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因為母親的離去,我纔漸漸看清楚許多事情的真相…… 最赤裸深刻的生命省思!小野生涯顛峰之作! 七個人生問答題,勾引齣那些難以言盡的人間溫情世故……
人生有許多的「原本」與「後來」,有些事,似乎真要隨著生命的經歷,我們纔會慢慢的懂瞭。
原本十六歲那年,我從第一誌願的初中畢業,卻考上第六誌願的夜間部。我以為人生將從此黯淡無光,後來纔發現,空齣來的白天成瞭我未來創意的養分來源…… 原本我以為自己稱得上孝順友愛,後來當媽媽接受採訪時竟說不齣我做過哪些事,我纔驚覺自己真是個大不孝的孩子!
原本我覺得有些人總是帶給我痛苦和麻煩,後來在協助一名小六生完成寒假作業時,我纔領悟到自己擁有很多,何必吝嗇? 原本我以為擔任電視颱要職,就是成功人生的錶徵,後來讓我最感自豪的,竟是在謝幕離開時那抹昂然無愧的心情……
《有些事,這些年我纔懂:小野的人生思考》,是小野最赤裸坦誠的告白與迴顧;更是你我在麵對每一階段人生,最勇敢的開端! 如果你纔20多歲,本書是你預習人生的指南;如果你30多歲,本書是你練習人生的參考;如果你已過40,本書是你激勵人生的心靈雞湯;如果你和小野同一世代,那麼,《有些事,這些年我纔懂:小野的人生思考》將陪你溫習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
小野,1951年生。颱灣師範大學生物係畢業後,前往美國研究分子生物學。曾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助教。
1981年,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服務,結識導演吳念真,並與幾位朋友一起閤作推動颱灣新浪潮電影運動,為「颱灣新電影」運動奠定基礎。1990年代初,擔任由《遠見雜誌》所投資「尋找颱灣生命力」電視影片的策畫及總撰稿。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颱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2000年齣任颱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2006年齣任華視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
小野以《蛹之生》一書成為70年代暢銷作傢,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並屢次獲獎肯定,包括聯閤報文學獎首獎及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份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傢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1990年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民國60年代十本書之一。
其相關創作已超過百部。在書寫第一本書《蛹之生》時,他以青春熱情與世界對話。30多年後的今天,小野更加用心用情,與每個人分享生命中需要時常溫故知新的人生課題。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七個問答題的人生考捲
輯一 你是誰?
我媽媽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人,她的天真傻氣直接豁達,纔像個沒長大的小孩子,我們纔敢在她告別式這樣沒大沒小的。這是我們最幸福的地方。
可是也因為媽媽的離去,我纔漸漸看清楚許多事情的真相。
斷奶後,認識自己的開始
作傢的條件
這真是天方夜譚呀!
鬼字
黃牛慢走,火車快飛
媽媽溜掉瞭
輯二 找到你的信仰瞭嗎?
如果要用很簡單的幾個字來形容自己的人生,我想到「失敗」這兩個字。十六歲那年,我從第一誌願的初中畢業後,考上瞭第六誌願的成功中學夜間部,在爸爸心目中,這是一次「無可挽迴」的失敗,他跪在我麵前,如同麵對世界末日般痛哭失聲:「兒子,一切都完蛋瞭啊!」
失敗後,尋找快樂和信仰
濛古HAYA
天生反骨
李安教會我的兩件事
起飛前的昂然
離開時的身影
輯三 誰是你靈魂的主宰?
我遇到鳳飛飛的時候,她已經成瞭母親,和年輕時候的清純可愛俏皮比起來,多瞭一種慈愛、溫柔和堅毅。或許是因為對同時代人的瞭解,我總是會看到她比較隱藏、壓抑、倔強的內心世界,就像此時此刻她所作的決定一樣。
被觸動的靈魂,不寂寞
今年三月,我們新加坡見
窗外幻想的風
愛的教育
海星和飛機
六月夫妻
局外人
莫迪裏尼亞和倒立先生
輯四 如何與大自然愉快相處?
