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文化丛书·(套装共5册)(视听结合 随时阅读 荟萃阅读经典 文学大家之作)

漫说文化丛书·(套装共5册)(视听结合 随时阅读 荟萃阅读经典 文学大家之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平原,黄子平,钱理群 著,领读文化朗诵团队 朗读
图书标签: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经典
  • 套装
  • 视听结合
  • 阅读
  • 人文社科
  • 文化普及
  • 漫说文化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123694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94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漫说文化有声朗诵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套装数量:5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云集海内外两岸三地97位名家大师,从章太炎、梁启超到鲁迅、周作人、丰子恺、梁实秋、林语堂、朱自清、弘一、老舍、巴金、朱光潜、沈从文、孙犁、丁玲、汪曾祺、贾平凹、王安忆……名家名作荟萃,尽显人文之美。

2. 全丛书434篇文章,文学为经,文化为纬,依内容分成十册,每册对应一个生活文化主题,十册构成中国人生活的十个重要侧面。读文章就是读生活、读文化,就是读人生。

3. 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独具影响力的三位学者陈平原(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北大中文系教授)、黄子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历时一年,为万千读者度身甄选;专业眼光,菁华品质。

4. 丛书既囊括《西湖的雪》《秋天的况味》《鸭窠围的夜》《想北平》《论“他妈的”》《给亡妇》《秦腔》……这样的名作,也选采了许多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更全面、丰富地表现了20世纪中国散文精粹。

5. 丛书选文广泛,内容重描述不重概括;文章挥洒自如,妙趣横生;篇幅适中,随读随止。用更少的时间阅读更经典的文字,过更从容的生活。

6. 特别邀请专业主播为全部文章录制朗诵音频,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上下班途中、散步休息……随时随地,视听结合,拉近你与经典的距离。

7. 该丛书选编者和作者,大都浸淫汉语写作数十年乃至一生,他们通晓汉语音韵节律,精通遣词造句。阅读这些文字,对提升美学鉴赏、提高写作都大有益处。

8. 丛书中尚在版权期内的文章,除个别作家作品外,所选文章均获得作者或版权继承人的合法授权,从而保证了选文完整性、quanwei性。

9. “漫说文化”丛书不仅适合成人、本专科院校学生提高文学、文化素养阅读,更可作为初高中学生课外阅读之用。

10. 全书风格明快,富于变化;内外双封设计,采用烫、印、专色多种工艺;排版考究、舒阔; 147×210mm小开本,方便携带;内文选取80g高阶米白胶板纸,字迹清晰,不伤眼。


内容简介

《男男女女》

鲁迅、梁实秋、聂绀弩 等著 黄子平 编


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男男女女》是一本十来万字的、谈论“男与女”专题的、带点儿文化意味的集子,由黄子平选编,共收录了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孙犁等23位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的38篇文章,文体、主题、语言和观念均驳杂不纯,散而且杂,却也向读者展示了他们在看待“男与女”这一亘古常谈话题时各自的角度和有趣的观点,可谓大家小作,阅读起来兴味十足又颇得启发。


丨《父父子子》

鲁迅、周作人、丰子恺 等著 钱理群 编


喊你只需要两个字,懂你却用了一生。

《父父子子》一书由钱理群选编,收录了朱自清、丰子恺、周作人、鲁迅、傅雷等23位大家描写的“人生里基本的事实,单纯的,普遍的,平庸的,近人情的经验”,39篇关于亲子之情、母爱天性、师长观念和“爱”的哲学“的“伦”题材作品,既“真”且“纯”,不仅表现了真挚的亲子之爱,尊父之情,而且有着相当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包含了对于文学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感悟。

丨《读书读书》

周作人、林语堂、老舍 等著 陈平原 编


你看过的书后都会长成你的骨头和肉。

《读书读书》是一本关于“读书”“买书”“藏书”这一读书人雅事的集子,由陈平原编写,共收入了林语堂、老舍、周作人、王力、叶灵凤等24位知名学者、作家的48篇文章,带你分享他们的读书智慧和心得。读书是一辈子的乐事,正因为其乐无穷,才引得一代代读书人如痴如醉。随便翻翻,也许在书中,你也能发现自己的影子。

