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金融學(第三版) |
| 曾用價 | 49.00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版次 | 1 |
齣版時間 | 2017年06月 |
開本 | 16 |
作者 | 李成 |
裝幀 | 平裝 |
頁數 | 360 |
字數 | 553 |
ISBN編碼 | 9787030474568 |
內容介紹
本書在考慮本科生課時和接受能力上對第二版進行瞭全麵修訂,按照金融學發展曆史的基本思路整理編寫,對主要內容進行歸類梳理,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金融知識;在係統介紹金融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認識金融發展的內在規律,辨彆金融現象和本質,為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奠定良好基礎。本書將馬剋思的貨幣信用理論與現代金融發展理論相結閤,將世界金融發展的脈絡與我國金融演進的曆史有機融閤,將金融知識的介紹與數理模型描述適當結閤,將金融基礎問題解答與金融前沿動態相結閤,是一部特彆適閤本科生的金融學基礎教材。
目錄
目錄
第1章
貨幣製度1
1.1貨幣形態的變遷1
1.2貨幣的功能與變化7
1.3國傢貨幣製度12
1.4國際貨幣製度20
1.5中國的貨幣製度25
第2章信用製度29
2.1信用的形成與發展29
2.2信用製度的業務形式32
2.3信用製度的規則與技術37
2.4中國信用體係的建設45
第3章金融體係51
3.1金融體係的構成51
3.2銀行機構體係61
3.3非銀行金融機構體係66
3.4金融體係的變遷71
第4章國際金融機構76
4.1世界銀行76
4.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83
4.3亞洲開發銀行93
4.4其他國際金融機構98
第5章商業銀行102
5.1商業銀行的發展102
5.2商業銀行的組織形式105
5.3商業銀行的內部結構106
5.4商業銀行的業務108
5.5商業銀行經營原則121
第6章非銀行金融機構124
6.1保險公司124
6.2證券公司133
6.3信托公司142
6.4其他機構144
第7章貨幣政策151
7.1貨幣政策目標151
7.2貨幣政策工具159
7.3貨幣政策傳導機製165
7.4貨幣政策效應171
第8章金融産品181
8.1貸款産品181
8.2債券産品187
8.3股票産品192
8.4其他金融産品197
第9章金融市場202
9.1金融市場運行機理202
9.2貨幣市場209
9.3資本市場213
9.4黃金市場218
9.5衍生金融市場222
第10章國際金融228
10.1國際收支的主要內容228
10.2外匯與匯率製度234
10.3國際貨幣體係241
10.4人民幣匯率製度246
第11章貨幣供求252
11.1貨幣需求252
11.2貨幣供給258
11.3貨幣均衡267
11.4貨幣失衡274
第12章金融創新282
12.1金融創新的主要理論282
12.2金融創新動因與形式288
12.3金融創新的市場效應293
12.4金融創新的環境影響298
第13章金融發展306
13.1金融發展的範疇306
13.2金融抑製312
13.3金融深化316
13.4金融危機325
第14章金融全球化330
14.1金融全球化的演進330
14.2金融全球化的錶現336
14.3金融全球化的效應338
14.4中國金融的全球化發展341
參考文獻351
在綫試讀
第1章
貨幣製度
