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拉丁美洲和英属北美的经济水平大致相当,但是,在随后的三个多世纪,美国将拉美远远甩在了身后,这种巨大的发展差距,到底源自何处?文化、地理区位、经济政策、自然资源还是政治发展的差异?
本书中,福山以及该领域的高级研究者诠释了发展鸿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通过追踪过去40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的经济政策,作者们发现,尽管许多因素都很重要,但是,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才是拉美落后的根源。虽然发展鸿沟根植于历史,但当拉美国家采取开明合理的经济政策,“鸿沟”就会停止扩大甚至被缩小。作者们还据此为拉美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政治问题提供了中肯的建议。
目录
第1章 绪论
弗朗西斯?福山
第一部分 历史背景
第2章 两个世纪以来南美对拉美和美国之间发展差距的反思
图里奥?霍尔珀林?唐伊
第3章 瞧瞧“他们”:墨西哥人对自身与美国发展差距的看法
恩里克?克劳兹
第4章 20世纪后半叶拉美落后的根源:发展战略、不平等以及经济危机
乔治?多明格斯
第二部分 拉美发展落后的政治原因
第5章 美国和拉美之间的经济差距是政治原因造成的吗?
亚当?普热沃斯基 卡罗莱纳?屈尔瓦勒
第6章 政治利益对拉美发展进程的影响
赖尔登?罗特 弗朗西斯科?孔沙雷兹
第三部分 拉美发展落后的制度因素
第7章拉美的均衡
詹姆斯?罗宾逊
第8章不健全的制度可以解释美国和拉美之间的发展差距吗?
弗朗西斯?福山
第9章制度为什么重要阿根廷和美国的财政公民
纳塔里奥?伯塔纳
第10章 结束语
第1章 绪论
在1492年,也就是欧洲人开始在新大陆定居并建立殖民地的前夕,玻利维亚和秘鲁比任何一个北美洲国家都更加富裕、更加文明。1700年,在经过两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之后,拉美大陆的人均收入为521美元,这个水平同独立之前的美国相差无几,此时它的人均收入为527美元1。在18世纪,生产蔗糖的岛国古巴远比英国的美洲殖民地更为富裕。然而,在接下来的300多年里,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一直都领先于拉美。到了21世纪初期,美国的人均收入已经相当于拉美的5倍了。
在长期保持经济增长方面,美国也许只是一个特例。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美国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任何对比都是不公平的。然而,东亚地区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已经成功地缩小了差距。比如,在1950年,东亚地区的人均收入只有746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8%;而到了1998年,这一比例已经提高到了16%2。相反,在1950年,拉美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美国的27%,而到了1998年,这一比例却降到了21%。如果同东亚地区发展成就最为显著的国家相比,拉美在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将会更大。
拉美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上述差距是如何出现的?又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拉美就不能像东亚的许多国家那样逐渐地缩小这种差距?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就是本书的主题。撰写本书的多位学者,既有历史学家,也有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有的人着眼于500多年来的宏观历史趋势,有的人则针对具体的事件进行分析。
当然,关于拉丁美洲之所以落后于美国的问题,无论是专业的学术论文还是不太专业的通俗作品都有着大量的论述,其中既有对这一问题原因的分析,也有具体的应对之策。但是,目前的研究并不能对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做出权威的结论。首先,拉丁美洲不仅幅员辽阔,而且情况复杂,不同地区的情况不尽相同。海地的问题完全不同于玻利维亚或者秘鲁,更不用说阿根廷或者乌拉圭了。同样,如果从长达一个世纪的角度去考察美国的经济发展,那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要想正确诠释两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需要考虑每个地区具体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比如,虽然拉美各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它们在经济和政治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共同之处,而且,这种共同点能够将拉美同北美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东亚各国)区别开来。正如本书所说的那样,在1800年,拉美各国的经济状况千差万别,但是,从此之后,该地区所有国家的发展都毫无例外地落后了。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并不仅仅是出现在这个地区的某一个国家,而是在很多国家同时出现。很多分析和解决方案都可以作为整个地区所有国家的参考,所以,了解一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宏观分析和政策方案很有必要。
拉美和美国之间的发展鸿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想填平这一鸿沟也绝非易事。正因如此,读者朋友千万不要指望从本书中找到一个关于鸿沟成因的简单答案,也千万不要指望从本书中找到一系列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解决根深蒂固的政治冲突和社会问题的应对之策。另一方面,在某些历史时期内,相对于美国而言,拉丁美洲整体的发展状况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只不过后来又意外地出现了反复和倒退。这种相对发展速度之所以会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二者之间经常会出现某种隔离因素——这是导致它们之间存在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有理由相信,延续了数百年的发展模式和分歧也许并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只要回顾一下历史,就会明白这一点。在1492年之前,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间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的交往。而在1492年以后,两个地区之间的交流一直在不断加强,不过,这种交流也经常会被更为严重的封闭和隔离所打断(比如大萧条之后的相互隔离)。但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全球化倾向已经大大增强,时至今日,这种趋势依然有增无减。
全球化并不仅仅指的是商品、服务和投资市场的一体化,还包括人才和思想的流动。在西半球,随着数以百万计的拉美人涌入美国(另外,也有一少部分人去了加拿大和西欧),一体化进程已经扩展到了人口层面。这不仅导致了大量资本的逆向流动,还导致了大量人才和思想的逆向流动(正如“依附理论”所说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交通和通讯成本的不断降低,人才的交流必将更加频繁,相互的促进必将更加明显。长期以来,大多数拉美国家文化的美国化倾向都在日益增强。同样,美国文化的拉美化倾向也在日趋强烈。在这种情况之下,二者在未来的共同性将会越来越多。
本书的多位作者都指出:拉丁美洲一直都在从北美和欧洲输入先进思想。在独立战争时期,美国被看作是现代民主的典范,它的政治制度(比如总统制和联邦制)被广为效仿。但是,即使在美国有着崇高威望的时期,拉美民众的心目中依然涌动着一股不快甚至怨恨的潜流。之所以会这样,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经常对拉美国家表现出一种不屑一顾、甚至盛气凌人的姿态。而它真正开始关注拉丁美洲,也只是为了扩大它的版图和影响力,比如它同墨西哥以及西班牙之间爆发的两次战争就是如此。美国的强大实力常常让拉美国家感到最直接的压迫。而美国在多个领域里的统治地位也招致了各种形式的敌对情绪和反美浪潮,比如冷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乌戈?查韦斯(Hugo Chávez)的民粹主义等等。