丨《闲情乐事》

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 等著 陈平原 编


留一些白,才是生活好的模样。

《闲情乐事》这一集子里收入的基本上都是“闲文”,由陈平原选编,搜集了周作人、林语堂、丰子恺、梁实秋、贾平凹等23位作家的所谓“士大夫趣味”作品,所收的43篇文章涵盖了“食”“衣”“住”“行”等更对中国文人口味的消闲之事,后殿以一组忙闲之辩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作家个体性情的自然流露,都是“生活的艺术”的散文小品。“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生的精义就在于如何把握“忙”与“闲”之间这个颇为微妙的“度”。

丨《世故人情》

鲁迅、老舍、周作人 等著 钱理群 编


愿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世故人情》是一本由钱理群选编的文集,所谓“世故人情”主要是一种人生智慧与政治智慧。全书节选了22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大家如鲁迅、老舍、聂绀弩、郁达夫、叶圣陶等人的散文和小品文,通过选入的这46篇文章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鲜活而又充满情趣的精神世界。选文短小精炼,意旨深远,语言幽默,是诸多大家人生经验的凝练总结,是他们长时期的思考琢磨融铸成的智慧隽语,给人启发。真诚,不做作。



作者简介

陈平原

1954-

广东潮州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座高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

他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领域有着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

代表作品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等。

钱理群

1939-

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独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学界的重视与尊重,被认为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

代表作品丨《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1948:天地玄黄》等。

黄子平

1949-

广东梅州人,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人物。

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多年,并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其独到提法如“深刻的片面”“创新的狗追得我们连撒尿的功夫也没有”等,广为学界称道。