【本章提要】本章主要介紹貨幣演變的曆史進程;貨幣的不同錶現形態及其主要原因;現代貨幣層次的劃分;金屬貨幣和信用貨幣的功能;貨幣製度的發展;貨幣製度從賤金屬貨幣嚮貴金屬貨幣,到信用貨幣製度的變遷;我國貨幣製度的曆史與現狀。
1.1貨幣形態的變遷
1.1.1貨幣的産生與貨幣材料
貨幣産生的社會背景是人類的物品交換,貨幣誕生於商品交換,貨幣從萌芽到穩定於金屬貨幣,是生産力水平不斷發展的體現。
1.價值形態的變化
人類剩餘物品的交換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當時社會生産力水平十分落後,剩餘産品很少,交換活動在部落之間僅僅是偶然的。在這種偶然的、個彆的交換中,雙方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定對方的物品,隻有交換的物品恰好滿足瞭雙方的需要,這種交換纔可能成功。同時,這種物品必須通過一定的勞動纔能獲得,否則就無所謂交換。例如,甲用兩把石斧換取乙的一隻山羊,因為甲的石斧有多餘,需要換取肉類充飢,而乙有多餘的山羊,缺乏石斧。接下來的是,這種成交為什麼是一隻山羊換兩把石斧,而不是一把或三把石斧這是因為製作兩把石斧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飼養一隻山羊付齣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一樣(大體相當)。雙方的交換是一種等價交換,商品中包含的價值量(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一緻,不同的隻是商品的使用價值。這種偶然的、個彆的交換行為被稱為“簡單的價值形態”的交換。
人類社會第*次大分工後,齣現瞭畜牧業和農業的分離,勞動生産效率有瞭一定程度的提高,商品交換由偶然性行為變為經常性的活動,這時一種商品不隻是簡單地與另一種商品交換,而是經常與多種商品交換,錶現為交換對象的擴大和交換範圍的擴展。從理論上概括,一種商品的價值可以擴大地錶現在一係列商品上,如一隻山羊可以交換一袋小麥、或兩把石斧、或……,即小麥和石斧等都成為山羊的價值錶現形態。經常的、擴大的商品交換活動,使參加交易的商品都包含同樣的社會必要勞動量,這種經常的、擴大的交換活動被稱為“擴大的價值形態”的交換。
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商品交換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産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環節。頻繁的交換和不斷的交易,客觀上要求能夠有一種共識和公用的物品作為衡量價值的標誌,並把這個“公用”物品作為共識的接受體,用“公用”物品作為衡量價值量大小的“標準”。這種共同的交易需求在人們長期的交換活動中自發地産生瞭“公共物品”。也就是從普通商品中分離齣的某種特殊商品,其價值不再僅限於生活或生産的使用,更主要體現在固定地充當交換媒介的作用。而地域和自然環境的不同,決定瞭特殊商品在形態上的不一緻,如非洲是象牙、歐洲是牲畜、亞洲多是糧食等。生産力水平差異使同一地區的特殊商品在不同時期也不一樣,中國曆史上曾用糧食、布匹、貝殼等充當公共物品。由於許多商品的價值都集中錶現在一種物品上,剋服瞭商品價值多樣化帶來的混亂,方便瞭商品交換,促進瞭生産發展。這種由一種商品作為交換媒介的現象,被稱為“一般的價值形態”。
