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i章玺印源流
林素清,“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出土文献与儒家思想,先秦及两汉文字的发展与演变。著有《古玺丛考》《古玺文编补正》《先秦古玺文字研究》《书写的诞生专辑:汉字的起源、发展及应用研究》等,与他人合编《居延汉简一》《居延汉简二》《居延汉简补编》等。
自序
玺印的刻制一般称为篆刻,而“篆刻”一词可以涵摄广狭二义。狭义的篆刻仅指玺印文字的刻制,也就是一般所谓“刻图章”,那不过是一种偏重实用的手工艺,这里姑置不论。广义的篆刻则蕴含较深,范围较广,举凡印材的选择、印纽的琢治、印文与边款的布局刀法,乃至印章文句的雅俗及其意蕴的深浅都包含在内,必须各种条件相互配合、彼此照应,始能构成完美无瑕的作品。换句话说,广义的篆刻不再只是手工艺,而是一种意蕴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就艺术的范畴说,篆刻基本上结合了书法、绘画与雕刻,是这三种艺术的综合表现。而完美的创作,更往往即为篆刻家的人格与生命之所寄托,然则,篆刻甚至可以视为文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了。以通常大小不盈一握的顽石,居然能够具备如此丰富深厚的艺术蕴含,中华文化的精深博大实在令人欢喜赞叹!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篆刻的发展过程是十分缓慢的。它发轫于三千年前,却长期停留在手工艺阶段。直到元朝末年王冕使用青田花乳石治印,篆刻的艺术生命才开始有了转机。从此以后,硬度适中、品类繁复、色彩瑰丽的叶蜡石取代了质地坚硬的铜、玉,于是文人雅士以刀代笔,驰骋石阵,锋锷所至,石屑纷飞,幻化出一幅幅各具情态的艺术作品。而印石的随物赋形,印纽的精致工巧,印文的分朱布白,边款的苍劲古秀,每一阶段每一部分的创作都带给篆刻家无穷的喜悦与满足。在文心与匠心、巧思与妙手的配合下,篆刻终于由西汉扬雄所讥嘲的“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一跃而为文房清玩,甚至与书法、绘画屹然并立,成为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艺术修养—金石书画。直到今天,每当我们摩挲把玩一枚印章,那印纽造型的玲珑,印石质地的剔透,印文及边款的千变万化,固然导引着我们进入篆刻艺术的殿堂;而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感觉,更唤醒我们对于生命起源“返璞归真”的渴望,传来一种亘古不变、悲欣交集的情怀。这却是书法与绘画不易传达且难以表现的,也正是篆刻艺术的特色。
篆刻虽有书法与绘画无法取代的艺术价值,然而论其究竟,篆刻的艺术生命仍离不开书法,甚至可以说以书法为骨干。这点由文士以石为印,亲手奏刀而提升篆刻至艺术的层面即可说明。当然,篆刻与书法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篆刻的艺术生命固然植根于书法,书法创作也相对受到篆刻艺术的启发。例如清代中叶书法兼篆刻名家邓石如,就曾经由篆刻的分朱布白领悟书法“计白以当黑”的理论。而篆刻对平行笔画所采取的不避崩裂的“并笔”处理方式,也造成了清代中叶以后书法家追求“涨墨”的风气。相对的,赵之谦则在其印跋中感慨道:“古人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治印只管执刀刻石,而不从书法入手,恐怕永远也脱离不了手工艺的格调;若等而下之,错字连篇,恶俗不堪,那更是“自郐以下”,不值得一谈了。
本书内容的安排,着重历代篆刻作品的介绍,至于篆刻的技法则较少涉及。这固然因为笔者于磨刀割石一道素少体会,不敢妄下雌黄;再则坊间“篆刻入门”、“篆刻技巧”之类的书籍也实在很多,且其中不乏深造自得的经验之谈,读者如果有志于此道,不愁无书可读。至于历代篆刻作品的汇辑与解说,则一向比较缺乏。读者阅读本书,若能透过图片的导引而逐渐进入篆刻艺术的领域,了解篆刻艺术的价值,便是笔者zui大的愿望了。
我最近接触到《优雅07:篆刻的雕琢》(中信出版社),这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它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篆刻技法的指南,不如说是一次关于“意境”的探索。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阐述如何理解印章的“神韵”,如何通过线条和章法来传达一种情感,一种思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位不同时代篆刻家的介绍,不仅仅是列举他们的作品,更是深入分析了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艺术理念,从而解释了他们作品为何能流传千古,并被奉为经典。这本书让我觉得,篆刻不仅仅是手艺,更是心性的表达。它需要艺术家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在方寸之间,将山川河流、花鸟虫鱼,或是抽象的情感,都化为刀下的精妙纹理。这种对“意境”的追求,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引导我从更深层次去欣赏和理解篆刻这门艺术。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封面设计非常有质感的书,书名是《优雅07:篆刻的雕琢》,出版社是中信的。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的装帧吸引了,素雅的配色,带着一点复古的工艺感,触感也很温润。