代表作品丨《沉思的老树的精灵》《灰阑中的叙述》等。


目录

《闲情乐事》

北京的茶食 ◎ 周作人 | 001

喝茶 ◎ 周作人 | 003

谈吃 ◎ 夏丏尊 | 007

我的戒烟 ◎ 林语堂 | 011

吃茶文学论 ◎ 阿英 | 016

吃瓜子 ◎ 丰子恺| 020

吃酒 ◎ 丰子恺| 027

辣椒 ◎ 王力| 032

奇特的食物 ◎ 王力| 036

烟 ◎ 吴组缃| 040

茶馆 ◎ 黄裳| 047

止酒篇 ◎ 宋云彬| 051

吃粥有感 ◎ 孙犁| 056

十载茶龄 ◎ 邵燕祥| 059

陕西小吃小识录 ◎ 贾平凹| 062

壶边天下 ◎ 高晓声| 071

入厕读书 ◎ 周作人| 009

古书可读否的问题 ◎ 周作人| 014

再论线装书 ◎ 陈源| 016

读书的艺术 ◎ 林语堂| 022

论读书 ◎ 林语堂| 030

吸烟与教育 ◎ 林语堂| 040

考而不死是为神 ◎ 老舍| 042

读书 ◎ 老舍| 044

读书 ◎ 叶圣陶| 048

重读之书 ◎ 叶灵凤| 051

读书界的风尚 ◎ 冯至| 053

事事关心 ◎ 马南邨| 058

与友人论学习古文 ◎ 孙犁| 061

“书读完了” ◎ 东方望| 067

谈读书和“格式塔” ◎ 金克木| 077

书呆子 ◎ 王力| 084

战时的书 ◎ 王力| 089

书痴 ◎ 叶灵凤| 094

书斋趣味 ◎ 叶灵凤| 097

书痴 ◎ 黄裳| 099

我之于书 ◎ 夏丏尊| 106

版本小言 ◎ 阿英| 108

论书生的酸气 ◎ 朱自清 | 112

藏书印 ◎ 唐弢 | 122

藏书票 ◎ 唐弢 | 125

书和回忆 ◎ 黄永玉| 127

读书诸相 ◎ 许国璋| 132

旧书铺 ◎ 茅盾| 137

旧书店 ◎ 叶灵凤| 142

卖书 ◎ 郭沫若| 144

买书 ◎ 朱自清| 148

恨书 ◎ 宗璞| 151

《西谛书话》序 ◎ 叶圣陶| 155

访笺杂记 ◎ 郑振铎| 158

售书记 ◎ 郑振铎| 167

《劫中得书记》序 ◎ 郑振铎| 172

《劫中得书记》新序 ◎ 郑振铎| 177

书的梦 ◎ 孙犁| 182

我的二十四史 ◎ 孙犁| 189

姑苏访书记 ◎ 黄裳| 192

东京的书店 ◎ 周作人 | 198

三家书店 ◎ 朱自清 | 204

书林即事 ◎ 唐弢 | 213

琉璃厂 ◎ 黄裳| 219

城隍庙的书市 ◎ 阿英| 227

西门买书记 ◎ 阿英| 237

|编辑附记| ◎ 241

《男男女女》

我之节烈观 ◎ 鲁迅| 001

娜拉走后怎样 ◎ 鲁迅 | 012

狗抓地毯 ◎ 周作人 | 019

读《性的崇拜》 ◎ 周作人 | 023

女人 ◎ 朱自清 | 026

关于女子 ◎ 徐志摩 | 033

太监 ◎ 周作人 | 046


三八节有感 ◎ 丁玲| 072

论娼妓 ◎ 聂绀弩| 078

论武大郎 ◎ 聂绀弩| 082

女人的禁忌 ◎ 周作人| 092

女人 ◎ 梁实秋| 099

男人 ◎ 梁实秋| 104

初恋 ◎ 周作人| 108

墓 ◎ 何其芳| 111

水样的春愁 ◎ 郁达夫| 118

哀歌 ◎ 何其芳| 125

嫁衣 ◎ 陆蠡| 130

红豆 ◎ 陆蠡| 137

删去的文字 ◎ 孙犁| 140

夫妇公约 ◎ 蔡元培| 145

无谓的界线 ◎ 叶圣陶| 149

给亡妇 ◎ 朱自清| 155

择偶记 ◎ 朱自清| 160

婆婆话 ◎ 老舍| 163

夫妇之间 ◎ 王力| 170

结婚典礼 ◎ 梁实秋| 174

终身大事 ◎ 萧乾| 178

亡人逸事 ◎ 孙犁| 189

站在门外的人 ◎ 张辛欣| 194

关于家务 ◎ 王安忆| 200

|编辑附记| ◎ 205

《父父子子》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鲁迅| 001

祖先崇拜 ◎ 周作人 | 014

关于《我的儿子》的通信 ◎ 胡适 | 017

小孩的委屈 ◎ 周作人 | 023

《二十四孝图》 ◎ 鲁迅| 025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 鲁迅| 032

家之上下四旁 ◎ 周作人 | 034

家 ◎ 方令孺 | 042

论莲花化身 ◎ 聂绀弩| 045

家长 ◎ 李健吾| 048

无家乐 ◎ 冰心 | 052

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 ◎ 严文井| 057

寄小读者 ◎ 冰心| 064

我的祖母之死 ◎ 徐志摩 | 069

背影 ◎ 朱自清| 085

崇高的母性 ◎ 黎烈文| 088

芭蕉花 ◎ 郭沫若| 096

怎样做母亲 ◎ 聂绀弩| 100

我的母亲 ◎ 老舍| 114

母亲的记忆 ◎ 孙犁| 121

若子的病 ◎ 周作人| 124

一个人在途上 ◎ 郁达夫| 128

给我的孩子们 ◎ 丰子恺| 136

儿女 ◎ 丰子恺| 140

作父亲 ◎ 丰子恺| 144

做了父亲 ◎ 叶圣陶| 148


|编辑附记| ◎ 206

《世故人情》

小杂感 ◎ 鲁迅| 001

反“漫谈” ◎ 鲁迅| 006

查旧帐 ◎ 鲁迅| 009

说“面子” ◎ 鲁迅| 011

牺牲谟 ◎ 鲁迅| 015

世故三昧 ◎ 鲁迅| 019

爬和撞 ◎ 鲁迅| 023

几乎无事的悲剧 ◎ 鲁迅| 025

“混” ◎ 唐弢| 028

凑热闹 ◎ 柯灵| 030

论拍马 ◎ 聂绀弩| 032

谈妒 ◎ 孙犁| 035

贪婪生下的一群儿女 ◎ 秦牧| 039

写信 ◎ 老舍| 046

小病 ◎ 老舍| 048

相片 ◎ 老舍| 051

作客者言 ◎ 丰子恺| 056

劝菜 ◎ 王力| 066

忙 ◎ 王力| 070

说话 ◎ 王力| 074

客 ◎ 梁实秋| 077

握手 ◎ 梁实秋| 081

冬至之晨杀人记 ◎ 林语堂| 084




精彩书摘

囚绿记

陆 蠡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选自《囚绿记》,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8月版)


