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可是,两千年来,人们对《道德经》的思想议论纷纷,莫衷一是。那么,《道德经》究竟讲了什么?作为普通人,如何深入《道德经》,又能从《道德经》中获取什么?
曾仕强教授学贯中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和精确的理解。《道德经的人生智慧》就是曾教授帮助大家轻松进入《道德经》堂奥的力作。本书中,曾仕强教授从行道到养生逐一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解读与心得。曾教授认为,中国人的幸福依赖于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并身体力行。
内容简介本书中,曾仕强教授从道德、自然、上善若水、素朴、虚静五个方面,对《道德经》做了深刻而独到的解读。曾教授认为,中国人的幸福依赖于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并身体力行。面对物欲横流,心灵失守,现代人亟需找到人生方向。曾教授的《道德经的人生智慧》,正为处于心灵沦陷中的人们指明了幸福大道。
作者简介曾仕强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旅游卫视《泰学》栏目首席主讲人,山东教育卫视《名家论坛》主讲人,东方卫视《世界文明讲坛》首席主讲人。
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著有《道德经的奥秘》《易经的奥秘》《易经的智慧》《胡雪岩的启示》《坤道——曾仕强教做出色的中国女人》《孝就是道》《论语的生活智慧》《现代易学院》详解易经系列等数十种著作。
目 录第-章 遵道贵德,道德是z高信仰
老子传道:说真话
究竟何为道
道可道,非常道
上士闻道:勤行之
有道必有德
第二章 道法自然,道是基本规律
见微知著,因势随行
反:道的运动方式
弱:道的运用方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章 上善若水,行道是价值的体现
水有七善
外身与后身
不争之德
功成弗居:不占有
第四章 见素抱朴,素朴人生的实现
适度把握“知”和“欲”
慎断善恶、是非
少私寡欲
莫若啬:要节制
祸福相倚
为人类谋福
第五章 致虚守静,养生之道的探索
何谓“冲”“虚”
抱朴之士:葛洪先师
养生“三要”
道家精神:山医命卜相
免费在线读上士闻道:勤行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有这样三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说,高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以后,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他知道,道不是用来讲的,如果道是用来讲的,那永远也讲不清楚,永远会有偏失。道是用来行的。我们经常说“你行不行”,其实跟这个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上等智慧的人很勤劳,一步一步从实践中去了解道。中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以后,好像听得懂,又好像听不懂。到底在讲什么?他不能说自己不懂,但是也不敢说自己听得懂。这已经很了不起,很不容易了。“下士闻道,大笑之”,下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以后大笑。现在还是这样,凡是那种听不懂的人,就会说你这是乱讲,不可能的,哪有这回事,好像他比你还懂。凡是听完一脸不认同、一脸怀疑的,这还算好的,你还没有讲完,就攻击你、否定你的人,那更糟糕。还有另外一种情况,老子说你真是太差了,你的智慧完全没有开发出来,但是对方赶快打圆场,说没有什么,不笑不足以为道。因为听懂了,所以很轻松,这也是笑。
不同的人闻道以后,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明白了就去付诸行动;有的人似懂非懂,只好继续琢磨。也有的人大笑之,有可能是因为不懂而不屑,也有可能是因为懂了而高兴。
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再一次提醒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正如《易经》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上面提到的老子给老虎讲道的那幅画,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这个老虎服服帖帖,但老子知道这只虎是会变的,它也很可能马上就把本性暴露出来。所以跟老虎讲道,一定要小心。可以从这幅画一步步深入,去明白老子的思想。老子弯下身来跟老虎讲话,就表示他是柔的,老虎是刚的,他不跟老虎硬碰硬。跟老虎讲什么它都听不懂,老子靠什么跟老虎沟通呢?就是靠《易经》里所讲的那个应字,这个应是感应的意思,我们人与人之间互动是靠感应,不一定要靠嘴巴。说得再多,不如把你的信息透过无形的管道传达给他,这个叫作心连心。当两个人心连心的时候,你不说对方也知道。但是我们现在都太相信嘴巴,非讲不可,把感应的能量弄到z小,这也是看到这幅画以后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子在第七十章里讲了一句话,值得我们用心体会。他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大意是,我的话很容易了解,我说的道理很容易做到,可是很多人都听不懂,更不能付诸行动。
老子讲的问题都是很简单的,因为他在解释《易经》,我们大家所听到的这些话,都是从《易经》中来的,非常容易了解,可是你自己非要自作主张,用主观的意见,把它弄得很复杂,很难懂。你去做就可以了,一做就做出来了,就明白了。现在有很多人整天在那里写文章、做研究,越弄越玄乎,越弄越迷糊,越弄大家越看不懂。“莫能行”这句话其实是达摩祖师到中国时,才警告我们的,可我们还是没有听懂。
达摩到中国时已经一百三四十岁了,他这么老了还来中国干什么?他在传达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中国人太喜欢做学问了,所以把佛经当作学问来研究,研究到z后,很少有人能把它付诸实践。“知而不行”,他在告诉我们这个,可我们还是依然故我。
