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黃帝內經》理法秘要:開福寺中醫講稿
原價:68.00元
售價:68.00元,為你節省0.00元
摺扣:100摺
作者:鬍不群
齣版社: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3210447
字數:
頁碼:45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黃帝內經>理法秘要:開福寺中醫講稿》主要內容包括:道、無極、太極、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藏象基礎學、審證求因病機學、司外揣內診斷學、以偏濟偏論治學、性味歸經藥物學、君臣佐使方劑學、形神一體養生學、養生總則、養生方法等。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道、無極、太極
原文選注
第二章 陰陽
原文選注
第三章 五行
原文選注
第四章 五運六氣
原文選注
第一節 五運
第二節 六氣
第三節 運氣閤治
第五章 藏象基礎學
原文選注
第一節 五藏係統
第二節 精氣神
第三節 經絡
一、經絡總論
二、十二經脈
三、奇經
四、絡脈
五、經筋皮部
第四節 身形體質
第六章 審證求因病機學
原文選注
第一節 從病邪探病因
第二節 從素質求病因
第三節 從病邪傳變審病機
第四節 從邪正虛實察病機
第五節 從陰陽盛衰辨病機
第六節 從藏府經絡析病機
第七章 司外揣內診斷學
原文選注
第一節 察色
第二節 望形
第三節 問癥
第四節 按脈
第五節 審尺
第六節 閤色脈
第七節 決死生
第八章 以偏濟偏論治學
原文選注
第一節 審機求本
第二節 標本逆從
第三節 三因治宜
第四節 神形主從
第九章 性味歸經藥物學
原文選注
第一節 藥物分類
第二節 性味歸經
第三節 用藥原則
第四節 用藥禁忌
第十章 君臣佐使方劑學
原文選注
第一節 方劑組織
第二節 治法與製方
第十一章 形神一體養生學
原文選注
第一節 養生總則
第二節 養生方法
附錄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鬍不群,1957年6月齣生於中醫世傢,後師從著名中醫學傢劉炳凡先生。大專文化,湖南省自學成纔考試中醫專業首屆畢業生,中醫主任醫師(內聘)。原光明中醫函授學院湖南省分校教務長。曾獲2000年湖南省中醫藥科學技術進步奬二等奬(省廳級),2003年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奬三等奬(省部級)。著有《奇效驗案》等醫著四部(閤著),發錶中醫學術論文30餘篇。在鐵杆中醫論壇開設有個人專版。現在長沙開福寺為大眾免費講解《論語》《黃帝內經》等,並在長沙市天馬醫院、中正人民路門診部和鄉下行醫。
文摘
序言
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它會重蹈覆轍,變成那種故作高深、辭藻堆砌的“學術灌水”之作。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齣乎我的意料,它采取瞭一種近乎於辯證討論的方式來重構《內經》中的關鍵概念。它不像一本教科書那樣單嚮灌輸,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在與你坐而論道。其中,關於“治未病”思想的展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未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引入瞭大量的曆史情境分析,探討在古代生産力和醫療資源極其匱乏的背景下,古人是如何將預防醫學提升到如此高度的。更妙的是,書中對一些看似矛盾的論述進行瞭清晰的梳理和整閤,比如“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在麵對“虛實夾雜”證候時的具體操作原則,作者的論述邏輯嚴密,層層剝筍,讓人對中醫的辨證思維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解讀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思考的深度,讓人忍不住想拿起筆來,在書頁邊上做大量的批注和自我印證。
評分這本《黃帝內經》理法秘要6,坦率地說,我對它抱持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好奇心。它不僅僅是一部古籍的“秘要”解讀,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醫學智慧深處的拱門。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復雜脈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於工匠般的耐心。比如,書中對“陰陽平衡”在不同髒腑係統中的具體體現,不再是晦澀難懂的理論堆砌,而是輔以大量古代醫案的復盤與現代生理學概念的巧妙類比。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中醫理論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邏輯。我記得有一次我正在研究如何通過調整生活作息來應對季節更替帶來的身體不適,書中關於“四時調攝”的章節,其描述的精微程度遠超我以往閱讀的任何版本。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春天要升發,鞦天要收斂”,而是深入到每個月相對應的經絡氣血流動狀態,並給齣瞭極其具體的飲食和導引建議。這種層層遞進的解析,極大地提升瞭知識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讀完某一章後,我常常會停下來,迴顧自己近期的身體感受,發現許多過去被忽略的細微變化,如今都能在書中的理論框架下找到閤理的解釋,這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是閱讀其他醫學類書籍難以企及的。
評分整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齣一種清晰的遞進邏輯,仿佛精心設計的一場修行之旅。它從宏觀的自然規律(天人相應)入手,逐步縮小範圍到人體的局部係統(五髒六腑),最後聚焦到最微觀的物質基礎(精微物質的生化運用)。這種由大及小的敘事結構,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清晰的坐標感,不會在浩瀚的知識體係中迷失方嚮。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法”與“方”之間關係的論述。很多醫書重在介紹具體的方劑和治療方法,但這本書更強調的是“法”——即指導治療的根本原則和邏輯。隻有掌握瞭“法”,纔能靈活應對韆變萬化的病情。這種對底層邏輯的深挖,使得讀者在閤上書本後,不僅僅是記住瞭一些知識點,而是獲得瞭一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這種能力上的提升,遠比單純的知識積纍更有價值,它真正體現瞭“授人以漁”的教育精髓。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其對“精、氣、神”三者的動態關係的闡述。在很多現代的解讀中,這三者往往被割裂開來單獨討論,導緻理解上的片麵化。而《黃帝內經》理法秘要6卻非常齣色地將它們編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生命網絡。它不僅僅是生理層麵的討論,更觸及到瞭哲學和生命本體論的高度。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神”的論述,它不再僅僅是意識或精神,而是被賦予瞭一種更宏大、更具宇宙性的意義。作者通過引用《素問》中對不同疾病狀態下“神誌”變化的描述,清晰地展示瞭“形神閤一”的不可分割性。讀到關於“形神已離”的章節時,我甚至産生瞭一種對生命有限性的敬畏感。這種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探究,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養生指南”的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命哲學手冊。它要求讀者不僅要關注身體的感受,更要關注心性的修養,二者缺一不可。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處理古代術語的現代化詮釋方麵,做得極為謹慎而得體。很多《內經》中的詞匯,如“氣機升降”、“三焦”、“絡脈”等,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流於空泛。但這裏的作者,似乎深知現代讀者的認知習慣,他們沒有一味地使用古奧的語言,而是巧妙地在古文闡釋後,迅速跟進一段非常貼閤現代生物學或解剖學概念的解釋。這種“中西互證”的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同時又保證瞭原著精神的純粹性。例如,書中對“氣”在體內運行路徑的描述,既保留瞭中醫經絡的動態美感,又讓人聯想到現代循環係統或內分泌係統的某些功能。這種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既尊重瞭傳統,又積極地擁抱瞭現代視角,避免瞭陷入純粹的“復古”或“迷信”的泥潭。對於那些想瞭解中醫,但又被其晦澀術語勸退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非常友好的橋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