前言/序言

|再 记|

转眼间,十三年过去了。眼看复旦大学版“漫说文化丛书”售罄,“领读文化”的康君再三怂恿,希望重刊这套很有意义的小书。

只要版权问题能解决(此次重刊,删去个别版权无法落实的),让旧书重新焕发青春,何乐而不为?更何况,康君建议请专业人士朗读录音,转化为二维码,随书付印,方便通勤路上或厨房里忙碌的诸君随时倾听。

某种意义上,科技正在改变国人的阅读习惯,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听书”成了时尚。对于传统中国文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新的挑战。可对于现代中国散文来说,却是歪打正着。因为,无论是胡适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还是周作人的“有雅致的白话文”,抑或叶圣陶的主张“作文”如“写话”,都是强调文字与声音的紧密联系。

不仅看起来满纸繁花,意蕴宏深,而且既“上口”,又“入耳”,兼及声调和神气,这样的好文章,在“漫说文化丛书”中比比皆是。

如此说来,“旧酒”与“新瓶”之间的碰撞与对话,很可能产生绝妙的奇幻效果。

2018年3月21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序|

陈平原

据说,分专题编散文集我们是始作俑者,而且这一思路目前颇能为读者接受,这才真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编这套丛书时,考虑的是我们自己的趣味,能否畅销是出版社的事,我们不管。并非故示清高或推卸责任,因为这对我们来说纯属“玩票”,不靠它赚名声,也不靠它发财。说来好玩,最初的设想只是希望有一套文章好读、装帧好看的小书,可以送朋友,也可以搁在书架上。如今书出得很多,可真叫人看一眼就喜欢,愿把它放在自己的书架上随时欣赏把玩的却极少。好文章难得,不敢说“野无遗贤”,也不敢说入选者皆“字字珠玑”,只能说我们选得相当认真,也大致体现了我们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某些想法。“选家”之事,说难就难,说易就易,这点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记得那是1988年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约我编林语堂散文集。此前我写过几篇关于林氏的研究文章,编起来很容易,可就是没兴致。偶然说起我们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看法,以及分专题编一套小书的设想,没想到出版社很欣赏。这样,1988年暑假,钱理群、黄子平和我三人,又重新合作,大热天闷在老钱那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读书,先拟定体例,划分专题,再分头选文;读到出乎意料之外的好文章,当即“奇文共欣赏”;不过也淘汰了大批徒有虚名的“名作”。开始以为遍地黄金,捡不胜捡;可沙里淘金一番,才知道好文章实在并不多,每个专题才选了那么几万字,根本不够原定的字数。开学以后又泡图书馆,又翻旧期刊,到1989年春天才初步编好。接着就是撰写各书的前言,不想随意敷衍几句,希望能体现我们的趣味和追求,而这又是颇费斟酌的事。一开始是“玩票”,越做越认真,变成撰写20世纪中国散文史的准备工作。只是因为突然的变故,这套小书的诞生小有周折。

对于我们三人来说,这迟到的礼物,最大的意义是纪念当初那愉快的学术对话。就为了编这几本小书,居然“大动干戈”,脸红耳赤了好几回,实在不够洒脱。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点好笑。总有人问,你们三个弄了大半天,就编了这几本小书,值得吗?我也说不清。似乎做学问有时也得讲兴致,不能老是计算“成本”和“利润”。惟一有点遗憾的是,书出得不如以前想象的那么好看。

这套小书最表面的特征是选文广泛和突出文化意味,而其根本则是我们对“散文”的独特理解。从章太炎、梁启超一直选到汪曾祺、贾平凹,这自然是与我们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密切相关。之所以选入部分清末民初半文半白甚至纯粹文言的文章,目的是借此凸现20世纪中国散文与传统散文的联系。鲁迅说五四文学发展中“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原因大概是散文小品稳中求变,守旧出新,更多得到传统文学的滋养。周作人突出明末公安派文学与新文学的精神联系(《杂拌儿跋》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反对将五四文学视为欧美文学的移植,这点很有见地。但如以散文为例,单讲输入的速写(Sketch)、随笔(Essay)和“阜利通”(Feuilleton)固然不够,再搭上明末小品的影响也还不够;魏晋的清谈,唐末的杂文,宋人的语录,还有唐宋八大家乃至“桐城谬种选学妖孽”,都曾在本世纪的中国散文中产生过遥远而深沉的回音。