所以,这次我们讲《道德经》,不是标新立异,只希望大家能明白,《道德经》是用来行的,要做出来,要真正用起来。
要认清自己的毛病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有这样一句话:“知不知,尚;不知知,病。”就是说,虽然我已经知道大道了,但是我还是要保留一些。为什么?因为我还没有把大道完全了解清楚,而且大道也是不能被完全了解清楚的。如果你知道自己永远有一些不知道的东西,你就是上等人,就是z高明的人。而“不知知,病”是说,我不知道大道,但是我偏偏认为我知道,然后还到处去炫耀,这就叫作病。“病”是缺失的意思。
老子接着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为什么没有这种毛病?因为圣人把这种毛病,当作一种毛病来看待,时刻提防它,戒备它。而一般人认为这种毛病不是毛病,所以常常犯错。问题就在这里。圣人知道,就算大家都说我很懂,我还是不太懂,这样我就不会犯毛病了。可是,一般人却会因为一点儿知识,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所以,必然产生毛病。
老子的书不容易读,因为他的话是有转折的。就像“知不知”“不知知”,你真的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所以,我们一定要改正三个毛病:第-,不要再把经典读错了。第二,不要
再骂经典。第三,不要望文生义。我们很少能够进行反复思考,很少能够把问题想得很深入。老子对我们z大的期望,不是“悟”,而是“明”。我们常常讲“我明白了”,这就是老子的主张。明白的人才是z高明的人。你明白了,就不得了。如果你知道,这就是我的毛病,那你就没有毛病了;如果你偏偏说,这不是我的毛病,那就完了,就是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人z后都是害人害己。
人不可能远离道。当你经历了从儿童到青年,再从壮年到老年这样的人生阶段,你就会知道,人z后是要回归原点的。说句很通俗的话,叫作死路一条,这就叫道。一朵鲜花,当它鲜艳无比的时候,你就知道它快要败了;当股票涨得不得了,大家抢买的时候,你就知道它快要跌了。
如何接近道
怎么样才能看出这个道来?当我们面对任何事物的时候,第-步,一定要提醒自己: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我有什么?我生下来时光溜溜的,一件衣服也没有带出来,我的身体发肤都是受之父母,都是父母给的。所以,一个人一定要体会到,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身外之外。然后你就可以进入第二步,客观地去了解这个事物的本性是什么。只有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之下,你才有办法让自己冷静,不受外界欲望的引诱,也不会产生主观的执着。这个时候,事物的真相就比较容易如实地显现出来。我们一般人都很主观,都戴着有形眼镜,都以自己的想法来看那个东西,这是不正确的。所以你必须告诉自己,这都不是我的东西。你就保持冷静、客观、公正,这时候有一个东西会出现,就叫道心,那就是道的能量在指引我们去了解这个事物的本性,这样一来,你就会比较理性地去面对它,去处置它。第三步,享受过程。计较结果干什么?处置完以后,你要再退回来,再一次提醒自己,我生来原本无一物,得了就是得了,没有得就是没有得,给我的就是给我的,给别人的就是给别人的,没有必要去生气、去争执、去明争暗斗。因为什么结果你都是可以接受的。这就符合我们所讲的,过程比较重要,过程我已经享受了,那个结果就显得不重要了。
一个很好的珠宝,你欣赏过了,那个价值你已经有了,至于z后放在哪里,你计较它干什么,真的放在你家里,你晚上还睡不着呢。还不如放在别人家,你自己反而轻松。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珍贵的东西z后都不会放在任何人家里,都是要放到博物馆里去。
这就是老子所讲的,从道的立场看,它是在生养万物;从万物的角度看,我们都在依从道的规律。这个叫作一体两面。道,是一种法则,也是一个生源。这句话我们要牢记,因为如果你只看到一面就说,道产生一切,生完以后就不管了,那万物就可以各自走各自的路,天下就大乱了。那还得了!现在不是。道把所有的东西生出来,又在它们的身上始终没有离开。意思是说,我们经常都是不知不觉在依道而行,这是很好的。如果你学了很多东西,反而会离经叛道,会破坏道的本质,会违反道的规律。为什么老子主张“弃圣绝学”,原因即在于此。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这是个好东西,为什么要把它去掉?因为如果你把学来的东西拿来离经叛道,那还不如不学。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不要主观地,戴着有色眼镜来看老子的东西,那样就辜负了老子的本意。
这本书的文字力量,用“渗透”来形容最为贴切,它不是那种一下子把你击倒的重锤,而是涓涓细流,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你内在的土壤结构。它所倡导的“素朴”并非简单地退回到原始状态,而是一种历经繁华后的主动选择和智慧提炼。它巧妙地平衡了理想主义与现实操作的距离。对于那些习惯于在信息洪流中寻找“速效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一开始会显得有些“慢热”,因为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它要求你投入时间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气韵,去体会那种“动”与“静”、“有”与“无”之间微妙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看似矛盾的观点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他从不把话说死,而是留下足够的解释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理在其中”的状态。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对许多“非黑即白”的判断开始松动,看待问题多了一层灰色地带的理解与包容,这对于提升人际交往的圆融度和处理复杂局面的弹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久违的“心安”。