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愛情

1937年的愛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葉兆言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爱情
  • 战争
  • 抗战
  • 民国
  • 1937
  • 伤感
  • 命运
  • 时代背景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麥田
ISBN:9789574694150
商品编码:1602444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商品尺寸:21x1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這是一個大時代中感傷的愛情故事。
1937年的南京,一片歌舞昇平,人們還不可能預見到年底發生的震驚世界的大屠殺。“浪蕩子”丁問漁在一個喜慶的婚禮上,不可思議地愛上了新娘雨媛。新郎余克潤是個飛行英雄,人見人愛的天之驕子。新郎新娘珠聯璧合,丁問漁的瘋狂舉動顯得滑稽怪誕,成了人們的笑談。不料,看似天作之合由於難以啟齒的隱情產生裂痕,不可能產生的愛情卻因為鍥而不捨的追求而萌發。隨著日軍炮聲的隆隆逼近,這愛情故事波瀾起伏震撼人心……
《1937年的愛情》作者本意是寫戰爭,最終卻寫了愛情。這纏綿奇特的愛情故事,再現了1937年南京城一段繁榮至頹敗那大起大落的悲慘歷史。

前言/序言


《烽火中的家书:1937,历史的侧影》 引言: 战争的硝烟总是以最残酷的方式,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1937年,是一个被无数国人铭记的年份,那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然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总有无数个体的命运如同散落的星辰,在战火的背景下闪烁着微弱却坚韧的光芒。本书并非聚焦于宏伟的战役部署,亦非描绘政治风云的变幻,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幽微、更贴近人心的路径——通过一系列精心考证和重构的“家书”与“信件”,展现那个时代普通人在剧变中的生存状态、情感纠葛与精神图景。 第一部分:离散与坚守——家书背后的时代脉搏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根据史料推演和生活细节还原的十组核心人物群像,他们是城市职员、乡村教师、南迁的学生、留守的母亲,以及在国境线上奔走的商人。 一、 沪城遗梦(1937年初夏): 故事始于上海,一个在租界与本土交织的繁华都市。陈氏家族,一个在苏州河畔经营丝绸贸易的中产家庭,在七七事变爆发前夕,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信件往来主要围绕着生意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安排年迈的父母南撤。重点展现的是一份《关于绸缎库存转移的备忘录》的细节,其中夹杂着对即将到来的暑期旅行计划的憧憬,形成强烈的反差。信中大量描述了物资的囤积、社会舆论的分化,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局势判断”的争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精英阶层在“和平假象”破灭前的最后挣扎与谨慎布局。 二、 燕赵大地上的烽烟(1937年秋): 视角转向华北平原,着重刻画乡村知识分子在日军步步紧逼下的抉择。主角是代号为“青松”的乡村小学校长李鸿章(非历史人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远在北平的同窗的“求援信”。这封信详细记录了北平城内学生组织地下抗日宣传的困难,物资匮乏,以及如何利用地方戏曲团体的掩护进行联络。李鸿章的回信,则展现了农民面对侵略者的复杂心态——一部分是盲目的恐惧,一部分是地方士绅出面斡旋的无奈,以及他自己决定保留学校、护送学生向南转移的决绝。信件内容侧重于对传统乡村秩序被打破的痛惜,以及对“王气”流向何方的迷惘。 三、 南下之路的艰辛(1937年末): 本书的第二核心部分,聚焦于“流亡”这一特定群体。以一家三口(两代人)从南京向武汉转移的视角展开。他们携带的行李箱中,装载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沉甸甸的古籍善本和家谱。信件(多为电报草稿和私人日记摘录)记录了在每一次临时车站的等待、对谣言的辨别,以及对“故土”的刻骨思念。其中一封未寄出的信,详细描述了他们在长江边目睹的难民潮的景象,用词克制,却将绝望与人性的光辉(如陌生人之间的互相救助)并置。这部分重点在于表现“身份”的流失与重塑——当家园不再,何以为家? 第二部分:日常的韧性与细微的希望 本书的精髓在于对“微观历史”的捕捉,即战争如何渗透到最日常的柴米油盐之中。 四、 留守者的寂寞(北方某小城): 一位长期担任地方税务官的女性,在丈夫随军北上后,独自支撑着大家庭。她的信件对象是她的远房姐妹,信中详细记录了“票证的变迁”。比如,面粉配给从最初的“凭票购买”到后来的“以物易物”,再到必须用黄金兑换的军需物资。这些琐碎的记录,构成了1937年经济生活的侧影。她没有直接谈论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对“物价飞涨”和“家中仆役的离散”的描写,间接反映了社会结构的瓦解。 五、 军需与人情(后方兵工厂): 一组书信描绘了后方兵工厂工人的生活。这些信件多以申请物资或汇报进度为主,但其底色是鲜明的。例如,一位负责铜材加工的工人写给妻子的信中,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他必须加班,以及工厂食堂的伙食如何从“大锅菜”退化到只能提供“粗粮饼子”。信中还穿插了对军工生产效率的讨论,以及对前线将士的敬意——他们将每一次零件的打磨都视为对生命的投注。 六、 校园的“继续革命”(西南某大学): 在相对安全的西南后方,大学的学术生活如何适应战争?本书展示了一批教授之间的通信。信件内容涉及课程调整(例如,将部分西方哲学史课程改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学生思想教育的侧重点,以及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维持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其中一封信讨论了“如何翻译最新的西方军事理论著作”,以适应国情,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理想主义。 第三部分:情感的跨越与历史的重负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在极限环境下,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张力。 七、 远方的慰藉(海外华侨): 几封来自南洋地区的汇款单附带的便笺,是本书中难得的暖色调。这些便笺大多由当地的侨领代笔,内容是鼓励国内的亲人“保重身体”,并强调“祖国需要我们的一切”。这些文字朴实无华,却体现了海外华人对故土命运的深切关怀,是民族凝聚力的一个侧面体现。 八、 信仰的试炼(宗教人士的往来): 选取了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战时的人道主义援助活动记录。信件内容涉及如何设立临时诊所、如何组织难民营地的物资分配,以及如何处理不同信仰群体间的摩擦。这些信件语言规范、充满宗教性的仁爱,但也坦承了在混乱中维持秩序的巨大挑战。 九、 迟来的团聚(1938年初): 通过几封跨越战区边界的“秘密信件”,勾勒出情报人员或特定渠道下建立的联系。这些信件信息量巨大但措辞隐晦,记录了对失散亲人的寻找,以及对未来和平的期盼——尽管这种期盼带着沉重的代价。 结语:时间的证言 《烽火中的家书:1937,历史的侧影》并非一本历史教科书,它是一份时间留下的切片。每一封信,无论内容是关于一斤米的配额,还是一句深沉的思念,都是那个时代真实呼吸的证明。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叙事下,无数凡人的心跳与眼泪,展示了在时代巨轮碾过时,中国社会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痛苦的适应,以及对“家”这一核心概念的坚守。本书旨在让读者通过这些私人化的“证言”,去触摸历史的温度,而非仅仅停留在数字和日期之上。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部作品,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味一杯醇厚的陈酿,初入口时或许有些许苦涩,但回味无穷。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沉淀了多年的力量。他没有刻意去煽情,去刻画惊心动魄的场面,但那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却更能拨动人心最深处的弦。我仿佛能听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叹息,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的痕迹。那些关于选择与放弃,关于坚守与妥协的描写,都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引人反思。它让我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参与者,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这种宏大与渺小并存的叙事,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一种深刻的共鸣。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过程中,我曾多次停下来,去思考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当下,关于未来的寓言。作者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细腻情感相结合,让读者在感受时代变迁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描写,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那些关键时刻的人物抉择,更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它让我看到了在动荡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维系情感的脆弱与珍贵,也看到了在逆境中,个体所能迸发出的惊人力量。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结构,使得作品的意蕴更加丰富,耐人寻味。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邀约。掩卷之际,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泛黄的纸页上,镌刻着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一种时代的印记。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笔触,描绘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渺小悲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我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些老上海的弄堂,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与暗流涌动的危机感。那些被命运洪流裹挟的人物,他们的眼神里,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对过往的眷恋。故事的张力不是爆发式的,而是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滋味,那种沉甸甸的情感,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最终浸润了整个心房。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进行灵魂的共振。每一处景物的描写,都带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饱含着人性的复杂与深刻。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唤醒一种记忆,一种对逝去时光的追溯与思考。