面对这一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文体,学者们似乎有点手足无措。五四时输出“美文”的概念,目的是想证明用白话文也能写出好文章。可“美文”概念很容易被理解为只能写景和抒情;虽然由于鲁迅杂文的成就,政治批评和文学批评的短文,也被划入散文的范围,却总归不是嫡系。世人心目中的散文,似乎只能是风花雪月加上悲欢离合,还有一连串莫名其妙的比喻和形容词,甜得发腻,或者借用徐志摩的话:“浓得化不开”。至于学者式重知识重趣味的疏淡的闲话,有点苦涩,有点清幽,虽不大容易为入世未深的青年所欣赏,却更得中国古代散文的神韵。不只是逃避过分华丽的辞藻,也不只是落笔时的自然大方,这种雅致与潇洒,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学养,一种无以名之但确能体会到的“文化味”。比起小说、诗歌、戏剧来,散文更讲浑然天成,更难造假与敷衍,更依赖于作者的才情、悟性与意趣——因其“技术性”不强,很容易写,但很难写好,这是一种“看似容易成却难”的文体。

选择一批有文化意味而又妙趣横生的散文分专题汇编成册,一方面是让读者体会到“文化”不仅凝聚在高文典册上,而且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为你所熟悉的一种情感,一种心态,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借此改变世人对散文的偏见。让读者自己品味这些很少写景”也不怎么“抒情”的“闲话”,远比给出一个我们认为准确的“散文”定义更有价值。

当然,这只是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一种读法,完全可以有另外的眼光另外的读法。在很多场合,沉默本身比开口更有力量,空白也比文字更能说明问题。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我们淘汰了不少名家名作,这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和愤怒。无意故作惊人之语,只不过是忠实于自己的眼光和趣味,再加上“漫说文化”这一特殊视角。不敢保证好文章都能入选,只是入选者必须是好文章,因为这毕竟不是以艺术成就高低为惟一取舍标准的散文选。希望读者能接受这有个性有锋芒因而也就可能有偏见的“漫说文化”。

1992年9月8日于北大

|附 记|

旧书重刊,是大好事,起码证明自己当初的努力不算太失败。十五年后翩然归来,依照惯例,总该有点交代。可这“新版序言”,起了好几回头,全都落荒而逃。原因是,写来写去,总摆脱不了十二年前那则旧文的影子。

因为突然的情事变故,这套书的出版略有耽搁——前五本刊行于1990年,后五本两年后方才面世。以当年的情势,这套无关家国兴亡的“闲书”,没有胎死腹中,已属万幸。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十册小书出版后,竟大获好评,获得首届(1992)新闻出版署直属出版社优秀图书选题一等奖。我还因此应邀撰写了这则刊登在1992年11月18日《北京日报》上的《漫说“漫说文化”》。此文日后收入湖南教育出版社版《漫说文化》(1997)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2004),流传甚广。与其翻来覆去,车轱辘般说那么几句老话,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引入这则旧文,再略加补正。

丛书出版后,记得有若干书评,多在叫好的同时,借题发挥。这其实是好事,编者虽自有主张,但文章俱在,读者尽可自由驰骋。一套书,能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让其体悟到“另一种散文”的魅力,或者关注“日常”与“细节”,落实“生活的艺术”,作为编者,我们于愿足矣。

这其中,惟一让我们很不高兴的是,香港勤+缘出版社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购得该丛书版权,然后大加删改,弄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刚出了一册《男男女女》,就被我们坚决制止了。说来好笑,虽然只是编的书,也都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不希望被人肆意糟蹋。

也正因此,每当有出版社表示希望重刊这套丛书时,我们的要求很简单:保持原貌。因为,这代表了我们那个时候的眼光与趣味,从一个侧面凸现了神采飞扬的八十年代,其优长与局限具有某种“史”的意义。很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除了体谅我们维护原书完整性的苦心,还答应帮助解除人文版印刷不够精美的遗憾。