虽然还没有真正开始细读,但光是翻阅其中的插图,就觉得是一种享受。那些精美的印章图案,无论是在构图上还是在细节的刻画上,都展现了非凡的匠心。我一直对传统工艺,特别是那些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打磨的技艺很感兴趣,篆刻对我来说,一直带着一种神秘而古老的美感,仿佛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有机会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这门艺术。初步浏览下来,感觉它的内容应该会非常深入,不仅仅是停留在欣赏层面,或许还能挖掘到其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我很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关于篆刻的入门知识,或者是一些关于它发展历程的故事,甚至是一些与它相关的文化背景的介绍。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宁静、雅致,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让我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感受那份“雕琢”之美。
评分拿到《优雅07:篆刻的雕琢》(中信出版社)这本书,纯属巧合,但打开后却意外地惊喜。我并非科班出身,对篆刻的了解仅限于博物馆里看到的那些古朴印章,总觉得它是一门遥不可及的技艺。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更像是朋友在娓娓道来。它似乎在尝试打破我们对篆刻“门槛高”的固有印象,用一种更亲民的方式来展现这门古老的艺术。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堆砌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抽象的篆刻理论变得易于理解。比如,书中对于不同刻刀的运用,对于线条的粗细变化如何影响整体美感,都有非常细腻的描绘。读起来,感觉自己就像坐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身边,看着他一点一点地讲解,然后自己也跃跃欲试。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真正理解篆刻的精髓,甚至能够尝试着自己动手去体验一下。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手工艺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评分《优雅07:篆刻的雕琢》这本书(中信出版社),我翻阅的时候,就有一种沉静下来的感觉。它不是那种节奏明快、信息量爆炸的书,而是需要你慢慢品味,细细揣摩。书中在介绍篆刻技法的时候,非常注重细节,比如对于笔画的起承转合,对于线条的力度与速度的控制,都描绘得鞭辟入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把篆刻想象成一种纯粹的“雕刻”行为,而是将其比喻为一种“书写”,一种用刀在石头上“书写”的艺术。这种视角非常独特,也让我对篆刻的理解有了新的高度。书中也提到了不少古代文人雅士是如何将篆刻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这种跨领域的结合,让篆刻显得更加生动和有趣。我感觉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图文并茂,而且排版清晰,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传统艺术,发现它们在今天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评分近期读完《优雅07:篆刻的雕琢》(中信出版社)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艺术鉴赏之外,更强调了篆刻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书中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名家印章作品,而是深入地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篆刻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境。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治印之道”的一些论述所打动,感觉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艺层面,触及到了为人处世的智慧。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很多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将篆刻艺术与中国传统哲学、诗词歌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篆刻的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份含蓄、内敛而又极其深邃的美学追求。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历史的土壤,汲取着文化的养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