它仿佛是一份来自远古的安抚信函,用最冷静、最超然的视角,俯瞰着现代社会的喧嚣与躁动。它没有过度美化生活中的苦难与挣扎,而是将它们视为生命过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并教导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具韧性的姿态去接纳它们。书中的许多论述,初看起来似乎与我们追求效率、追求可见成果的现代价值观背道而驰,但仔细体会,它们恰恰指向了效率的终极形态——那就是不折腾、不内耗。我特别喜欢那种淡泊却不失力量感的文字风格,它不刻意制造戏剧冲突,而是以一种恒定不变的底色承载万事万物。这种阅读体验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对“不强求”的深刻理解。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最好的结果恰恰来自于最小的干预。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它让我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宽广和从容,面对外界的风吹草动,有了一种内在的定海神针。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我个人感觉非常接地气,充满了生活智慧的颗粒感。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腔调,更像是和邻家一位饱读诗书、却又极具生活智慧的长辈进行一场促膝长谈。作者似乎深谙现代人内心的焦虑与迷茫,总能在不经意间,将那些看似深奥的哲理,巧妙地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来阐释。比如谈到“柔弱胜刚强”时,他可能会用一棵在风中摇曳的小草来做比喻,而不是枯燥的逻辑推演。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大智慧”变得触手可及。读着读着,我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那些古老的智慧并非尘封的典籍,而是刚刚从作者的口中流淌出来的新鲜见解。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你会急着去引用某个术语来炫耀的书,而是会让你在面对冲突、抉择甚至只是日常琐事时,不自觉地回想起某个片段,然后嘴角泛起一丝了然的微笑,自然而然地找到了一个更顺畅、更和谐的处理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它真正强大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如同清晨薄雾中缓缓展开的画卷,每一笔都浸润着岁月的沉淀与对世事人情的洞察。初翻阅时,便被那种返璞归真的气息深深吸引,它不像那些堆砌着华丽辞藻的学问,而是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直抵人心最深处的困惑。读罢掩卷沉思,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哪个具体的理论,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它引导我们去审视那些被现代生活裹挟、早已模糊不清的“本真”——什么是真正的满足?什么是无为而治的精妙?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温和而坚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炉火旁,不急不躁地分享着他走过的山川与河流。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深度按摩与校准。它让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是否我们都在追逐着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光影?那种被世俗标准捆绑的紧绷感,在字里行间慢慢松弛下来,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安心停泊的港湾,让人忍不住想慢下来,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瞬间,体会那种“不争而自得”的宁静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展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如同自然生长般的逻辑美感。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反而更像是一组组围绕着核心理念散落开来的晶体碎片,每一片都折射着不同的光芒,但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光源。初读时,可能会觉得章节之间的跳跃性较大,需要读者自己去建立内在的连接。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松散的结构,给了读者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你不需要按照既定的路径去吸收它,而是可以根据自己当下最需要的侧重点,去挑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入挖掘。对我而言,有时候我可能只关注某一特定主题下的几段论述,但它们提供的思想激发足够支撑我思考很久。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应该做什么”,更多的是“不应该做什么”——关于放下执念、减少干预、顺应事物本身的规律。这种“留白”的艺术,使得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因为它与你当时的心境和阅历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每次都能带来意料之外的深度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