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总有一种让人熨帖的魔力。每次翻开,仿佛都能闻到空气里弥漫着某种温和的、属于旧时光的味道。不是那种刻意的怀旧,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生活质感。他写故乡,写食物,写寻常百姓,写那些细微末节的日常,却能把它们写得那么有滋味,那么生动。读他的文章,就像是走进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没有浓墨重彩,却处处是意境。他的文字,像是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越发醇厚,回甘无穷。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乡间的长者,还是异域的友人,都带着一种朴拙而真实的生命力,他们或憨厚,或灵巧,或忧郁,或乐观,都活泼泼地展现在纸页上,仿佛你也能听到他们的笑语,感受到他们的呼吸。有时候,我会想,这是怎样一种洞察世事的心境,才能将平凡生活写出如此不凡的韵味?或许,正是因为他懂得“自得其乐”的真谛,所以才能在字里行间,将这份闲适与从容传递给每一个读者。他的散文,从来不追求惊心动魄的情节,也不卖弄深奥的哲理,它就是那样静静地流淌着,像一条温润的小溪,滋养着你的心田,让你在阅读中,也能找到那份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评分对于食物的描绘,汪曾祺老先生可谓是大家。他写起家常菜肴,总能让人口水直流,垂涎欲滴。但他的厉害之处,并不在于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去形容一道菜,而在于他能够将食物的制作过程、背后蕴含的人情味,以及吃食时的那种纯粹的快乐,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写一道简单的炒青菜,你会知道它为何要用滚油爆炒,为何要加一点蒜末,而这一点点蒜末,又能给这道菜带来怎样的升华。他写一道家乡的特色小吃,你会了解到它从何而来,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又是怎样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写出食物所承载的那份情感,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吃,在他那里,早已超越了生理的需求,而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读他的美食文章,你会发现,原来最朴实无华的食物,也能蕴含着如此丰富而动人的故事。
评分最近读到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园林的文章,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他笔下的景物,常常带着一种婉约而灵动的气息,仿佛是从山水画中走出来一般。他对自然景致的描绘,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铺陈,而是选取最能传达神韵的几笔,便能勾勒出跃然纸上的意境。比如他写江南的水乡,墨色的屋顶,斑驳的石板路,还有那蜿蜒的小河,细雨蒙蒙中,总让人产生一种“吴侬软语”般的柔情。又比如他写北方的荒原,那种辽阔与苍茫,带着一种粗犷而原始的美感,却又不失细腻的情感。他似乎特别善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将它们凝固在文字里,成为永恒的风景。读他的文章,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些美好的场景之中,能感受到风的气息,听到鸟的鸣叫,闻到花的芬芳。他对于细节的观察,也总是那么到位,一片落叶,一抹晚霞,都能在他笔下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种对景物的热爱,以及由此生发的细腻描摹,让他的文章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也让人对生活本身多了一份热爱与珍惜。
评分阅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受。他的语言,洗练、准确、干净,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却能精准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意境。他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直觉,知道如何用最恰当的词语,去描绘最细微的感受。他的文字,就像一件精致的素色旗袍,虽然没有华丽的图案,但其剪裁的得体,面料的质感,都散发着一种低调而隽永的美。他写生活,写情感,写风景,从来不矫揉造作,也不故作深沉,只是用一种平和、淡定的语气,娓娓道来。这种“不动声色”的写作风格,反而更能打动人心,因为你从中读到的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一种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在喧嚣的现代社会,读到这样质朴而动人的文字,就像是给疲惫的心灵做了一次SPA,让人感到放松、慰藉,并重新审视生活本身的美好与价值。
评分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有一种独特的“人间烟火气”,但又不同于那种市井的喧嚣,而是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寻常百姓,他们的生活也许平凡,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丰富与深度。他善于捕捉那些人物身上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他们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你仿佛能看到那个在街角默默抽着旱烟的老人,能听到那个在集市上热情叫卖的小贩,也能感受到那个在自家院子里忙碌操持的妇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善良、勤劳、坚韧,以及偶尔流露出的幽默与智慧,都构成了这幅人间百态图中最亮丽的色彩。他对于人物的刻画,从来不带评判,只是静静地观察,然后用文字还原,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种不动声色的描写,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我们在这些平凡的人物身上,看到生活的韧性与美好。
评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评分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评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评分汪曾祺《我为什么写作》,全诗如下:
评分自述诗
评分他不爱引用,不代表人家读书少,读书不求甚解。事实上,他看书很细,很广,而且看得出来,看书对他来说是一件很愉快很有型很性感很无压力的事情,比如说到岳阳楼,范仲淹当时写的时候并未到过此地,移情而已;比如,说到栗子还是松子来着,人家随口说红楼梦里贾宝玉怄气让花袭人去拿给自己吃。。。 作为忠实“红粉”一枚,看了不下十遍吧,完全没印象。
评分1940年开始小说创作,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评分他不是钱钟书那类,满纸的引用,读起来让人觉得学海无涯,苦海无岸;他是那种,看起来很舒服,忍不住在沙发上陷进去,觉得堕落也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儿。
评分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