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卡尔维诺×非虚构,来看看卡尔维诺如何用想象力驾驭非虚构写作。
作为一位以想象力闻名于世的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会怎么写游记,写书评,写文坛随笔呢?在本辑“卡尔维诺经典·非虚构作品”中,我们将为读者奉上卡尔维诺的四本非虚构作品:《收藏沙子的旅人》、《论童话》、《文字世界和非文字世界》和《文学机器》。卡尔维诺将用他非凡的想象为非虚构写作注入新的意趣,展现出他对于文学之路的卓绝创见,对于世界文坛的独特贡献,以及*越文学范畴、*越时代的价值。
★《论童话》是卡尔维诺对编写《意大利童话》的全面总结。
《论童话》包含了卡尔维诺对意大利童话整理工作的全部思虑,从这项伟大事业的缘起,到他为自己确立的工作标准,到他在工作过程中潜入的意大利民间故事的浩瀚海洋,再到他提纲挈领,为意大利童话梳理出来的特质,无不展现出卡尔维诺是整理、重写意大利童话的*佳人选。正是卡尔维诺对《意大利童话》的梳理和打捞,使得它成为比肩《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的世界经典。而卡尔维诺也当之无愧地成了“意大利童话之父”。
★《论童话》是卡尔维诺献给世界童话的一首情诗。
卡尔维诺在《论童话》中为我们梳理了世界各地童话各具特色的魅力,从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到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爱尔兰民间故事》,从狂野的非洲童话到夏尔·佩罗的《鹅妈妈的故事》,卡尔维诺将世界各地童话的奇妙、质朴、趣味和寓意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他所说:“童话决定了世间男女的命运,决定了生命中受命运支配的那一部分。”
内容简介
因为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才能成为比肩《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的经典,而一手缔造这一奇迹的卡尔维诺,他眼中的经典童话有着怎样的基本规律和范式?
《论童话》是卡尔维诺对意大利童话编写工作的全面总结,也是他献给世界童话的一首情诗。卡尔维诺研究了世界各地的童话故事,把它们的奇妙、质朴、趣味和寓意都吸收到意大利童话的整理和改写中。他是当之无愧的“意大利童话之父”。
作者简介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
(Italo Calvino)
意大利当代*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但其人其作早已在意大利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
卡尔维诺从事文学创作40年,一直尝试着用各种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他的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当代作家推崇,并给他们带来深刻影响。
精彩书评
找卡尔维诺编写《意大利童话》,这个选择不仅是英明的,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时的意大利没有任何其他作家更适合这一角色,接下来的许多年也不会再有。
——马里奥·拉瓦杰托,意大利文学评论家
目录
前言
引言
版本说明
非洲童话
意大利童话
塞拉菲诺·阿玛比莱·古阿斯泰拉的《西西里乡间童话寓言故事》
雅各布·格林与威廉·格林的《献给孩子和家庭的童话》
弗朗切斯科·兰扎的《西西里喜剧故事》
童话中的民间传统
比喻概览
夏尔·佩罗的《鹅妈妈的故事》
《西西里民间童话和中短篇故事》
附录
版本说明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的《童话的历史根源》
伊萨亚·维森蒂尼的《曼托瓦童话》
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爱尔兰民间故事》
作者生平
精彩书摘
意大利童话
一、徜徉在童话间的旅行
最初编写《意大利童话》的动力来自出版方,有人希望出版一部意大利童话集,与那些外国民间故事巨著比肩而立。但究竟要选择哪些文本呢?“意大利的格林”是否真的存在?
