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褚遂良写大字阴符经真迹(碑帖法书藏真 16开经折装 全一册 )

唐褚遂良写大字阴符经真迹(碑帖法书藏真 16开经折装 全一册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褚遂良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书法
  • 褚遂良
  • 阴符经
  • 法书
  • 碑帖
  • 藏真
  • 经折装
  • 书法作品
  • 古代文献
  • 珍本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通雅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08784
商品编码:1258823528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详细描述

作      者:褚遂良

出 版 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 - 02

装      订:硬精装

开      本:16开

I  S  B  N:9787554608784


碑帖瑰宝:汉魏风骨与盛唐气象的交融——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书法名迹鉴赏 书籍信息概要: 本书汇集了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魏晋、南北朝及初唐至盛唐时期的代表性碑刻、墓志、法帖墨迹等珍贵书法作品的精选影印与深度解析。全书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为宗旨,致力于为书法学习者、研究者及艺术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详实、具有极高学术价值与艺术鉴赏性的读本。 一、 时代背景与书风流变 本书伊始,将深入探讨中国书法艺术从汉末的跌宕起伏中孕育出魏晋风度,直至唐代臻于鼎盛的时代脉络。书法不再仅仅是书写符号,而成为个体精神气质与时代风貌的载体。 1. 魏晋风度的确立:从隶变到楷书的成熟 东汉隶书的余韵与转折: 简要介绍汉碑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在结体上的“蚕头燕尾”和气势上的浑厚庄重。 “二王”的典范地位: 详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如何集前人之大成,将楷书、行书、草书推向成熟与高峰。重点分析《兰亭序》的结构精妙与笔法灵动,解析其“中和之美”的内涵。对王献之在妍美流便上所做的拓展进行评述。 早期楷书的探索: 侧重对钟繇、卫夫人等早期楷书大家的风格特征梳理,特别是钟繇对楷书“用笔向法度”的奠基作用。 2. 南北对峙与地域风格的碰撞 北碑的雄强与质朴: 集中展示北魏至东魏、北齐时期墓志铭的独特魅力。分析北碑中蕴含的民间力量与质朴气息,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的方峻险厉、骨力洞达。探讨北魏迁都洛阳后,汉文化对北魏书风产生的渗透与融合。 南帖的内敛与精微: 对比南方文人墨迹的婉约秀逸,如王僧虔、萧衍等人的书风,强调其对笔意的含蓄表达和对韵味的追求。 二、 唐代书法:法度森严与个性解放的交织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期,楷书发展至极致,形成了严谨的法度体系,但同时,个性化的书风也开始崭露头角。 1. 初唐楷书的规范与继承 虞世南的温润含蓄: 分析虞世南如何继承二王笔法,形成温和冲淡、体势端庄的风格,代表作如《孔子庙堂碑》的典雅大气。 欧阳询的险劲与结构: 深入剖析欧阳询楷书的“险中求正”的结体特点,其骨力森然、笔画瘦劲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九成宫醴泉铭》的间架结构进行细致入微的图解分析。 褚遂良的蜕变与创新: 探讨褚遂良如何从初学欧体,转而融汇北碑及王羲之草书笔意,形成了“用笔外柔内刚,结体多变”的独特面貌。分析其如何巧妙地在唐初的法度中引入行书的灵动。 2. 盛唐气象与书风的多元发展 颜真卿的博大气象: 重点阐述颜真卿楷书“颜体”的创立及其艺术思想。颜体的雄浑、端庄、气势磅礴,被视为盛唐精神的完美体现。解析《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中“蚕头蚕尾”的运用和横画的“蚕腰”处理,以及其“忠义之气”如何融入笔墨。 柳公权的法度森严: 介绍柳公权在继承颜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骨力与法度,使楷书笔法更加峻峭挺拔,结构更加紧凑严谨,形成“柳体”的清瘦劲健。 三、 技法精要与艺术赏析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于技法层面的深入挖掘,旨在提供一套可供实践借鉴的理论框架。 1. 笔法解析: 藏锋与露锋: 结合不同碑帖实例,详述起笔、行笔、收笔的微妙变化,尤其关注藏锋入笔在楷书中的稳定作用。 提按顿挫: 通过对唐碑的对比,说明不同书家在笔画粗细变化上所体现的内在节奏感。 用笔的提炼: 探讨如何从魏晋的圆润笔法过渡到唐代的方折、侧锋运用,以及如何通过中侧锋的转换来增强笔力的表现力。 2. 结体之道: 间架结构: 以欧阳询、颜真卿的代表作为蓝本,详细讲解点画之间的顾盼呼应、空间经营和重心把握,解析何为“欹侧”、“向背”。 章法布局: 探讨单字结体与通篇章法之间的关系,从碑刻的整体气势到墨迹的行气连贯,进行全面的赏析指导。 四、 附录:碑帖流传与版本考证 本书在最后会附录收录部分重要碑刻的拓本流传简史,以及不同版本的细微差异对比(如宋拓、明拓、清拓的特征描述),为研究者提供版本学的参考依据,确保所展示的范本具有最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 总结: 本书力求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细的艺术剖析,构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读者在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之时,深刻理解每一位伟大书家在时代洪流中所追求的艺术理想与精神境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法范本,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美学发展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作品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对书法本体的研究兴趣。我平时比较关注的是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楷书的演变脉络,尤其是那些开创性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法帖。当我看到这本的描述时,立刻联想到那个时期书家们在楷书体式上的探索与成熟。书法的美感,不仅仅在于笔画的结构,更在于墨与纸张的互动,以及书家在创作时所倾注的情感和气息。我尤其关注那些在转折、提按中体现出的“骨力”与“妍美”的平衡。希望通过对这类高品质影印本的学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书风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我个人的临习实践中去。这种对经典的研究,是不断提升自身书法修养的必经之路。

