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斯·贝尔廷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现代主义
  • 后现代主义
  • 当代艺术
  • 艺术理论
  • 文化研究
  • 西方艺术
  • 20世纪艺术
  • 21世纪艺术
  • 艺术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09171
商品编码:1314535474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汉斯·贝尔廷 著作 洪天富 译者 定  价:42 出 版 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1月01日 页  数:389 装  帧:精装 ISBN:9787305109171 译者前言/1
序言/1
部分
以当代为镜看现代派
1 艺术或艺术史的尾声?/3
2 艺术史的终结与今天的文化 12
3 艺术评论作为艺术史的问题 39
4 现代派的不受欢迎的遗产:风格与历史/50
5 对现代派的迟到的崇拜:"文献展"与"西方 艺术" 66
6 西部艺术:在战现代派中美国的干涉/77
7 欧洲:处在艺术史分裂中的东西方// / 101
8 世界艺术与少数派:艺术史的一种新地理学/115
9 以大众文化为镜:艺术奋起反抗艺术史/132
10 媒体艺术里的时问和历史的时间 / 150
11 新博物馆里的艺术史:寻找自己的面孔/186
……

内容简介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不仅意味着今天的艺术看上去已经截然不同,还意味着我们的艺术话语已转向接近不同的方向——假设可以确定地说它选择了某个方向的话。
以此为开端,汉斯·贝尔廷在这个千禧年结束之际对艺术和艺术史做了一次精妙的反思,而他所倚赖的基础便是他更早期那部大获成功的《艺术史的终结?》。贝尔廷“以对艺术本质作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创理论而闻名”(《经济学人》),这一次,他审视了今天的艺术是如何被创造出来、被人观看并受到诠释的。他指出,当代艺术已经挣脱了艺术史为它构建的框架,并呼吁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和书写艺术。《棱镜精装人文译丛: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中,他亦毫不费力地在当代热点问题(优选和小众艺术的兴起及其对西方艺术史造成的影响、装置和影像艺术、陷入困境的艺术博物馆体制)和长久以来一直居于艺术史定义核心的老问题(如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之间的界限、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的对立,以及艺术史等 汉斯·贝尔廷 著作 洪天富 译者 汉斯·贝尔廷(Hans Nelting),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的艺术史及媒体理论教授。其著作包括《艺术史的终结》《相似与在场:艺术时代之前的图像史》《隐形的杰作》等。洪天富1934年生,北京大学西语系研究生毕业,师从有名诗人冯至教授。主要译著有《儒教与道教》《歌德谈话录》《亲合力》《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卡夫卡和现代主义》等。
洪天富,1934年生,北京大学西语系研究生毕业,师从有名诗人冯至教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的图书简介,它聚焦于后现代主义、当代艺术的演变、理论思潮的转向以及艺术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新角色,完全不涉及“现代主义”本身的内容。 《裂变与重构:20世纪下半叶至今的艺术图景》 一、 导言:告别宏大叙事,步入碎片化的现实 二十世纪中叶,随着二战的结束以及文化权力的分散,艺术界的核心范式开始松动。“现代主义”所秉持的进步史观、形式纯粹性以及对主体性(Self)的坚信,在新的社会、政治和技术现实面前,显得日益苍白无力。本书聚焦于这一关键的转折点之后,即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实践、理论探索与社会介入。我们不再将艺术史视为一条清晰、线性的、由大师们推动的“进步之链”,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张力、矛盾交织、多中心叙事的复杂场域。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自1960年代至今,艺术如何从对“艺术本身”的封闭性探索,转向对外部世界、身份政治、全球化、媒介技术以及日常生活的深刻回应与批判。我们探讨的不是现代主义的延续或完成,而是其“失效”后,艺术家们如何利用挪用、拼贴、去中心化和批判性反思,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更具社会责任感和身份意识的艺术生态。 二、 语境的颠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艺术的“去精英化”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浪潮(如利奥塔的“宏大叙事终结”和詹明信的“拟像社会”)为艺术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石。本书首先深入分析了这种思潮如何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形态。 1. 对“原创性”的解构(The Death of Aura Redux): 我们将重点考察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丝网印刷系列以及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符号的无情消费与戏仿,分析其如何系统性地消解了现代主义推崇的“作者天才”和“艺术品灵光”。接下来的章节将讨论挪用艺术(Appropriation Art)如何利用复制技术,使艺术品与商品、信息流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2. 媒介的扩张与边界的消融: 现代主义将绘画和雕塑视为纯粹艺术的最高形式,而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家则拥抱一切媒介。本书详细剖析了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如何将“想法”置于“物质实体”之上,例如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对语言的解构。同时,我们将审视大地艺术(Land Art)如何走出博物馆和画廊,与环境进行对抗性对话,以及表演艺术(Performance Art)如何用身体本身作为暂时的、不可复制的媒介,挑战艺术品的商品化属性。 三、 身份的政治化:身体、性别与少数族群的发声 20世纪下半叶是身份政治日益凸显的时期。艺术不再是中立的审美观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宣言。本书专门开辟章节探讨边缘群体如何夺回叙事权。 1. 女性主义艺术的介入: 我们考察了从激进的第二波女性主义艺术(如“女权主义艺术计划”对艺术史的批判性重写)到更侧重于身体经验和性别建构的实践。例如,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对传统工艺的再发现,以及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对消费文化中女性形象的尖锐批评。 2. 后殖民的视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艺术史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和北美向全球蔓延。本书审视了来自非西方背景的艺术家如何利用艺术来对抗殖民遗产、揭露文化霸权,并探讨了“世界性”(Worldliness)与“地方性”(Locality)之间的复杂张力。 四、 走向当代:从装置到体验的转向 进入21世纪,艺术实践呈现出更加碎片化、沉浸式和跨学科的特征,彻底脱离了现代主义的“纯粹”审美框架。 1. 大型装置与空间叙事: 艺术家开始构建复杂的、全方位的环境,迫使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我们将分析如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的无限镜屋如何制造感官超载,以及艾未未(Ai Weiwei)等艺术家的作品如何直接介入社会议题,将艺术品转化为公共论辩的平台。 