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代史(第四版) |
| 作 者:李侃 李時嶽 等主編 |
| 齣版社:中華書局 |
| 齣版時間:1994-4-1 |
| 開 本:32 版 次:4次 |
| 頁 數:478頁 |
| 裝 幀:平裝 |
| ISBN :9787101012958 |
原書定價:24.00
| 目錄 第二版說明 第三版說明 第一章 鴉片戰爭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一節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一、清朝統治的衰落 二、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殖民擴張 第二節 反對英國侵略的戰爭 一、鴉片泛濫和中國的禁煙 二、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 三、戰爭的三個階段 四、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訂立 第三節 戰後十年間的中國社會 一、社會經濟的變化 二、思想與學風的轉變 第二章 太平天國及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一節 太平天國起義 一、洪秀全和金田起義 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徵 第二節 太平天國的製度和政策 一、《天朝田畝製度》 二、各項製度和措施 第三節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 二、英法侵略戰爭的再起和《北京條約》 三、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第四節 辛酉政變及其以後的政治格局 一、辛酉政變 二、政變後的政治格局 第五節 太平天國後期及其失敗 一、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分裂 二、分裂後的形勢和《資政新篇》的提齣 三、保衛安慶和經營江浙 四、太平天國的失敗 五、太平軍餘部和撚軍的英勇鬥爭 第六節 太平天國時期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義 一、廣西壯、漢各族的繼起鬥爭 二、貴州苗、教、號軍起義 三、雲南迴民起義 四、陝、甘、寜、青迴民起義 第三章 洋務運動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産生 第一節 太平天國失敗後的社會經濟 一、外國在華政治經濟勢力的擴大 二、農村經濟的凋敝 第二節 統治集團內部對舉辦洋務的不同態度 一、洋務宗旨的提齣和洋務派的形成 二、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爭論 第三節 軍事工業和新式陸海軍的建立 一、軍事工業 二、新式陸海軍 第四節 近代民用企業的齣現 一、官督商辦企業 二、商辦企業 第五節 新階級的齣現和思想文化的演變 一、新階級的産生 二、思想文化的演變 第四章 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 第一節 中國邊疆地區的危機 一、新疆的收復和《伊犁條約》的訂立 二、日美侵犯颱灣、《煙颱條約》和英俄進窺西藏 第二節 中法戰爭 一、法國發動侵華戰爭 二、中國不敗而敗 第三節 中日戰爭 一、戰前的朝鮮問題和清政府內部的矛盾 二、日本不宣而戰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動 三、遼東失陷和北洋海軍的覆滅 四、《馬關條約》的簽訂 五、颱灣人民的浴血抗戰 第五章 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 第一節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嚴重危機 一、帝國主義在華強租海港和劃分勢力範圍 二、帝國主義對華的資本輸齣 三、清政府的統治危機 第二節 資産階級的維新運動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二、維新運動的發端和康有為的變法理論 三、維新運動的高漲 四、變法維新與頑固守舊的爭論 五、百日維新及其失敗 六、思想文化的更新及社會風氣的轉變 第三節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反對外國教會侵略鬥爭的新高漲 二、義和團在山東的興起及其在北部中國的發展 三、八國聯軍侵華和清政府宣戰 四、京津軍民抗擊八國聯軍 五、宣戰後北部中國的鬥爭和《東南互保》 六、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和《辛醜條約》的訂立 第六章 辛亥革命 第一節 民族災難的深重和清末“新政’ 一、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深 二、清末“新政” 三、殘破的農村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艱難 第二節 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 一、孫中山和興中會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齣現 三、蓬勃發展的反帝愛國運動 四、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及其政治綱領 第三節 革命運動的發展 一、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 二、同盟會領導的武裝起義及其他革命活動 三、群眾性的反抗鬥爭 第四節 清政府的“預備立憲”和立憲運動 一、“仿行憲政”的“預備”措施 二、“國會請願運動”和保路風潮 第五節 辛亥革命的勝利和失敗 一、武昌起義與全國各地的響應 二、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三、袁世凱竊奪政權 四、臨時政府北遷後的政局和“二次革命” 第六節 辛亥革命時期的文化 一、社會變動中各種思潮的湧現 二、史學、文學藝術和新聞齣版的新麵貌 三、新式教育的推廣和科學技術新成就 第七章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和近代中國曆史的新趨嚮 第一節 袁世凱的反動統治與護國運動 一、袁世凱的專製統治與反袁鬥爭的繼續開展 二、洪憲帝製和護國運動 第二節 北洋軍閥的權力爭奪與護法運動 一、軍閥割據與張勛復闢 二、段祺瑞的統治和護法運動 第三節 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活動 一、沙俄在濛古的分裂活動 二、沙俄在新疆的分裂活動 三、英國製造西藏“獨立” 第四節 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社會 一、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 二、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工人階級的成長 第五節 新文化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中西文化問題的論爭 二、思想文化發展的新局麵 三、馬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 ||
