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本:8开(26*37cm)
米字格大小:8.5*8.5cm(手工测量,如有误差以实物为准)
附简体旁注
《历代经典碑帖临习大全:王福庵书说文部首》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用笔纯净单一,提按起止、转折都达到了圆润浑厚的立体效果,结体均衡准确又饶有韵致,篆法规矩又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致。
《历代经典碑帖临习大全:王福庵书说文部首》择字进行具体的技法分析指导,以期对小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初学者从偏旁部首入手,不仅能掌握小篆的结体、用笔,而且在识篆上,也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本书的装帧和实用设计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体现了出版方对书法学习者的尊重。我拿到的这本,内页的字体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最细微的起笔收笔处的“藏锋”或“露锋”,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完全没有那种模糊不清的“灰度”感。更值得称赞的是,米字格的套印深度把握得极好,既能起到引导作用,又不会因为线条太深而干扰到自己的笔触,这对于追求“一笔到位”的篆书练习者来说至关重要。我过去买过几本号称“专业”的字帖,结果发现米字格的线条细得像发丝,一上墨就找不着北;或者反过来,格子太黑太粗,成了临帖的“枷锁”。这本书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让你能专注于王福庵先生的笔势和结构,而不是被字帖本身的印刷质量分散注意力。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高强度临习的学员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与古籍和碑帖打交道的业余研究者,我对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字帖都有所涉猎,但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平衡。很多字帖过于注重美观,忽视了对篆书造字理法的阐释,导致临摹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这本《王福庵书说文部首》则完全不同,它不仅仅是王福庵先生的优秀范本汇编,更融入了对《说文解字》部首源流的考据和分析。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个部首旁标注的简体结构参考,这极大地降低了现代人学习古文字的门槛。以前我光临摹,总觉得笔画的转折和位置把握得很别扭,现在对照着简体参考,立马就能理解王福庵先生的取舍和创新所在。这种深入骨髓的讲解,远非一般的“描红”或“影摹”字帖可以比拟。它让你在写字的过程中,思维也在同步提升,从纯粹的技能学习上升到了对汉字文化的体悟,非常难得。
评分我主要练习的是篆书的规范性,希望能够将这种古朴的线条感融入到日常的书法创作中。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参照系。王福庵先生的篆书,以圆润秀劲著称,既有古茂的金石气,又不失文人书写的灵动。我尝试着按照这本书的结构体系进行部首的专项练习,效果出奇地好。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字例,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部首学习地图”。比如,我先学了“人”部,再学了“彳”部,通过对比这两个部首在不同字中的形态变化,我立刻明白了篆书的“活变”之处。这种模块化的学习路径,让原本枯燥的部首练习变得像解谜一样有趣。而且,书中的注释文字部分,行文风格平实,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即便是自学入门者也能轻松理解其间的微妙之处。这本帖子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字帖”范畴,更像是一本带有实践指导的“篆书结构学教程”。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耐用度”也令我惊喜。我习惯于使用墨汁进行毛笔临摹,这需要纸张有较好的吸墨性和抗洇性。这本字帖的用纸厚度适中,我用中等浓度的墨汁书写后,几乎没有出现墨迹扩散或渗到下一页的情况,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对照的字帖来说非常重要。很多字帖用几次后,页面就变得皱巴巴或者墨迹斑驳,很难再清晰地看到原始的笔画细节。这本的装帧似乎考虑到了长期的使用需求,封皮的坚固度和内页的平整度都保持得很好。对我来说,一本好的字帖是需要“养”的,要能经受住汗水、墨迹和长时间的摩挲。这本字帖完全具备成为我案头必备工具书的潜力,它的品质感和实用性是成正比的,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沉甸甸的,装帧精美,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要知道,临摹篆书对纸张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太薄的纸张容易洇墨,影响书写效果,而这本用的纸张恰到好处,墨色显现得非常饱满。而且,它的排版设计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篆书的结构本来就比较严谨,需要精确地把握笔画的粗细和起收,这本书的米字格划分得非常清晰,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就是手把手的指导。尤其是它对每一个部首的解析,简直是细致入微,让人在临习的同时,还能领会到“说文解字”的精髓。我以前总觉得篆书高深莫测,对着碑帖发愁无从下手,但有了这本,感觉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种一步步拆解、层层深入的讲解方式,让我对篆书的结构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的实用性,绝对是五颗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