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大曆史 張五常等 著 中國經濟 經濟類書籍

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大曆史 張五常等 著 中國經濟 經濟類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五常 等 著,高小勇 主編 編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中國曆史
  • 張五常
  • 中國經濟
  • 曆史學
  • 經濟史
  • 社會經濟
  • 文化經濟
  • 學術著作
  • 經濟學視角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聚五緣圖書音像旗艦店
齣版社: 貴州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1140265
商品編碼:18601051141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6-01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範圍內許多國傢的經濟發展模式都與古代不同瞭,中國也不例外,但古代那些決定國之大事的經濟規律並未完全過時。如果我們把古代的糧食、鹽等物資替換成現代的礦産等資源;把古代的銅錢和白銀構成的金屬貨幣體係替換成現代以國傢信用為依托的復雜的金融係統,那麼現代各國政府的傢底,其實和古代王朝的傢底有許多共通之處。

本書從錢糧等經濟學的視角來觀察中國古代曆史的發展脈絡,希望在曆史的王侯將相、善惡忠奸等視角之外,從經濟學的基本規律齣發,提供給讀者一些關於曆史的新穎解讀。本書雖然談論的是古代曆史的錢糧故事,古代王朝的倉廩虛實,並不涉及現代社會,但如果讀者能夠通過閱讀,對理解當今世界經濟有所裨益,這會讓本書具有瞭一點點現實的意義,編者也將深感榮幸。


作者簡介

張五常

香港經濟學傢,新製度經濟學代錶人物之一,先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他進一步發展産權理論及交易費用概念,主張隻要産權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資源有效運用。他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界。自20世紀80年代到香港大學經濟係任教,開始在香港報界以産權理論分析時局,在內地和香港兩地引發強烈學術反響。曾齣版作品:《佃農理論》、《五常學經濟》、《經濟解釋》、《中國的前景》、《中國的經濟製度》、《賣桔者言》、《中國的前途》等。

樊綱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學、轉軌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2006-2010年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委員會委員。2004年被法國奧弗涅大學、2010年被加拿大皇傢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2005、2008、2010年,連續三次被美國《外交政策研究》與英《觀點》雜誌評選為“世界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2010年為“世界100位思想傢”之一)。

高小勇

中國著名經濟學傢,《經濟學消息報》創始人,總編。


精彩書評

1、新銳、獨特、厚重、深刻的中國曆史與文化讀本;

2、經濟學泰鬥 張五常、著名經濟學傢 樊綱 聯袂作序推薦;

3、一部中國文明史,就是一部經濟發展史。用經濟學的視角,看中國上下五韆年之曆史演變,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目錄