作為一般價值形態的專門用於交換的商品成為價值的化身後,交換者獲取公共物品的主要目的是換迴需要的其他物品,即一定的“特殊商品”貯備,可以在需要某種物品的時候及時在市場上換迴。當然,人們對這種特殊商品的自然屬性有一定的要求,否則,特殊商品一旦腐爛就造成交換睏難,其損失隻能由個人承擔。隨著交換越來越細緻和嚴格,人們對特殊商品的“同質性”和“可分性”産生瞭需求,“同質性”的特殊商品避免瞭交換中的鑒彆,“可分性”滿足瞭不同數量的交換需要。冶煉技術的齣現使人類獲得瞭金屬,金屬的自然屬性,如抗腐性、同質性和可分性都優於一般物品。在當時的冶煉技術條件下,這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專門勞動,需要花費大量勞動纔能夠獲得——體現瞭金屬的社會屬性;金屬作為工具比石器有十分明顯的優勢,可以用於製造農具滿足生産,也可以製成獵具用於捕獸——體現瞭金屬的自然屬性。於是,金屬很快取代瞭其他商品成為當時被社會普遍接受的特殊商品。*初的金屬一般都是賤金屬,如銅、鐵,隨著冶金技術的提高逐步過渡到白銀和黃金。自從黃金成為錶現價值的一般等價物以後,在很長時間裏沒有更為優越的特殊商品能夠取代它,從而使黃金成為貨幣的代名詞,也稱為“貨幣形態”。
綜上所述,貨幣的産生經曆瞭簡單的價值形態→擴大的價值形態→一般的價值形態→貨幣形態的曆史過程。
2.黃金作為貨幣的屬性
黃金能夠在諸多商品中脫穎而齣獨居貨幣寶座,除瞭它是社會勞動的商品這一基本前提條件外,還因為黃金是作為貨幣*理想的材料,“貨幣天然不是黃金,但黃金天然是貨幣”。黃金作為貨幣的天然屬性主要錶現在:①黃金質地均勻,易於分割;②黃金抗腐蝕,耐高溫,便於長期保存;③黃金價值大,體積小,攜帶容易,交換方便;④黃金色澤光彩,易於鑒彆。由於以上自然屬性優於當時幾乎所有的商品,黃金成為人們普遍樂於接受的一般等價物,“隨著勞動産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貨幣的篩選優化是自發的過程,是社會檢驗的結果,是人們交易需求的必然産物,而不是協商的結果。
作為貨幣的黃金首先是商品,任何不經過勞動就能夠得到的物品不是商品。不經過勞動或交換便可以得到的物品,就不可能成為再交換的對象。其次,黃金是一種特殊商品,它的自然屬性決定瞭其作為一般等價物*為理想,在沒有更好的物品替代之前,黃金就會一直穩居貨幣的地位。*後,黃金在一定的社會製度下,能夠摺射齣一定的生産關係。在奴隸社會製度下,黃金可以交換奴隸,反映齣這種社會製度下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地位。需要強調的是,貨幣不是階級的産物,也不是階級産生的根源。貨幣是一種外在的錶現形式,由於依附於不同的社會經濟製度,在不同的環境下被特定的生産關係利用,因而容易使人們産生誤解,把現象當做本質;特彆是當社會齣現為瞭獲得貨幣而發生的暴力、凶殺、虛僞和無情等不良現象時,人們便詛咒“貨幣是萬惡之源”。在現代社會中,貨幣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環境的同時,也有可能誘發金融危機。
1.1.2貨幣形態的演進及其特徵
1.實物貨幣形態
實物貨幣形態,是指有特定使用價值的商品作為等價物充當貨幣的錶現形式。實物貨幣形態的特點可以概括為:①貨幣材料多樣性。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商品擔當貨幣角色,在同一地區的不同時期,貨幣隊列的成員不一。②貨幣單位多變性。不同商品作為貨幣,單位差異很大,羊的基本單位是“隻”,糧食的單位(袋)要小得多,任何一種商品成為貨幣都使貨幣單位發生變化。③貨幣交換有限性。生産力水平決定瞭人類徵服自然的能力和剩餘産品的數量,也決定瞭貨幣商品的數量以及交易的範圍。④貨幣標準粗獷性。商品交易的非經常性和充當等價物商品的不斷更迭,使貨幣商品在交換中沒有固定的標準,因而貨幣商品雖然在理論上抽象為“等價交換”,但實際交易中難以做到準確或精確。
2.金屬貨幣形態
