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浅说(精装版)

诗境浅说(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陛云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鉴赏
  • 文学
  • 文化
  • 艺术
  • 古典诗词
  • 诗意生活
  • 精装
  • 阅读
  • 人文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97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722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诗境浅说》是近代诗词大家俞陛云先生创作的古诗赏析入门读物。《诗境浅说》包括《诗境浅说》《诗境浅说续编》两个部分,是俞陛云先生为教育家中儿女学习古典诗歌选编的诗歌启蒙读物。
《诗境浅说》收录了王勃、骆宾王、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等100多位诗人的400余首诗歌及诗歌摘句,并加以阐释点评,意在启发诗歌初学者领略诗歌的声调格律、字法句法之美。文字浅近纯正,点评阐幽发微,是学诗、读诗的指路之书。

作者简介

俞陛云,近代中国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章太炎之师、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文学家俞平伯之父。幼承庭训,跟随乃祖俞樾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在诗词方面获得了很高成就,其所作《诗境浅说》等作品,广受诗词爱好者欢迎、赞誉。

精彩书评

再说俞阶青(俞陛云),当然也是八股文名手,可是得高第之后,精力就多用于诗词,所作《诗境浅说》和《乐静词》,造诣都不同一般。——张中行

遥怜儿女无章法,肯将衰朽作诗篇。俞阶青为儿孙编的诗集,虽为浅说,实有裨补。谋篇布局、遣词炼字、类似笔法散落其间,比瞿蜕园的《学诗浅说》要具体而深入。——豁蒙(豆瓣网友)

目录

诗境浅说甲编
诗境浅说乙编 五言摘句
诗境浅说丙编
诗境浅说丁编 七言摘句
诗境浅说续编一 五言绝句
诗境浅说续编二 七言绝句

精彩书摘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句言所居之地,次言送友所往之处,先将本题叙明。以下六句,皆送友之词,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行云流水之妙。大凡作律诗,忌支节横断。唐人律诗,无不气脉流通,此诗尤显,作七律亦然。后半首言得一知己,则千里同心,何须伤别。推进一层,不作寻常离别语。故三四句言送别而况同是宦游,极堪伤感,正以反逼下文,乃开合顿挫之法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杜甫
应时好雨,不在倾注而在透润,诗所谓“益之以霡霖”也。他若春雨如膏,小雨如酥,皆言好雨之润细。此诗上句言雨之将至,则随风潜入。既降,则润物无声,可谓体物入微。若玉溪咏细雨之“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笔力稍弱。柳宗元咏梅雨之“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伤迁谪而念君恩,别有寓意也。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
诗为登咸阳城东楼而作。上句因云起而日沉,为诗心所易到。下句善状骤雨欲来,风先雨至之景,可谓绝妙好词。此景非必咸阳始有,许在东楼,偶遇之而入咏耳。

前言/序言

斯文小书馆序

文明的演进,从来都是一个“继往”而“开来”的过程。不有对历史文化积淀的传承,无以开拓光辉灿烂的未来;缺少对未来世界的瞻望,传统就成了只供把玩的僵化之物。春秋之世,礼乐崩坏,孔子以承续斯文自命,因三代之文而损益之,终开儒家百代之道统。“斯文”之意,即本于此。
后学不敏,焉敢比肩先贤?这套“斯文小书馆”之编辑,不过略承其意罢了。
人类文明,浩如烟海,以有涯之生面对无涯的知识之海,无怪乎庄子会有“殆矣”之叹。当此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体会尤为深刻。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成为读者诸君窥望文明之海的一个窗口,俾收觇一斑而见全豹之效。基于此,丛书所收的标准便是,不限门类、时代与国别,只要有文化的沉淀,精到的文字,使读者读之有味,开卷有益。
古往今来的出版物中,有规制恢宏而所述博大者,也有篇幅精悍而自成经典者。本丛书既题“小书馆”,所选自然都属后者。所可注意者,篇幅短小,并不意味着知识、思想含量之浅狭,朱自清薄薄一纸《经典常谈》,便能引导读者深入国学的门径;卢梭一本《社会契约论》,掀动了人类历史的革命浪潮……这套丛书所收,率皆类此。
这些小书,或者是读者诸君耳熟能详的,或者是淹没于时间之流久无再版的,我们不趋热、不避冷,只要它能绍述斯文,便在收录之列。当然,各人兴趣不同,我们也不奢望这套丛书的每一本都能得到读者诸君的青睐,但哪怕只有一两本能被您展阅,让您稍有进益,我们也便有功德于焉了。