輯一:還曆史一個經濟學真相

輕重之說與古代國傢“乾預” 003

中國古代真是小政府嗎 006

古代吏製中的“經濟人”假設 011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 015

交子製度的前前後後 023

九品中正製的興衰 030

官商同樂 035

《官商同樂》拾遺 040

傳統契約文書中的産權 043

我國兵器發展史上的“李約瑟難題” 048

《明史》中的啓示 054

輯二:曆史人物的另一麵

“田忌賽馬”斷想 063

從呂不韋尋租說起 067

有感於晏子改規則 070

杜甫的無奈選擇 073

北宋為什麼變成瞭南宋? 077

崇禎悲劇啓示錄 083

梁啓超之公司觀 090

從王莽、海瑞、呂日周的浪漫說起 095

告老還鄉 099

輯三:現實中國的經濟學考量

為什麼我們的是大政府? 107

沒人支付成本的改革 111

呂日周:海瑞式的失敗 116

對呂日周改製命運的思考 121

關於“夜經濟”的一些話題 125

傢族式企業:血緣對法製的替代 131

南海目擊與假設 136

地下錢莊的生存空間 144

南水北調:水權交易市場“官督商辦”如何? 152

雲南之旅的觀察 158

環境:看得見或看不見的製度 164

住房:我的麵包和鹽 171

“安樂死”製度緣何難産? 176

從淵源與流變看大學改革 181

學券製的憲法意義 188

善行:另一種非市場配置 192

輯四:無處不在的經濟學規律

國傢謂何? 199

選舉權中的經濟學 202

乞丐的存在淵源 207

纏足的另一種解釋 211

兩個故事的背後 215

稅費古今談 221

解析單位製 225

當鋪的“設置效應” 232

再談“設置效應” 235

入世的佛教與齣世的經濟學 239

曆史經驗:大規模傳染病的經濟後果 245

“寫條子”的西點軍校 252

法國“圈地運動”的失敗 255

布朗故事與民工小學 260

從所羅門王的故事到機製設計理論 266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創作的一份圖書簡介,旨在介紹一部與《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大曆史》(張五常等 著)不相關的中國經濟類書籍。 --- 時代浪潮與製度演進:中國近現代經濟轉型中的結構性挑戰 探尋百年興衰的內在邏輯,重估製度變遷對發展的影響 作者: 李明 著 齣版社: 華夏文匯齣版社 字數: 約 58 萬字 裝幀: 精裝 / 32開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宏觀敘事的通史,而是聚焦於自清末民初至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在經曆劇烈社會動蕩、政治變革和意識形態衝突中的微觀機製與製度選擇。作者李明教授,以其深厚的經濟史學功底和嚴謹的實證分析方法,試圖解答一個核心命題:在外部衝擊與內部張力並存的復雜環境中,中國是如何一步步走齣傳統農業社會桎梏,並最終確立起一套適應自身國情的經濟發展框架的? 全書以“結構性轉型”為主綫,輔以大量的原始檔案、統計數據和地方誌資料,將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分析視角,從傳統的要素投入或政策分析,轉嚮製度的內生演化與適應性重構。全書分為上下兩捲,共計十二章,結構嚴謹,論證紮實。 上捲:從王朝衰亡到國傢重建——轉型期的製度碎片與摩擦 上捲著重考察瞭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經濟在“失序”狀態下,不同經濟主體如何進行生存博弈並形成新的權力結構。 第一章:士紳、土地與剩餘的分配睏境 (1900-1920) 本章深入剖析瞭晚清地方財政的瓦解與紳權對剩餘占有的固化效應。不同於傳統觀點將重點放在中央集權削弱上,作者通過對蘇南、川西等地地權結構細緻的計量分析,揭示瞭地方士紳階層如何通過宗族網絡和地方武裝,有效地阻礙瞭資本和勞動力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為後續的經濟發展留下瞭深刻的“藩籬”。 第二章:民國時期金融市場的碎片化與“雙軌製”的形成 民國政府試圖建立現代中央銀行體係的努力,與地方軍閥、外國銀行以及民間票號之間的復雜關係構成瞭這一時期的核心矛盾。本章重點分析瞭“法幣改革”的內在缺陷,並非單純的政策失誤,而是根植於國傢信用基礎的薄弱和地方自主性經濟體的強大慣性。作者提齣瞭“信托赤字”的概念,用以解釋為何在權力真空地帶,民間信用網絡會取代官方金融體係,成為區域經濟循環的主要潤滑劑。 第三章:民族資本的睏境:技術引進、市場壁壘與“依附性增長” 民族工業的興起常被譽為中國經濟的亮點,但本書更關注其結構性弱點。通過對棉紡織、麵粉加工等代錶性行業的個案研究,李明教授指齣,民族資本在與外國資本的競爭中,不僅麵臨技術代差,更受到國內基礎設施(如鐵路、港口)的壟斷性製約。這種“依附性增長”模式,使得民族工業的發展路徑高度依賴於特定政治集團的庇護,缺乏內生擴張的動力。 第四章:農民的經濟行為:災荒、債務與對革命的經濟動員 本章突破瞭將農民視為被動接受者的傳統視角。作者運用社會學和經濟學的交叉研究方法,分析瞭1920年代至1940年代,極端氣候事件(如大旱、瘟疫)如何與高利貸和地租結構疊加,形成係統性的“生存危機”。革命力量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對這種生存危機提供瞭一種比現有製度更可靠的“風險對衝機製”的基礎之上。 第五章:計劃試驗與資源配置的早期探索 (1949-1957) 新中國成立初期,麵對百廢待興的局麵,政府在資源配置上進行瞭多樣的嘗試,包括對蘇聯模式的引入,以及對傳統閤作社經驗的繼承。本章對比分析瞭“一五計劃”的成功經驗(重工業的集中投入)與在輕工業和農業領域采取的過渡性措施,強調瞭早期決策中對“速度”與“平衡”的權衡藝術。 下捲:製度重塑與結構性張力——從“公有製化”到“改革前夜” 下捲著眼於1958年以後的關鍵十年,重點探討瞭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在資源配置效率、激勵機製以及適應性方麵的結構性難題。 第六章:人民公社的“非市場化”激勵機製研究 本書對人民公社製度的分析,側重於其在激勵結構上産生的扭麯。作者指齣,當報酬分配與個體勞動貢獻脫鈎後,如何維持生産積極性成為一個核心挑戰。通過對特定時期(如大躍進後期的調整期)的生産隊微觀數據分析,論證瞭“工分製”設計中的內在不一緻性如何導緻瞭集體行動的睏境。 第七章:雙重價格體係與短缺經濟的形成 在計劃體製下,國傢通過“統購統銷”和“調撥”確定瞭計劃價格,而實際物資流動往往通過非正式渠道或“黑市”實現。本章深入分析瞭這種“雙重價格體係”如何係統性地扭麯瞭投資信號和消費偏好,造成瞭資源在不同所有製主體和地區間的梗阻,並催生瞭尋租行為的普遍化。 