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量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舞蹈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专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靠前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即着手建立我国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将以往音乐、美术、戏剧专业教育中的大学专科,提高到了大学本科层次。当时列为中专的戏曲、舞蹈专业教育,也于80年代前后逐一升格为大专或本科。并且自70年代末起,在高等艺术院校中陆续开始了硕士、博士的研究生学历培养。迄今为止,我国已形成了以大学本科为基础,前伸附中或中专,后延至研究生学历的完整的专业艺术教育体系,以及在大陆拥有30所高等艺术院校,123所中等艺术学校的可观的办学规模。对我而言,选择一本好的教材,最终决定因素在于它对“技术与艺术平衡”的把握程度。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潭而遗忘了舞蹈的生命力,也没有一味强调空泛的意境而脱离了身体的实际控制。它仿佛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支点:一端是精确到毫米的身体控制要求,另一端则是东方美学中对气韵、意境的追求。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动作时,会同时附带一些历史背景或文学典故的关联,这让每一次的练习都多了一层文化厚重感。当我完成一个“云手”的造型时,我不再仅仅是关注手臂的弧度和肩膀的下沉,而是联想到了古代仕女的娴静与从容,这种精神层面的升华,才是真正区分“体操”与“古典舞”的关键。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教材的,当时我的老师极力推荐,说它对基础的理解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读完前几章,我立刻明白了这份推荐的价值所在。它不像某些速成指南那样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古典舞“精气神”的内核,它不只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到位。比如,书中对于“立、圆、拧、旁”这些基本元素,从人体的骨骼结构、肌肉发力点,到意境的表达,都有层层递进的剖析,那种严谨的逻辑链条,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的智慧结晶。我感觉自己过去那些模模糊糊的“感觉”,一下子被量化、被清晰地标注了出来,这极大地提升了我训练的精准度和效率。这种由内而外的扎实感,是任何华丽的舞蹈技巧展示都无法替代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沉稳又不失灵动的色彩搭配,初拿到手里就让人心生敬意。我尤其欣赏它在材质上的用心,纸张的厚度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油墨的饱满呈现,又便于长期翻阅和携带。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留白的处理得当,使得即便是密集的图解和文字说明,看起来也不会感到拥挤和压迫,这对于需要反复对照练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对一些核心动作的分解图,使用了非常细腻的线条勾勒,即便是一些转瞬即逝的身体姿态,也能被清晰地捕捉和定格,这对于我们这种常年与镜子搏斗的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视觉参考。光是这本书的外在呈现,就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教学用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舞蹈美学载体。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这种经典书籍在视觉传达上进行深入探索的作品。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这类专业书籍时,常常会被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绕晕,感觉自己像在啃一本天书。但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非常具有亲和力。它巧妙地将理论与实际经验穿插在一起,用一种仿佛是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轻声指导的口吻来展开。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积累才能领悟的“韵味”部分,作者并未直接给出僵硬的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充满画面感的描述和对比,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捕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我发现,当我带着一种探索而非被动接受的心态去阅读时,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概念,竟然在不知不觉中被我消化吸收了。这本书的语言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舞蹈教学。
评分我习惯于在练习间隙,将这本书作为工具书来查阅和校正自己的体态。这本书的结构划分清晰得令人称赞,各个章节之间衔接自然,但又保持了独立性。例如,当你专注于某一类转体的练习时,可以直接翻到对应的小节,里面的图示和文字注释会立刻帮你定位到最容易出错的关键点上。最贴心的是,它在每一个主要训练模块的末尾,都会设置一个“常见错误辨析与修正”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实用性太强了,它几乎涵盖了所有我在练习中遇到的瓶颈和误区,并且提供了非常直观的纠错方法,有些甚至可以自我调整,省去了每次都去请教老师的麻烦。这种系统性、模块化的高效设计,使得这本书成为了我工作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私教助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