众所周知,伟大的意大利童话作品,其诞生时间要早于其他国家。早在16世纪中叶的威尼斯,斯特拉帕罗拉就编写了《欢乐之夜》(Piacevoli notti)一书,短篇小说让位于比自己年长许多的乡下“姐姐”,也即叙述神奇故事和魔法的童话,这种介于哥特风格与东方风格之间的卡帕乔式想象力得以回归,并且薄伽丘散文中的方言痕迹也俯拾皆是。到了17世纪的那不勒斯, 詹巴蒂斯塔·巴西莱对巴洛克式的方言风格运用得驾轻就熟, 因此他选择了“民间故事”,也就是“短小精悍”的童话,并留给我们一部著作: 《五日谈》(我们读到的是贝内德托·克罗齐还原为意大利语后的版本)。这部作品犹如一位来自那不勒斯的莎士比亚所做的荒诞的梦,其间萦绕着一种恐怖的魔力,故事中不仅有几个吃人的妖怪或女巫,而且充盈了精心雕琢的奇异画面,将崇高与庸俗甚至污秽交织在一起。时至18世纪,视角再一次转向威尼斯,但这一次,恼怒又骄傲的卡洛·戈齐(Carlo Gozzi)满怀得意和炫耀与哥尔多尼进行较量,将童话搬上舞台,故事中的人物则成了舞台上戴着假面具的角色。
然而这是一种沉重而牵强的娱乐。早在太阳王时代,童话就已经在凡尔赛宫廷显露头角,到“伟大世纪”落幕之时,夏尔·佩罗已在凡尔赛宫创造出一种新的文体,并最终创作出具有民间朴素风格的珍贵作品,而直至彼时,童话也得以在民间口耳相传。此种文体形成了一种风尚,却逐渐失却自然之质:附庸风雅的贵妇们纷纷沉溺于改写和编造童话故事。由此,伴随着对笛卡尔理性主义式高雅且温和的想象力的品鉴,在四十一卷的《童话集锦》(Cabinet des Fées)中,被润饰和蜜糖化的童话在法国文学史上由盛入衰。
19世纪的曙光初现之时,格林兄弟的作品使得阴郁凶残的童话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复苏,正如那些祖传的作品都带有永恒的中世纪色彩,这些作品也是德国“民族精神”无名的产物。对民间诗歌的爱国式热忱在欧洲学者中扩散开来;托马赛奥(Tommaseo)研究了托斯卡纳、科西嘉、希腊和伊利里亚的民间诗歌;然而“民间故事”(在19世纪我们是这样称呼童话的)却徒劳地等待着我们的浪漫主义作家成为它们的发现者。作为受到托马赛奥学派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作家,“农民女伯爵”卡特里娜·佩尔科托(Caterina Percoto)运用弗留利方言创作了一系列宣扬爱国主义和伦理道德的短篇小说与传奇故事, 其中一些故事取材自民间口头传说;而在众多对于民间故事持训诫保守态度的作家中,锡耶纳作家泰米斯托克雷·格拉迪(Temistocle Gradi,1824—1887年)在他为年轻人创作的《杂文读本》里,将童话回归方言,以此为这些心灵提供了腐蚀性较小的精神食粮。
得益于一代秉持实证主义的民俗学者孜孜不倦的工作,人们开始根据年长妇人的口述记录童话故事。这些学者和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同样确信,即使印度不是人类的起源地, 也是人类历史和神话的故乡,在如此复杂的太阳宗教的影响下, 人们为了诠释晨曦而创造了灰姑娘,为了诠释春天而创造了白雪公主。但与此同时,参照德国人树立的范例(韦特尔和沃尔夫在威尼斯,赫尔曼·克努斯特在里窝那,奥地利人施耐勒在特伦蒂诺,还有劳拉·贡赞巴赫在西西里),人们开始收集“短篇故事”,例如安吉洛·德·古贝尔纳蒂斯在锡耶纳,维多里奥·因布里亚尼在佛罗伦萨、坎帕尼亚和伦巴第,多梅尼科·孔帕雷蒂在比萨,朱塞佩·皮特雷在西西里,有的人运用粗略总结的方法,有的人则一丝不苟地抢救童话,并使其鲜活地流传至今。这样的热情也影响了一个地方性的研究群体,他们对采集方言和详细资料抱持极大的兴趣,由此形成了民俗学档案期刊的联络网:在那不勒斯有路易吉·莫利纳罗·德尔·齐亚罗的《詹巴蒂斯塔·巴西莱》,在巴勒莫有皮特雷的《民间传统研究档案》,在罗马则有德·古贝尔纳蒂斯的《意大利民间传统杂志》。甚至连当时年仅十七岁的贝内德托·克罗齐也懵懂地追随一种伪观念,要求沃梅罗的洗衣女工为他讲述诗歌和童谣,好让他为德尔·齐亚罗的《巴西莱》提供素材。
经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尤其是在19世纪最后三十年间那些从未被赞誉过的“民间心理学家”(有一段时间人们喜欢用皮特雷创造的这个术语来称呼这些学者)的研究工作,一座叙事文学的高峰从操着不同方言的人民口中崛起了。然而这笔财富注定要封存在专家的图书馆中,无法在民间流传。尽管早在1875年,孔帕雷蒂就有意完成一部收录意大利各大区童话的作品集,当时由他本人和第安科纳主编的《意大利民间诗歌与故事》(Canti e racconti del popolo italiano)出版了一卷《意大利民间故事》(Novelle popolari italiane),并且他承诺再出版若干续集, 然而最终却未能问世。因此,“意大利的格林”还是没能诞生。
在学者看来,“童话”这一文体已被界定为学术专题,它在我们的作家和诗人间并未经历过浪漫主义思潮的洗礼,而这股热忱却席卷了从蒂克到普希金的整个欧洲,最终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领地,例如大师科洛迪就从17世纪法国的《童话集锦》中汲取了童话创作风格。时常有一些著名作家试图为孩子们写童话书;我们要记得的是卡普安纳那部富有诗意的杰作《很久以前……》(C’era una volta...),这是一部同时吸取了想象力和民众精神养分的童话集。(此外,我们还需记住的是卡尔杜齐将民间叙事文学带到课堂上,并在他为高中生编辑的课本中插入了皮特雷和奈鲁奇所收集的托斯卡纳民间故事。还有邓南遮,在他对民间故事最感兴趣的时期,他曾在《拜占庭新闻》的“童话与寓言故事”专栏署名发表自己改编的童话,其中有一些阿布鲁佐地区的故事是由费纳莫莱和德尼诺收集的。)
