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9620441448
「忘我為人,是通往快樂的捷徑。」
「沒有不可能的事,隻是還沒有想到。」
「每一件自己可以做到的事,都是一種恩賜。」
「每一天都是生日,每一天都值得慶祝。」
陳美齡經歷瞭豐富多彩的人生,從結婚生子的喜樂、義工見聞的震撼,到確診乳癌的晴天霹靂,不同的人和事,在不同階段給瞭她不同的啟示,織成38個感動的瞬間,也織成一套她對生命和快樂的獨特看法,相信這些啟示對廣大的讀者亦有所裨益。
陳美齡(Agnes Chan)
歌手、隨筆傢、教育學博士
1955年齣生於香港,六兄妹中排行第四。1969年憑一麯Circle Game走紅港、颱、東南亞;1972年憑藉《虞美人花》在日本作為歌手齣道。先求學於上智大學國際學專業,後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兒童心理學專業)畢業。1985年首次迴國錶演,以《歸來的燕子》、《原野牧歌》大受注目。同年結婚,翌年生下大兒子。1989年,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課程。留學期間的1989年當年,二兒子齣生。1994年獲得教育學博士稱號(Ph.D)。1996年三兒子齣生。之後,除瞭參與各類演藝活動,也兼任隨筆作傢、聯閤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日本抗癌協會「微笑大使」、香港浸會大學特別教授等,活躍於各個領域。
2015年,繼大兒子、二兒子之後,三兒子也成功被史丹福大學錄取,一躍成為話題人物。隨著《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孩子送進瞭史丹福》的日文版及中文繁、簡體版齣版,引起很大迴響。未及一年,《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迴給香港學生》中英文版麵世,代錶她已成為眾人眼中的教育傢。
如果說人生是一部需要不斷校對和修訂的草稿,那麼這本書大概就是作者交齣的那份珍貴的“終稿校樣”。我關注的焦點在於,這些“啓示”是如何被“驗證”的。一個觀點光有理論是不夠的,它必須在現實生活的反復捶打中證明其有效性。我希望看到的是對自我局限性的深刻認識,而不是盲目自信的宣言。例如,在談論勇氣時,作者是否也坦陳瞭自己曾經的怯懦和猶豫?在談論成功時,她是否也提到瞭那些付齣的代價,包括那些可能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這種自我批判和反思的深度,決定瞭一本書能帶給讀者的精神高度。我期待的是一本不迴避矛盾、不粉飾太平的成長記錄,因為它更真實,也更有力量去引導我們麵對自己生活中的那些未解之題。
評分閱讀體驗上,我更欣賞那些敘事節奏富有張力的部分。如果全書都是平鋪直敘的感慨,難免會讓人感到疲倦。我期待作者在講述某一個“啓示”時,能夠先鋪陳齣一個極具畫麵感的睏境或轉摺點,讓讀者先被故事的張力所吸引,然後再引齣那個最終點亮全局的領悟。這種“先抑後揚”的結構,能極大地增強啓示的分量感。譬如,當談及某次職業上的巨大挑戰時,我想看到的不僅是結果,而是為瞭達成結果所做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犧牲、那些深夜的自我對話,以及最終找到那個“關鍵鑰匙”的瞬間。如果這些故事都能被細膩地描摹齣來,那麼這38個啓示,就不再是孤立的道理,而是串聯起一個完整、立體的人生畫捲。
評分從裝幀設計和排版上來看,這本書給人一種沉靜且專業的印象,這似乎暗示瞭內容本身的高質量和嚴肅性。我個人對那些帶有時代烙印的文字特彆著迷。我很好奇,作為一個在特定曆史背景下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個體,她所感悟到的那些關於“人性”、“堅持”和“價值”的定義,與當代人是否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跨越瞭文化和地域界限的普適性真理,是如何在她的特定經曆中被淬煉齣來的?我希望能從中捕捉到那種跨越時代的共鳴,即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某些基本的情感和追求依然是恒定的。這需要作者擁有極強的概括能力,能將個體經驗提煉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哲思,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個人迴憶錄的層麵。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籍擺在案頭,光是書名就帶著一種引人深思的重量感。《人生的38個啓示》這個標題,初看或許覺得有些刻闆的說教意味,但細細品味,卻又透露齣一種曆經沉澱後的豁達與智慧。我總覺得,真正的“啓示”並非是生硬的道理灌輸,而是在生活的點滴紋理中,由作者親手編織齣的那些閃光片段。我尤其期待的,是那些關於選擇與取捨的論述,畢竟人生不就是一場永無休止的抉擇遊戲嗎?每一次轉身,每一次堅持,背後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掙紮與心酸。我希望能從中窺見一條清晰的脈絡,不是教我如何規避所有錯誤,而是如何坦然麵對那些無法避免的遺憾,將它們轉化為前行的動力。那些被時間打磨過的洞察,往往比任何宏大的理論都來得更具穿透力,讓人在閱讀時,能不由自主地將自己的經曆與之對照,産生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
評分翻開這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非常真誠、近乎坦白的氣息。它不像某些名人傳記那樣,將人生描繪得波瀾壯闊、完美無瑕,而是將那些細微的、甚至有些狼狽的瞬間也毫無保留地展現齣來。這種真誠,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我感受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指點,而是如同一個資深旅伴在分享他的地圖和筆記——哪些路段崎嶇難行,哪些風景值得駐足。那些關於“啓示”的章節,想必正是這些旅途中的裏程碑。它們或許觸及瞭公眾視野中不曾瞭解的私密領域,比如在遭遇巨大壓力時如何調整呼吸,如何與內心的不安和解。這種深度挖掘個人經驗的敘事方式,遠比空泛的成功學口號來得有力,它提供的是一種可操作的、基於真實人性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空中樓閣般的完美藍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