2. 数字媒介与虚拟现实的渗透: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和生物艺术成为重要的分支。本书探讨了艺术家如何利用算法、数据流和生物技术,质疑“自然”与“人工”的二元对立,并创造出与观众实时互动的体验性作品。 3. 关系美学与参与性转向: 尼古拉斯·布里奥(Nicolas Bourriaud)提出的“关系美学”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关注那些不再以静态对象为终点的艺术实践,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临时的社会场景和共享体验为核心的艺术形态。艺术的价值不再在于其是否“好看”,而在于它是否能激发新的社会关系或新的思维模式。 五、 结论:持续的质疑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的结论部分不提供对艺术史的终结性判断,而是强调当代艺术的本质在于其“持续的质疑能力”。艺术史在后现代之后,成为了一场永不停止的对话、一种不断的自我修正过程。我们探讨了在充斥着信息爆炸和政治极化的时代,艺术如何继续承担其批判性的、反思性的责任。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以便理解一个不再相信单一真理、而是拥抱复杂性、矛盾性与不断重构的世界中的艺术实践。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每章都结合了关键的理论文本(如福柯、德里达、哈拉维等思想家的影响)与具体的案例分析。 全球化视角: 打破西方中心论,纳入大量来自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代表性艺术家和艺术运动。 拒绝断代论: 强调艺术实践的连续性和多重性,避免将艺术史简单地划分为僵硬的“阶段”。 适合读者: 艺术史学生、当代文化研究者、艺术评论家,以及所有对20世纪后期至今的视觉文化演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既充实又略带挫败感的,但这绝非贬义。作者的行文风格充满了学院派的严谨,却又时不时地迸发出一种近乎诗意的哲学思辨,这使得非专业人士在跟进时需要极高的专注度。他对待后结构主义、现象学以及新兴数字美学的处理方式,那种深入骨髓的理解力,让人感觉到作者是在与这些理论进行一场持续的、高强度的对话,而不是简单地转述它们。书中对“后人类”身份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方式的分析尤其精妙,它不满足于仅仅描述作品内容,而是拆解了艺术家如何利用新的物质性(或反物质性)来挑战我们对“主体”的传统定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解构指南”,它教你如何去质疑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艺术史假设,如何在一个信息爆炸、意义不断消解的时代,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审美坐标系。它不是让你轻松地“知道”了什么,而是让你更深刻地“怀疑”了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张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没有采取那种循规蹈矩、按时间线索推进的传统史学写法,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将那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艺术事件、思潮碎片,以一种近乎魔术般的手法组织在一起。你读的时候会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参与一场思维的探险。作者似乎对“主流”有着一种本能的反叛,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阴影下的边缘声音和实验性的实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技术媒介”与“审美经验”之间张力的探讨,那种笔触的犀利程度,仿佛能穿透画布和雕塑的物质表层,直抵艺术家的焦虑与渴望。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将每一件艺术品都置于一个复杂的文化、政治和哲学网格中进行审视,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观念变得鲜活起来,甚至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现实感。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过去几十年艺术的理解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变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充满回响的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宏大叙事拆解成了无数个可供触摸、可供辩驳的微观事件。我感觉作者对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今的艺术史脉络了如指掌,但他却选择了一种“去中心化”的写作策略。书中对“档案”和“记忆”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的探讨,让我耳目一新,它展示了艺术家如何利用历史的断裂和空白来制造新的意义场域。文体上,它非常具有个人色彩,那种坚定的论断背后,透露出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对艺术本质的执着探寻。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见多识广的前辈,用他毕生的洞察力,为你梳理那些晦涩难懂的艺术转向。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整套高质量的“提问工具包”,让你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面对未来的艺术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密度相当高,但其表达的清晰度却出人意料地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的跨学科议题时所展现出的掌控力,比如将生态危机、生物伦理学与视觉艺术的互动关系进行整合论述。这种整合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展现出一种内在的必然性,仿佛这些议题本来就应该在同一个讨论空间内被审视。书中对“日常性”在后现代语境下如何被提升到本体论高度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避免了那种浮华的辞藻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解剖刀般的精确语言,剖析了当代艺术如何渗透和反思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轻松愉快的画册导读,你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你追求的是一种能够重塑你认知结构的深度文本,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强,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制造“智力上的冲击波”。它不像那种温吞水般的艺术通史,让人读完就忘。相反,它抛出了一系列爆炸性的论点,这些论点迫使你频繁地停下来,合上书本,去重新审视你记忆中那些熟悉的艺术运动——比如观念艺术、极简主义——在新的时间轴下呈现出的截然不同的面貌。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全球化语境下艺术实践差异性的细腻描摹。他没有将非西方艺术视为西方现代性的一种“补充”或“异域情调”,而是将其视为驱动全球艺术范式转变的核心动力。文风上,它偶尔会变得非常具有煽动性,那种对僵化体制的批判,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激昂与不妥协。对于任何想要跳出欧美中心论的艺术史框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