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灵枢经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灵枢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代华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灵枢经
  • 中医经典
  • 中医临床
  • 养生
  • 经络
  • 医学古籍
  • 传统医学
  • 黄帝内经
  • 中医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希尔麦医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67157
商品编码:1690094996
包装:01
开本:09
出版时间:2006-05-2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今日团购: 【限量团购特价,低至58折】清宫医案研究(上下卷) ¥234.00 9.00折 210.60 已参团人数: 剩余时间:
今日团购: 【低至65折 先到先得】实用内科学(第13版)(上下册 ¥248.00 9.00折 223.20 已参团人数: 剩余时间:

基本信息(337)

书名:灵枢经

原价:13.00元

作者:田代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117067157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灵枢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它与《素问》共同构成中医经典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该书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和针法原理,成为中医理论和针灸学发展的核心,始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故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内容提要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灵枢经》共12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该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的有关问题,全面阐述了五脏六腑、精神气血津液、人体气质类型等内容,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特别是对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方法的记载更为翔实,例如对针法的论述,不仅强调了守神、候气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数十种针刺方法,还详细介绍了针具使用、针刺部位、针刺深浅、针刺禁忌、针刺与四时的关系等内容,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灵枢经》成书较早,又经历代传抄翻刻,以致误脱衍倒,文失其真,故校勘研究者代人乏人。然因受到时代的限制和个人理解的偏颇,现仍存有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以致给阅读理解本书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本次重新对该书进行了调理,选用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校勘铅印本为底本。书末附有重要词语索引,以方便读者利用。

目录


卷之一 1
九针十二原第一 1
本输第二 4
小针解第三 9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11
卷之二 17
根结第五 17
寿夭刚柔第六 19
官针第七 22
本神第八 24
终始第九 26
卷之三 31
经脉第十 31
经别第十一 40
经水第十二 42
卷之四 45
经筋第十三 45
骨度第十四 49
五十营第十五 50
营气第十六 51
脉度第十七 52
营卫生会第十八 53
四时气第十九 55
卷之五 58
五邪第二十 58
寒热病第二十一 59
癫狂第二十二 60
热病第二十三 62
厥病第二十四 65
病本第二十五 66
杂病第二十六 67
周痹第二十七 68
口问第二十八 70
卷之六 73
师传第二十九 73
决气第三十 75
肠胃第三十一 76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76
海论第三十三 77
五乱第三十四 78
胀论第三十五 79
……

作者介绍


田代华 (1942~~),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全国中医文献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汶水人。主编、参编有《传统中医学理论》、《针灸甲乙经校释》、《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等。~

