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启功书法集
出 版 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开本尺寸: 210×285
卷数: 上下卷
出版日期: 2006 . 5
单价/套:定价: 380.00元
图书简介
各类的“启功书法集”成为近一二十年的出版热点,估计总以数十种计。今天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又出版了两大本的《启功书法集》以享读者,这说明广大的书法爱好者对启先生书法的认可与热爱即使在启先生逝世后仍方兴未艾。
现在评论一个人字的好坏,评论一个书法家成就、地位的高低可比从前复杂多了。从前只要大家都看着赏心悦目、漂亮好看就行了,可以说只通过一个圈子的认定、一个尺度的检验就可以了。现在不行了,还多了一个“书法界”的圈子和尺度,他们有很多“专业”的标准,诸如“金石气”、“现代”、“后现代”等等,不符合这些条件,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写得再漂亮也算不上书法家,也就是说光老百姓看着好不行。可老百姓看那些符合所谓标准的,有时真是“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于是“世俗”的与“专业”的两重眼光、两个标准经常发生捍格:有些老百姓看着好的,书法界不承认;有些书法界推崇的,老百姓不买账。真能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实在不容易。但启先生恰是这样的一位书法家:广大书法爱好者交口称赞,大多数书法界人士也心服口服,这实属不易。有人论启先生的书法地位,将其直接与赵孟并列,认为是几百年才能出现一个的人物,这是很有道理的,起码他是一位“不世出”的人物。
这完全是启先生的实力决定的。启先生书法的特点是不但漂亮,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谓的“启体”是在兼收各家各体之长后,又熔铸了自家的特点,才形成的一家之风。因而读他的帖既能看到传统书法的根基,又能发现自成一家的创新,兼有历史的底蕴和才人的学养,有历史的厚度,有书卷的韵味,经咀嚼,耐寻绎。正如辛稼轩词所云:“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具体而言,启先生的字结体优美潇洒,往往能达到组合,正如他形容的那样:“行笔如‘乱水通人过’,结字如‘悬崖置屋牢’。”这与他一贯提倡书法当以结字为先的主张分不开。但他的用笔也极有工力,柔中带刚,温润而不失清峻之气,∷?amp;ldquo;蓝田日暖玉生烟”,“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轻”。而总的行气章法潇散简远,参差错落,“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而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一切美感都出之以亲切自然,恰似不经意间就从笔下流淌而出,绝不故作矫饰变形,以求用怪异取胜。这样优美的书法结集成册,怎能不令人爱不释手呢?
这两册《启功书法集》在众多同类书中虽属后出,但在编辑上仍有独到之处。
首先它按年代编排,使读者能看到启先生书法艺术与成就形成发展的轨迹。一般人所熟悉与喜爱的以清癯秀美为主要特色的“启体”,实际上是启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富于创新特点的书风。而在四五十年代,启先生的书风继承传统的特点则更为突出,二王的飘逸,赵孟的流美,柳公权的端庄,苏东坡的浑厚,以致魏碑的遒劲,唐人写经的工致,都能在启先生的书法中找到踪迹,总的风格以浑成庄重为主。而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则介于二者之间,是一个明显的过渡。应该说每个时期自有每个时期的特点,都是好书法。而把这些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列在一起,其发展变化就一目了然了。
其次是形式多样,吸收了很多同类书的优点。内容有自作诗、前贤句、题画、题帖、论书札记、临帖等,样式有条幅、中堂、对联、扇面、匾额等,而且各类作品中皆不乏精品、妙品、以致神品,读起来真有一种琳琅满眼,目不暇接之感,正所谓一册在手,足供遨游,可使读者尽情徜徉于书法艺术之中,品味传统文化的精髓,开眼界,长见识,增学养,启智慧。
鉴于此,这两册《启功书法集》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确实是学习的良师益友,而对普及和发扬传统文化而言,也是一部开卷有益的好书。