然而,我们仍然没有一部囊括整个意大利民间故事的巨著,这部作品读起来应当是轻松愉悦并且面向普罗大众的,而非仅仅把民众当作素材的来源。那么这件事在今天可行吗?在文学风潮和科学热情如此“姗姗来迟”的情况下,一部意大利童话集能否诞生呢?我们认为,或许直到现在,编写这样一部作品的时机才终于成熟,因为我们手边已有大量可寻获的资料,而且那些颇为棘手的“童话问题”也已远离众人的视线。
基于种种情况,大家认为应当由我来做这项工作。
……
卡尔维诺经典:论童话 一、 目录 第一章:童话的根源——远古的回响与神话的种子 1.1 原始社会的叙事:神话、传说与部落记忆 1.2 英雄与神灵:人类早期精神世界的投影 1.3 动物寓言与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的观念 1.4 东方叙事的萌芽:神秘主义与象征的初探 第二章:欧洲童话的崛起——格林兄弟的搜集与整理 2.1 历史的碎片与民间故事的价值 2.2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的诞生与影响 2.3 童话中的道德教诲与社会寓意 2.4 经典童话的母题分析:王子、公主、恶龙与魔法 第三章:安徒生的诗意与忧伤——超越传统的现实关怀 3.1 从民间传说到个人创作的转型 3.2 《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的残酷与温暖的幻灭 3.3 《丑小鸭》:身份认同与自我实现 3.4 《海的女儿》:牺牲、爱情与不朽的追求 3.5 安徒生童话的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考 第四章:卡尔维诺的现代解构——重塑与再发现 4.1 意大利民间故事的独特视角 4.2 《意大利民间故事全集》的编撰历程 4.3 童话的结构与原型:形式的普遍性 4.4 童话的象征意义:潜意识的探索 4.5 卡尔维诺对童话的现代诠释:理性与想象的交织 第五章:童话的本质与功能——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5.1 童话作为一种叙事模式:简练、象征与情节驱动 5.2 童话的心理功能:满足愿望、处理恐惧与建立认同 5.3 童话的社会功能:传承文化、传递价值观与启迪智慧 5.4 童话的教育意义:激发想象力、培养同情心与道德观 5.5 童话与成人世界:现实的映照与慰藉 第六章:卡尔维诺的童话美学——语言、想象与哲学 6.1 叙事的声音:清晰、精确与富有节奏感 6.2 想象的边界:荒诞、奇幻与现实的张力 6.3 哲学的高度:存在、虚无与存在的可能性 6.4 卡尔维诺的“轻”与“快”:现代叙事的创新 6.5 《看不见的城市》的启示:空间、时间和叙事的多重维度 第七章:童话的未来——在变迁中寻觅新意 7.1 当代童话的挑战与机遇 7.2 跨媒介叙事与童话的融合 7.3 创新童话的叙事手法与主题 7.4 童话在数字时代的价值与演变 7.5 永远的童话:人类心灵的永恒需求 --- 第二章:欧洲童话的崛起——格林兄弟的搜集与整理 欧洲童话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源于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对民间口述故事的系统性搜集、整理与出版。他们的工作不仅为世界文学宝库贡献了大量经久不衰的经典,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叙事传统开始被严肃对待,并以书面形式流传。 1. 历史的碎片与民间故事的价值 在19世纪初的德国,民族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知识分子们开始关注并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格林兄弟,作为语言学家和学者,他们深知口述传统是民族灵魂的载体,其中蕴藏着历史的记忆、社会的风俗以及古老的信仰。他们相信,这些被散落在民间、由说书人、农夫、家庭主妇代代相传的故事,并非粗鄙的闲谈,而是未经雕琢的艺术品,是理解一个民族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线索。 他们踏上了漫漫征途,深入乡野,拜访各种阶层的人们。他们精心倾听,并细致地记录下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他们搜集到的并非故事的“一个版本”,而是尽可能地捕捉故事的各种变体,并从中提炼出最普遍、最核心的叙事元素。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为他们日后出版的童话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的诞生与影响 经过多年的努力,格林兄弟的辛勤劳动结晶——《儿童与家庭童话集》(Kinder- und Hausmärchen)于1812年首次出版。这本书的问世,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收录了许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故事,例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睡美人》、《狼和七只小羊》、《汉赛尔与格莱特》等等。 