“斯文小书馆”编辑部
二○一六年四月十二日


《诗境浅说(精装版)》是一本深入探索诗歌世界,以独到视角解读经典诗篇,并引发读者对生活、情感与哲思共鸣的读物。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以一种亲切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带领读者漫步在诗歌的河流中,感受文字的韵律,品味意境的深邃。 一、 诗的温度:情感的共鸣与人性的洞察 《诗境浅说》的核心,在于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作者深谙诗歌作为情感载体的本质,他选取了那些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作品,细致地剖析诗歌中蕴含的喜悦、悲伤、爱恋、失落、憧憬、无奈等种种情绪。这些诗句,如同一个个微小的切片,展现了人类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例如,当读到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作者不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描写,而是深入挖掘诗人举杯时的孤独与豪情,月光的清冷与陪伴,以及那份超脱尘世的浪漫想象。他会引导读者回想自己曾经在静谧夜晚,独自面对星辰时的心绪,从而在诗句中找到共鸣。这种共鸣,让读者感受到,诗歌并非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感表达。 书中对爱情的描摹,既有缠绵悱恻的诗意,也有对现实无奈的理解。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还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作者都会赋予它们更深层的解读。他会探讨诗歌中爱情的纯粹与脆弱,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在命运面前,个体情感的渺小与伟大。这种细腻的洞察,让读者在读诗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情感经历,理解爱情的多种面貌。 此外,本书也触及了人生的起伏与哲思。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的豁达,作者带领读者在诗句中体味生命的无常,岁月的流逝,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他不会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引导性的解读,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这种思考,可能关乎生命的短暂,也可能关乎存在的意义,亦或是对当下生活的珍视。 二、 诗的意境:想象的飞扬与审美的熏陶 诗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构建的意境。意境,是诗人的情感、思想与外部景象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它超越了简单的叙事,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境浅说》尤为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描绘与阐释。 作者在解读一首诗时,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用文字描绘出诗歌中所呈现的画面。他会细致地捕捉诗人笔下的色彩、光影、声音、气味,将它们转化为读者脑海中生动的图景。例如,在分析王维的山水诗时,作者会带领读者“听”到山间的流水潺潺,“看”到树叶的斑驳光影,“闻”到泥土的清新气息,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片宁静祥和的山水之中。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会进一步解析这些画面是如何承载诗人的情感与哲思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能成为诗人寄托情怀的载体。他会揭示诗人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烘托内心的情感,或者表达某种深刻的理解。这种解读,让读者不再仅仅停留在欣赏美丽的景物,而是能够理解景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本书对意境的剖析,也体现在对诗歌节奏与韵律的感悟上。诗歌的音韵之美,是其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作者会通过对诗句的朗读示范(通过文字的引导),以及对押韵、平仄的分析,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并非机械的格律遵守,而是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通过对意境的深入挖掘,《诗境浅说》旨在培养读者的审美能力。它鼓励读者去发现诗歌中那些微妙的、不易察觉的美,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欣赏古人留下的智慧结晶。这种审美熏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读者的艺术品味,让读者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更加敏感。 三、 诗的智慧:哲思的启迪与文化的传承 诗歌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描绘,它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诗境浅说》将目光投向了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思,以及它们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本书会引导读者从诗歌中汲取人生智慧。例如,面对人生中的困境与挑战,诗歌往往能提供慰藉与力量。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醒我们实践的重要性;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展现了归隐田园的超然物外;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体现了士大夫的博大情怀。作者会结合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解读这些诗句所蕴含的生存之道、处世哲学与价值取向。 在文化传承方面,本书会梳理诗歌与历史、神话、民俗之间的联系。许多诗篇的创作,都源于特定的历史事件或文化传说。例如,《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就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作者会简要介绍这些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本书也关注诗歌中的人生态度。