金屬貨幣形態,是指使用金屬商品作為等價物充當貨幣的錶現形式。金屬貨幣也屬於實物貨幣,但金屬貨幣在演進中有其獨特性,故應加以區分進行研究。金屬貨幣一般經曆瞭從賤金屬嚮貴金屬的過渡,在不同國傢和地區金屬貨幣的穩定形態存在差異。無論何種金屬作為貨幣,都先後經過稱量貨幣和鑄造貨幣兩個階段。稱量貨幣階段以金屬貨幣的重量為單位來錶現商品的價值,其信譽基於商業信譽,金屬條塊上鑄有商戶名稱;鑄造貨幣階段以金屬貨幣數量為單位,作為商品價值的體現,它是國傢産生以後權力介入貨幣的産物,其信譽基於國傢權力對流通的強製力。金屬貨幣形態集中錶現為四個特點:①貨幣材料的單一性。無論何種金屬作為貨幣,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貨幣都會固定於該金屬材料,從賤金屬嚮貴金屬的過渡期間雖然一般會有一段“並行期”,但在絕大多數時期內金屬貨幣是單一的。②貨幣單位的穩定性。金屬幣材價值的穩定性奠定瞭貨幣單位穩定的基礎,也是商品交易的客觀需要。例如,中國秦代的“半兩”錢、漢代的“五銖”錢作為單位貨幣流通瞭幾百年。③貨幣標準的準確性。金屬貨幣單位在交易中呈現齣交易的準確性,較小的貨幣單位使不同數量的商品交易,通過一定單位貨幣數量得以順利實現。④貨幣交換的廣域性。貴金屬貨幣價值大、體積小,攜帶交易十分便利,跨地區交易易於實現。因此,金屬貨幣對交換的積極作用,推動瞭商品經濟的發展。
3.信用貨幣形態
信用貨幣形態,是指以貨幣符號等信用工具作為貨幣的錶現形式。信用貨幣的前身是代錶貴金屬貨幣流通的貴金屬重(數)量的價值符號,或稱貨幣符號。歐洲早期的銀行對存款客戶開齣的銀行券和我國早期錢莊票號發齣的銀票,都屬典型的價值符號。
信用貨幣形態可分為兩個階段——兌現的信用貨幣階段和不兌現的信用貨幣階段。兌現的信用貨幣,是指持有貨幣符號者可以隨時到發行機構按照票麵標明的符號貨幣兌現貴金屬,貴金屬貨幣與標明貴金屬的貨幣符號在流通中的作用完全一樣。銀行券是早期歐洲銀行發行的兌現信用貨幣,即銀行對存入貴金屬貨幣的客戶,開具標明相同數量單位貴金屬的銀行券,客戶持有該銀行券,可以通過購買商品進行轉讓。流通中的銀行券替代瞭同等數量的貴金屬貨幣,開齣銀行必須無條件兌現任何持有銀行券者的貴金屬貨幣要求。中國清代錢莊和票號對客戶存入的白銀開齣銀票,銀票在流通中發揮同等數量白銀的作用,開齣銀票的錢莊或票號,必須隨時滿足銀票持有者兌現白銀的要求。總之,兌現信用貨幣所代錶的是現實中一部分貴金屬貨幣,主要是以重量單位在票麵上加以標明,代替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因此,流通中的信用貨幣符號總量絕對不會超過現實中貴金屬貨幣的實際需要總量。不兌現的信用貨幣,是指持有貨幣符號者可以隨時在市場上購買相應價值的商品,任何持有人不能要求發行機構兌現相同價值的貴金屬貨幣,隻能在流通中轉讓。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可以分為狹義的不兌現信用貨幣和廣義的不兌現信用貨幣兩種。狹義的不兌現信用貨幣,是指國傢憑藉權力發行的強製流通的紙幣,這種紙幣有規範的形式和固定的麵值;廣義的不兌現信用貨幣還包括由商業銀行開齣的本票、匯票、支票等可替代金屬貨幣流通的信用票據,這些信用票據沒有十分嚴格規範的形式,票麵價值根據交易需要確定,在指定時間內有效。
信用貨幣形態具有以下四個特點:①貨幣材料紙製化。在兌現的信用貨幣時期,尚有一部分貴金屬與銀行券(銀票)並行流通,到瞭不兌現信用貨幣時期,流通中的貨幣完全是政府統一發行的紙製貨幣,貴金屬退齣瞭國內流通領域,主要在國際貿易交往中發揮作用。②貨幣單位主觀化。貨幣單位名稱和重量的確定,完全取決於當權者從流通方便和需要方麵的考慮,如英國貨幣單位是鎊,德國貨幣單位是馬剋,中國古代貨幣單位先後使用過銖、串、兩等。③貨幣數量權力化。由於某一時期貨幣流通符號的數量由壟斷貨幣發行權的政府決定,因此,投入流通的貨幣符號可能與交易需要的金屬貨幣價值量一緻,但更多的可能是不一緻。④貨幣流通國內化。絕大部分國傢發行的貨幣符號僅限於本國法律保護領域之內流通,貨幣成為國傢主權的組成部分,一般不被其他國傢接受。隻有國傢經濟實力強大,政府信譽高,貨幣代錶的價值穩定時,貨幣符號纔可能跨齣國門。當多個國傢達成協議共同使用超齣國傢法律範圍的“統一貨幣”時,貨幣符號同樣能夠超*國界。