发展差距的历史背景
本书的多个章节都谈到了拉美和美国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历史起源。对于这个问题,各位作者的看法基本一致。在1492年,当时欧洲人尚未到来,拉美地区的很多国家都比北美更加富裕。人们普遍认为:殖民主义对前哥伦比亚时期的墨西哥和安第斯地区土著居民的生活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因为西班牙人在那里实行殖民统治并且大量开采黄金、白银以及其他矿产,这种掠夺和破坏行为同英法殖民主义者在北美的所作所为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无论是从人均收入还是从经济结构方面来看,南、北美洲最初的情况并非都截然不同。比如,两个地区的经济体系都以农业为主,它们都在向世界上其他更发达的地区出口商品。这种状况基本上一直持续到了18世纪末期,即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独立为止。
拉美同美国之间的差距(这是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实际上是从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70年代之间真正开始出现的,也就是拉美各国努力摆脱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时期以及国家独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其中,在1820~1870年之间拉美国家所遭受的损失尤其惨重:在此期间,美国的人均GDP每年都在以1��39%的速度递增,而拉美地区的人均GDP却在以��5%的速度递减。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无论是美国还是拉美国家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后者取得胜利和巩固新兴政权的过程更为艰辛、也更为漫长。西班牙人撤离之后,拉美地区的出口市场和技术来源大为减少,国内的关税同盟也陷于崩溃,这些因素都对拉美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从1870年到1970年这一段时期是拉美各国奋起直追并略有赶超的时期。其中,在1929年之前,拉美各国人均GDP的增速实际上要高于美国,而且,这种喜人的景象在1950~1970年之间再次出现。在此期间,由于国内政局比较稳定,国际形势也相对较好,整个拉美地区的新兴政权都逐渐得到了巩固。当然,拉美各国从1870年到1970年之间的经济发展,在1920年之后的大萧条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也不可避免地陷于停滞。虽然这两次灾难对所有的西半球国家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但是,从严重程度上来说,美国无疑要甚于拉美地区。
在20世纪最后的30年里,随着独裁政权在整个拉丁美洲的蔓延,二者之间的差距再次扩大。而且,面对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引起的国际形势剧变,拉美的很多大国都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另外,由于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以及其他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严重、汇率高估、财政赤字不断增加而且又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来使赤字货币化,就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以及整个拉美地区实际增长速度的全面下降。相反,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相对及时地控制住了石油危机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采取了一连串开明的经济政策,为随后近20年间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夯实了基础。的确,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一系列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开始付诸应用,“二战”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都在不断下降的全要素生产率开始重拾升势。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大多数拉美国家的经济向好,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趋于稳定。这就为拉美各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不过,由于美国的经济发展更为强劲,二者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的减小。另外,拉美各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比如,墨西哥和阿根廷分别在1994年和2001年经历了严重的货币和经济危机。而有些国家的经济虽然获得了稳定的增长,但增长幅度并不是很大。尽管该地区在经济方面所面临的不平等状况得到了适度的改善,但是,很多国家都缺乏分享进步和成果的政治意愿。这就促使了民粹主义和左倾政治势力在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西、乌拉圭以及阿根廷等许多国家抬头。
直面差距、奋起直追
本书对于拉美和美国之间发展差距的分析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不过,它至少可以证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也就是说,差距本身在不断变化:在某一段时期,它可能会非常显著;在另一段时期,它又会再次缩小。本书作者认为:仅从文化传统、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或者其他物质条件泛泛而论,或者简单地归咎于其他发达国家,都不可能找到拉美地区落后于美国的真正原因。
各位作者一致认为,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十分重要。比如,拉美国家必须要实施明智的经济政策,从而保证其币值和财政的稳定,同时,要实行开放战略,让本地区的经济融入世界贸易体系。而要想很好地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首先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这包括公民财产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选举制度,拥有适当权力的行政部门,具有广泛代表性并能高效运转的立法机构,包括社会各个重要阶层的政治党派,独立于行政部门之外因而能够有效地执行法律法规的司法体系,以及分别对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进行适当权力分配的制度等。经济缺乏竞争力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而社会的不公平又进而会导致政治的不稳定。这就提醒我们,有必要对社会政策进行重新审视,当然,这不是要回归到过去的权力政治,而是要富有创造性地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落后之源》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捕捉和对因果链条的深刻揭示。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像一位侦探一样,抽丝剥茧,追踪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起点”,然后展示它们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如今巨大的发展鸿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殖民时期遗产的分析感到赞叹。