第八章:地方政府的“財政分割”與中央權力的製衡 不同於將計劃經濟視為鐵闆一塊的描述,作者細緻描繪瞭1960年代後半期,地方政府如何在中央權力分散的時期,利用其對特定生産資料和勞動力(特彆是“社隊企業”的前身)的控製權,建立起事實上的“財政邦聯”。這為後來的改革開放中,地方政府成為“發展型政府”奠定瞭資源基礎和治理經驗。 第九章:技術模仿、內生創新與“全要素生産率”的停滯 在缺乏市場競爭和知識産權保護的製度環境下,技術進步主要錶現為對外部技術的模仿和吸收。本章利用生産函數模型測算,證明瞭在特定曆史階段,由於缺乏有效的知識傳播和激勵機製,全要素生産率的增長齣現瞭明顯的邊際遞減,這是體製僵化在技術層麵的具體體現。 第十章:集體經濟的邊界:社隊企業的萌芽與製度的柔性 在國傢計劃之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非正規經濟活動(如社隊企業、傢庭副業)的興起,被視為製度壓力下的“微觀適應”。本書認為,這些自下而上的經濟實踐,在提供收入多樣化的同時,也積纍瞭關於打破要素流動的經驗,成為日後農村改革的“試驗田”。 第十一章:知識精英的“人力資本重置”與經濟思想的迴歸 本章關注瞭特定曆史時期對專業技術人纔的壓製,以及改革開放初期,大量經濟學、管理學人纔重新迴歸社會核心層所帶來的“知識紅利”。作者強調,製度的鬆動,首先需要社會對“專業知識”價值的重新認可,這是經濟理性迴歸的前提。 第十二章:結構性張力的釋放:從製度慣性到改革路徑的選擇 總結全書論點,作者認為,中國的經濟轉型並非一次突發的“休剋療法”,而是在長期積纍的結構性張力(土地製度的殘留、價格扭麯的慣性、地方政府的資源動員能力)相互作用下,選擇瞭一條“漸進式、增量式”的改革路徑。這種路徑選擇,是特定製度碎片化和地方經驗的綜閤産物,而非單一中心決策的結果。 本書價值: 《時代浪潮與製度演進》是一部嚴肅的經濟史著作,它避開瞭對政策功過的簡單道德評判,而是緻力於挖掘製度變遷背後的經濟邏輯與結構性製約。它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近現代經濟復雜性的全新分析框架——一個由內生製度摩擦、地方性治理經驗與外部衝擊共同塑造的演化過程。對於希望深入理解中國經濟長期增長潛力和製度韌性的研究者和政策製定者而言,本書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基石性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經濟,不能僅僅停留在當下的數據和政策層麵,而需要將其置於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去審視。《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大曆史》恰恰滿足瞭這一需求。書中對中國經濟發展脈絡的梳理,勢必會涉及從古代到近現代的諸多關鍵轉摺點。我期待看到作者們如何運用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去解讀那些曆史事件背後的驅動力,比如朝代的興衰與土地製度、賦稅政策的關係,或者商業貿易的繁榮與區域經濟的互動。對於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的變革,書中應該會有詳盡的論述,包括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對中國經濟結構的破壞,以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艱難崛起。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在不同曆史時期,中國經濟所麵臨的核心挑戰是什麼,以及這些挑戰是如何被應對或未能被有效應對的。這種宏觀的曆史視角,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對中國經濟發展規律的整體認知,避免陷入碎片化的信息之中。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與“深度”。“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大曆史”這個書名,就預示著它將是一場關於中國經濟發展脈絡的宏大梳理。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解讀中國曆史的方式,不僅僅是事件的發生順序,更重要的是事件背後的經濟邏輯和驅動力。例如,在分析古代中國的經濟時,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農業生産技術、土地所有製度、以及早期商業貿易活動如何塑造瞭當時社會結構和國傢權力。對於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的轉型,我猜想書中會著力分析西方工業革命的影響,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與挫摺,以及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變化。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能幫助讀者建立起一種曆史縱深感,理解中國經濟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纍積和演化的結果。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趨勢,以及其中蘊含的經濟規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作者陣容——張五常等。張五常教授以其獨到的經濟學見解聞名,他對於製度經濟學的研究尤其深刻。因此,我對這本書在分析中國曆史時,如何運用製度經濟學的視角充滿瞭期待。我猜想,書中很可能會深入剖析中國曆史上那些重要的經濟製度,例如土地製度的演變、貨幣體係的改革、以及官營與民營經濟的界限等。這些製度的變遷,無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變量。同時,我也期望書中能夠對中國經濟中的一些長期性問題,如地域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效率等,進行曆史性的溯源和經濟學的解釋。這本書的篇幅和內容想必會非常紮實,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史實羅列,更是一種基於經濟學原理的深度解讀。閱讀這樣的書籍,不僅能增長曆史知識,更能提升分析經濟現象的邏輯能力。

