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家谱(精装) 张巍巍 重庆大学出版社

昆虫家谱(精装) 张巍巍 重庆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巍巍 著
图书标签:
  • 昆虫学
  • 动物学
  • 科普
  • 自然
  • 生物
  • 图鉴
  • 精装
  • 张巍巍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昆虫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福州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79659
商品编码:1650393604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昆虫家谱(精装) 作者 张巍巍
定价 168.00元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2479659 出版日期 2014-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2k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提供了410科昆虫的简便鉴别方法,这些方法源于作者在昆虫分类与野外识别领域的长期实践与探索,实用性极强。为便于读者理解,本书文字简明、通俗,生态照片特征分明,还采用了世界*昆虫分类体系(涉及广义昆虫4纲35目)。选择物种方面,兼顾了常见昆虫类群与珍稀物种的平衡,收纳了原尾虫、缺翅虫、螳(虫脩)、蛩蠊、捻翅虫等罕见的物种照片。全书照片多达1 500余幅,读者可以直观地进行野外昆虫对照识别。本书是广大生物专业、植保专业人士不可多得的野外实习工具书,也非常适合昆虫爱好者和生态摄影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张巍巍,1968年生于北京,集邮家、昆虫学者、科普作家、生态摄影师。业余从事昆虫分类研究,曾发表天蚕蛾、竹节虫等昆虫新属、新种若干,现为国际竹节虫物种库(PSF)中国专家。合著有专著《Catalogue of The Stick-Insects and Leaf-Insects of China (中国竹节虫目录)》,编写或主编有《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常见昆虫野外识别手册》《常见蝴蝶野外识别手册》《邮票图说昆虫世界》及《梅里雪山自然观察手册》等书籍。其中《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奖图书提名奖、2012年荣获第四届中华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2012年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录
爱虫爱得痴狂,研虫研得像样(推荐序)做一个不求甚解的爱虫人(作者序)认识一下昆虫 昆虫的近亲们(节肢动物) 三叶虫 三叶虫纲 螯肢动物 蛛形纲 多足动物 倍足纲 唇足纲 综合纲 甲壳动物 鳃足纲 颚足纲 软甲纲 奇形怪状的昆虫 昆虫的主要特征 昆虫的头部 昆虫的胸部 昆虫的腹部昆虫的华丽变身 不全的昆虫 半 渐 全的昆虫了解简单的分类常识 给昆虫起名字 将昆虫归类昆虫家谱 原尾纲 弹尾纲 原跳虫目 疣跳虫科 棘跳虫科 长跳虫目 鳞跳虫科 等节跳虫科 长角跳虫科 爪跳虫科 愈腹跳虫目 伪圆跳虫科 圆跳虫科 双尾纲 双尾目 康□科 铗□科 昆虫纲 ……推荐文献与及书目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具有全新理念的昆虫学著作,它有别于国内外已经出版的所有相关书籍。
首先,它跟那些以介绍观赏种类为主的大小图鉴不同,教你自己如何利用自身的形态特征去鉴别昆虫的“科”,而不是通过表象,不求甚解的记住某一个物种;其次,它是一本通过野外生态照片来介绍昆虫分类学知识的指南性书籍,明显区别于以线条图为主的各类教科书;第三,书中所截取的是通过放大镜、相机镜头,甚至肉眼可以看到的那些形态特征,摒弃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易于广大爱好者阅读。
书中1500余幅难得的昆虫野外生态照片,将引领你走入昆虫的王国。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的著作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昆虫家谱(精装) 张巍巍 重庆大学出版社》无关。 --- 《秦汉帝国:制度构建与社会转型》 作者: 李鸿儒 出版社: 华夏文苑出版社 页数: 850页 装帧: 精装典藏版 定价: 188.00 元 ISBN: 978-7-5008-6754-3 书籍简介: 《秦汉帝国:制度构建与社会转型》是一部深植于扎实史料、融汇前沿学术观点的鸿篇巨制。本书并非简单地叙述秦汉两朝的更迭史,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从战国的分裂走向秦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与巩固过程,并深入剖析了这一制度转型对后续两千年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展现了秦汉帝国从孕育、诞生到成熟、衰落的复杂脉络。 第一部分:列国争雄的遗产与秦的统一 本部分追溯了战国晚期各国在政治、军事、思想上的激烈竞争,重点分析了法家思想在秦国如何被系统性地转化为国家治理的蓝图。作者细致考察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如何迅速着手进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标准化工程。此部分着重探讨了郡县制的创立,并将其置于当时地缘政治和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评价,指出郡县制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央集权得以有效实施的制度基石。 第二部分:秦代官僚体系的试验与局限 着眼于秦朝短命的内在原因,本章细致梳理了秦代初设的三公九卿制,以及皇帝权力与相权之间的张力。作者引入了新的考古发现,如里耶秦简等,来佐证基层行政效率与中央控制力的实际表现。分析揭示了秦代“严刑峻法”对社会心理的压迫性,以及秦律体系在面对广袤新征服地区的治理复杂性时所显现出的僵硬与不适应。 第三部分:汉初的“休养生息”与黄老之治 本书认为,汉朝的建立是对秦制弊端的矫枉过正。第三部分深入剖析了汉高祖刘邦在吸取秦亡教训后,推行的“与民休息”政策,以及初期分封制(异姓王、同姓王)的并存局面。重点阐述了黄老思想如何在汉初的经济重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强调了在社会生产力尚未完全恢复时,政治哲学对国家策略的决定性影响。 第四部分:汉武帝时代的帝国扩张与儒家意识形态的确立 这是全书最核心的部分之一。作者认为,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简单的学术转向,而是帝国巩固中央集权、规范官僚选拔、构建稳定社会秩序的必然选择。本书详细考察了董仲舒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及儒家伦理纲常如何被官方化,从而成为帝国统治合法性的理论支撑。同时,对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如对匈奴的战争)进行了再评估,探讨了军事压力如何反向推动了帝国财政和官僚体制的进一步集权化。 第五部分:帝国经济基础的演变:盐铁与土地问题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史叙事,着重关注支撑帝国的经济结构。第四部分详尽分析了汉代政府对盐铁专营的实行,探讨了这一政策在充实国库、抑制地方豪强方面的作用与副作用。此外,对土地兼并问题的讨论尤为深入,作者结合出土文献,描绘了土地集中化如何一步步侵蚀了自耕农阶层,为西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第六部分:社会阶层与日常生活 这一部分将视角拉回到具体的人群。《秦汉帝国》通过对画像石、墓志铭以及民间文书的研究,重构了汉代社会的面貌。内容涵盖了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生存状态,对地方豪强、中小地主、流民以及奴婢群体的结构和流动性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作者尤其关注了宗族势力在地方治理中的实际影响力,揭示了中央政令和地方实际运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第七部分:法律、宗教与思想的交汇 本书探讨了秦汉时期法律体系的成熟化。它不仅分析了秦律到汉律的继承与修正,还考察了国家祭祀体系的构建,以及道教思想在民间信仰中的萌芽。作者认为,通过制度化的祭祀和法律的普及,国家成功地将意识形态和暴力机器嵌入到了社会日常生活的结构之中。 第八部分:帝国晚期的危机与转型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东汉中后期,分析了外戚、宦官、士大夫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如何架空了皇权,以及黄巾起义等大规模农民运动的深层社会根源。本书总结了秦汉帝国在制度上如何成功地实现了从早期“初创”到“成熟”的飞跃,同时也指出了其结构性矛盾的积累,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开端。 学术价值与特色: 《秦汉帝国:制度构建与社会转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作者综合运用了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史学的理论框架,避免了传统史学的“英雄史观”或“简单循环论”。本书对原始史料的精准解读,加上对当代考古发现的及时吸收,使其成为研究中国早期帝国形态的必备参考书。其详尽的注释和拓展性的附录(包括秦汉行政区划图、重要官职演变表等),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与准确性。本书被誉为近二十年来关于秦汉史研究领域中,最具体系性和解释力的通史性著作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横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深度交叉研究的著作抱有极大的敬意。这种能力要求作者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扎实的根基,更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有宏观的把握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不同学科之间那些不易察觉的隐秘联系。真正的创新往往就诞生在这些学科的交界处,那里是传统认知被打破、新范式得以建立的熔炉。一部成功的跨学科作品,其价值远超单一领域的积累,它提供的视角是立体的、多维的,能极大地拓宽读者的认知边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看似独立的知识点之间,架设起坚实的桥梁,为我们展示一个更加完整、相互关联的知识世界图景。