文摘


序言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中医经典浅析》 一、 编纂缘起与时代背景 《中医经典浅析》的编纂,源于对中华传统医学宝库深刻的敬畏与传承的责任感。在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我们并未忘记那片滋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沃土。特别是那些奠基性的经典著作,它们不仅是医学知识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的凝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的语言古奥、思想深邃,对于新时代的医者和求学者而言,理解和掌握其精髓已非易事。许多精妙的理论、辨证的智慧、治法的变化,在浩瀚的文字间若隐若现,难以窥探全貌。 因此,编纂《中医经典浅析》的目的,便是要以一种更贴近现代思维、更易于理解的方式,重新梳理和阐释这些医学瑰宝。我们希望通过细致的解读,剥离其表面的语言障碍,挖掘其内在的逻辑脉络,让经典的智慧重新焕发光彩,使其不仅能被研究者深入钻研,更能为广大临床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为有志于中医的学子铺就一条平坦的学习之路。这并非是对经典的颠覆,而是以敬意致敬,以理解促发扬,旨在连接过去与现在,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 经典选目与编纂原则 《中医经典浅析》的选目,严格遵循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逻辑,优先选取了那些对整个中医理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构筑了基本框架、确立了核心思想的经典著作。我们审慎地选择了包括《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与《灵枢》的部分核心篇章(此处指《素问》中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则治法等内容,以及《灵枢》中关于生理、病理、经络、腧穴、针刺补泻等基础性、系统性论述),《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辨证论治的典范,《温病条辨》等温热病学说集大成之作,以及其他在特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以下几个核心原则: 1. 忠实原文,精粹解读: 绝不臆测或增删原文内容。每一处的阐释都力求紧扣原文的词句,挖掘其最本真的含义。对于晦涩难懂的词语或概念,会结合历代医家注释、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多角度解读,但前提是不能脱离原文的语境和中医的理论框架。 2. 逻辑清晰,脉络分明: 针对每一部经典或每一篇章,都会梳理其内在的逻辑结构,明确其核心思想和论述要点。力求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维过程和理论体系。 3. 融会贯通,举隅反三: 在解读某一部经典时,我们会适时地与中医其他重要经典进行横向联系,指出其理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以及在某些学术观点上的异同。通过举例说明,让读者能够理解某一理论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4.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临床指导: 经典并非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根本。因此,在解读过程中,我们会特别强调与临床应用的结合。对于涉及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方药的论述,会通过现代医学的视角进行适当的解释,并结合临床案例,展示经典理论在解决实际医学问题中的有效性。 5. 语言通俗,避免陈腐: 鉴于古籍语言的局限性,我们会采用现代汉语进行阐释,力求语言通俗易懂,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但在语言的运用上,我们会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或网络化的词汇,保持学术的严谨性。 《中医经典浅析》力图在忠实于原著精神的前提下,以一种更加现代化、系统化、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中医经典的深刻内涵。 三、 内容解析与特色亮点 《中医经典浅析》并非简单地对中医经典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或注释,而是通过深入剖析,揭示其隐藏的哲学思想、科学智慧以及临床价值。 1. 理论体系的构建与阐释 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与应用: 深入解析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基本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如何指导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认识。详细阐释五行相生相克、母子关系、乘侮等学说,如何在脏腑、经络、情志、病邪等多个层面进行类比和推演,构建了中医独有的宏观系统观。例如,在解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时,会详细说明“人以天地之气生,五味五色对应五脏”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对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来理解人体的生理节律和疾病的发生。 藏象学说的精妙: 逐一梳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情志活动、饮食起居之间的密切联系。重点剖析“心藏神”、“肺主气”、“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等经典论述,并结合其在临床辨证中的指导意义。例如,对“肝主疏泄”的解读,会详细阐述其在情志调畅、消化吸收、气血运行等方面的作用,并解释肝气郁结如何导致胸胁胀痛、情志抑郁、月经不调等病症。 气血津液理论的辨析: 深入讲解气、血、津液各自的功能、生成、运行及其相互关系。阐明气滞、血瘀、津伤等不同病理状态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在临床中通过观察面色、脉象、舌苔、二便等来判断气血津液的盛衰与异常。例如,《灵枢》中关于营卫气血运行的论述,会结合现代血液循环和免疫学知识,进行类比式阐释,说明其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 2. 辨证论治的核心智慧 八纲辨证的精髓: 详细解读“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纲辨证,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分析经典病案,展示如何运用八纲辨证来把握疾病的宏观纲领,为后续的进一步辨证和治疗提供方向。例如,在解释“实证”时,会结合外感病邪的入侵、饮食积滞等原因,说明其临床表现,并指出治疗应以“泻”为主。 病因病机的层层剖析: 深入探究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机制。解析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证型下的具体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斗争”的动态过程。例如,《伤寒论》中关于“太阳病”、“阳明病”的辨证,会详细分析其病位、病性、病势,以及不同证候下的具体病机。 治则治法的系统归纳: 梳理中医“治未病”、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等基本治则。详细阐释“汗、吐、下”等“八法”的适应症与禁忌,以及针对不同病证的“清、温、补、泻”等治疗原则。通过对经典方剂的解读,展示其配伍的精妙和功用的体现。例如,对“温胆汤”的分析,会详细说明其在治疗胆郁痰扰证中的作用,并通过解析其药物组成和配伍,展示“理气化痰、清温胆汤”的治疗原理。 3. 临床实践的启迪 脉象、舌象、面色等诊断方法的深入解读: 详细讲解不同脉象(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和舌象(如舌质、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等)所反映的病理信息,以及它们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同时,强调面色、声音、呼吸、体态等其他体征在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经典方剂的现代应用: 精选数十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方剂,对其组成、功用、主治、用法、禁忌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分析其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案例,展示经典方剂在治疗现代常见病、疑难病中的疗效。例如,对“桂枝汤”的解读,会详细分析其在治疗风寒感冒中的作用,并通过现代药理研究,解释其解表、调和营卫的作用机制。 “治未病”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强调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或在疾病初期进行干预,以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目的。探讨如何通过养生保健、饮食调理、情志管理等方式,实现个体健康的长久维持。 四、 读者收益与价值体现 《中医经典浅析》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与启迪,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中医从业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资深中医医生可以通过本书,重新温习和深化对经典理论的理解,从中汲取临床辩证施治的灵感,提升诊疗水平。 为中医药院校学生提供系统、易懂的学习路径: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结构,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中医经典的核心内容,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深入了解中医的窗口: 即使非专业人士,通过阅读本书,也能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治病理念,从而更理性地看待和选择中医药。 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对经典的深入解读和现代视角的融合,有助于激发新一代中医人的创新思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中医药学在新时代的健康发展。 《中医经典浅析》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学术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以严谨的态度,深邃的洞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智慧殿堂的大门,必将对中医理论的学习、研究和临床实践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医,就必须回溯其经典。而《灵枢经》无疑是这座思想宝库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这本《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灵枢经》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良的编排,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灵枢经》的绝佳窗口。书中对于《灵枢经》的原文解读,不仅忠实于原意,更融入了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使得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认知得以碰撞融合。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某些篇章时,会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既有历史学角度的考证,也有医学角度的阐释,还有哲学层面的探讨。这种立体式的解读方式,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灵枢经》的博大精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对中医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深化。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灵枢经》所构建的医学体系,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治疗,更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宏大叙事。它教导我们如何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并以一种更具智慧的方式去生活。