作者详细阐述了殖民者如何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制度设计,为拉美地区埋下了长期的发展隐患,例如土地分配不均、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以及对资源的过度掠夺。这些制度设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它们如同顽固的基因,代代相传,深刻影响着后来的发展进程。更有意思的是,作者还探讨了美国在近现代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意无意地利用或加剧了拉美地区原有的结构性问题,例如通过支持某些政权、干预经济政策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区域内的优势地位。这种对历史惯性和外部干预双重作用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拉美地区今天所面临的困境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当下,而必须将其置于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去审视。
评分这本书在解读拉美与美国发展差异的道路上,展现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洞察力。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关于发展经济学的书籍那样,仅仅关注宏观经济指标或政策建议,而是着重于挖掘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反主流”的勇气,敢于质疑那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并提出更为 nuanced 的解释。例如,书中对“民主制度”在拉美地区扮演角色的辩证分析,就颠覆了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认知。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民主视为发展的必然前提,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民主制度如何可能被扭曲、被滥用,甚至成为阻碍发展的因素。此外,书中所提及的“文化惰性”或“依附性文化”等概念,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但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历史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文化因素在塑造个体行为模式和集体决策上的潜在影响力。这种对文化维度的高度重视,为理解拉美地区独特的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本书促使我去反思,在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时,我们是否过于依赖西方中心的标准,而忽略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评分作为一个对拉美和美国之间发展差异一直感到好奇的读者,我最近有幸翻阅了《落后之源:诠释拉美和美国的发展鸿沟》这本书。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承诺要深入剖析这两个地区之间长期存在的经济和社会差距的根源。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书中所探讨的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对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细致梳理,包括但不限于殖民历史遗留、政治制度的演变、地理环境的影响、文化习俗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例如拉美地区长期存在的腐败问题、精英阶层的固化,以及美国在区域内扮演的角色等。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数据支撑,作者逐步构建起一幅清晰的图景,解释了为何在同一片大陆上,两个地区的发展轨迹会如此截然不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跳出单一的视角,去理解这种复杂的发展鸿沟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力量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关于地理决定论在拉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美国对外政策对拉美地区产生的长期影响的论述,都让我印象深刻,引人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书写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学术的严谨与故事的生动,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深刻的知识,又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作者在处理一些宏大的理论概念时,总是会穿插一些具体的历史人物、生动的事件,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这使得原本枯燥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转折点的描绘,例如独立后的拉美各国如何在尝试构建国家认同和发展模式时,陷入了怎样的困境;又例如美国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扩张和干预,逐渐确立其在美洲大陆的霸权地位。这些叙述充满了戏剧性,但也充满了令人心痛的现实。读完这些部分,我不仅仅是了解到了一些历史事实,更是感受到了那些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发展问题并非抽象的理论模型,而是由无数个体的命运和选择交织而成。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工具和深刻的历史视角,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比直接给出答案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评分《落后之源》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它挑战了我以往对于“发展”和“落后”的简单二元对立认知,让我开始审视那些隐藏在发展叙事背后的复杂力量。书中对拉美地区内部差异的细致呈现,也让我意识到“拉美”本身是一个极其多元和复杂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展路径和面临的挑战也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作者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梳理,进一步凸显了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同时,这本书也促使我去反思,在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时,我们究竟应该关注哪些指标?是GDP增长,还是社会公平?是技术进步,还是文化繁荣?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其深刻的论述,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阅读此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历史对话,与不同的文化对话,最终与自己对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拉美和美国,更是关于全球发展不平衡的普遍性问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以更宏观、更审慎的视角去理解和面对这些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