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和博弈论自半个世纪前进入人类历史以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方式,而发明它们的冯·诺依曼瑰丽而传奇的一生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威廉·庞德斯通以“囚徒的困境”作为探寻这位美籍数学家的生平和20世纪广阔历史的透镜,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科学家,看到了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如何变成生活中的思维工具,看到了“二战”之后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矛盾和冲突…… 如果你对冯·诺依曼这样的“天才之脑”有着刻板的印象,那么读罢《囚徒的困境(冯·诺依曼博弈论和原子弹之谜)》这本书你会发现科学家的个性其实生动可爱;如果你以前没接触过博弈论,那么从这本书开始你会发现它的魅力;如果你对原子弹的了解只停留在“二战”与广岛之劫,那么在这里你将看到科技武器背后的权谋与大国纷争。科技、历史的波诡云谲与人类社会进步密不可分,在21世纪开始之后,也许回望过去,我们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珍惜和平。
《囚徒的困境(冯·诺依曼博弈论和原子弹之谜 )》是世界知名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的代表作 品。
庞德斯通基于丰富的史料及逻辑理性的分析,围 绕冯·诺依曼的生平和博弈论这两条主线,生动地讲 述了冯·诺依曼的一生、博弈论的历史、原子弹的发 明过程,以及冷战初期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矛盾和冲突 。
通过这部精彩的著作,我们不仅看到了博弈论的 创始人冯·诺依曼的传奇人生与智慧,也了解到博弈 论在冷战和核军备竞赛中的作用。本书的视角广阔, 可读性极强,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及深度 思考。
吴鹤龄,1937年5月出生干上海市金山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1998年退休后从事科普创作,已先后出版《ACM图灵奖》、《IEEE计算机先驱奖》、《好玩的数学》、《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囚徒的困境》、《迷宫趣话》、《魅力魔方》、《走出推理的迷宫——福尔摩斯探案评说》等8部图书,曾获2009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届台湾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翻译类佳作奖、**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作品提名奖、北京市第四届**科普作品奖、“科学时报读书杯”科学文化·科学普及奖等多项奖励,《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入选2008年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迷宫趣话》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育人标兵”,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和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威廉·庞德斯通,美国畅销书作家,怀疑论者。《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哈珀斯》等知名媒体撰稿人,迄今已出版作品十余部,包括《囚徒的困境》《无价》《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等,并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此外,他还是“**秀”、“大卫·莱特曼深夜秀”、“CBS早间新闻”等**电视及电台节目的常客,也是美国广播公司两档黄金节目的联合制片人。
1 二难推论
核武器的困境
约翰·冯·诺依曼
囚徒的困境
2 约翰·冯·诺依曼
神童
库恩统治时期的匈牙利
早期经历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克拉拉
个性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
世界上*聪明的大脑
3 博弈论
战争游戏
谁**个发明了博弈论?
博弈论和经济行为
分蛋糕
理性的游戏者
博弈树
博弈表
零和博弈
极小极大原理和蛋糕
混合策略
曲线球和致死基因
极小极大定理
n人博弈
4 原子弹
冯·诺依曼在洛斯阿拉莫斯
战时的博弈论
伯特兰·罗素
世界政府
比基尼岛的核试验
计算机
先发制人的战争
5 兰德公司
历史
敢于想入非非
语义学和芬兰语的语韵学
冯·诺依曼在兰德
约翰·纳什
马后炮
6 囚徒的困境
别克轿车的买卖
窃贼的信用
佛勒德–德莱歇实验
塔克的逸事
常识
文献中的“囚徒的困境”
逃票的乘客
核竞赛
7 1950年
苏联的原子弹
“对战争不感兴趣”的人
尤里的演讲
福克斯事件
技术性突然袭击的性质
“为和平而侵略”
弗朗西斯·马修斯其人
后果
公众的反应
难道这是一个试探气球?
麦克阿瑟的演讲
奥维尔·安德森
舆论界的反应
有多少颗原子弹?