评分

作为一名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我经常需要查阅各种中医经典文献。《灵枢经》自然是绕不开的重点。这本《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灵枢经》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接触和学习原著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太及时了。它的版本选择很可靠,注释也相当详尽,很多我之前在阅读其他版本时遇到的疑难点,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清晰的解答。尤其是一些古文的翻译和现代医学的对照部分,做得非常到位,大大降低了我们理解原著的难度。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很不错,纸张柔韧,排版清晰,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某一医理时,会引用《灵枢经》原文,然后逐字逐句地进行解释,这种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含义,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名家对《灵枢经》的解读,这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学术视角,有助于我们形成自己的理解体系。总而言之,这套丛书为我学习《灵枢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我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让我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掌握这门古老的医学智慧。

评分

这本书我当初买的时候,是因为对中医理论基础很好奇,特别是《灵枢经》这样的经典,总是听说它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拿到手后,我立刻被它的厚重感吸引了,封面设计很朴实,给人一种沉静、权威的感觉。翻开第一页,就被那些古朴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吸引住了。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里面的很多概念,比如“阴阳”、“五行”、“经络”等等,都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过的中医养生知识息息相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人体脏腑功能的描述,虽然是用古文写的,但是通过附带的注释和现代医学的对照,感觉一下子豁然开朗。感觉阅读《灵枢经》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医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我对身体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症状治疗,而是开始思考疾病的根源和身体内在的平衡。这本书的讲解很细致,对于一些难懂的概念,都会有详细的解释和举例,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里面还穿插了一些古代医家的医案,读起来非常有画面感,仿佛能亲身经历那些神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变得更加具体和系统。

评分

我一直对针灸疗法很感兴趣,尤其是看到新闻里或者身边有人通过针灸改善了身体状况,更是觉得这门技术的神奇。所以,当我看到这本《灵枢经》时,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对经络、穴位的讲解可以说是非常详尽了。每一条经络的循行路线,每一个重要穴位的位置、主治病症,以及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书中都有非常明确的记载。我试着对照着书里的图谱,在自己身上寻找一些常见的穴位,虽然有时候会找不太准,但那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很有趣。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介绍了具体的针灸操作,还阐述了针灸的理论基础,比如“气至”、“得气”等概念,这些都让我对针灸的疗效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古朴,一开始读起来可能会有点挑战,但是配合着后面的白话解释,就能慢慢理解其中的精髓。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针灸从业者的案头宝典,对于任何对中医针灸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它让我看到了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其背后深厚的理论支撑和精妙的实践技艺。

评分

我之前一直对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很感兴趣,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健康观。而《灵枢经》恰恰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阐述。这本书里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描述,以及如何通过调养来预防疾病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提到的很多养生之道,比如顺应四时、调摄情志、饮食有节等等,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实践价值。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神”的论述,它将人的精神状态与身体健康紧密联系起来,提醒我们要重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老中医对话,他循循善诱地教导你如何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如何去呵护自己的生命。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更是一部关于生命智慧的启迪录。通过阅读《灵枢经》,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尝试着去调整饮食、作息,并且更加注重情绪的管理。感觉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和健康理念的重塑,让我开始用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方式去面对健康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