从积极进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从容淡定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再到豁达超脱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会引导读者在这些不同的态度中,体味人生的多样性,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寄托。 《诗境浅说》并非一本简单的诗集或诗歌赏析,它更像是一次与古人的心灵对话,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体验。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诗篇,更能从中获得情感的滋养,审美的提升,以及人生的启迪。精装版的呈现,更增添了其收藏价值,无论是作为个人精神读物,还是赠予亲友的文化礼品,都显得别致而有品位。它所传递的,是一种对诗歌的敬畏,对文化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重量。这种沉甸甸的质感,立刻提升了我对它价值的感知。这绝不是一本轻易就可以翻阅完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的。我喜欢这种厚重感,它仿佛承载着作者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打开书页,那细腻的纸张触感,以及清晰得如同艺术品般的印刷,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的尊重。我曾见过许多粗制滥造的书籍,翻了几页就让人失去兴趣,但这本书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散发着一种“值得”的气息。我甚至想象,在某个安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我捧着这本书,沉浸在字里行间,那将是多么惬意而充实的时光。这种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精美了!收到快递时,我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低调奢华的外壳所震撼。封面采用的是一种哑光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上面的烫金书名“诗境浅说”在光线下熠熠生辉,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息。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极佳,厚实且带有微微的米黄色,印刷清晰,墨色浓郁,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装订也非常牢固,书页翻动自如,可以平铺在桌面上,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喜欢随手记录、画点小插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每一页的留白也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呼吸的空间,让阅读体验更加愉悦。我尤其喜欢它的内页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即使是密集的文字也显得不那么压抑。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就给予了我极大的满足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就已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始阅读,相信这样精美的外壳下,一定蕴含着同样令人心动的灵魂。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书的封面,就像是它的第一张名片,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进一步了解它。而“诗境浅说(精装版)”的封面,无疑是一张极具吸引力的名片。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直白,而是带着一种含蓄而迷人的艺术感。我尤其欣赏它在色彩运用上的克制与高级,那种淡淡的、仿佛经过岁月洗礼的色调,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引人入胜的氛围。书名“诗境浅说”几个字,也仿佛经过精心设计,与整体风格浑然一体,既点明了主题,又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看到它,我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些古老的诗篇,那些意境深远的词句,心中充满了期待。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也同样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别样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那是一种低饱和度的色彩,带着淡淡的复古韵味,仿佛是从旧时光里打捞出来的一件珍宝。画面中没有太多繁复的装饰,却有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引人遐想。我反复摩挲着封面,试图捕捉那种微妙的情绪,是宁静?是忧伤?还是某种难以言说的诗意?这种留白的处理,恰恰给了读者无限的解读空间,让这本书在尚未翻开时,就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勾勒出了一个神秘而美好的故事轮廓。我猜想,书中的内容一定也是如此内敛而深刻,不会大张旗鼓地宣泄情感,而是用一种含蓄而隽永的方式,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样的封面,绝对不是随波逐流的设计,而是倾注了制作者的匠心与审美,它预示着这本书的阅读之旅,也将是一次充满惊喜与发现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诗境浅说”,本身就带有一种淡淡的禅意和美感。它不像一些书名那样张扬或直白,而是用一种更内敛、更富于暗示的方式,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尝试着去理解“诗境”二字,它似乎预示着书中的内容将充满诗歌般的意境,或者是在探讨诗歌的境界。“浅说”二字,又似乎表明作者的讲述方式会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会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这种搭配,让我觉得作者一定是一位既有深厚文学功底,又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有效沟通的人。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想,这本书可能会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我走进诗歌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被文字包裹的美好。它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对话,一次与诗意的邂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