評分

拿到《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大曆史》這本書,最吸引我的還是它“中國大曆史”這個宏大的主題。曆史的厚重感加上經濟學的分析視角,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絕不是一本普通的“快餐式”讀物。我預感,它會帶領我穿越韆年,去審視那些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經濟事件。比如,書中是否會探討古代中國的小農經濟模式在長期穩定中扮演的角色?抑或是分析漕運、鹽鐵專營等國傢壟斷性經濟活動對社會的影響?而到瞭近現代,書中對於中國是如何從一個農業大國嚮工業化邁進的曆程,應該會有深刻的洞察。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解釋中國經濟在不同時期所經曆的周期性波動,以及這些波動背後隱藏的經濟規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幫助我們站在曆史的高度,用經濟學的思維,去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麯摺與成就,以及我們今天所麵臨的經濟挑戰,其實都有著深刻的曆史根源。

評分

這本書拿到手就感覺厚重,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透著一股嚴謹的氣息。我一直對宏大敘事型的曆史讀物情有獨鍾,尤其是結閤經濟學視角來解讀,這讓我對《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大曆史》充滿瞭期待。張五常等著這個作者組閤本身就極具吸引力,他們在中國經濟學界和史學界都享有盛譽,相信這本書一定能提供不同於以往的獨特見解。翻開目錄,看到那些章節標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尋那些塑造瞭中國經濟發展軌跡的關鍵事件和製度演變。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會探討的古代中國的經濟組織形式、農業社會的經濟基礎,以及近代以來中國經濟如何應對西方工業文明衝擊的分析感到好奇。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像是一張宏觀的經濟藍圖,它試圖用經濟學的理性之光,照亮中國漫長而復雜的曆史進程,揭示那些深藏在事件背後的經濟邏輯。我預感,讀完這本書,我對中國的過去、現在乃至未來,都會有更深刻、更立體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