2005年4月13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漫说文化丛书》 经典再现,智慧传承,五卷瑰宝,洞察千年 这套《漫说文化丛书》是一次深度探索中华文明瑰宝的邀请。它并非罗列冰冷的史实,而是以生动有趣的笔触,为您徐徐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画卷。丛书精选了五部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与思想经典,由当代学者大家倾力解读,旨在让您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先贤的智慧光芒。 第一卷:古韵流芳——从诗经到楚辞的歌咏 本卷将带您重返中国诗歌的源头。从《诗经》那质朴而真挚的民歌,到《楚辞》那瑰丽而浪漫的想象,我们一起品味古人眼中自然的山川草木,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起伏。这里有农耕的辛劳与喜悦,有战争的残酷与思念,有爱情的萌动与忧伤,更有对神灵的敬畏与祈求。我们将深入解读这些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其在社会生活、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诗经》的“风、雅、颂”: 了解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一同欣赏《关雎》中对美好爱情的期盼,感受《伐檀》里对剥削者的辛辣讽刺,体会《鹿鸣》宴饮时对友情的珍视。我们会解析《诗经》如何以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呈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百态,以及对天地万物的朴素情感。 《楚辞》的浪漫与奇幻: 深入探索屈原及其追随者所创造的“赋”和“骚”体。从《离骚》中屈原壮怀激烈、忧国忧民的情感,到《九歌》中对山川神灵的祭祀与歌颂,再到《山海经》里奇幻瑰丽的想象世界。我们将剖析《楚辞》如何将现实的情感与神话的元素巧妙融合,构建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浪漫主义的文学境界,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深远。 语言的魅力与时代的印记: 分析古汉语在《诗经》和《楚辞》中的独特韵味,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第二卷:哲思熔铸——诸子百家的智慧之光 本卷将带您走进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殿堂,探索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哲学体系。从儒家的仁爱与礼制,到道家的自然与无为,再到法家的严苛与秩序,以及墨家的兼爱与非攻,每一位思想家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安顿心灵的宝贵启示。 孔孟之道与儒家伦理: 深入理解“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探讨儒家如何构建一套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和谐的伦理道德体系。我们将解析《论语》中的经典对话,感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价值,以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老庄的“道”与“自然”: 探索道家哲学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从《道德经》的深邃玄妙,到《庄子》的汪洋恣肆、寓言讽刺,我们将体会道家如何超越世俗的功名利禄,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脱,以及“道”在万物运行中的神秘力量。 法家与墨家: 了解法家如何以严谨的法律和权术来治理国家,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将探讨墨家“兼爱”、“非攻”的博爱思想,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贡献。 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分析诸子百家之间思想的异同与争鸣,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第三卷:史海扬帆——从史记到资治通鉴的叙事 本卷将带您穿越历史的长河,从宏伟的史学巨著中感受王朝的兴衰、英雄的崛起与落寞。我们将聚焦于两部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学习它们严谨的治史态度,欣赏它们生动的叙事技巧,体悟历史的深刻教训。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领略司马迁如何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视野,为我们描绘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将重点解读其中重要的历史人物传记,如秦始皇、项羽、刘邦、韩信等,感受他们鲜活的个性和跌宕的人生。同时,也将探讨《史记》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史料运用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资治通鉴》:一部面向统治者的“百科全书”: 了解司马光如何以编年体的方式,详尽记述了从战国初期到五代十国时期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我们将重点关注其中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精辟的论述,以及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深刻智慧。学习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学精神,以及如何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历史的镜鉴: 通过对这两部巨著的解读,思考历史事件的必然与偶然,人物选择的得失,以及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轨迹。 第四卷:诗词风华——唐诗宋词的婉转与豪放 本卷将带您步入中国古代诗词的黄金时代,感受唐诗的雄浑大气与宋词的婉约细腻。这里汇聚了无数千古传唱的篇章,它们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宝。 唐诗的盛宴: 从李白的浪漫飘逸,到杜甫的沉郁顿挫,从白居易的通俗易懂,到王维的山水田园,我们将品味不同诗人的风格,理解他们在诗歌创作中融入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一同欣赏那些描绘壮丽山河、抒发家国情怀、感叹人生际遇的经典之作。 宋词的韵味: 探索宋词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如何以更加细腻、更具音乐性的方式,表达个人情怀。从苏轼的豪放旷达,到李清照的婉约凄美,从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到柳永的市民情趣,我们将领略宋词的多样风貌,感受词人对人生、爱情、景物的独特感悟。 意象、韵律与情感表达: 解析唐诗宋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包括意象的运用、声韵的和谐、修辞手法的巧妙,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第五卷:随笔杂谈——文人的生活哲学与艺术情趣 本卷将为您呈现文人雅士的另一面——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趣、感悟与智慧。通过解读明清时期一批优秀的散文、笔记、小品文,我们将窥探文人书房里的清雅,体味他们对自然、艺术、美食、人生的独到见解。 明清小品文的魅力: 关注那些篇幅不长,但意蕴深远的散文作品。从明代公安派的“独抒性灵”,到清代袁枚、蒲松龄等人的随笔,我们将领略他们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文人的生活美学: 探索文人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情趣提升到艺术的层面。例如,对茶道、花艺、书画、园林艺术的品鉴,对美食的考究,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 “性灵”与“情趣”的表达: 分析这些作品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活中的灵光一现,表达真挚的情感,展现文人独立而自由的精神世界。 《漫说文化丛书》 是一套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文化读物。它以全新的视角,借助现代视听技术(如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相关音频讲解或视频赏析),让您在“随时阅读”的便利中,沉浸于中华文化的海洋。这套丛书不仅是文学爱好者的珍藏,更是所有渴望了解中华文明、汲取民族智慧的读者的不二之选。让我们一同开启这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品读经典,感悟人生,传承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文化底蕴和学术气质。“漫说文化丛书”让我联想到一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而是像和一位博学的朋友在轻松地交流。我特别看重“视听结合”这一点,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文字阅读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我的需求了。能够通过声音和影像来辅助理解,无疑会大大提升我的阅读效率和体验。同时,“荟萃阅读经典”和“文学大家之作”的定位,直接戳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了解那些伟大的作家是如何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又如何通过文字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这套书,仿佛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文化地图,等待我去探索其中的宝藏。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质量让我惊喜,纸张的手感温润,油墨的色泽饱满,拿在手里就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它所呈现的内容,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经典荟萃”。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接触到的都是零散的碎片,缺乏系统性的梳理。而这套书,从书名就能看出它对文化领域的深度挖掘,尤其是“视听结合”这一点,简直是破天荒的创新。我很好奇,它会以怎样的方式将文字、声音、影像融为一体?是扫描二维码就能听到朗诵,还是有专门的讲解视频?这让我对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我喜欢那种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多重感官享受的方式,它能让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阅读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那些“文学大家之作”,去感受他们思想的魅力,去领略他们文字的力量。