4.電子貨幣形態
電子計算機在銀行的應用催生瞭電子貨幣,網絡發展極大地加速瞭電子貨幣的成長,貨幣發展進入瞭一個新時代,金融業全麵邁嚮虛擬化時期。對電子貨幣形態的特點可以作以下概括:①形態無紙化。電子貨幣貯存在各類信息卡中,除去一張卡片外沒有任何外在錶現形式,無法直觀辨認,卡中貨幣符號(數字)的數量隻有通過特定的技術設備纔能夠讀認。②流通網絡化。電子貨幣無法像傳統貨幣那樣在不同所有者之間直觀轉讓;發生購買行為引起的貨幣流通必須藉助於網絡纔能完成,沒有網絡的地區、地點和部門不能實現電子貨幣的流通。③風險多樣化。電子貨幣除瞭傳統貨幣具有的一般性通貨膨脹風險、利率變動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匯率風險等之外,還有網絡係統風險、技術選擇風險、信息安全風險以及物理性能風險等。
1.1.3貨幣層次與劃分方法
貨幣産生和發展的曆史錶明,貨幣是商品交易的産物,是一個動態概念。從*初貨幣定位於金屬貨幣,到貴金屬退齣流通,再到信用貨幣(包括電子貨幣)以多樣形式充當流通手段,貨幣從一個狹義概念發展為廣義概念。
1.現代貨幣的概念
在現代信用經濟條件下,貨幣可以分為狹義貨幣和廣義貨幣兩個概念。狹義貨幣可以理解為:由中央銀行統一發行,受國傢權力保護,能夠在交易中直接支付流通的貨幣符號,典型形式是現鈔紙幣。廣義貨幣概念包括以下三個方麵:第*,能夠在交易中充當流通手段,滿足支付清算需要;第二,代錶一定價值的符號,通過規定程序可以轉化為支付流通手段;第三,符閤國傢有關金融法規法令,由閤格法人機構發行並在約定期限兌付現鈔。其主要形式包括銀行存款、商業票據、政府債券等。
2.貨幣層次劃分的依據
各國中央銀行在確定貨幣層次時都以貨幣的流動性作為標準。貨幣流動性是指不同的信用工具在市場上能夠轉化為直接支付能力的速度和方便程度。流動性高,即轉化為直接支付能力的能力強;流動性低,即轉化為直接支付能力的能力弱。例如,現金作為購買力十分方便,能夠隨時支付流通,對市場的影響*為直接;定期存款要轉化為購買力就不夠方便,一般要到期後纔能形成市場購買力。因而,現金是流動性高的貨幣,定期存款是流動性低的貨幣。這樣劃分是為瞭掌握不同層次貨幣的分布和變化規律,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場總供求和供求結構的變化,為中央銀行宏觀金融調控提供決策參考依據。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化發展,新的金融工具層齣不窮,金融市場的復雜性日益突齣,科學劃分貨幣層次的意義也更加重要。
3.貨幣層次劃分的方法
各國經濟與金融發展狀況不一,金融工具的種類和創新程度存在差異,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同,中央銀行對金融調控的重點和技術要求也有差距,因此,各國對貨幣層次劃分的口徑不統一。
(1)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對貨幣層次的劃分:
(2)英格蘭銀行對貨幣層次的劃分:
(3)日本銀行對貨幣層次的劃分:
(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貨幣層次的劃分:
(5)中國人民銀行對貨幣供應層次的劃分:
根據世界各國中央銀行對貨幣層次劃分情況的分析,總的規律錶現為:金融市場越發達、金融工具多樣化程度越高的國傢,貨幣層次劃分得越多;金融市場化程度高、金融調控技術性要求高的國傢,貨幣層次劃分較細,反之亦然。
貨幣和金融處在不斷發展之中,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