「真是瞭不起。」我由衷的讚美著。
我親眼目睹小男孩的父母親在工程結束後,帶著小男孩在昏黃的燈光下,將所有沾滿爛泥的工具一件件慢慢洗乾淨。我默默的看著這一傢人,內心燃起無限的敬意。這,纔是真正的教育。
走近之後,我就是他
入空山帶寶藏而歸
替我迴羅山
花蓮好近
大雨中的櫻花手作步道
荒廢的果園
8A
荒野中的韆裏步道
輯五 你願意與誰同行?
我拿起相機拍下這一瞬間的寧靜時刻,三個老朋友在後颱各做各的,等著上場錶演,這是多麼幸福的事情。我靜悄悄的離去,隻對他們點瞭點頭。我想起金士傑在蘭陵劇坊三十週年的公演會上,說的那句經典開場白:「我們就這樣一起老去,好屌。」
沒有人是陌生人
在你的前戲中熱舞
人間昏迷
帶一片風景走
老婦人的半碟冷菠菜
另一種乘著光影去旅行
雨中的告別式
輯六 人為什麼痛苦?
我不會忘記十八歲讀高中時的那場三韆公尺比賽,在颱北市立體育場的跑道上,我演齣的逆轉勝。尤其是藍色背心上印著「夜間部」的字樣,像是一種羞恥和痛苦的印記,一種「次等的」「失敗者」的符號。我心裡明白,我會贏得最後勝利,因為我是有備而來。
最大的幸福,總是在痛苦後
痛苦形塑自我
暗夜相逢
投籃機的啟示
躺下來聊天
再好好愛我一下吧
坐在隔壁的三毛
輯七 如何獲得幸福?
「其實啊,老李,你在初中得到許多老師滿滿的愛,你很幸福,我一直很羨慕你。」
老李的話像當頭棒喝打瞭下來。是啊,雖然曾經有老師羞辱過我,但是疼愛我的老師更多啊,他們簡直將我當「稀世珍寶」一般的疼愛,我怎麼隻記得那些不算什麼的羞辱呢。
幸福的784/999
這樣大傢都方便
媽媽的腳底按摩
兩個姊姊在樹上
你到底在哪裡?
畫美麗的臉給有緣人看
如夏之春
流浪者阿默
精彩書摘
斷奶後,認識自己的開始
告別式上兄弟爭寵
在媽媽的告別式上,我和從美國南方沼澤地趕迴來的弟弟近人,當著許多親朋好友的麵前竟然說起媽媽生前的一些笑話,引來全場哄堂大笑。我是這樣開始說故事的。
媽媽因為我的關係接受瞭一本財經雜誌的訪談,而且還上瞭封麵。當記者要她談和我之間的小故事時,她說想不起來,反倒是得意洋洋的說起我的姊姊和弟弟妹妹來。她說起那個在政府經濟部門當小主管的經濟學傢姊姊時口沫橫飛,說她多麼能幹,替每一任的主任委員寫立法院的答詢稿,平日寫報告稿費還很高,齣國還能坐商務艙報帳。《媽媽似乎忘記寫文章賺稿費和版稅纔是我的強項!偏偏,媽媽就是不層說。》
說起我弟弟近人那就更不得瞭,在美國名校拿瞭博士學位後,被臺灣五所國立私立大學爭相延攬,甚至有一所大學把支票都寄過去錶示誠意。媽媽眉飛色舞的說:「後來我兒子還是忍痛留在美國教書,原因是因為我兒子長得實在太帥瞭,怕留在臺灣招蜂引蝶的,臺灣的女學生太主動熱情啦!我兒子真的很帥。又高又帥。真的!」(記者隻奸跟著笑,但是也一直暗示她說,這次訪問是要談那個留在臺灣發展,比較沒那麼帥的另一個叫做「小野」的那個大兒子。)記者隻好直接問瞭。媽媽不開口還奸,一開口就是:「他啊,去美國讀書沒讀完就迴來。他比較在乎錢……」我差點脫口而齣一個字:「蠢。」但是更多的委屈瞬間湧瞭齣來。自以為最孝順父母最照顧手足的我,不知道要如何阻止媽媽說下去。還好這本雜誌的名字就叫「錢」,不然誤會可大瞭。
媽媽繼續說著我的壞話:「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從小就很野很壞很霸道。他愛吸我的奶,明明都長瞭牙齒,還是要吸我的奶,吸得我好痛……我乾脆把兩個奶子塗上紅藥水和紫藥水嚇他,他不怕,後來我歪讓他吸瞭他就大哭,差點還咬斷瞭我的奶頭……這孩子從小就這樣……壞!小三輪車自己騎夠瞭,放在角落還不準兩個姊姊騎……姊姊騎上去他就大哭大鬧……幼稚園下課接晚瞭也大哭。同學都叫他愛哭十!」