评分

这本线装古籍的装帧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触感温润而有年代感,墨色的晕染过渡自然,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古人书写的笔触。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其独特的折页方式所吸引,不同于寻常的线装书,这种经折装的形制,使得翻阅起来既方便又别有韵味,每一页的展开都像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对于研究古代碑帖装帧形式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细品的文物。光是看着封面那典雅的标题,就能想象到内页的精妙之处,心中不免涌起一股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情。装帧的细致程度,体现了出版者对原件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的珍贵。我期待着能从中一窥历代书法大家在装帧艺术上的匠心独运。

评分

我个人的藏书偏好,往往倾向于那些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系列丛书。如果这本法帖能够属于某个知名的“碑帖法书藏真”系列,那就更具收藏意义了。这类系列的出版往往意味着对底本的严格筛选和高水准的影印技术支持,确保了文献的可靠性。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法帖中,能够被收入这样一套权威性丛书的作品,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收藏一套完整的系列,不仅是对某一种书体的深入钻研,更是对整个中国书法史脉络的梳理和拥有。我更看重的是它在整个书法史坐标中的位置和它所代表的那个阶段的书法高峰。

评分

说起来,我一直对古代书家在创作时的心境和环境充满好奇。想象着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的时代,书家们如何凭借对笔墨特性的深刻理解,将内心的哲思和学养通过方寸之间展现出来。阅读一本高质量的法帖影印本,不仅仅是看字形,更像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我们需要去猜测,在某一笔的起收之间,书家是否有过停顿,墨迹的干湿变化是否是蓄意的安排。这种对创作过程的无限想象,是阅读实体法帖的独特乐趣,也是我们追寻“神韵”的关键所在。我希望这本影印本能够提供足够清晰的细节,让我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笔墨灵气。

评分

这册书的装帧尺寸(16开)对于案头临摹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规格。很多时候,过大或过小的影印本都会给学习带来不便。16开的尺寸,既保证了细节的清晰可辨,又方便在书桌上铺展开来与笔砚相伴。这种尺寸的拿捏,体现了出版方对实际学习者需求的体察。在学习书法时,我们常常需要将原帖放在手边,进行比对和揣摩。如果书籍过大,操作起来就显得笨拙;如果过小,那些精微的笔锋变化和墨色浓淡的微妙之处,就容易被忽略。因此,一个恰到好处的开本,是确保学习效率和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对这种注重实用性的设计表示赞赏。

评分

评分

评分

商品满意

评分

评分

包装可靠。专业书店,购书好地方。

评分

评分

很清晰

评分

超喜欢字帖,虽贵些,但值得,收藏用都可

评分

包装可靠。专业书店,购书好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