维护尊严而对她以死相逼的父亲,亦未料想会亲手将女儿推入地狱。
幸而,在土耳其外交官的艰难斡旋下,巴黎的犹太人得以秘密乘车逃往伊斯坦布尔。这列在纳粹眼皮底下穿过德国心脏的最后列车,能否带他们逃出绝境?而在轨道尽头等待希娃的,是战火烈烈的人间地狱?是充满屈辱的伤痛回忆?是饱经折磨的暗淡爱情?还是支离破碎的骨肉亲情?

作者简介

艾雪·库林(Ay?e Kulin)土耳其当代小说家和编剧,屡获文学大奖,多次当选年度作家。库林善于用摄人心魄的故事探讨苦难与人性,其作品扣人心弦、感人至深,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畅销全球。她还作为制片人、摄影师和编剧,参与过大量影视作品的制作。2007年起,库林开始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2011年,库林登上土耳其《福布斯》作家富豪榜首位。

目录

1. 安卡拉1941
2. 伊斯坦布尔1933
3. 安卡拉
4. 派驻海外
5. 从伊斯坦布尔到巴黎
6. 马赛1940-1941
7. 安卡拉1941
8. 马赛
9. 巴黎
10. 马赛
11. 里昂
12. 安卡拉1942
13. 马赛1942
14. 安卡拉
15. 巴黎
16. 安卡拉
17. 马赛
18. 巴黎
19. 马赛
20. 恐怖车厢
21. 巴黎
22. 巴黎
23. 安卡拉1943
24. 开罗1943
25. 巴黎
26. 正午的黑暗
27. 巴黎
28. 倒计时
29. 告别之夜
30. 安卡拉
31. 临行时刻
32. 最后的列车
致谢
关于作者

精彩书摘

等待、逃亡、藏匿,然后继续等待另一次起程、另一次逃亡。逃、逃、逃,无休无止。他们四散天涯,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寻找栖身之所,挣扎求生。然后,再一次抛家舍业,漂泊他乡。这就是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所要付出的代价吗?年迈的阿塞奥双目紧闭。包厢里的人都以为他在睡觉,其实他只是在思索。火车经过的国家全部都和他的祖国接壤,而他十二岁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祖国。……"我想为大家演奏一首曲子,希望可以让大家放松一下。同时也是为了庆祝阿尔方达利公子身体痊愈。"阿塞奥用下巴抵住小提琴,用全身余下的力气演奏起来。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的音符在包厢里流动起来,仿佛一条小溪,从积雪的高山上汩汩淌下。琴声轻抚着他们的灵魂,触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他们好像被带回到记忆中某个遥远的地方了。西格弗里德回到了家乡那片松林的树荫之下;马塞尔和康士坦丝回到了里昂,那是两人相识、相爱和结婚的地方;玛戈则回到了上火车前的那个夜晚,那个她希望永不结束的夜晚。他们乘着袅袅的琴声,飘到了层云之巅。柔板部分幽幽响起……琴弓每一次挥舞时都不像是在拉动琴弦,而是落在听者的心弦之上。随着琴弓的游走,一组组和弦仿佛讲述着火车上的乘客那一个又一个悲伤的故事,诉说着他们的恐惧和落魄,流离和永诀,渴望与痛苦……车厢里的其他乘客也都聚到了包厢门口。他们挤在过道上,充满敬畏地倾听着。他们几乎不敢呼吸,生怕搅扰这洞穿了每个人忧伤的音乐魔咒。到了快板部分,年迈的小提琴手变身翩翩少年,带听者来到了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国度。那是一片丰饶的土地,阳光明媚,安宁幸福。生气勃勃的音乐振奋人心,人们轻盈地攀登着一道希望的长梯,走向天堂最美丽的一隅。人生是美好的,即便是在这狭窄、拥挤的过道里,生活仍然值得过下去。只要一个音符,就足以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力量。
书名: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 图书简介: 在浩瀚的时代洪流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琥珀般凝固了历史的温度,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便是这样一部宏大的史诗,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单一人物的命运,而是以一辆象征着时代的列车为载体,串联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复杂图景。这趟列车,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历史、文化、思想、情感交织碰撞的舞台,它穿越了旧日的荣光与新生的阵痛,承载着告别与希冀,最终驶向那座连接东西的古老城市——伊斯坦布尔。 本书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那是一个旧的帝国行将就木,新的国度渴望黎明,传统与现代激烈交锋的时代。列车,作为当时最尖端的交通工具,承载的不仅仅是乘客,更是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失落、他们的秘密,以及他们脚下那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从车窗外掠过的风景,是国家的兴衰变迁;车厢内此起彼伏的对话,是时代脉搏的跳动;车上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色,都可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拥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信仰,却因为这趟列车而短暂地汇聚在一起。 有的是满怀理想的年轻知识分子,他们渴望用新的思想和知识改变国家命运,他们的眼神中燃烧着理想主义的火焰,却也带着对未知前路的迷茫。他们争论着政治制度的优劣,探讨着民族复兴的道路,他们的言谈举止,折射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激昂与焦虑。 有的是饱经沧桑的老一代贵族,他们怀念着过去的辉煌,却也隐约感受到时代的浪潮无可阻挡。他们身上带着旧时代的印记,或许是华丽的服饰,或许是矜持的礼仪,他们看着窗外陌生的风景,内心涌动着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未来的不安。他们的故事,讲述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揭示着历史的厚重感。 有的是朴实的农民,他们被时代的巨变裹挟着,离开熟悉的土地,踏上未知的旅程。他们可能为了生计,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或者仅仅是为了躲避战乱。他们的淳朴与坚韧,是这个国家最根本的力量,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却始终透露着一种对生活的渴望和不屈。 还有那些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小商贩、手工艺人、流亡者……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生计。他们或许只是列车上的匆匆过客,却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社会肌理。他们的对话,他们的表情,他们的眼神,都蕴含着丰富的细节,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人间的烟火气。 《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并非是一部简单的旅行日记,它是一部深刻的人性观察报告。作者没有刻意渲染煽情,而是通过对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的捕捉,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在列车的狭小空间里,面对着共同的旅程和未知的终点,人们卸下了平日的伪装,最真实的自我得以展现。爱与恨,希望与绝望,善良与自私,都在这趟列车上悄然上演。 列车穿越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历史的纵深。 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件、社会思潮、文化习俗融入到人物的叙事和列车所经过的风景之中。 那些曾经辉煌的城市,那些充满历史气息的建筑,那些在车厢内流传的古老传说,都成为了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读者仿佛跟随列车一同回溯历史的长河,感受那个国家曾经的辉煌,也目睹了它所经历的沧桑巨变。 历史的宏大叙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被具象化,变得触手可及。 伊斯坦布尔,这座横跨欧亚大陆的古老城市,在书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终点,更是一个象征。它代表着历史的交融,文明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对于车上的许多人来说,伊斯坦布尔是梦想的彼岸,是避难的天堂,是新的开始,也可能是最后的归宿。这趟列车驶向伊斯坦布尔,也寓意着一个时代的告别,一个旧篇章的结束,以及在一个新的坐标上,对未来的探索与期冀。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简洁而富有诗意,如同列车在夜色中平稳前行,带着一种沉静而悠远的力量。作者善于运用意象和象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和情感体验转化为具象的画面和感受。例如,车窗外的光影变化,可能象征着命运的起伏;车厢内的喧嚣与静默,可能映照着社会表象下的暗流涌动。这种叙事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多层次的解读空间,品味出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深度。 《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列车》是一部关于告别、关于追寻、关于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书。它让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渺小,但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记忆,却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塑造着历史的走向,也定义着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意义。这趟列车,载着过去的重量,驶向未来的未知,它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通过这本书,读者将不仅了解一个国家在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每一个普通人的选择和坚持,都闪耀着不朽的人性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令人沉醉的古典美感,但又绝不落入矫揉造作的窠臼。它像是用最精良的丝线,一针一线地编织着一张关于失落与追寻的宏大挂毯。每一句话的锤炼都透露着作者的深厚功力,那些形容词和动词的选用,精准而富有诗意,将冰冷的地理名词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那种对异域风情的描摹,不是浮光掠影的猎奇,而是深入骨髓的文化浸润,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文明在历史十字路口上的交汇与碰撞。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看似松散的线索,实则暗藏着精密的布局,所有的铺垫最终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情感爆发点,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深入异域文化的田野考察,带着敬畏和理解,去触摸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记忆。对于追求文学质感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每一个段落都值得细细品味,反刍其中的深意。