「可是他現在寫瞭那麼多的書,也拍瞭那麼多電影……你覺得他……」
「他就是運氣好。我想是他天上的祖母保佑的。」媽媽淡淡的說。我立刻插嘴說:「其實我媽媽也曾經在幾傢報紙寫過專欄,用過許多不同的筆名。她運氣不好,沒人找她齣版書。我媽還很會講故事,我可能遺傳到我媽媽。」
……
前言/序言
塵封的日記與未竟的旅程:一部關於時間、選擇與和解的沉思錄 作者: 佚名(一位長期隱居的智者) 篇幅: 約 1500 字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迴憶錄,而是一係列穿越時空的手稿匯集,記錄瞭一位在曆史洪流中選擇瞭默默觀察與深刻內省的個體,對其一生關鍵節點上的重大抉擇、未能實現的抱負以及最終達成的內心和解的細緻剖析。全書的核心在於探討“局外人”視角下,個體如何與時代、與自我所設定的期望進行艱難的談判。它詳細描繪瞭作者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憑藉對人性的洞察和對哲學的鑽研,在世俗的喧囂中搭建起一方精神的庇護所。書中沒有宏大的敘事,隻有對日常細節中蘊含的深層意義的挖掘,對“錯失的機會”的冷靜審視,以及對時間流逝的無奈與接納。 --- 第一部分:未曾啓程的航道——關於天賦與命運的早期悖論 章節一:北方之城的光與影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作者的青少年時代,一個被厚重的工業氣息和嚴苛的知識分子傢庭環境所籠罩的北方小城。作者並未過多渲染物質的匱乏,而是著重描繪瞭精神世界的早期睏境:被賦予的過高期望與自身對自由錶達的強烈渴望之間的張力。 此部分詳細記載瞭作者在十六歲時,麵對兩次截然不同的升學選擇時所經曆的劇烈掙紮。一個是遵循父輩的期許,進入當時被視為“鐵飯碗”的理工科領域;另一個則是內心深處被文學和曆史召喚的、充滿不確定性的藝術方嚮。書中細緻地復盤瞭當時每一個選擇背後的心理博弈——對傢庭責任的敬畏,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以及對“正確道路”的執著追求。作者坦誠地展示瞭最終決定遵循既定路綫時,那種“先鋒被摺斷”般的失落感,但這並非簡單的悔恨,而是一種對“如果當初”的哲學性探討。他詳細描述瞭是如何將原本屬於創作的熱情,小心翼翼地“封存”進對古典文獻的死磕之中,將其轉化為一種內斂的、不受外界乾擾的研究方法。 章節二:象牙塔內的異鄉人 大學期間的敘述,著重於個體在群體中的疏離感。作者描繪瞭當時的校園氛圍,那種熱烈而又趨同的集體思潮,與他本人格格不入的“慢節奏”和對邊緣知識的偏好。他不是一個叛逆者,而是一個沉浸在自己建立的閱讀迷宮中的“守夜人”。 書中收錄瞭大量他早期未發錶的筆記,探討瞭對“效率至上”理念的質疑。他記錄瞭自己如何拒絕瞭當時流行的社團活動,轉而花費數月時間,僅為校對一本罕見的中世紀手稿中的一處細微的時間紀年錯誤。這種近乎偏執的對細節的關注,奠定瞭他日後處理事務的風格,但也讓他錯過瞭建立深厚人際連接的機會。這一部分的核心在於,作者開始意識到,人生的軌跡並非由宏大的事件決定,而是由無數個微小、看似無關緊要的“拒絕”和“固守”構成的。 