评分

我总觉得,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能够带领读者跳出自身的局限,去体验另一种人生,感受另一种情感。而这部作品,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克制的笔法,却描绘出滚烫的人生百态。那些人物,并非脸谱化的英雄或恶棍,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优点,有缺点,有坚守,也有软弱。他们的命运,在时代的巨轮下,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因为他们内心的坚持与选择,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被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所吸引,被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所牵动。那种压抑在心底的爱恋,那种无法实现的承诺,那种为了大义而舍弃小我的壮举,都让我为之动容。它让我看到了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坚韧,也看到了那些即便身处绝境,依然不放弃希望的伟大。

评分

我必须承认,起初是被书名所吸引,带着一种莫名的情愫翻开了它。然而,当文字的洪流倾泻而下,我发现自己被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境域。作者在构建故事的每一个细节上都花费了极大的心力,仿佛在精心打磨一块玉石,棱角分明,却又温润如玉。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无论是灯火辉煌的十里洋场,还是兵荒马乱的边陲小镇,都栩栩如生,仿佛近在眼前。我看到了人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牺牲,他们的爱恨情仇,无一不触动着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那些跨越时空的牵绊,那些无法言说的隐忍,那些在乱世中悄然绽放的温情,都让我深深动容。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审视生活,审视那些看似遥远的过去,原来与我们此刻的呼吸,如此息息相关。这是一种超越故事本身的阅读体验,它引人深思,涤荡心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