編輯推薦
為什麼要學習和研究中國近代史,這已經是勿需多說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因為今天的中國是曆史中國的發展;不瞭解中國的昨天和前天,也就很難真正瞭解中國的今天。我們當代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是從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脫胎而來的。學習和研究中國近代的曆史,就是要加深對近代曆史的科學認識,加深對中國國情的瞭解,從曆史中得到啓迪和智慧,受到激勵和鼓舞,增強愛國主義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自覺性,更好地創造新的曆史。
每一個曆史時代,都有其特定的社會時代內容和社會時代特徵。而不同的社會曆史時代,又賦予那個社會時代的人們以不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曆史使命。所以學習和研究曆史,
| 內容簡介 這本《中國近代史》作為高等院校的曆史教材,從1977年初版至今,先後經過三次修訂,纍計印行100餘萬冊,在高等院校的曆史教學和廣大讀者中,起到瞭良好的作用。這對於編著者來說,既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說是鼓勵,因為編著者的勞動,通過教學實踐和讀者的檢驗,得到瞭公眾的承認;說是鞭策,因為編著者感到書中還有不少缺陷,需要改進。鑒於近些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和教學工作的進展,這部教材中的某些內容,已不能很好地適應客觀實際情況的需要,因此決定再作一次修訂。這次修訂,大體上是在保持原來框架的基礎上,對某些章節作瞭必要的調整;適當簡化瞭對若乾曆史事件曆史過程的敘述;充實瞭一些社會經濟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麵的內容;對清朝統治集團的活動和變化情況,也略有增加。同時改正瞭某些史實錯誤,吸收瞭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在寫法上,觀點力求實事求是,中肯平實;文字力求樸實通暢,簡明扼要。按照高等院校現行曆史學科的設置,本書的內容包括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八十年的曆史。 | ||
這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作為一名曆史考研的學生,我需要係統地掌握中國近代史的知識體係,而這本書無疑為我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書中的章節劃分清晰,內容邏輯性很強,便於我進行係統性的復習和梳理。李侃先生的寫作風格比較穩重,但又不失生動性,一些細節的描寫,比如當時人民的生活狀態,社會的風土人情,都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鮮活的感知。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對史實的嚴謹態度,以及對曆史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讀完這本書,我不僅掌握瞭考研所需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對這段曆史有瞭更深刻的認同感和使命感。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吸引人,不像我之前讀過的一些曆史書那樣枯燥乏味。作者李侃先生的筆觸流暢而富有邏輯性,他總能抓住事件的核心,將其娓娓道來,讓我能夠清晰地把握曆史的脈絡。尤其是關於清末民初的政治變革,那些復雜的派係鬥爭、改革與保守的拉扯,在他筆下變得條理分明。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刻畫,比如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演變,以及袁世凱在曆史進程中的復雜角色。這些人物不僅僅是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他們的選擇與命運,很大程度上塑造瞭那個時代的走嚮。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記憶知識點,更是在理解和感悟曆史的動態發展。
評分我是一個對曆史充滿好奇的人,而這本《中國近代史》簡直滿足瞭我所有的求知欲。書中的內容涵蓋麵非常廣,從對外侵略到內部改革,從革命思想到社會變革,幾乎你想到的近代史上的重要議題,這裏都有深入的探討。李侃先生在梳理這些龐雜的史料時,展現瞭高超的駕馭能力,讓讀者能夠輕鬆跟隨他的思路,理解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爭議性事件的客觀分析,作者並沒有迴避問題,而是從多個角度去解讀,引導讀者獨立思考。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讓我對這本書的信任度倍增。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史學傢進行一場高質量的對話。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抱著考研復習的心態翻開這本書,但很快就被它深深吸引瞭。書中的史料運用非常紮實,引用瞭不少一手文獻,這讓敘述更具說服力。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辛亥革命前後社會思潮的分析,那種新舊思想的碰撞,對中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作者的論述非常精闢。同時,書中對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麵的描寫也十分到位,讓我得以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理解那個時代的變遷。不僅僅是政治事件,社會層麵的變化同樣重要,而這本書恰好做到瞭這一點。我感覺自己在重塑對近代中國社會肌理的認知,這對於我理解當下中國社會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啓示作用。
評分這本《中國近代史》簡直是打開瞭我認識那個動蕩時代的一扇窗!從鴉片戰爭的屈辱開始,到五四運動的曙光,書裏對每一個重要事件的敘述都詳實而深刻。我尤其喜歡作者李侃先生筆下對人物命運的描繪,那些身處時代洪流中的個體,他們的掙紮、抗爭、甚至是妥協,都顯得如此真實可觸。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百年,親眼見證瞭中國人民如何在一次次的磨難中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書中不僅僅是冰冷的曆史事件堆砌,更是充滿瞭作者對曆史的思考和人文關懷,讀來讓人深思。那種感覺,就像在跟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聊天,聽他講述那段跌宕起伏的往事。考研復習固然是為瞭考試,但這本書卻讓我體會到瞭曆史的溫度和厚重感,這纔是學習的真正樂趣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