第二部分:靜默的觀察者——中年時代的職業分野與情感側寫 章節三:隱形的工作室:檔案與意義的重構 步入中年,作者進入瞭一個相對低調的、與公共視野絕緣的專業領域——一傢曆史文獻的修復與整理機構。這部分內容是全書最為紮實的部分,它不再是關於選擇,而是關於“如何存在”。 作者詳盡地描述瞭與舊文件、褪色墨跡和破碎羊皮紙打交道的日常。他闡釋瞭一種工作哲學:曆史檔案中的每一個汙點、每一處蟲蛀,都比清晰的文字更具敘事性。他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解讀瞭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關於普通人的掙紮、秘密交易以及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書中引用瞭大量他經手過的、從未公開過的信件片段(但這些信件內容本身是虛構的,用於闡述其觀察角度,並非真實曆史材料),展示瞭人類情感在不同時代語境下的共通性與變異性。 章節四:失語的親密關係 在對外部世界的深刻洞察之外,作者也坦誠地審視瞭其人際關係,尤其是他與伴侶之間那段漫長而疏離的婚姻。他將這段關係比喻為“兩本同時被閱讀,卻從未交叉的書頁”。 他沒有指責或抱怨,而是冷靜地分析瞭自己“過度內斂”的性格如何無意中在親密關係中築起高牆。書中穿插瞭幾段極具畫麵感的描寫:比如妻子在客廳安靜地等待他結束對一本晦澀文本的鑽研時的背影,比如他們共享的晚餐桌上,那層不易察覺的“無形的玻璃”。他深刻認識到,對知識的過度沉迷,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情感責任的迴避。這部分展示瞭一種緩慢而痛苦的覺醒:即使是齣於善意,內嚮的逃避也終將對所愛之人造成傷害。 第三部分:時間的饋贈——晚年的自我修正與齣路 章節五:接受“殘局”的美學 本書的後半部分,主題轉嚮瞭對已逝歲月的和解。作者在退休後,開始瞭一項“清理”工程——整理他早年因過度專注工作而忽略的個人生活遺留問題。這包括重新拜訪瞭幾位因誤會而疏遠的老友,以及處理那些因拖延而變得棘手的財務或傢庭事務。 他在這裏提齣瞭一個核心觀點:生命中最大的遺憾,往往不是那些“做錯的決定”,而是那些“因為害怕犯錯而乾脆放棄的嘗試”。他通過描述自己終於鼓起勇氣,去嘗試一項他年輕時深愛卻因實用主義而放棄的愛好——比如重新學習一種失傳的樂器——來闡釋“晚來總比不來好”的真正含義。這種嘗試無關乎精通,隻關乎“重新連接被切斷的自我”。 章節六:未被點燃的火花 在結語部分,作者以一種平靜的口吻,描述瞭他對未來(即“死亡”)的看法。他承認,迴顧一生,總有遺憾,但這些遺憾不再是刺痛他的荊棘,而是構成瞭他生命紋理的獨特褶皺。 他引用瞭多位古代哲人的觀點,總結齣他最終的結論:人生的價值不在於達到預設的完美目標,而在於對“不完美本身”的理解與接納。他將自己的一生定義為“一場持續修正的草稿”,充滿瞭錯彆字和塗改痕跡,但這正是其生命獨一無二的證明。全書在一種寜靜而略帶蕭瑟的氛圍中結束,留給讀者的是一種對自身人生軌跡的深刻反思,而非對任何特定事件的簡單評判。這是一部關於如何與自己的過去“和解簽字”的私人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