最近沉迷于研究民国到新中国这一段时期,书法界涌现出的大师们,他们的学养和功力,是后人难以企及的。启功先生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文气”,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清润和洒脱,是练不出来的,那是长期浸润于学问之中的自然流淌。我正在尝试将行书的流畅感融入我的楷书中,但常常显得结构松散,火候不到。这套“全集”如果能将他不同体裁的作品(如楹联、扇面、信札)都囊括进来,那真是太妙了。扇面和信札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率性与自然,那是刻意为之的书法作品里难以捕捉到的灵动。我特别想看看,在不那么拘束的状态下,他的笔锋是如何游走和收束的。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让我能从不同角度、不同载体上,去细细品味他那份“不着痕迹”的功力,那真是值回票价了。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现代名家”的书法脉络的资料,启功先生无疑是其中绕不开的一座高峰。但现在的学习资源太多碎片化了,这本“全集”的出现,如果能提供一个结构化的学习路径就太棒了。我理想中的“全集”,不应该只是作品的堆砌,而是应该有深入浅出的导读,哪怕是关于他学习的心得体会、他对传统碑帖的独特见解,哪怕只有只言片语的记录,对于我们后学者都是无价之宝。比如,他如何看待唐楷与行草的融合?他在临摹古人时,最注重的是形似还是神似?这些宏观的认识,配合那两卷精美的范本,才能真正把“学”和“习”结合起来。我希望翻开书的每一页,都能感受到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商业上的“名头效应”。希望这套书能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定海神针”,随时翻阅,都能获得新的领悟。
评分说实在的,现在市面上的字帖,很多都是为了迎合大众对“快餐式成功”的渴望,恨不得你买回去就能立马写出名家风范。但真正想在书法上有所精进的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我更看重的是工具的可靠性和资料的完整性。这套“全集”如果真能做到“全”,那么它在我心中的分量就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份艺术史料。我希望它在装帧上能考虑书籍的耐用性,毕竟,经常翻阅和对照,对精装书的脊背和封面都是一种考验。如果它能挺过我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反复使用,成为我书房里一个有分量的存在,那它就成功了。我期待的是那种扎实、耐读、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出版物,而不是那种昙花一现的潮流产品。希望它能真正做到“中国现代名家”的典范,让后人能从中找到一条通往传统艺术殿堂的坚实阶梯。
评分这本《启功书法全集》光是名字听着就让人心驰神往,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我最近刚好在琢磨着如何把楷书写得更遒劲有力一些,希望能兼顾古朴与灵动,寻觅着能真正带来启发和提升的范本。市面上关于启功先生的资料浩如烟海,但真正能称得上“全集”的分量和深度,却是可遇不可求的。我更期待的是那种能让我静下心来,一笔一画去体悟其用笔之妙的作品。比如,他晚年那种超脱尘世、笔墨间自成天地的境界,是如何通过长期不懈的练习和对古人碑帖的精研达到的?我希望能在这套书中看到他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脉络,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能通过精美的彩印,让我看清墨色的浓淡干湿,以及纸张对书写效果的细微影响。毕竟,铜版纸的细腻质感,对于呈现启功先生那份儒雅飘逸的线条来说,想必能起到极佳的辅助作用。这不仅是一套字帖,更像是深入一位书法大家内心世界的钥匙。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最怕的就是那种徒有其表的“名家字帖”,印制粗糙,色彩失真,根本看不出原件的神韵,买了之后基本束之高阁,成了压箱底的装饰品。所以,我对这套《启功书法全集》的期望值,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它宣传的“铜版纸精装彩印”上。我深信,要真正领会启功先生那种清雅脱俗的书风,色彩的还原度至关重要。他的很多作品,无论是信札还是大幅条幅,墨色的层次感极其丰富,有枯笔飞白,也有润笔浓墨,这些细节如果印刷不好,就等于是白费了。16开的尺寸,对于练习者来说,既能保证观看的细节足够清晰,又不会因为太大而难以在书桌上展开。我希望这套书的装帧设计能体现出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旁门左道,纯粹地把启功先生留下的宝贵墨迹,以最接近原作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能够安心地进行临摹和对比研究,而非仅仅是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