评分

当我看到这套书的宣传语时,“漫说文化丛书·(套装共5册)”,我就被深深吸引了。首先,“漫说”这个词,就透着一种轻松、随意的风格,仿佛在娓娓道来,而非生硬的灌输。这对于我这样想放松心情,又想有所收获的读者来说,再合适不过了。而且,“套装共5册”,说明内容一定相当丰富,能够满足我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最让我心动的是“视听结合”的设计,我一直觉得,只看文字会漏掉很多东西,但有了声音和影像的辅助,理解会更加透彻,也更能感受到作品的韵味。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那些“文学大家之作”,去品味他们的文字,感受他们的思想,这套书的“荟萃阅读经典”和“文学大家之作”的定位,正好符合我的阅读偏好,我渴望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拓展自己的视野,这套书无疑能给我带来巨大的帮助。

评分

毫不夸张地说,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是一个对文学和文化有着极高热情的人,但同时,我的时间又非常碎片化。“随时阅读”这个特点,就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渴望阅读却又苦于无暇顾及的心田。我经常在通勤的地铁上,或是短暂的休息间隙,想要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但厚重的书本总是让我望而却步。而这套书,如果真的能做到“视听结合”,并且方便随时翻阅,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我尤其期待它能涵盖哪些“文学大家之作”,以及它又是如何“荟萃阅读经典”的。我想,它一定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能够带领读者领略文化精髓的。这种“汇聚”的力量,让我对这套书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沉静而典雅的风格,带着一丝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眼就觉得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值得慢慢品味的书。拿到手后,沉甸甸的分量也让人安心,感觉这套书里一定藏着不少干货。我尤其喜欢它那种“视听结合”的理念,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传统的阅读方式有时候会觉得枯燥,而这种方式恰好能调动起我的兴趣,听说里面还配有一些讲解视频和音频,这简直是福音!想象一下,一边听着专家讲解,一边看着原文,那种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肯定会大大提升。而且,“随时阅读”的设计也很贴心,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午休时间,都能随手翻开,享受片刻的文化洗礼,这对于我这样工作繁忙的人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我一直想深入了解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但苦于没有好的指引,这套书的“荟萃阅读经典”和“文学大家之作”的定位,让我觉得它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盏明灯,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