起初,这部作品并非以“童话”为主要定位,而是被看作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民间文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青少年中的受欢迎程度日益凸显。格林兄弟后来也根据反馈,对故事进行了润色和修改,使其更加适合儿童阅读。他们的每一次修订,都使其更接近现代人对童话的理解,但也保留了故事原有的粗粝和力度。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在德国国内激起了对民间文学研究的热潮,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世界童话创作的典范。无数国家的学者和作家受到格林兄弟的启发,开始搜集和整理本民族的民间故事。 3. 童话中的道德教诲与社会寓意 格林兄弟搜集到的童话,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诲与社会寓意。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现实、人们的愿望与恐惧,以及一套不成文的道德准则。 勤劳与懒惰的对比: 许多故事中,勤劳的、善良的角色往往能获得好报,而懒惰的、贪婪的角色则会受到惩罚。例如,《十二个猎人》中,勤劳的仆人最终获得了幸福,而懒惰的王子则一无所有。 善恶的斗争: 童话中常常出现正义战胜邪恶的情节。善良的公主或王子,在经历磨难后,最终击败了邪恶的巫婆、恶龙或继母。这给予了读者一种希望,相信善的力量终将占据上风。 智慧与愚蠢的较量: 故事中,聪明伶俐的角色,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凭借智慧找到出路。而愚蠢的角色,则常常因为自己的鲁莽而陷入麻烦。这鼓励读者要勤于思考,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社会等级与命运: 一些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观念。然而,童话的魅力在于,它们也为底层人物提供了命运逆转的可能。灰姑娘的例子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受尽欺凌的卑微女孩,最终通过善良和坚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家庭关系与亲情: 尽管有些童话描绘了继母的残酷,但许多故事也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扶持的力量。 这些道德教诲和寓意,并非直白的说教,而是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之中,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 4. 经典童话的母题分析:王子、公主、恶龙与魔法 格林兄弟的童话集,如同一本浓缩的欧洲民间叙事宝典,其中涌现出许多反复出现的母题(Motifs),这些母题构成了童话世界的基础框架。 王子与公主: 这是童话中最常见的组合。王子代表着英勇、探索与冒险,公主则象征着美丽、纯洁与理想的爱情。他们之间的相遇、分离与重逢,往往是故事的主线。他们的结合,象征着秩序的恢复与圆满的结局。 恶龙与怪兽: 它们是童话中主要的邪恶力量,代表着未知、危险与内心的恐惧。战胜恶龙,不仅是英雄的功绩,也是克服内心障碍的象征。 魔法与超自然力量: 魔法在童话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是帮助主角的仙女、魔杖,也可以是阻碍主角的巫婆、咒语。魔法的存在,打破了现实的逻辑,为故事增添了神秘与奇幻的色彩,也为人物的命运提供了无限可能。 考验与试炼: 主角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历各种考验,例如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解开谜语、忍受痛苦等。这些考验旨在检验主角的勇气、智慧、耐心与善良。 动物的帮助: 许多童话中,动物会成为主角忠实的伙伴,并提供帮助。这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潜在的联系,也象征着朴素的、原始的力量。 变形与隐匿: 人物有时会因为魔法而变形,或是在某个身份下隐匿。这反映了对真实身份的探索,以及身份的转变与认同。 魔法物品: 如魔法镜、飞行扫帚、能实现愿望的戒指等,这些物品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这些母题在不同的童话故事中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出现,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世界。格林兄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将这些散落的文化碎片,汇聚成一篇篇结构完整、引人入胜的叙事,让它们得以穿越时空的限制,成为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他们的工作,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对人类集体想象力的一次深刻的发掘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