评分

我最近涉猎了一些关于古代文献整理与版本考证的学问,深知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其内容的逻辑性和论证的严密性是多么关键。好的著作,其行文结构必然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浑然天成,前因后果清晰可见,论点和论据的支撑层层递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把握住作者的思路脉络,不会产生丝毫的理解上的偏差或迷失。我非常欣赏那种能够将复杂的知识体系,通过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呈现出来的能力,这不仅考验作者的学识,更考验其表达的功力。真正优秀的学术作品,应该能带领读者,在纷繁复杂的资料中,构建起一座坚固而清晰的知识殿堂,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仍能清晰地回忆起那条完整的思考路径。

评分

说实话,现在的出版市场充斥着太多浮躁的作品,很多书籍追求眼球效应,内容空泛,缺乏真正的学理深度和思想厚度。因此,当我接触到一部能够沉下心来打磨细节、注重内在逻辑的作品时,那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我更偏爱那种叙事风格沉稳、语言克制有力的文字,它们不需要花哨的辞藻去堆砌气氛,而是用最精确的词汇去构建意义。这种风格往往意味着作者对自身研究领域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并以最简洁、最有力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阅读这样的书籍,就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深度对话,每一次的思考都被引导至更深远的层次,让人在平静的阅读体验中,获得真正的精神滋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厚重而沉稳的质感,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者对内容的尊重与用心。封面设计更是独到匠心,色调搭配既古典又现代,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细看之下能发现诸多巧妙之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这绝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印制的普通读物,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即便是作为书架上的一个摆设,也能瞬间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品位。光是翻阅它时指尖与书页接触的触感,就足以让人心生愉悦,仿佛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如此精良的制作,足以证明这本书的分量,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更高的期待,相信作者和出版社在这本书的实体呈现上,也投入了与其内容同等深厚的精力和心血。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科普或研究导论类书籍,其叙事节奏的把控至关重要。它需要像优秀的电影导演一样,知道何时该放缓脚步,细致入微地描绘一个核心概念,何时又该加快节奏,引领读者快速通过背景知识的铺垫,直奔主题。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因信息量过大而产生的疲倦感。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将复杂的专业术语,用日常生活中生动的例子或巧妙的比喻来解释清楚的作者,这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翻译”能力,即把学术的“高塔”搭建在读者的认知平原上。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做到知识的普及和精神的传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