尾声
8 博弈论及其不足
对博弈论的批评
效用和马基雅维利
人是理性的吗?
俄亥俄州的研究
9 冯·诺依曼的*后岁月
氢弹
一头猛虎
原子能委员会委员
带来希望的时刻
疾病缠身
**陨落
10 “胆小鬼”和古巴导弹危机
“胆小鬼”
志愿者的困境
志愿者困境实验
古巴导弹危机
疯子理论
11 其他社会难题
僵局
围捕牡鹿
不对称博弈
合作是正当的理由
霍华德的元博弈
逆向归纳悖论
12 *适者生存
稳定策略
基因中有背叛吗?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一报还一报
一报还一报的麻烦
人工选择
镜中鱼
合作和文明
现实世界中的一报还一报
13 美元拍卖
逐步升级
苏比克的美元拍卖
现实生活中的美元拍卖
策略
理性的出价
在什么情况下博弈论不灵?
*大数博弈
真空中的羽毛
致谢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门艺术品,它没有采用传统教科书那种刻板的章节划分,而是像一个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从不同的声部引入主题,最终汇聚到磅礴的高潮。我个人认为,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冲突的新“透镜”。以往我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偏向于道德评判,但这本书教会我跳出是非对错的二元对立,转而关注策略的制定与执行背后的理性计算和非理性偏差。那些关于信息不对称和承诺可信度的分析,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剖析。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冷静而犀利的类型,不带多余的情绪,但每一个用词都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切开了问题的核心。这种严谨中不失魅力的叙述,使得即便是一些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背景,也能被转化为清晰易懂的战略洞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理解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思维领域,那种探索的快感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带着你亲身走过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理论的萌芽期。我特别喜欢他对复杂概念的拆解,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让人在理解的同时,也不禁对人类决策的本质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每一次翻页,都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又被拓宽了一点。书中对某些经典博弈模型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现实世界中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一点处理得极为巧妙。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将书中的某些原则应用到日常的商业谈判或者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结果。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思想探险指南,每一个案例的选取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为读者的理解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种将宏大理论与具体场景完美融合的写作功力,实在令人赞叹。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些段落的阅读难度是相当高的,因为它毫不避讳地触及了问题的复杂性,拒绝给出简单的答案。然而,正是这种对复杂性的坦诚接纳,构成了它最迷人的地方。作者并没有试图将复杂的决策环境过度简化,而是细致地展示了每一种选择背后的机会成本和潜在的灾难性后果。对我而言,最深刻的体会是关于“预期”的构建: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是基于对他人反应的预判,而这种预判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的动态过程。书中对特定历史人物战略选择的剖析,充满了人性化的洞察力,没有将其塑造成完美的“博弈机器”,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巨大压力下的挣扎与权衡。这种将科学的精确性与人性的微妙之处相结合的叙事风格,使得全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是一次非常值得投入时间的深度阅读体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被彻底重塑了。首先要说的是,作者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能将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联起来,展现出背后统一的逻辑结构,这对于理解二十世纪的几次重大转折至关重要。文字的张力非常强,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决定性时刻的心理博弈时,那种紧张感和不确定性,即便是通过文字也清晰可感。我尤其对书中对“理性”二字的探讨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在极端压力下,所谓的“最优策略”往往是如何在人性、信息不对称和环境约束中扭曲变形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深入的,初读时可能被表面的事件吸引,深入后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深度。它强迫你去质疑那些你习以为常的假设,用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冲突与合作的本质,这对于任何希望做出更明智决策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但回报是极其丰厚的。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理论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最优解的历史编年史。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在脑海中复盘书中的每一个关键实验和决策点,试图用书中的框架去套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惑。书中对于信息传递和信号发送的细腻描绘,让我对“沟通”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真正沟通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我们愿意承担的风险。这种对深层机制的挖掘,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主题所暗示的范畴。对于那些热衷于深度思考,渴望理解驱动现代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则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思想兴奋剂”,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感受到思维的余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