评分

这本小说读起来,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叙事洪流裹挟着,一头扎进了那个充斥着黄沙、尘土与旧日荣光的时代背景中。作者对细节的刻画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和蒸汽机的气味。人物的内心挣扎和微妙的情感波动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些隐藏在礼仪和阶层壁垒下的渴望与绝望,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紧。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笔法,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直白地剖析人性,而是通过人物的选择、沉默和眼神的交汇,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出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图景。那种跨越了文化和信仰鸿沟的冲突与吸引力,被处理得既有张力又保持着一种优雅的克制。读完之后,合上书本,那种挥之不去的历史厚重感和命运的无常感,久久萦绕在心头,让人不禁开始反思现代生活的轻盈与空洞。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舒缓如回忆的低语,时而急促如追逐的脚步,完美地烘托了那种身处变革边缘的紧张氛围。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担心这本书的年代感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个人化”了。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动荡,不是通过枯燥的史实陈述来展现,而是浓缩在了几个核心人物的命运抉择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代入情感,去体会那个时代个体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我尤其对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印象深刻,那种身处夹缝中,既不完全属于旧世界,也尚未完全融入新世界的迷茫与挣扎,被描绘得极其真实和催人泪下。它不是一本关于历史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关于“人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努力站稳脚跟”的深度剖析。这本书的节奏感很强,在描绘宁静的场景时,总能预埋下即将到来的风暴的伏笔,让人时刻保持着对下一页的期待,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品味的佳作,它不仅仅是叙事,更像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书中的“异乡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身处陌生环境,却又被一种宿命感牵引着前行的感觉,贯穿始终。从人物对话中渗透出的微妙的阶级和文化隔阂,让人反思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隐形边界。它的魅力在于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过多激烈的戏剧冲突,但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欲言又止的对话,都蕴含着巨大的情感能量,如同深海中的暗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时间”这一概念的运用,它时而拉伸,时而压缩,有效地营造了一种既像史诗般宏大又似个人梦境般私密的阅读体验。合上书时,我感到了一种罕见的满足感——不仅仅是读完了一个故事,更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关于人性与旅程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复杂而层次丰富的,它糅合了冒险的刺激感、爱情的隐忍,以及对“文明消逝”的深沉挽歌。那种对遥远而神秘的地域所抱有的浪漫幻想,在故事的推进中被现实的残酷一点点打磨、剥离,最终留下的是一种更加成熟和带着伤痕的美感。作者对旅行的意义有着独到的见解,旅途中的风景变幻,往往对应着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翻天覆地。我喜欢它没有给出简单粗暴的答案,它允许模糊性存在,允许美好的事物带有缺憾。这种处理方式,让故事摆脱了脸谱化的倾向,显得更加真实可信。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未曾言明的潜台词,这本书很擅长利用留白来制造张力,让读者的想象力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互动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